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而不是拯救

帮助,而不是拯救

如果孩子能自己决定如何与父母分开,而不是父母在孩子准备好之前就离开他们,孩子就不会有不安全感或黏人。这种分离适用于夜晚的独自就寝、独自留在托儿所、独自去参加派对,以及任何没有你的情况。你可以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鼓励孩子适应这些情况——亦即前进到“舒适基线”——但如果你太急着要求孩子独立,那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那会破坏亲子关系,你还需要花心力去修复关系。你可能觉得是在鼓励孩子独立,但孩子可能觉得自己被你推开了,把它视为某种惩罚。我想强调的重点是,让孩子按自己的步调与你分开,你应该依循他的步调,而不是强迫他接受你的步调。

孩子迟早会自己睡一整晚,自己学会坐起来、爬行、走路、穿衣服、吃固体食物,自己做早餐、付房租。在孩子准备好之前就强迫他去做那些事情,是在打击他的信心,也是在打击我们自己。我们煞费苦心地教他或逼他做的许多事情,其实他迟早都能自己学会。揠苗助长,反而可能延迟成长。

例如,我们硬把婴儿扶成坐姿,而不是让他自己学会坐起来,那就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婴儿不需要为了坐起来或走路而使用那些限制其行动的辅助工具,他只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发现如何坐着,如何向前走。放任他自己摸索,他会翻身与扭动,并自己学会爬行、坐着、站立、走路。他也会学习如何学习,我们不必干预那些流程。

事实上,一个婴儿在自然坐起来及正常的肌肉发育之前,若是经常被扶起来坐着,他可能从那个坐姿学到歪歪扭扭的走路方式,妨碍日后形成自然的良好姿势,我女儿恐怕就是这样的例子。

不过,没关系,你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对。我很清楚,我谈到育儿实践时,你可能早就过了我描述的阶段,你也可能因为你采取的方式与我描述的不同而感到懊悔。真正重要的是亲子关系,而不是你何时开始帮孩子断奶,或你太早把孩子扶起来坐着。

我女儿已经成年了,她现在经常去上普拉提课矫正姿势。如果我以前就知道这样的信息,那当然很好,很可惜我没有。所以我想再一次强调:犯错没关系,重要的是弥补错误,弥补的做法可以是去上普拉提课,或是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带他去做其他类型的治疗。孩子成年后,若因你在他年幼时所犯下的错误而需要任何协助,请不要感到羞愧。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只会导致事情变得更糟,并不会让问题消失。

前面举的例子可能太狭隘了,但我举那个例子是为了概括说明我们帮助孩子的程度:不要主动去做孩子可以自己学会的事情,那会剥夺他的学习力。在决定提供孩子多少协助时,你要知道逐步推进或鼓励很有帮助。

弗雷亚五个月两周零三天,她正趴在客厅的地毯上。她的爸爸在旁边的沙发上看书。弗雷亚突然发出一声尖叫,她正试图去抓地板上的一颗乒乓球,但是够不到。

爸爸抬起头来,看到她面临的问题。他应该去帮她吗?她抬头看着爸爸,沮丧地叫了一声。爸爸跪在她旁边的地板上说:“你真的很想要那颗球,对不对?你够得到吗?”他面带微笑,一脸鼓舞地看着她,接着又看了看球。弗雷亚停止了喊叫,开始抬起膝盖,用双手托起身体,努力朝球的方向扭动。接着她又躺了下来,把手用力伸向那颗球。她的手指碰到球了,却把球推得更远。

爸爸把球放回原处,弗雷亚又试了一次,这次她抓住了,高兴得尖叫起来,爸爸也和她一起笑开了花,对她说:“你真的很努力,做得好!”

身为家长,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知道究竟是要去帮助孩子,鼓励孩子,还是只在一旁观察。观察孩子以寻找线索时,你通常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是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你去帮他做,那反而剥夺他的力量与能动力。但孩子感到无助时,你若是不帮他,就是对他的感受不够敏感体贴。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弗雷亚的爸爸做了正确的选择。他很自然地那样做,不假思索,因为他小时候也被这样对待过。如果你幼时没有这样的经历,就要有意识地这样去做。

•练习:让孩子主导

养成和孩子在一起的习惯,不是一起做事情,而是陪伴他,让他主导。从旁观察与帮助他,而不是直接伸出援手。协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他做事。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