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1818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温和的自由主义者,对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了然于心。6岁时,马克思的父母脱离了犹太教,改信基督教。青年马克思曾入波恩大学学法律,但因在波恩大学时不免挥霍,其父亲决定让他去风气较好的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大学,马克思很少去上课。他的知识主要靠自学。他听过历史法学派代表萨维尼关于罗马法的课,也听过圣西门主义者甘斯(Eduard Gans)的法学课。不过,在柏林大学时期,马克思的兴趣不在法律,而在哲学。他热衷于参加青年黑格尔团体的活动。青年黑格尔派是黑格尔主义左派,重视黑格尔所讲的辩证变化,偏向革命;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老年黑格尔派)是黑格尔主义右派,重视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偏向保守。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探讨的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由于论文立场不合柏林大学的保守潮流,有不能通过之虞,马克思遂将论文提交给耶拿大学,最后从那里取得了博士学位。
马克思本想在大学教书,终未如愿。于是他涉足新闻业,主办《莱茵报》。这是一家自由主义小报,此时马克思在上面发表的评论,也是站在自由主义激进派的立场。那时有人指责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者,马克思说他不懂“共产主义”,他还称法国的共产主义是一些“劣货”。他由于批判时政激烈,特别是批判俄国沙皇统治,普鲁士政府勒令其停刊。马克思经营此报,不过6个月。这段时期,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1844年,马克思到法国巴黎,接过了《德法年鉴》的编辑工作。此间他与海涅、蒲鲁东、巴枯宁等社会主义者交往,在政治上转向了社会主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完成于这个时期。后来马克思继续遭到驱逐,他去了英国。自此没再回过德国。也就是说,马克思自二十多岁时,便一直流亡异国。马克思是德国人,但他人生的主要时光是在英国度过的。
马克思一度十分贫困。他无钱养家糊口,至儿女一半夭亡,女儿去世后棺材也买不起;有一次准备外出,却因没有鞋子穿而作罢;写书没有纸,只能把衣服卖了。马克思想寄书到德国,邮费付不起。多亏恩格斯不断从曼彻斯特的工厂里“榨取剩余价值”,给他寄来,马克思才能免于饥饿。马克思读书写作,甚为用功,有时连续三天不睡觉。他曾说:“我必须训练一批人出来,使他们于我死后,继续从事于共产主义的传播。”[23]
马克思第一次见到恩格斯,彼此甚为冷漠;但后来第二次见面时,他们就成了好友,展开亲密无间的合作。《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合作完成的作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理论,给工人暴力革命提供了依据,革命不必再受“破坏治安”“违反法律”等罪名的约束。从前捣毁机器、暗杀等暴力活动带来的道德压力,因历史唯物主义而全然化解。而共产党人不同于人们迄今所见到的一切政党,此种特殊的性质,也由这份宣言予以揭示。《宣言》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才,其开头即妙趣横生,令人称奇。《宣言》序言开头是这么写的: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24]
《共产党宣言》后来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中的名作。但在1848年2月初《宣言》以德文发表时,并无人在意。李朴克内西说,那时德国知道马克思名字的,不满三打人。之后随着欧洲保守政权的巩固,《共产党宣言》即销声匿迹。[25]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他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制造商家庭,父亲是加尔文教虔信派信徒。恩格斯从小喜欢诗歌,但父亲要求他学习商务。恩格斯来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看到的不是富足和繁荣,而是工人的贫困。恩格斯的著作享有盛名,先于马克思。他1844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实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正是此书让马克思对恩格斯印象深刻。恩格斯在个人气质、生活状况、思想风格等方面皆与马克思相去甚远。马克思是典型的革命者形象,衣冠不整,郁郁寡欢,埋头于布满尘土的杂乱的书斋中从事写作,据说他经常担心自己大限将至,恩格斯则是一个资产者形象,活泼开朗,生活丰富,喝酒、击剑、打猎、游泳,都是恩格斯的最爱。据说恩格斯曾游泳横穿威瑟河(Weser River)四个来回,中间无须休息。在思想风格方面,马克思善哲思,有深度,恩格斯长经济,有广度。他们的差别,恰好形成互补。
马克思到伦敦后,开始写作巨著《资本论》(Das Kapital)。1883年,马克思在他的安乐椅上死去,那时他的《资本论》还没完成,其写作持续近四十年。恩格斯整理其手稿,将其予以出版。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编辑完;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1885年编辑好第二卷,1894年编辑好第三卷,翌年恩格斯去世;《资本论》第4卷1910年才问世。马克思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发表了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纪念他的朋友,誉其在人类历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堪比达尔文。[26]
马克思号召工人革命,接管国家。作为一个激烈反政府的知识分子,往往他每到一处,即遭驱逐。最后,还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友好地接纳了他。得益于继承得来的遗产以及恩格斯不断的资助,他后来的生活,大有改善,写作《资本论》时,他已经住进了英国的富人区。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流派:德国工人运动领袖斐迪南·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的改良主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蒲鲁东和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拉萨尔在德国的实际影响最大,他主张与国家合作,在国家法律范围内为工人福利进行斗争,争取普选权;无政府主义者认为一切国家都要取消,才能解决问题,他们寄希望于流氓无产者的暴动;科学社会主义则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但认为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都有激烈的批判。
马克思的基本思路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来透视政治,并且,他的理论从根本指向来说是以经济的角度来考察政治,尽管他说要辩证地看待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他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被人们说成是“经济决定论”的由来。政治在马克思那里确实处于从属的地位,它只是上层建筑。政治问题往往最终被还原成经济问题而加以讨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法律,皆被马克思视为资产阶级阴谋榨取、镇压劳工而发明出来的东西。马克思展望的理想社会中不存在国家,不存在正义与法治。如把近代以来的思想家按对国家的态度分为三类:创立国家、改良国家、摧毁国家,马克思无疑属于第三类。[27]马克思的学说以社会和经济为中心词。他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使他在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马克思常常也被称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事实上,除了对法国巴黎公社的制度做过评论外,马克思很少直接系统地探讨具体的政治制度设计和未来的政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