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项目背景分析
正常项目的逻辑是先要有各种需求,以及各种有利条件,然后才有实行某个项目的必要和可能。但如果非要上某个项目不可,总可以编造出各种合理需求,并且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投资人为何要投资这个项目?动机是什么?摸清楚一个项目的来龙去脉,比埋头计算各种公式和指标要重要得多。背景分析主要是指对提出项目的理由及投资意向进行分析评估,一方面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观察(预测)行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其采取的行动是否可行。
分析项目背景,有不同的切入点。
(1)从项目所属行业切入,按照前面章节行业分析的思路展开分析:首先,找准该项目所属的细分行业,了解目前相关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该地区、部门对行业的发展规划,如果符合规划要求,则项目是必要的;其次,了解目前行业的发展阶段、供求状况、竞争态势、技术水平,以及行业机会,从而判断项目与行业的匹配性。当然,新建项目也会影响行业供求关系,要分析其他厂商项目建设情况,避免一哄而上。
(2)从股东企业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分析:企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具备哪些优势和劣势,又存在哪些威胁和机会?目前适合扩张战略还是收缩战略?投资项目是否能更好地发挥优势?
(3)利益相关者分析。项目建成,哪些人受益?有哪些政治、经济、社会效益?比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填补产业空白、扩大就业、充分利用政策优惠等。有些项目不纯粹是市场行为,有更多的政府因素,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其《大败局Ⅱ》一书中,对戴国芳的江苏铁本项目的背景做过深入剖析。
戴国芳想建一个大钢铁厂的想法,是在2002年的春天突然迸发出来的。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能源紧缺一直是困扰长江三角洲企业的最大瓶颈,也正因如此,钢铁行业的成长性一直比较好。2001年之后,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各种能源全面紧缺,其中钢铁和电力是最最紧俏的两大物资。在钢铁市场上,无论是线材还是板材,普通钢还是特种钢,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几乎到了“一天一价”的地步。铁本钢厂的门口,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每天排成长龙,等候提货,这样的景象天天出现。按戴国芳的估算,中国的这股钢铁热起码还可以延续5~6年,这应该是钢铁人一生难遇的大行情。
戴国芳把新工厂的地址选在了长江边一条狭长的沿岸地带。铁本的新建计划得到了常州市政府的积极支持。2001年前后,常州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位列江苏之首,可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只能排名第六。饥渴的常州需要一个超大规模的投资来填补这段让当政者难堪的差距。在那几年的市政府报告中,“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投入、上项目、增后劲,加快建设大企业、大项目,努力实现投入总量和项目规模的新突破”,是一个年年必提、十分迫切的发展战略。此时的铁本已经是常州市的一个大企业,上缴利税排名全市第二,戴国芳的设想一提出来,当即获得了市政府的响应。谁都知道,钢铁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铁本的梦想一下子变成了常州市政府的梦想。在有关人士的热情推动下,铁本项目一改再改,日渐膨胀。在短短的六个月里,项目规模从一开始的200多万吨级,加码到400万吨级、600万吨级,最后被定在840万吨级,规模占地从2000亩 [1]攀升到9379亩,工程概算为天文数字般的106亿元,产品定位为船用板和螺纹钢等较高档次产品。
实务中,类似铁本的项目非常多,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近的比如光伏产业,2005~2012年,政策一直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各地政府纷纷以补贴、税收优惠引导企业投资,随后出现“羊群效应”,一哄而上,项目集中建设,建成后产能迅速扩张,市场出现过剩,价格迅速下滑,全行业陷入困境。
[1] 1亩=666.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