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国的起源1

第十章 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国的起源

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致使意大利和德国各自统一,又以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瓦解为代价,在巴尔干和东欧催生出一些独立国家。欧洲犹太人仍在为自己面临的困境寻求解决办法:在东欧,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不被接受的外来团体;在西欧,虽然他们已经取得充分的公民身份和权利,但反犹主义势头不减。一次次民族复兴运动为犹太人树立潜在榜样。适用于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罗马尼亚人的模式,说不定也适用于犹太人。

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被所有国家视为“欧洲病夫”,民族主义运动已经夺走它的一些领土。许多犹太人开始构想建立一个国家实体来恢复正常生活,以此解决犹太人问题。

年表

犹太历史 时间 世界历史 摩西·赫斯出版《罗马与耶路撒冷》 1862   佩塔提克瓦建立 1878   埃利泽·本-耶胡达到达巴勒斯坦;俄国南部发生集体迫害 1881   平斯克出版《自我解放》;“比卢”运动出现;里雄莱锡安建立 1882   赫茨尔出版《犹太国》 1896   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 1897   第二次阿利亚运动 1902   赫茨尔逝世 1904   特拉维夫建立 1909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人占领耶路撒冷 1917 俄国革命 第三次阿利亚运动 1919—1923   英国委任统治开始;耶路撒冷发生阿拉伯人骚乱 1920   赫伯特·撒母耳任英国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 1920—1925   魏茨曼任第十二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主席 1921   第四次阿利亚运动 1924—1932   丘吉尔的白皮书 1922   希伯来大学开张 1925   耶路撒冷发生阿拉伯人骚乱;希伯仑和采法特发生屠杀事件 1929   伊尔贡成立 1931   第五次阿利亚运动 1933 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 阿拉伯人骚乱 1936   皮尔委员会提案分割巴勒斯坦 1937   麦克唐纳的白皮书 1939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博廷斯基逝世 1940   帕尔马赫组织成立 1941   修正派袭击英国人;犹太旅成立 1944   非法移民问题加剧并与英国人抗争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修正派在大卫王酒店制造爆炸 1946   联合国投票分割巴勒斯坦 1947  

鉴于犹太人近两千年来一直梦想返回以色列地,建立犹太国家的首选地点自然就是那里。巴勒斯坦已经有可观的犹太人口,其中有西班牙的塞法迪难民的后裔、中东国家近来移民的后裔,以及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受各种宗教运动影响而从欧洲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的后裔。在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前,那里的犹太人口不断增长,到1860年,犹太人开始在耶路撒冷城墙外新建居住区,这些街区如今已成闹市区。虽然生活方式仍旧遵循传统的宗教和经济模式,但人们对建立农业定居点产生兴趣,特别是在1870年世界犹太人联盟创办一所农业学校以后。

摩西·赫斯的《罗马与耶路撒冷》首次明确表达了建立犹太国家的希望,此书于1862年在德国出版。东欧的利奥·平斯克吸收这一理念,写出《自我解放》(1882年);一些希伯来语媒体作家如埃利泽·本-耶胡达(见下文)也接受这个理念。然而,正是1881年俄国的集体迫害(见第八章)才直接催生出一些统称为“热爱锡安”(Hibbat zion) 运动的犹太民族主义组织。这一运动起源于东欧犹太人,大部分东欧犹太人已经对融入主流社会感到绝望,正因如此,东欧的犹太教育、传统生活、民族凝聚力都异常强大。在这些组织中,第一个组团向巴勒斯坦移民的组织是“比卢”运动(得名于《圣经》中一句规劝“雅各家啊,来吧,我们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的首字母缩写)。

西欧犹太人总体上仍坚持融入非犹太社会的解放理想,并不完全沉浸于犹太传统,他们对犹太民族主义要么冷眼旁观,要么积极反对,不过他们也承认这或许能解决东欧同胞的问题。然而,把犹太复国主义理念转变成一场国际运动的,却是一名同化了的匈牙利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1860—1904年)似乎不太可能成为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他是生活在维也纳的作家和记者,对犹太教几乎一无所知,倒是很推崇法国,视之为具有进步与启蒙思想的国度。作为维也纳一家报社驻巴黎的通讯员,他对德雷福斯事件暴露的法国反犹主义深感震惊,遂将余生致力于寻求犹太人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他在著作《犹太国》(1896年)中力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在小说《新故土》(1902年)中预言这个国家能够取得的社会及技术成就。虽然他在西欧犹太人中知音寥寥,但东欧犹太人却对他推崇备至。

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组织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会议的高潮是达成了一项决议,声称“犹太复国主义立志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受公法保障的民族家园”。赫茨尔想让奥斯曼苏丹批准他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未果后转而与英国谈判,希望英国同意在乌干达建立犹太人定居点。这一计划暴露出赫茨尔的想法与东欧犹太大众的民族感情大相径庭,他们愤怒的反应一度削弱了他的领导权。但英国最终退出谈判,赫茨尔又恢复在巴勒斯坦创建犹太国家的计划,毕竟那里是犹太人的发祥地,是他们一直魂牵梦绕的归宿。

与此同时,“比卢”的移民加入自15世纪奥斯曼征服以来就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各色犹太人的行列。他们想要建立农业殖民地,为未来的犹太人定居点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所有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迈出重要一步。他们满怀理想主义,但缺乏必要的实际技能,若非埃德蒙·德·罗斯柴尔德男爵给予大量财政援助,他们肯定会失败的。

与犹太民族主义一同兴起的,是希伯来语作为口语的复兴,这是犹太民族在现代取得的杰出的集体文化成就。希伯来语作为口语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没人再讲,但在犹太历史上仍作为书面语言广泛使用。与基督教世界的拉丁语不同,对希伯来语的了解并不限于神职人员或富裕的精英阶层。为了适应缺乏正常国家制度的现实,犹太教早就规定,终生坚持用《圣经》最初所用的语言学习《圣经》和拉比传统是所有犹太人的宗教义务。不光神职人员,所有犹太成年男子每天都要朗诵复杂冗长的希伯来语祈祷文。大多数犹太人的学校教育以学习希伯来语开蒙,继而记诵长篇希伯来语文本。因此,自古以来,在传统犹太社群里,即使文化程度较低者也保留着大量被动习得的希伯来语知识。正因为希伯来语知识在东欧犹太人中相当普及,犹太“启蒙者”才能在18世纪晚期使用希伯来语,向东欧犹太大众传授数学、自然科学和地理等现代学科。我们看到,到19世纪中期,希伯来语已用于诗歌和小说创作。

作为现代欧洲人,赫茨尔一度设想犹太国家的语言是德语或俄语,但鉴于语言在当时兴起的各种民族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过更传统教育的东欧犹太知识分子和活动家自然转向希伯来语。希伯来语运动的推动者是埃利泽·本-耶胡达(1858—1922年),他一生致力于恢复犹太人民的故国和语言。1881年,他搬到巴勒斯坦,告诉妻子从此只用希伯来语和她交流,遂开始了他复兴希伯来语的奋斗。在语音上,他采用巴勒斯坦当时广泛流行的塞法迪发音,这至今仍是希伯来口语的基础。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