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医疗机构估值方法的考量
医疗机构按照其提供的服务分为四个不同领域:医院、门诊服务机构、日间手术中心和长期照护机构。从总体来讲,它们还是跟随医疗行业总体趋势的。但是,每一个不同的服务领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运营和经济特点,对其价值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选择估值的方法来说,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以下就对几个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进行简单的探讨,以帮助估值分析师发现给这些类型医疗机构估值所需考虑的关键问题。
医院
在大多数情况下,给医院估值一般采用收益法。具体来说,就是折现现金流法。这主要是因为采用市场法给医院估值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一般来说,非上市的医院和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医院价值完全不同。
(2)估值分析师一般无法获得可比交易医院的具体信息,包括交易价格和交易条款。
(3)常用的乘数,如单位床位价值等通常都无法反映一个医院的经济情况,如果按图索骥,只能导致不合理的价值。
除非我们可以得到可比交易公司详细的信息,否则我们就不能采用可比交易法。就算我们这些信息都能得到,估值分析师在估值的时候也需要对每一个交易采取谨慎态度。
如果采用收益法得出的医院价值不高于医院有形资产账面价值或有形资产公允市场价值,估值分析师就可以考虑使用成本法来给医院估值。然而,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如果医院是一个单一用途的医疗机构,采用成本法计算的资产价值高于采用收益法得出的价值,估值分析师则需要考虑给资产减值。
估值分析师在给医院估值的时候,需要具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医院服务的范围。
(2)对医务人员进行分析,看看是否存在任何关键个人或一小群关键个人带来的风险。
(3)了解患者的来源。
(4)了解门诊和住院部提供的服务。
(5)了解所有支付方。
(6)分析成本和费用,并和其他类似医院比较以了解医院的利用率。
(7)审查替换折旧设备的年度资本支出及任何新设备的一次性资本支出。
(8)资本成本。
(9)市场地位和竞争。
(10)非系统风险。
门诊服务机构
如果采用收益法给门诊服务机构估值,那么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医生的报酬,医生拿走100%的利润作为报酬是十分普遍的事。如果将所有利润都作为报酬支付给医生,那么门诊服务机构的利润就为零,如果采用收益法来估值,其价值也将是零。许多估值分析师采用行业平均值或中值来计算医生的报酬,这个假设又带来新的问题。就算医生报酬已经很高了,也没有任何医生会接受减薪,减薪的结果就是医生没有动力去产生和之前相同的收入。但是如果不试图将医生的报酬降下来,那么采用收益法就不可能得出诊所的价值。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聘请报酬较低的低年资医生,这样一来重建医生之前建立的专业口碑及诊所的现金流就绝非易事。
如果估值分析师采用市场法,准确的可比交易数据很难获得。就算知道了可比交易金额,估值分析师也很难获取交易条款。我们只有了解交易的条款,才能真正了解交易的经济性。比如,如果假设交易后有两个不同的医生报酬方案,那么同样的诊所就可能有不同的估值。估值分析师必须完全了解过往的交易数据,才能将这些数据用于估值。
估值分析师使用成本法来确定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总和。这个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必要,因为采用收益法估值已经涵盖了这些价值。如果门诊服务机构无法产生经济利益,那么这些有形资产其实也没有什么价值。
所以,给门诊服务机构估值与给其他医疗机构估值大不相同。既然门诊服务机构里的医生是专业人士,那么门诊服务机构的价值其实是基于这些医生的无形资产的,所谓的无形资产也就是这些医生的个人声望和口碑。对于估值分析师来说,将医生个人的声誉和门诊服务机构的声誉分开是医疗机构估值里最困难的任务。一个医生的离开会对门诊服务机构的无形资产造成多大的影响呢?将医生的报酬和门诊服务机构的利润分开,形成收支两条线或许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然而,这个任务可能很难实现。
一些大型连锁门诊服务机构或产业基金可能出于占领市场份额、扩大服务范围、整体产业布局或者为竞争者设立障碍的目的而进行的并购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并购的目的可能并非在短期获得经济利益。
日间手术中心
日间手术是一种效率高、费用低,力图让贫困人口“病有所医”的手术模式。2015年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发起“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第一次把推广日间手术列入医改的重点任务。此后,日间手术在我国扩大试点范围,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达11%,有396家医疗机构设置日间手术中心。
按目前我国医院开展日间手术的情况来看,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
(1)集中收治,集中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公立医院内设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类似于医院内独立的科室,拥有自己的床位、手术室,有独立的主任(通常由外科医生或麻醉科医生担任)、医生团队、护士长和护士,集中收治各专科符合条件的病人。
(2)分散收治,统一管理。开展分散收治模式的医院没有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由医务处管理,包括定制度、控制准入等。各病房自己收病人,根据医务处安排,排队进行日间手术。手术室通常是从医院中心手术室划归出几个手术间,供全院统一安排日间手术,各专科分散收治,由一名主任(或护士长)统一管理、安排手术,病人术后回到各专科安排术后相关工作。
近几年,独立的诊所和医生集团也开展日间手术业务,如张强医生集团、优仕美地、名医主刀等。对于独立的诊所和手术中心等开展日间手术,国家目前没有制定相关设置和管理规范。
医疗界专业人士赵衡认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脱离公立医院的日间手术中心的模式很难获得发展,理由如下。
首先,中国最主要的、合格的和知名的医生都集中在公立三甲医院之中。人才和运营能力都是公立三甲医院绝对占优,公立三甲医院最有意愿将日间手术中心独立出来,加派人手将这一块业务做大甚至做成连锁,而它们绝对没有动力再去培养一个竞争对手。
其次,日间手术中心面临较大的内在制约,没有规范化的行业标准,风险较大。医生携带自己的小团队进行手术,医院只提供设施和辅助,每个病种的流程又很不一样,遇到突发状况如何去协调、解决?因此,项目合同的服务模式风险非常大。
最后,中国对医疗责任的界定尚不成熟。一方面是服务过程不透明导致责任界定困难;另一方面是保险公司对此并不感冒。除了缺乏经验外,对医院、科室、医生的风险评估能力和操作可行性的确定也有难度,且中国文化导致患者有问题找医生而不是找第三方。
通常来说,估值分析师应该采用折现现金流法来给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估值。与给医院估值一样,估值分析师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对医务人员进行分析,看看是否存在任何关键个人或一小群关键个人带来的风险。
(2)专科手术病种。
(3)患者数量和来源。
(4)所有的支付方。
(5)商业保险的支付环境。
(6)手术中心的成本结构。
(7)日常资本支出(更新旧设备或购置新设备)。
(8)市场竞争。
(9)资本结构。
(10)非系统风险。
可比公司法通常不适用于日间手术中心,这是因为几乎很难找到相关的上市企业。如果使用可比交易法,估值分析师一定要将交易的数据收集齐全,并且以谨慎的方式进行估值。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
(1)交易金额。
(2)交易结构与支付方式(现金还是股权)。
(3)所有权比率。
(4)哪些资产和负债不在并购范围之内。
(5)涵盖哪些专科病种。
(6)支付种类(患者自费/医保/商保)。
(7)患者数量增长。
(8)利用率分析。
(9)特殊的资本支出。
(10)交易条款,包括竞业禁止协议。
(11)股东协议或合伙协议条款。
(12)竞争状况。
(13)交易后价值调整。
估值分析师应时刻记住,每一个交易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无法掌握交易的详细信息,那么估值的结果就是不可信的。如果日间手术中心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持投入的资本,估值分析师就可以考虑采用成本法来估值。
长期照护机构
给长期照护机构估值应该和给医院估值一样,一般采用折现现金流法,这主要是因为采用市场法给长期照护估值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1)目前中国境内还没有已经上市的长期照护机构,就算有,非上市的长期照护机构和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长期照护机构的价值完全不同。
(2)估值分析师一般无法获得可比交易长期照护机构的具体信息,包括交易价格及交易条款。
(3)常用的乘数,如单位床位价值等通常无法反映一个长期照护机构具体的经济情况。
除非我们可以得到可比交易公司的详细信息,否则我们就不能采用可比交易法。就算这些信息我们都能得到,估值分析师在给长期照护机构估值的时候也需要对每一个交易采取谨慎态度。
估值分析师在给长期照护医疗机构估值的时候,需要具体考虑以下几个价值的驱动力:
(1)服务的范围。
(2)长期照护能力。
(3)收入来源。
(4)支付种类。
(5)营运成本。
(6)资本结构。
(7)供应商。
(8)市场竞争。
(9)非系统风险。
如果估值分析师发现长期照护机构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持投入的资本,就可以考虑采用成本法来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