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逐步推进不是以忽视孩子的方式让他安静下来,而是在孩子的容忍范围内劝孩子入睡。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感到安全。纳维兹教授说,首先,孩子未满六个月时,不要尝试这种方法。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大脑的社交与情感处理部位——也就是他们心理健康的基础——正在发育,它与亲子间爱的互动有关。所以,在孩子准备好之前,不要启用睡眠逐步推进法。而且,每个孩子准备好的时间可能不一样。
前面提过,婴儿不是天生就知道他看不到一个物体时,那个物体依然存在。心理治疗师称之为“物体恒存”概念。所以婴儿独处时,他会觉得自己遭到遗弃了。我们看不见或听不见孩子时,仍然会感觉到他的存在,这种感觉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我们很容易忘了这是我们后天习得的能力。
当孩子确实有了“物体恒存”概念后(我依然无法告诉你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每个人的发育速度不同。孩子可能先有恒存的概念,后来才在身体层面感觉到),就可以逐步推进他晚上独自睡觉。
第一步是注意孩子何时何地入睡时感到放心与安全。他可能是在吃奶时睡着,并在醒来后又在吃奶的过程中入睡。纳维兹称之为“舒适基线”,这是你开始的地方。
接下来,抽离基线的最快步骤是什么?是在他昏昏欲睡但还没有睡着时停止喂奶,改成拥抱他,这样他仍然可以感觉到你的身体和心跳。如果你的孩子接受这个步骤,你可以重复这个做法,直到它变成新的“舒适基线”,之后再进入下一步:进一步的分离步骤,例如在他昏昏欲睡时,让他躺下,抚摸他的额头,或进行安抚孩子的动作。再下一步是把孩子从你的床上搬到旁边的婴儿床。接着,把婴儿床移到更远的地方,最后是移到另一个房间。
在任何阶段,一旦孩子感到不舒服,就回归“舒适基线”。
我的经历:
我第一次逐步推进,是在女儿昏昏欲睡的时候,我停止哺乳,拥抱她。当那成为她的舒适基线时,下一个逐步推进是把她交给她的父亲,让他抱着她入睡。这样的安排原则就是让一个成年人陪她睡觉,另一个成年人在另一个房间睡觉。
女儿约两岁时,她要求有自己的房间,但是到了晚上,我们建议她一个人睡时,她吃惊地说:“哦,那里不是用来睡觉的,只是玩耍的地方。”于是,我们再次逐步推进,说我们会在那里陪她到睡着为止。她如果醒来,可以到我们床上,只要不叫醒我们、不说话就好。她接受了这样的安排,有时我们醒来时发现女儿在我们床上,有时她没出现。
她三岁时,就只在自己的房间睡觉了。四岁时,她很开心,也很放心,开始自己上床睡觉,而且是主动这么做,不需要我们推进。这一切都是按照她自己的主张:她选择自己上床睡觉,或要求我们其中一人在她准备好时去陪她睡觉。她从未抗拒上床睡觉,因为床一直是很舒适的地方,不是孤独的地方。
重点是,每次逐步推进都必须在孩子的舒适基线内。每个人的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对亲密度与个人空间的需求也不同,所以最佳时间点因人而异。适用于第一个孩子的方式,不见得适合第二个孩子。你要做的,是让孩子把床和消除疲劳、感到舒适、睡眠联想在一起,而不是和分离、孤独、绝望联想在一起。如果床和美好的事物有关,他就不会不愿去那里了。这可以帮他在童年获得充足的睡眠,你也知道睡眠对孩子发育很重要。
进行睡眠逐步推进(而不是睡眠训练),使用鼓励而不是惩罚的方式,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这样做的效果更为持久,也更容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求他独自就寝,对亲子关系也有帮助。
一个人被鼓励去做任何事情,那对人际关系来说都是好的;但是被欺骗、被故意忽视或被操纵去做某件事,会破坏人际关系。我知道,当你筋疲力尽时,要你把眼光放长远有多难,但我还是认为这是值得的。
我们期望孩子做的许多事情,他们都可以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做到,或是看我们怎么做,跟着模仿。如果孩子确实需要一些协助,把他们逐步带到舒适圈的边缘,但不要超过舒适圈,通常采取一种前进的方式。切记,如果我们做了他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那反而是在剥夺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