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纳粹屠犹2

华沙隔都

1939年9月德国人占领华沙时,华沙只有不到40万犹太人。1940年,一堵围墙拔地而起,将840英亩的土地圈作隔都。到11月中旬,所有犹太人被勒令住在墙内,墙外有德国和波兰警察看守,墙内有犹太民兵把守;没有许可证,任何人不得出入隔都。德国人会不时改动围墙位置以缩小隔都面积,还一度把隔都分割成两个独立区域,由一座人行天桥连接。他们又把华沙周边地区的15万犹太难民塞进隔都,直到人口密度达到13人挤一间房,而无家可归者只得在饥寒交迫中奄奄一息地挤满街头。

在围墙内,与其他隔都一样,华沙犹太人由一个犹太理事会(Judenrat)管理,负责提供条件允许的社会服务,并按德国人的要求行事。在束手无望的境况下,华沙隔都由亚当·捷尼亚科夫领导,这位工程师是睿智而勤勉的管理者。捷尼亚科夫那本内容丰富的日记本是从战争中幸存的寥寥几本日记中的一本,我们关于华沙隔都的大部分信息就来自他的日记。捷尼亚科夫竭尽所能,改善隔都的生活条件,平衡争夺稀缺资源的各种群体的需求。德国人后来要求他配合,将犹太人驱逐到集中营,他因此而自杀(1942年7月23日)。

尽管困难重重,华沙隔都仍勉强维持着一座城市的功能。非法作坊以及一个运进原料并运出产品的走私体系维持着基本生活所需(非法进口食物实际上是隔都居民赖以生存的手段,因为法律允许的每日食物配额每人不到1100卡路里)。施食处不但分发食物,还充当非法的世俗、宗教和职业学校的掩护,提供技术、医疗和科学培训。尽管犹太会堂被关闭,公共礼拜遭禁止,但礼拜仪式仍在私下举行,《塔木德》学院仍在秘密运作。有时甚至还有营业的咖啡馆和歌舞厅。地下组织仍在印制希伯来语、意第绪语、波兰语的非法期刊。

正是这些地下组织领导的抵抗活动,最终升级成一场著名的起义。这些地下组织的政治承诺各不相同,有时甚至相互敌对。但面对始于1942年7月的第一波大规模驱逐,它们决定成立犹太战斗组织(ZOB)以协调行动。该机构包括大多数地下组织,其中一些能够从波兰地下组织或黑市获得武器。犹太战斗组织建立了生产手榴弹和炸弹的秘密车间,并通过一个由掩体和地下通道组成的网络进行联络。始于1943年1月的第二波驱逐引发了为期4天的街头巷战,这是在德占波兰发生的首起此类事件。德国人的反应是实行24小时宵禁。隔都生活这时陷入停顿;犹太理事会瘫痪,社会机构停止运作。但是,在末底改·阿涅莱维奇的领导下,犹太战斗组织继续为武装抵抗做准备,以便驱逐恢复时有所行动。

1943年4月19日,德国人返回隔都,遇到激烈抵抗,不得不撤退。他们更换指挥官,卷土重来。再次遇到坚决抵抗后,德国人以烧毁隔都应对。虽然隔都内已经十户九空,但地下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8日犹太战斗组织在米拉(Mila)街的总部失守,阿涅莱维奇遇害。一些武装抵抗持续到6月。部分战斗人员逃脱后组建了一支以阿涅莱维奇命名的游击队。5月16日,德国人炸毁特罗马卡(Tlomacka)街上的犹太大会堂,庆祝华沙隔都毁灭。

20世纪40年代以色列的游行场面。照片,版权方为大卫·鲁宾格/科比斯。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