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先生告诉我们,他的 K 公司现在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困境 并不是订单不足,而是订单太多,忙不过来,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所以难以扩大产能。不只是 K 公司,东莞很多行业的很多工厂都面临类似的困境。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就是更多地使用机器来替代人。 当然,这会导致一些人失业。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失业的人会转移到其他工厂和行业中(这属于摩擦性失业),但还是会有一部分人由于技能原因,无法找到新的工作(这属于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来消化,而不是阻止机器替代人,否则,经济陷在困局中,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F先生带我们参观了他的鞋底工厂,里面已经上马了若干台 机器人。他说每台机器人可以替代 4 个工人。我们简单地算了一下成本——上马一台机器人的支出,半年之内就可以全部收回。这里面蕴含着 K 公司的业务和技术升级的机会。
K公司仅仅是一面小镜子,把视野放大到整个东莞,我们会 看到大量的企业都在做这种努力。东莞市政府也正在着力推动这样一种产业升级,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诸如,在“科技东莞”工程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建立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的推广补助机制;建设针对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的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搭建东莞“机器换人”融资租赁金融服务平台,为应用企业提供担保、按揭、租赁等金融服务;对采用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把研发等方面产生的费用计入免税部分。
市场和政府的这些努力,有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东莞的高 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0 年的 26.3% 增长到 2015 年的 37.2%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从 2010 年的 382 件增长到 2015 年的 1338 件。东莞市的“十三五”规划更雄心勃勃地计划着,到 2020 年要让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2% 以上。1
把视野进一步放大,会看到东莞也仅仅是一面小镜子,整个 “广州”的企业都在努力进行类似的升级——通过机器、信息系统等对人的替代,实现“智慧制造”。
1相关借息可参见东竞审政府网站相关政府丈献,如《东荒审 m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 年规》《东荒审战略性漸■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刘》《东竟审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2015—2020 年)》《东莞审重点折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8—2025 年)》,等等。但是,进一步的访谈让我们注意到以前未曾留意的一些环节,也让我们意识到,近年来大热的“智慧制造”这个理念应该被拆解为两个部分——“智慧”和“制造”。二者有着一些不引人注目但很重要的区别。
让我们注意到这一点的,是位于东莞大岭山镇的港资企业冠 威公司。陈志军先生在1993 年来到东莞之后,供职的第一家企业就是冠威公司,他在此工作了 20 余年才离开。
我们拜访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叶仲伦先生。叶先生就出生在 大岭山镇,1962 年辍学,只身闯荡香港。初到香港,他一没技术,二没文化,三没人脉,只能一切从零做起。他想法子进了一间工厂做学徒,学习制作工业模具。凭着用心与刻苦, 5 年后他成为工模部的技术骨干,之后一路升为高管。 1977 年,叶先生独立创业,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冠威公司,从事工模制造以及塑胶注塑加工。叶先生做企业极富工匠精神,这让冠威公司在困境中坚持了下来,依凭过硬的技术和质量赢得了客户。 1987 年,叶先生回到家乡大岭山镇开设工厂。他给冠威的定位是,尽量少做那些别人也能做的东西,一定要啃下来别人做不来的东西。经过 20 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工艺更新,冠威已经成为塑胶工模及注塑行业的领头羊,是多家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指定供应商。冠威有许多独门绝技,制造出的模具和产品连老牌模具强国一德国、日本的企
业都做不出来。
叶先生带我们从头到尾参观了模具生产的全流程,并为我们 仔细讲解。就冠威目前的生产过程而言,模具生产可以粗略分为研发、设计、编程、精密机械加工、组装这5 个环节。
在研发环节,由客户提出要求。但客户的要求经常只是一种 功能性的描述,产品具体该是什么样子的,客户也说不清。这就需要模具厂与客户共同开发岀框架性的方案。进入设计环节,模具厂会把这个框架性的方案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案。接下来是编程环节,操作方案会被转化为数控机床上的程序。之后,数控机床开始对钢材进行各种精密机械加工,做出模芯所需的形状。最后,把机械加工出来的若干个模块组装在一起,完成一套模具的生产。
我在厂里看到了高度自动化的精密机械加工环节,便问叶先 生:“随着机器替代人的进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是模具的各个生产流程基本上都能自动化了?到那个时候,各个厂家都能用上差不多的生产母机,冠威引以为傲的技术、质量的优势还在吗?而且,到时候相关的机器被引入东南亚国家,它们也可以做出同样质量的模具,冠威要怎么办呢? ”
没想到,叶先生告诉我,在精密机械加工和组装环节,机器 替代人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但是前端的研发、设计、编程环节对于生产经验的要求非常高,机器是很难替代人的。
原来,模具的研发和设计中有一系列非常微妙的东西。比如, 客户想要在产品上实现某些功能,并对外观有一定要求,模具厂就要与客户探讨,这种功能及外观该用怎样的结构设计才能够实现。如果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对于具体的生产没有经验,就很难想到方案的很多细节是否有可实现性。这些细节诸如:注塑时该用什么样的材料,其物理属性是否能实现那些细节;按照某种方案,模具材料的强度能否保证必要的使用寿命;模具的进胶点以及排气孔位置该如何设计。要想将这些问题全都考虑周全,就需要工程师有足够的生产经验。
并且,这些经验有很多是难以量化、无法言传的。因为,对 于各种材料的物理属性,诸如膨胀率、缩水率、流动性、冷却速度等,材料的生产厂家只能给出一个大致范围,而不可能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这就意味着每一种材料一无论是注塑过程还是模具本身所用的材料,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都会有误差率;注塑过程中,进胶点和排气孔位置的设计会影响误差率的作用范围;一系列生产环节的配合过程,也会产生或影响误差率。所有这些,又都是要通过编程来落实的。复杂的结构设计,要涉及电子、机械加工、程序设计、化学、材料等多个行业,还涉及多种材料的使用、多个环节的配合。一系列误差率叠加起来,生产出的实际产品就很可能和理想中的设计方案相去甚远。
该如何通过巧妙的方案设计,来让这一系列误差率相互协调, 最终将误差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呢? 一方面,它需要想象力;另一方面,它需要老师傅丰富的生产经验。但是,这种生产经验高度依赖工匠的感悟力。这种感悟力类似于艺术直觉,无法通过简单的讲述来传授,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体悟岀来。就像我们无法通过向另一个人讲述如何游泳一哪怕把各种姿势、角度、技巧讲述得再好——来教会他一样。这个人必须亲自尝试,跳到水里,划水,呛水,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而且,在学会之后,他也没法说清楚自己是怎么学会游泳的。他能讲出来的,只会是一些表面上的原理,而更深层的东西,他虽能体会到却无法表达出来。
老师傅的生产经验里,有着一系列像游泳这样的,存乎于心 但无法通过讲述传达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学者迈克尔•波兰尼称其为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以区别于我们通常所关注的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 后者是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数学公式等进行表述的。1
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化的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 镶嵌在实践活动当中,无法以规范化的方式加以传递,只能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徒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悟出来。但这种方式令隐性知识难以大规模地积累、传播。波兰尼进一步提出,隐性
1参见[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徐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
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前提,人类正是以一系列隐性知识为前提,才 获得学习显性知识的能力的。1
规范化教育所传递的都是显性知识,但正因为作为前提的隐 性知识的存在,"人”才不会被规范化教育单向度地塑造,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一种积极的主体性一通过隐性知识不自觉地决定该如何消化和理解显性知识。这保障了 “人”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从而令“人”能够突破给定知识,形成创造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生成。
在这个意义上,正是隐性知识给了人以自由的可能性,把人 塑造成螺丝钉的各种努力也因此在本质上都会失败。隐性知识还有显著的情境性和文化性。隐性知识的获得、运用和特定问题所处的具体情景,以及主体对这一问题和情景的直觉性把握有关,也和主体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隐性知识的这些特性,使得世界必然是参差多态的,不至堕入整齐划一的命运,也让人类在面对
1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里面的两个“我”是在不同位阶上的。笛卡儿说, 任何命题,只要它里面有一点是可被质疑的,就要被暂时悬置起来,质疑到最后,发现有一个正在质疑的“我”的存在,是无法被质疑的。问题是,是“谁”发现了或观察到了有一个“我”正在进行质疑呢?肯定是另一个位阶上的“我”,这个底层的“我”观察到了作为对象的、浅层的“我”正在进行质疑,但底层的“我”是观察行为的主体,它本身去观察而不被观察;一旦你要观察那个底层的“我”,一定有个更底层的去观察而不被观察的“我”作为主体,反思这个作为对象的次底层的“我”。追溯到最后,你会发现总有个最底层的“我”作为主体,它观察一切而本身不被观察。就像眼睛能够看到一切,唯独看不到自身,它最多只能通过镜子看到自身的影像,这并不真的是它自身,只是那个次底层的“我”。这个最底层的无法被观察、从而也无法被言说、只能被体会的“我”,就是隐性知识的载体,也是一切反思、行为的主体和前提;相对浅层的“我”,是各种显性知识的载体。所以,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前提。
各种不确定性时,具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因此,隐性知识对人类 不仅仅有一种知识学的意义,更有着一种关乎人类命运的类神学意义。
考虑到隐性知识这个维度,我们就可以说,模具生产中精密 机械加工、组装这两个环节是可以用自动化的机器来完成的,因为它们都属于显性知识的部分。而研发、设计、编程这几个环节有着隐性知识的深度参与,仅仅靠机器或人工智能是无法完成的。
我把“智慧制造”拆分成“智慧”和“制造”这两个部分。 在通常的理解里,“智慧”部分是可以用机器来完成的,这些都是用显性知识能够搞定的,我姑且称这部分为“技术”;“制造”部分则不仅仅包括机器的工作,还必须包括人的能动性参与,需要一系列的隐性知识,我姑且把需要隐性知识的这一部分称作“手艺”。依照这个区分,就可以进一步看出,“智慧”部分是可以用机器替代人的,“制造”部分则有相当部分是无法用机器来替代人的。
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区分出“智慧制造”当中所需要的 “技术”与“手艺”这两部分,是我们理解“智慧制造”时很重要的两重根。1
过去我们讨论供应链网络的时候,关注的通常都是关于显性 知识的这一部分。我在分析中曾着重提出,在供应链网络的规模超过某个门槛之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在综合成本当中的占比将大幅下降,网络的效率才是成本控制的核心。而规模决定了效率,这就让中国的供应链网络难以被其他地方替代。纳入隐性知识的概念后,这个分析还必须加入一个新的要素,那就是拥有“手艺”、掌握隐性知识的人群的规模。
“手艺”这种隐性知识是难以大规模传播和积累的,它只能 在实践当中被体悟,而中国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提供了最大规模的实践机会。工厂能够从中国迁走,但是这个人群的隐性知识无法跟着被迁走。迁入国的工人和工程师在“手艺”上本就不足,加上迁入国的供应链规模和中国差着几个数量级,当地的工人和工程师就没有那么多机会发展起必要的“手艺”。这就意味着,只有那些对于“手艺”的依赖度比较低的环节,才有比较大的可能被迁移岀去。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迁往越南的制造业,通常都是生产流程中最终的组装环节,而较少是上游环节一上游环节对“手艺”的依赖度会高很多。
我们甚至可以在创新层面上进一步区分岀基于显性知识的创 新——技术创新,和基于隐性知识的创新一工艺(手艺)创新。后一种创新高度依赖师傅的经验。有可能某个师傅在某个特定环节有着深刻的体悟,有着“一招鲜、吃遍天”的能力,从而可以在某个极小的细分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自己出来单干。但是,由于师傅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无法大规模传递,只能通过带徒弟,个体性地让他们习得,师傅也就无法凭此建起一个大规模的工厂,最多只能建个小作坊。但如果供应链网络的规模足够大,网络中就会浮现出大量拥有这种“一招鲜”的小作坊,反过来也会令供应链网络拥有难以被替代的巨大活力。我们在东莞见识到了一系列这样的“一招鲜”小作坊,它们在我们平常的视野之外,但这里面潜藏着中国经济活力的秘密。
随着在冠威访谈的深入,我们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既然研发、 设计、编程这三个环节都需要师傅的经验才能做到最好,而师傅的经验又是从若干年前亲自动手进行精密机械加工、组装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那么,随着后两个环节逐渐被机器替代,未来的师傅该到哪里去获得必要的经验呢?
提到这个问题,叶先生面露忧色。他说:“制作模具的技术学 起来时间很漫长,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下苦功夫学习技术了,更愿意挣快钱。好的师傅在未来真的有可能青黄不接,这是真正让人忧虑的。”他指着曾任冠威技术总监、坐在旁边陪我们访谈了一整天的陈志军先生,说:“像20 多年前陈生这样的大学毕业高才生,还肯在工厂里从最基础的技术学起的,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
陈志军在旁边摸着肚皮,露出了矜持而又骄傲的笑容。他确 实有资格骄傲,我们在一路上听到很多人讲起有关他极高的技术水准的故事。他对于“手艺”这种隐性知识的深度理解力,想必与良好的受教育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当年的大学生愿意从最基础的技术学起呢?
1
Lee Shin—Hyung, "Samsung to Continue Making Phones in China" , https://www.asiatimes . com/2019/10/article/samsung—to—continue—making—phones—in—china/.韩国最大的科技新闻网站上有文章提出,三星手机 ODM 的比例在 2020 年有可能达到 30%, 参见 Jihy eon Kim,"Samsung Aiming for 100m ODM Smartphones in 2020" , http://en.thelec.kr/news/articleView .html?idxno=468 o
2
Stephen Nellis, "Apple's Data Shows a Deepening Dependence on China as Trump's Tariffs Loom*' ,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trade-apple/apples—data-shows—a一 deepening 一 dependence—on-china—as—trumps—tariffs—loom—idUSKCNlVI29I.
2图片来源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