第八章 找到中间道路

第八章
找到中间道路

2017年6月3日,亚历克斯·霍诺德完成了一次壮举,这也许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运动成就。霍诺德当时只有31岁,已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攀岩者之一了。他攀爬过许多世界上最困难的路线,攀岩的足迹遍布墨西哥、加拿大、乍得、阿根廷和加里曼丹岛。霍诺德的终极目标是酋长石,酋长石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中心,是一块高达900多米的整块花岗岩。酋长石在攀岩圈子里非常出名,不光是因为它形状特殊,还因为它特别难爬。第一次有人登顶是在1958年,3名专业攀岩者花费了47天才完成了这一壮举。现在,攀岩者的装备更加先进,对线路的了解也更为详尽,专业攀岩者大概需要4~5天的时间登顶。而霍诺德攀爬酋长石只用了不到4个小时。

攀岩是一项危险的运动,受伤甚至丧生都是常有的事情,有些保险公司拒绝给攀岩者提供人寿保险。对于大多数攀岩者来说,在这项运动中,所谓优秀就是懂得如何善用工具,其中包括头盔、救生绳、保护带、安全钩和锚具。攀岩者必须了解怎样打绳结才能保证在他们坠落时绳子能够拉住他们。攀爬酋长石这样漫长的行动需要攀岩者随身携带数百磅重的装备,进行多日攀爬的时候还必须要携带食物、寝具和如厕用具。

亚历克斯·霍诺德则与众不同。[1]他所进行的是被称为“徒手攀岩”的无保护攀岩。他卸下所有的安全装备,进行徒手攀爬,连安全绳都没有系。这意味着,在攀爬酋长石的4个小时中,哪怕一个闪失就能要了霍诺德的命。幸运的是,他没有打滑。他的这次完美攀爬被制作成了纪录片《徒手攀岩》,该片赢得了2018年度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画面是从霍诺德头顶拍下的俯瞰镜头——他脚下几百米的地方就是景色壮丽的优胜美地大峡谷。景色极美,却也极其惊心动魄。影片中记录了一段影片拍摄者们的谈话,他们在谈话中对霍诺德表达了深切的担忧,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分散霍诺德的注意力。他们甚至还想象了霍诺德在影片拍摄过程中跌下悬崖死于非命的景象。有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敢看镜头里的画面。

我们可能会认为,既然霍诺德能完成这一壮举,他一定是个非常自信的人。其实不然。他认为自信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越自信越好。他认为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都是有风险的。“最好的策略就是深深相信你能够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且你的这份信心要有理有据,”霍诺德说,“仅仅认为你可以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绝对确信,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心理素质水平上来看,你的能力足以完成自己正在尝试的徒手攀岩。”[2]太自信的攀岩者会去尝试一些自己还未充分准备好的挑战,而不自信则会导致适得其反的风险规避行为,比如不自信的攀岩者可能会因为握抓手时用力过猛而脱力。

你也许不会把自己挂在距离地面几百米的岩壁上,但你天天都会做有风险的事情。无论是在拥堵的道路上开车,做出数额较大的投资决策,还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你都需要调整自己的自信程度。适度自信就像一张地图,能够指引你做出人生的重要抉择,帮你决定要做什么,要往哪个方向努力,并弄清楚哪些风险会要了你的命。

本书对那些可能会让我们太自信或者不自信的原因进行了归纳。下表对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主要分以下三种:

• 评估:对自己的优秀程度、成功的可能性、完成任务的速度等方面进行的量化评估。

• 定位:同他人比较之后给自己的定位。

• 确信度:对自己信念准确性的认定,也就是说,你有多么确定自己是对的。

太自信和不自信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区别在于它们各自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变量是对自己的信念准确性的估计。[3]没有研究发现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对自己的信念的准确性产生怀疑,所以我才会一再建议你认真思考自己犯错的可能性。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并没有同样热情地鼓励你去思考“为什么我不如别人”。因为我知道冒充者综合征的风险,所以我不愿意让你低估自己。不过,这三种原因并非泾渭分明,你有可能会对自己定位过低,同时又对这个定位太过确信。比如在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的时候却相信自己不如别人。在分析这三种原因时,我尽心尽力地逐个考察,分析相关证据,我的结论是:只有追求真实和准确才是明智的做法,适度自信对于做决策非常有用,其中也包括采取何种改进措施的决策。

自信地坚持

有些读者可能还在认为,合理且准确的自信也许会限制我们。如果更乐观的态度、更大的决心能够增加成功的机会,那为什么硬要压制它们呢?难道自信不能增加获得成功的概率吗?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者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托马斯·爱迪生正是靠着百折不回的努力才发明出了电灯。1878—1880年,爱迪生位于美国新泽西州门洛帕克的实验室都在忙着研制能够将电流转化为光的白炽灯泡。爱迪生尝试了数千种不同的设计和材料,坚信自己最后一定会成功。他勇敢地驳斥了那些嗤笑他一再失败的人:“我并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上万种行不通的办法。”[4]爱迪生会不会太自信了呢?

不,他的自信是有理有据的。事实上,他最终成功发明了具备商业可行性的电灯泡,爱迪生相信自己最终会胜利的判断是正确的。在研究过程中,爱迪生是不是真的确定自己能够发明满足实用性要求的电灯呢?可能他并不确定。他还有许多最后也没有成功的发明项目,其中包括机械投票机、电动钢笔、会说话的娃娃和电影投影机。[5]然而,这些装置一旦成功便可以带来的巨大回报,足以证明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成功概率很小的项目的合理性。换言之,这些研究的预期价值为正,虽然成功概率很小,回报却足够丰厚。

尽管很多企业家都很自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非这样不可,更不意味着他们是因为自信才成功的。当代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杰夫·贝索斯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并不确定自己会成功。他给早期潜在投资者的建议是:“我认为你这笔钱血本无归的概率有70%,因此,除非你做好了赔掉它们的心理准备,否则不要投给我。”[6]直到现在,贝索斯对其领导的公司的前景也一直抱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我预测终有一天亚马逊会失败、会破产。如果你留心一下这些大公司,就会发现它们的寿命大概就在30年左右,而不是一百多年。”[7]当你拥有准确的信心,你就可以准确预测未来,并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做出明智的决定。

如何根据你所面临的风险来调整你的信心呢?你应该将你的信心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头脑不清醒的自欺欺人之上。在第三章中,我建议大家认真思考一系列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并周全考虑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第四章利用预期价值的原理,对概率和可能的结果都进行了量化。爱迪生能够承受上万次失败,是因为他每次失败的成本都不高。亚历克斯·霍诺德不能承受哪怕一次失败,所以他在防护带和安全绳的保护下一遍遍练习登上酋长石的每一步,直到确信自己可以做到徒手攀岩为止。第六章鼓励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罗列各种可能的结果并计算其预期价值。第七章劝说你采取由外而内的视角,考虑相似的案例并向中立者征求意见、寻求信息。

如果你的信心经过了严谨的理性分析验证,它就更有可能对你的成功起到积极作用。它不仅让你的信念和期待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其他人对你更加信服。众所周知,风险投资人和投资者最不信任那些试图夸大其未来发展的创业者。如果你能够解释自信的基础,你的自信对别人而言就更具说服力。如果你事先已经计算过预期价值,你就更容易说服对你的建议心存疑虑的老板、同事或者投资人。不过,在到底要对你的企业表现出何种程度的乐观和到底要费多少力气来推销它这方面,你还是有很多种选择的。

装怯作勇

在第四章中,我们探讨了企业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困境:他们需要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同时还要表现出自信以说服别人,因此,必须在这两个不同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困境其实是每个管理者都会面临的一般性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一方面,只有依据最完整的证据、最准确的预测和最客观的评价才能做出最好的决策;另一方面,每个商业管理者都需要吸引投资者、员工和客户——当公司前景光明的时候,自然更有吸引力。事实上,任何一家公司的未来都取决于其管理者能否说服投资者、员工和客户为其下注。

要实现有效领导,展示自信是基本的要求。我们希望管理者能够鼓舞士气、为团队指引方向,表现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有助于你展示自己的领导潜力。有些商业图书的作者甚至会说,自信是领导力发展的基础。[8]在我和卡梅伦·安德森、杰西卡·肯尼迪以及塞巴斯蒂安·布里翁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展示自信确实能够提升人们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9]我们把志愿者分成两人小组,并随机将每个小组中的某一个人设定为高自信状态。被设置为高自信状态的志愿者被告知,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因为他们在之前的测试中成绩很好。这些高自信的人的表现让他们赢得了伙伴的更多服从,也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地位。他们的影响力确实更强。

因为评价一个人表现出的自信要比评估其内在真正的能力更容易,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会依靠一个人展现出的自信做判断,信任那个看起来更自信的人。但这样做判断很容易上当受骗,因为自信是可以伪装的。弗兰克·阿巴内尔这位臭名昭著的大骗子认为,招摇撞骗最重要的诀窍就是自信:“顶尖的诈骗艺术家,无论他们是在使用假支票还是在兜售伪造的石油租约,都衣冠楚楚,并拿足了自信而又权威的架势。”[10]

事实上,罪犯、骗子和卑鄙小人确实能够得意一时,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伪装是制胜的秘诀。即使这些人不会因为欺骗和利用他人而感到良心不安,这种做法也暗藏危机。骗人并不是长期有效的策略,因为一旦欺诈的真相被揭露,管理者的可信度就会毁于一旦。管理者的领导力取决于别人是否信任其能力,对其判断是否有信心,而失去信誉意味着管理者将失去追随者,当然也就会失去领导力。

在我和伊丽莎白·坦尼、内特·米克尔、卡梅伦·安德森和戴维·亨塞克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我们探讨了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因为假装自信而受到惩罚。[11]我们发现,管理者如果公开做出了具体的承诺而最终失信,就需要为此承担后果。我们都见过管理者为了避免被追责而信口开河,他们要么言辞闪烁,要么做出模棱两可的承诺,不为任何结果负责。他们不会给出实在的承诺,只会摆出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自信,他们讲话声音洪亮,还会对其他人的事情侃侃而谈。即便这些夸夸其谈的人做不出什么耀眼的成就,也很难指责他们什么,因为确实也找不出他们有什么切实的弄虚作假的地方。[12]

阿巴内尔建议,想要避免上当受骗,你就必须努力撕开自信的表象去评判实质性的东西。要始终对没有可信证据支撑的夸夸其谈和缺乏约束力的承诺保持警惕。“我们保证产品零缺陷”远比“我们保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这个说法更实在。如果感觉有些人是在侃侃而谈,其实他没有能力兑现自己的承诺,别忘记我在第七章中讲过的方法,问问他们:“要不要赌一把?”他们愿意用打赌的方式来为自己的说法背书吗?如果他们不愿意这么做,就说明他们实际上并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

与其他人自信满满的宣言打赌的场景有很多。如果你认为某个同事夸大了其负责的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可以用该产品的未来销量来跟他打个赌。如果某个求职者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表现很自信,他就会愿意接受自己的薪酬中业绩提成的比重更高一些。如果卖东西的人宣称自己的产品比竞品好,你可以要求他用可衡量的指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企业经常宣称自己的产品定价高的原因是质量好,如果真是如此,就应该能够衡量产品的质量到底好在哪里,并且与企业约定,只有在真正实现了这些质量优势的情况下,才支付与之相应的那部分价款。

上面的讨论对提升领导力也有一定启示作用,你可以据此思考作为管理者该如何发挥自信的影响力。给每一个预测或者承诺下赌注并不总是可行,有时候并不合适。那么,在确保不会因为不当声明而让自己陷入困境的前提下,该如何展示足够的自信来让别人信服你的领导呢?你的诚实会不会影响你的领导地位呢?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警告:“那些承认自己对某些领域知之甚少的专家可能会被更自信的竞争对手打败,因为后者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对不确定性的理解是理性的基石,但这不是人们想要的。”[13]你应该当心那些没有那么诚实或者道德标准不是那么高的对手,因为他们会为了增强影响力而发表比你更自信的宣言。

我的同事罗伯特·麦考恩为毒品非刑事化问题在美国国会论证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曾研究过非刑事化将如何影响毒品使用,在回答国会议员们的提问时,他报告说,现有的证据表明,毒品非刑事化只会让使用大麻的群体有小幅增加。然而,他同时也坦陈,关于非刑事化对成瘾性更强的毒品使用情况的影响,实验性证据还相当有限。

而在麦考恩之后出庭作证的是一位狂热的反毒斗士——桑德拉·贝内特。她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表达了看法:“首先,我是一名母亲,因为非法毒品,我遭受了为人父母可能遇到的最可怕的噩梦——我失去了我的孩子。今天,我要从这个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14]她指责麦考恩的观点会影响孩子们,让他们开始使用毒品:“毒品非刑事化的倡导者们能够在不需要负任何罪责的情况下在大学之外胡作非为,他们欺骗性的危险言论充斥网络,连上小学的孩子都能够看到这些言论。”贝内特对麦考恩的研究成果嗤之以鼻,她还告诉国会议员们,大麻使用不再入刑肯定会引起大麻使用人数的激增。任何与这个判断相矛盾的证据,用她的话说,都是“胡说八道”。

你是不是感觉桑德拉·贝内特比麦考恩的感染力更强?确实有些证据能够证实你的猜想。西莉亚·格尔蒂希和约瑟夫·西蒙斯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同等条件下,展现自信能够增强建议者的可信度。[15]这项研究的志愿者得到了预测体育赛事结果的任务。他们并不是经验丰富的体育赛事投注者,但他们有机会听取投注顾问的建议。研究人员对顾问的自信度进行了操控,并衡量了这种变化对志愿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顾问承认自己并不自信之后,他们的可信度降低了。如果顾问一开始先说“我也不确定”,志愿者就会认为他能力不强、不值得信赖、说服力不够。而假如顾问一开始先说“我很有信心”,他就能够更令人信服。这个结果也同许多其他类似研究的发现相吻合,这些研究表明,表现出自信会更令人信服并能给人留下能力较强的印象。[16]

但是,如果你因此推断想要赢得信赖就得伪装出自信的样子,那你就错了。在研究中,如果顾问对不确定的事件给出绝对肯定的预测,比如哪位顾问肯定地说芝加哥小熊队一定会打败旧金山巨人队,其可信度反而会降低。相反,如果顾问预测“小熊队获胜的概率为64%”,他反而会更受信赖。而最不受尊重的顾问说的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他猜测小熊队是能赢的。看来参与格尔蒂希和西蒙斯的研究的志愿者都牢记了伏尔泰的警告:“不确定性令人不适,但确定性却是荒诞的。”[17]志愿者们欣赏对不确定的事件做出概率性预测,因为这体现了顾问的诚实。总而言之,相对那些承认自己没什么自信的顾问,志愿者更喜欢那些宣称自己有自信的顾问。但他们希望顾问是因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而自信、适度自信。

这项研究应该会让每个更喜欢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夸其谈的管理者感到欣慰。它告诉我们,适度、准确的自信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赖,你不需要摆出夸张的乐观姿态来影响他人。事实上,太自信会让你自己、你的公司还有你的投资者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当它让你的预测产生偏差并导致你做出了不好的决策时。有证据表明,确立管理者的威信不需要靠哄骗或者浮夸,诚实地表达对不确定性的不确定,反而是显示管理者魅力的有效策略。

太自信还是不自信

2018年8月14日,埃尔西莉娅·皮奇尼诺与丈夫和7岁的儿子正在去度假的路上,他们的小汽车上装满了行李和为海边假期准备的沙滩玩具。正午时分,当他们驾车驶过热那亚的莫兰迪大桥时,大桥垮塌了,一家三口坠入桥下约46米深的山谷中。人们在被混凝土桥桩压扁的小轿车里面找到了一家三口的尸体。包括他们在内,那次大桥垮塌一共夺去了43条生命。[18]

莫兰迪大桥是意大利著名工程师里卡多·莫兰迪设计的。一篇吹嘘该大桥创新设计的文章宣称,这座大桥使用的混凝土不需要任何维护保养。[19]曾经担任建筑师勋章评审委员会热那亚分部主席的迪亚哥·佐皮说:“50年前,我们对钢筋混凝土有着无限的信心,认为它们永远都不会毁坏。”[20]然而,这座大桥并没有满足人们对其寿命的预期。莫兰迪本人就曾注意到大桥老化的速度比他预计的要快,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新的措施来保养和加固大桥。[21]大桥维护的责任落到了一家私营公司——意大利高速公路公司身上,该公司负责维护意大利全长6 437千米的收费公路中一半以上的道路。[22]这家公司的维修计划似乎是根据之前那个乐观的估计来制订的,完全没有考虑莫兰迪本人后来提出的维修建议。

要想做到分毫不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曾经有人提出,如果有选择的话,太自信比不自信要好。心理学家谢利·泰勒和乔纳森·布朗在1988年写道:“能够构建和保持积极的错觉会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值得培养和提升的个人能力。”[23]他们提出了积极错觉理论,认为些许的自我蒙蔽对心理健康有好处。他们研究的基础是泰勒对癌症患者的研究。在那些研究中,她发现相信自己可以康复的癌症患者实际上活得更久。[24]

除了泰勒的研究成果,证明自信与各种结果间存在相关性的研究文献还有很多。强大的自信与更好的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实例不胜枚举,但相关性并不能证明自信是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正如第四章中指出的那样,人们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有一定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会影响人们的自信水平。在泰勒的实验中,癌症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严重程度都有所认识,因此那些自身健康状况略好的癌症患者会对奇迹般地活下来的前景更加乐观。利用明确的自信操控手段制造出精确的实验条件,然后衡量其对后续表现的影响,所得出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自信能够带来的好处。因为我们很容易混淆相关和因果这两种关系。

泰勒和布朗提出,如果你必须要在太自信和不自信之间做出选择的话,太自信比不自信的好处更多、更不容易造成损失。[25]有些情况下这无疑是正确的,比如建立友谊是有风险的,你的热情问候或者邀请可能会遭到拒绝,这会让你感到尴尬。然而,新的友谊可能带来的好处则是巨大的。

不过太自信也不总是好的,这很容易证明。有时候,太自信反而会让情况更糟糕,比如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哪怕只是自大一点点也可能导致悲剧,灾难性的垮塌肯定比因为不自信而使用过多的钢筋要糟糕得多。因为过高估计你银行账户上的余额而开出了无法兑现的支票,这个错误可能会让你付出惨痛代价。对自己的攀岩能力、车技或者驾驶飞机的水平太自信更是会让你付出生命的代价。

如果你过于依赖积极的错觉,那你还面临着一个实际问题——你无法确定到底应该把自信度调高多少。如果你决定要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你该高估多少呢?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相信自己天下无敌,全世界都崇拜你,这听起来更像是患有精神疾病,并不会带来成功。[26]相信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反而会让你疏忽那些能延年益寿的健康准则,相信所有人都崇拜你反而会把你变成让人受不了的讨厌鬼。承认这类错觉的危害就是承认自我欺骗的危害,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很危险。从本质上来讲,认为自己比实际上更强大的危害与相信自己天下无敌是一样的。

到底是太自信好还是不自信好?这其实是虚假的积极观点还是虚假的消极观点更好这个问题的另一种问法。[27]当然,后面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或者说,答案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你要做的是结交新朋友,一般而言,虚假的消极观点(导致你错过友谊)要比虚假的积极观点(乏味的互动)更糟。但在考虑桥梁维护问题时,虚假的积极观点(导致桥梁垮塌)则比虚假的消极观点(过于积极的维护)要糟糕。我们总是有可能设想出太自信更好或者更坏的特殊场景。假设大家都同意二者的作用会因为情况不同而不同,就应该探讨到底是适合太自信的情况更多还是适合不自信的情况更常见。遗憾的是,这是个永远争论不出结果的议题。

我们要做的不是评判太自信和不自信孰优孰劣,而是要找一条不偏不倚的道路。如果你只能拥有一个立场,那么唯一符合理智的可持续的立场就是忠于真理。各种证据都能够证明坚持真理的好处。不过,即便你同意坚持真理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还需要搞清楚,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感受到真相。

如何感受真相

当我告诉大家拥有准确信念的好处时,我的目的不是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你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感恩自己的好运气,也请你一定要期待美好的未来,享受你所拥有的健康、友情,享受生活赋予你的诸多快乐。无论处境如何,你都可以选择自己对这种处境的感受,你可以且应该选择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幸福。相信有更多的钱就能够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并使你幸福当然是错误的,同样,认为对自己有多少钱(或者未来可能拥有多少钱)形成准确的信念一定会影响你对现状的感受也是错误的。无论你拥有多少,你都可以为拥有这一切而感恩。

前面我曾经提到过我的父亲,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在定义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时候,他引用了詹姆斯·布朗奇·卡贝尔的话:“乐观主义者宣称,我们生活在最美好的世界里,而悲观主义者则害怕这是真的。”这个对比体现了积极看待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帮助人们积极看待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想象情况还能有多糟糕。如果现在就是这个世界最好的样子,那么其他所有可能性都会比现在更糟糕。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下行反事实思维”,形象生动地想象更糟糕的替代性结果能够帮助你对现状感觉良好。事实上,我们总是能想到更糟糕的结果。反过来,我们也总是能想到更好的结果。即便是最幸运的宠儿,那些富有、有名和成功的人,要是他们拿自己跟那些更富有、更出名和更成功的人进行比较,也可能会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有很多人在取得巨大成功后还是不快乐,最终选择了自杀。即便是在最富裕的国家,自杀也是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的母亲告诉我,她觉得我在这本书中像戴比·唐纳[28]一样疯狂打击乐观主义。这很讽刺,因为我的母亲认为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而且她相信自己这个判断是公正客观的。我觉得母亲这么说太刻薄了,而且我不是乐观主义者。她说她的意思并不是说我总是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而是我总是试图以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已经发生的事。我猜我母亲的观点来自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莱布尼茨认为我们生活在所有可以生存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之中。[29]他想象另外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世界并感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有多么美好。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母亲和莱布尼茨的观点是一种非常好的看待生活的方式。我们很容易就能够找到让自己感到幸运的原因,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比之前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富裕、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还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和平。[30]我们大多都过着幸福到可以算是奢侈的生活。你不缺食物,事实上,你的碗里每天都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种类丰富的美食;晚上有床榻供你安眠;生病时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来治疗你的疾病;你可以从成千上万的影片和演出中选出你喜欢的那一个来欣赏;互联网将全世界的知识汇集到了你的指尖;你几乎可以乘坐汽车、火车或者飞机去世界上任何地方旅行;你还有足够的时间读这样一本书打发时间。

与此同时,有的人在看到同样的事实时却可能感觉非常糟糕。你可能想要少吃一点、瘦一点;你可能希望自己能够更有钱;你可能会担心自己没有得到最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你可能会对最新的《星球大战》大失所望;你可能会担心科技公司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保护我们在网络上的隐私;你可能会抱怨飞机座位之间距离太窄,连腿都伸不开;你可能还会想,要是不把时间花在读这本书上,你可以做多少事情。这些让人忧郁的思考都带有“上行反事实思维”色彩——想象你本该拥有多少更好的东西。

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乐观评价还是悲观评价更符合实际。在这本书中,我建议你擦亮眼睛、认清事实。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学者和决策研究者,我认为许多证据都证实了这样做是有益的。坚持实事求是能够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理想,无论你的理想是什么。在给出这样的建议时,我无意就你对这些事实的感受指手画脚。不过,既然在面对相同事实的时候,积极或消极的阐释会导致你对生活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么,在我看来,该选什么显而易见:选择会带来快乐的选项,选择痛苦和悔恨无疑是个错误。

不留遗憾

2008年12月22日,法国金融家、大富豪德拉维莱切特在自己位于纽约的办公室里割腕自杀了。他创办过多家投资公司,还担任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他自杀的时候,他管理的对冲基金阿塞斯国际资本规模高达30亿美元。德拉维莱切特被伯纳德·麦道夫所提供的稳定而丰厚的投资回报打动,将14亿美元托付给了麦道夫。麦道夫是个非常自信的人,他让有贵族血统的德拉维莱切特非常信服。而当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被揭穿之后,德拉维莱切特受到了极大的打击。[31]他给自己的兄弟留下了一封遗书,说自己因为被麦道夫欺骗并损失了这么多钱而深感自责和悔恨。[32]

当你冒了风险而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感到悔恨是很正常的。此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明智且有益的做法,正如我在第六章中阐明的。事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并帮助我们了解未来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但事后分析很容易演变成为无法自拔的追悔莫及,让你不断去思考自己本来可以怎么做,就像德拉维莱切特那样。悔恨就是把你之前的不幸变成利刃,切开情感上的伤痕。我们认为自己活该受到这样的折磨,这种自己带给自己的伤痕会让我们更加痛苦,悔恨会把事后分析变成病理性的自我批判。

另外,我还要提醒你避开不自信的流沙陷阱。就算你的发明、你的创意或者你对另外一个人的信任落空了,也并不意味着你本人就是个失败者,从此厄运缠身。如果你能够从失败中学到未来避免发生同类问题的方法,那它其实还是有好处的。不要钻进牛角尖,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并从此一蹶不振。自我鞭笞有百害而无一利,既不可能帮到你,也不可能让你走向成功,别人更不会因此而同情你,尽量从这些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并避免反应过度才是更恰当的做法。

我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有人把我在这里传递的谦虚和秉承事实的态度错误地解读为令人泄气的悲观主义。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比自己以为的更有能力取得成功、树立理想和享受快乐。打着自我克制的旗号放弃那些辉煌的可能性并不是一种高尚,而是一种悲剧。你可能会发现激动人心的巨大机遇,却不敢尝试。你要严谨地思考那些吓退你的风险,看看该如何防范这些风险。你要计算结果的价值,并选择预期价值最高的做法,即便这种做法存在风险。

另外一个会让我们不自信的原因是我们总是担心世界会变成地狱。民意调查发现,全世界的人都在担心他们的政治家越来越卑劣,本国经济越来越低迷,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而证据表明,事实恰恰相反。人际暴力导致的死亡案例占比越来越低了。[33]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摆脱了贫困。事实上,由诚实正直的政治家领导的、所有人对重要问题都看法一致的所谓大同世界从来不曾存在过。

适度自信

真正的智慧在于不偏不倚,既不太自信,也不妄自菲薄。我们要接受现实,认清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到底能够做到什么。这类关于自我接纳的阐述有很多。[34]自我接纳有助于保持心态的平和、镇定,让我们愿意用明亮的双眼和温暖的心来认识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中属于我们的那一隅。就算洞悉一切,你还是可以充满善意地对待自己和伙伴们,这与诚实的评价和精准的自信完全可以并行。

我不是第一个宣扬这条中间道路的好处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经教诲我们,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地择中而行,避免走向两极的任意一端”。[35]亚里士多德曾经描述了存在于过度与不足之间的“黄金中间道路”,又称“黄金平衡点”。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也推崇居中不偏,最经典的代表就是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的故事。传说为了逃离一座岛屿,代达罗斯给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各造了一对翅膀。他告诫儿子一定要在半空中飞,既要避开汹涌的海浪,也要避开炽热的太阳。伊卡洛斯并未将父亲的警告放在心上,飞得太靠近太阳了,最后以悲剧收场。而在那个关于英雄主义和胜利的终极故事中,奥德修斯之所以能够摆脱险境,正是因为他能熟练地驾船游走于海妖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所代表的危险地带之间狭窄的安全地带。

犹太哲学家迈蒙尼提斯建议我们在肉体至上和精神至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36]而《圣经》也告诫我们要适度:“你用不着行善过度,也不要自作聪明,何必自取败亡呢?可是,也不可过分作恶或太狂妄,何必早死呢?两个极端都应该避免。”[37]伊斯兰学者伊本·曼祖尔写道:“每一种值得褒扬的品质都对应着两个需要被指摘的极端。慷慨是吝啬和奢侈浪费的中间地带。勇气是懦弱和鲁莽的中间地带。避免每一种需要指摘的性格特征是人类的使命。”[38]

对这些古老的哲学建议中蕴藏的真理,我十分敬仰。在这本书的每一页中,我都全心全意支持太自信和不自信之间的中间道路,相信其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尽管如此,要找到中间道路往往很困难。怎么才能确定你到底是过于自我否定了还是过于自我纵容了呢?也许你会通过参考社会规范来找出黄金平衡点,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这个参考依据本身很模糊。我到底应该遵守哪一条社会规范呢?如果我遵守俄罗斯的社会规范而不是沙特阿拉伯的社会规范,就会喝下更多的伏特加。可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们会不会说他们阐释的真理的意义会随时间改变,或者会随着飞机从莫斯科飞到利雅得改变呢?我猜不会。

在此,我愿以极大的谦卑来提供一种找到中间道路的方法,它在调整一个人的信心时应该会很有用。我无法告诉你到底应该喝多少伏特加,但中间道路却简单明了、毫无争议:你应该相信真相。只要这种信念能够增加你成功的概率,你就应该相信自己。如果只要你相信自己可以跨过岩石裂隙、赢得赛跑或者技惊四座,就能够帮助你做到这些事情,那么你无疑应该相信这一点。然而,相信自己纵身一跃就能跳过美洲大峡谷只是妄念,无论你有多自信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当行动最有可能带来有益的结果时,适度自信会让你具备大胆行动的勇气;当风险过大时,适度自信能让你谨慎行事。如果创业成功的概率很大,你可以创办自己的公司,将一种了不起的新产品商业化;但如果新产品成功的希望渺茫,你还是保住自己薪水稳定的工作为妙。太自信的人会冒很大的风险,许下自己无法兑现的承诺,因为期望过高,一旦失败,会让自己和他人都大失所望。因此,适度自信对你大有裨益,能够帮助你做出明智的选择,选取预期价值最大化的决策并实现最高价值。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一直在努力破除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自信只是内心的感觉或者自尊心。事实上,自信是一种能够通过练习掌握的技能。我向你们推荐了许多通过研究得出的调整自信程度和提升自信水平的方法。每当你准确地做出一次个人预测,你自信的基础就会坚实一分。这可以帮助你找到中间道路——自信水平恰到好处的“金发姑娘地带”[39]。中间道路是顺应鼓舞人心的奇妙真相的唯一道路,是太自信与不自信之间的平衡点。它是经过证据证明的,也经得起诚实的自我检讨的考验,它在太自信的悬崖和不自信的流沙陷阱之间游刃有余地游走。要找到它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诚实的反思、冷静理性的分析和拒绝一厢情愿的勇气,但这是一种勇敢且回报丰厚的生活方式。

适度自信有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专业领域的人际关系以及亲密关系的确立和维系都颇有裨益。伊丽莎白·坦尼和斯明·瓦兹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准确的自我认识可以帮助你同朋友、家人和爱人建立最健康的关系。[40]伊莱·芬克尔研究了婚姻成功的奥秘。他的建议是努力做到准确的理解:“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伴侣,了解你们两个人之间互动的状况,然后相应地调节你的期待值。”[41]这种精准的自我认识是保持刚刚好的信心的基础。

适度自信还对整个社会有益。建立在谎言、错觉和对教条主义意识形态无条件忠诚基础上的社会是最不正常的、最具破坏性的社会。用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话来讲就是:“现代历史表明,勇敢的人建立的社会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提出问题,与那些每个人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一个答案的社会相比,这样的社会不但更加繁荣,还更加平和。”[42]多元主义民主能够带来惊人的社会、经济、科技进步。[43]从长远来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民主社会能够变得更具包容性、更繁荣、更健康也更和平,尽管在这样的社会,人们会为了到底什么才是最优的公共政策、什么才是好的社会的本质展开了激烈的公开辩论和热烈的争论。

对于社会、组织、群体和个人而言,完美只是个传说。完美是一个值得努力争取的目标,寻找中间道路就是努力追求完美。这个过程需要勇气,因为真相总是很难被发现的,看到真相也不总是令人愉快的。适度自信的情况并不常见,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了解自己。你要清楚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认清什么样的机会不值得争取。你要根据自己所知道的事情自信地行动,即便这意味着你需要明确表达立场、与人打赌或者为某个不受欢迎的观点仗义执言。你还需要主动考虑自己犯错误的可能性,尊重证据,及时改变想法。你要兼具勇气和谦逊,保持适度自信。

[1] 当然,霍诺德也和其他攀岩者一样需要如厕。我们只能确定地知道在爬酋长石的那几个小时里他没有如厕,能把人吓尿的那几段他也忍住了。霍诺德跟大部分攀岩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攀岩者认为徒手攀岩往轻了说是鲁莽,往重了说是疯狂,而他们完全有理由这么认为。

[2] Matt Ray, “Free Solo: Alex Honnold on What It Takes to Free Climb,” RedBull.com, May 8, 2019, https://www.redbull.com/us-en/alex-honnold-interview-free-solo.

[3] Don A. Moore, Elizabeth R. Tenney, and Uriel Haran, “Over precision in Judgment,” in Handbook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ed. George Wu and Gideon Keren (New York: Wi ley, 2015), 182–212.

[4] J. L. Elkhorne, “Edison — The Fabulous Drone,” 73 Amateur Ra dio, March 1967.

[5] Erica R. Hendry, “7 Epic Fails Brought to You by the Genius Mind of Thomas Edison,” Smithsonian.com, November 30, 2013,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innovation/7-epic-fails-brought-to you-by-the-genius-mind-of-thomas-edison-180947786/.

[6] Joshua Quittner, “Person of the Year 1999: Jeff Bezos,” Time Asia, December 1999, http://edition.cnn.com/ASIANOW/time/magazine/99/1227/cover3.html.

[7] Dominic Rushe, “Jeff Bezos Tells Employees ‘One Day Ama zon Will Fail,’” Guardian, November 16, 2018, https://www.the guardian.com/technology/2018/nov/16/jeff-bezos-amazon-will fail-record ing-report.

[8] Francisco Dao, “Without Confidence, There Is No Leadership,”Inc., March 1, 2008, https://www.inc.com/resources/leadership/articles/20080301/dao.html.

[9] Cameron Anderson et al., “A Status-Enhancement Account of Overconf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 gy 103, no. 4 (2012): 718–35, https://doi.org/10.1037/a0029395.

[10] Frank Abagnale, Catch Me If You Can (New York: Broadway Books, 2000).

[11] Elizabeth R. Tenney et al., “Is Overconfidence a Social Liability?The Effect of Verbal versus Nonverbal Expressions of Confi 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6, no. 3(2019): 396–415.

[12] Jessica A. Kennedy, Cameron Anderson, and Don A. Moore,“When Overconfidence Is Revealed to Others: Testing the Sta tus-Enhancement Theory of Overconfidence,” Organizational Be 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22, no. 2 (2013): 266–79.

[13]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Farrar,Straus and Giroux, 2011).

[14] The Decriminalization of Illegal Drugs: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Criminal Justice, Drug Policy, and Human Resources of the Committee on Government Reform, 106th Cong. (1999), 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CHRG-106 hhrg64343/html/CHRG-106hhrg64343.htm.

[15] Celia Gaertig and Joseph P. Simmons, “Do People Inherently Dislike Uncertain Advi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 no. 4(2018): 504–20, https://doi.org/10.1177%2F0956797617739369.

[16] Anderson et al., “A Status-Enhancement Account of Overconfi dence.”

[17] “Letter to Frederick William, Prince of Prussia (28 Novem-ber 1770),” in Voltaire in His Letters: Being a Selection from His Correspondence, trans. S. G. Tallentyre (New York: Putnam,1919), 232.

[18] “Italy Bridge: The Lives Lost to the Genoa Bridge Collapse,”BBC, August 19, 2018,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 rope-45193882.

[19] Guglielmo Mattioli, “What Caused the Genoa Bridge Col lapse — and the End of an Italian National Myth?,” Guardian,February 26, 2019, 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19/feb/26/what-caused-the-genoa-morandi-bridge-collapse-and-the end-of-an-italian-national-myth.

[20] “Genoa’s Morandi Bridge Disaster ‘A Tragedy Waiting to Hap pen,’”France 24, August 15, 2018, https://www.france24.com/en/20180815-italy-genoa-morandi-bridge-disaster-structur al-problems.

[21] Mattioli, “What Caused the Genoa Bridge Collapse.”

[22] Gaia Pianigiani, Elisabetta Povoledo, and Richard Pérez-Peña,“Italy Bridge Was Known to Be in Trouble Long Before Collaps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5, 2018, https://www.nytimes.com/2018/08/15/world/europe/italy-genoa-bridge-collapse.html.

[23] Shelley E. Taylor and Jonathon D. Brown, “Illusion and Well-Be 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ental Health,” Psy chological Bulletin 103, no. 2 (1988): 193–210, http://dx.doi.or g/10.1037/0033-2909.103.2.193.

[24] Joanne V. Wood, Shelley E. Taylor, and Rosemary R. Lichtman,“Social Comparison in Adjustment to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no. 5 (1985): 1169–83.

[25] Shelley E. Taylor and Jonathon D. Brown, “Positive Illusions and Well-Being Revisited: Separating Fact from Fi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9, no. 11 (1994): 972–73.

[26] Cameron Anderson et al., “Knowing Your Place: Self-Perceptions of Status in Face-to-Face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 no. 6 (2006): 1094–110.

[27] 这个公式把决定不加固桥梁的决策定义为积极(乐观)行动,把决定加固桥梁的决策定义为消极(悲观)行动。仅从修辞学意义上来说,是可以这样用的。我们就沿用这种定义吧。

[28] 戴比·唐纳是美国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2004年5月1日播出的那一期中加入的一个女性角色,该角色夸张而又不遗余力地破坏气氛,总在大家的兴头上说一些扫兴的话,然后再做出一副“我也没办法”的苦脸。之后,戴比·唐纳这个角色名就成了这类人的代名词。——译者注

[29] Gottfried W. Leibniz, Theodicy: Essays on the Goodness of God, the Freedom of Man and the Origin of Evil, trans. E. M. Huggard,ed. Austin Farrer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2 [1710]).

[30] Steven Pinker,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 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New York: Penguin, 2018).

[31] Diana B. Henriques, The Wizard of Lies: Bernie Madoff and the Death of Trust (New York: Macmillan, 2011).

[32] Alex Berenson and Matthew Saltmarsh, “Madoff Investor’s Sui cide Leaves Questions,”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 2009, https://www.nytimes.com/2009/01/02/business/02madoff.html.

[33] Steven Pinker,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New York: Penguin, 2012).

[34] Tara Brach, Radical Acceptance (New York: Bantam, 2003).

[35] Plato, Republic, trans. George M. A. Grube and C. D. C. Reeve(Indianapolis, IN: Hackett, 1974).

[36] Moses Maimonides, Joseph Isaac Gorfinkle, and Shmuel Ibn Tib bon, The Eight Chapters of Maimonides on Ethics (Sacramento Creative Media Partners, 2018).

[37] Ecclesiastes 7:16–18 (Good News Translation).

[38] Abu Amina Elias, “Moderation and Balance in Islam,” Faith in Allah (blog), January 2, 2016, https://abuaminaelias.com/modera tion-and-balance-in-islam/.

[39] 所谓金发姑娘地带,源自童话《金发姑娘和三只熊》,常用于天文学领域,指距离恒星既不远也不近的宜居地带。迷了路的金发姑娘未经允许就进入了熊的房子,她尝了3个碗里的粥,试了3把椅子,又试了3张床,最后她认为:当碗里的粥不太凉也不太热时,喝起来最可口;当椅子不高也不矮时,坐着最舒服;当床的大小适中时,躺着最惬意。金发姑娘这种凡事有度、不逾越的原则被称为金发姑娘原则。——译者注

[40] Elizabeth R. Tenney, Simine Vazire, and Matthias R. Mehl, “This Examined Life: The Upside of Self-Knowledge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LoS ONE 8, no. 7 (2013): e6960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69605.

[41] Sean Illing, “Why Do Marriages Succeed or Fail?,” Vox, 2018,https://www.vox.com/science-and-health/2017/10/5/16379910/marriage-love-relationships-eli-finkel.

[42] Yuval Noah Harari,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Random House, 2019).

[43] Pinker, Enlightenment Now.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