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西方政治思想史

斯宾塞与现代社会理论

斯宾塞与现代社会理论

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随工业化的进程而往前推进。从孟德斯鸠,至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再到托克维尔、孔德、马克思,社会问题引人注目;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城市与农村,东方与西方,其间差别,十分明显。此时,社会主义已开始流行。利用现代通信与交通手段,将全国组成一个大型生产单位的想法,吸引了很多自由竞争中的失败者、好逸恶劳者,也吸引了一些处于边缘地位的知识分子。此外,自然科学的新进展,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成就,激励着人们按科学主义的方法,对伦理学与政治学进行改造。斯宾塞的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他的研究,是在科学精神指导下进行的。他对生物学研究、人类学调查成果甚为关注,最终基于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预设,发展出他的社会理论。19世纪下半叶,正是西方社会学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些研究,有的受斯宾塞影响,有的独立展开,与斯宾塞的研究交相辉映,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社会化的人”及其来龙去脉的关注。

1864年,法国学者库朗热(Fustel de Coulanges)出版了《古代城邦: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一书,不久即风靡欧洲。库朗热指出,古代城邦与现代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古希腊罗马社会是一个宗教社会。宗教与城邦无法分开,宗教高于城邦。而且,在历史上,先有宗教,再有家庭,其后才有城邦。古代没有个人自由,城邦对个人有完全的支配权。在区分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方面,库朗热所做,很像贡斯当。然而他的立意,却和贡斯当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相反。贡斯当批评卢梭混淆了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的差异,库朗热同样批评卢梭,论者尝言“《古代城邦》通篇体现了明确的反卢梭倾向”[157],不过在库朗热那里,卢梭的问题是相信社会可以在契约的基础上构成,而库朗热则认为,社会必须靠信仰体系来支撑。库朗热研究古代城邦,意在指出信仰对政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现代世界信仰失落,由此问题重重。库朗热的历史叙述背后,是一种法国式保守主义。

1861年,英国的历史法学派学者亨利·梅因(Henry Sumner Maine)爵士出版了他的《古代法》。[158]梅因曾受学于萨维尼的弟子。梅因指出:“所有社会的运动,迄今为止,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159]“从身份到契约”,成为一句口号。当然,这一说法经不起深究。卡尔·施米特即言,中古时代并非身份社会,而是契约社会。问题不在于从身份到契约,而在于从终身契约到自由契约。[160]梅因后来还写过《东西方村落共同体》(1871)、《民众政府》(1885)。在《民众政府》中,梅因批评大众民主,提醒英国人当借鉴美国宪法,防范民主力量对英国宪政的冲击。他称“一旦人们明白民主是政体的一种,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对多数人的歌功颂德意味着什么。民主政体不过是君主政体的变体,向多数人谄媚的方式与向国王谄媚的方式一模一样。统治越是强有力、招人忌妒,溢美之词就越是不绝于耳,恭维越是绚丽奢华”[161]。国王万岁,如今被人民万岁代替。梅因摒弃了自然权利学说,作为保守派学者,他诉诸传统,反对具有鲜明民主色彩的功利主义学说。

奥托·吉尔克(Otto Friedrich von Gierke)是这时期德国颇杰出的法学家,著有《德国公社法》《约翰·阿尔瑟修斯和自然法国家理论的发展》等著作,他区分中古与现代,认为现代社会的标志是国家主权与个人主权的确立。他认为,现代国家的法律,要致力于保护孤单的个人。吉尔克忠于普鲁士君主与德意志帝制。他的口号是“上帝保佑国王和祖国”。他主张“强国家”,批评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主义会导致社会的解体。他重视人类有意识的立法,认为自然法概念虽有其意义,但不能用于国家理论之中。在关于阿尔瑟修斯(Johannes Althusius)的研究中,他指出,阿尔瑟修斯以加尔文主义为基础建构了以自然法为前提的国家学说。按照这个国家学说,人生而自由平等,主权在人民,共同体源于契约,国家法是共同体法的一部分。人民有反抗暴君的自然权利。吉尔克还断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抄袭了阿尔瑟修斯。[162]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出版《共同体与市民社会》(中译本作《共同体与社会》[163])。滕尼斯曾称:“在我的思想发展线索中,经常陪伴着我的是孔德和斯宾塞的伟大社会学著作,尽管前者在史前史基础方面、后者在历史观念方面显得比较薄弱。”[164]滕尼斯关于共同体与市民社会的区分,与斯宾塞关于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的二分甚为契合。他尤其指出,从传统到现代,实为从各种共同体向各种“市民社会”的转变。尽管滕尼斯本人的立场比较中立,读者还是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到了20世纪魏玛德国时期,青年从滕尼斯的《共同体与市民社会》中听出了他们对“共同体”的渴望,并且把滕尼斯当成了他们的代言人。[165]

而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韦伯,同样推进着对不同类型社会的研究。涂尔干在法国高等师范读书时,库朗热正是那里的校长。涂尔干同样关心宗教信仰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他以机械联合指古代社会,以有机联合指现代社会。他的“有机体论”,与斯宾塞甚为接近。不过,涂尔干否定个人自由、否定竞争,滑向了社会决定论。其主张以有机团结消除阶级斗争,受德国社会主义影响甚深。[166]而马克斯·韦伯蔚为壮观的著作,则提供了一种洋溢着自由主义精神的宗教社会学理论。

意大利学者马斯泰罗内论及这一时期的欧洲政治思想状况时指出,当时欧洲所有的思想、文化领域,“都表现出避免社会破裂的意向”。人们在努力寻求方案,避免阶级之间“最后的斗争”。时人的共识是,欧洲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先进的社会,但大众运动的兴起、民主化的压力,迫切要求自由主义在制度、政策及理论上皆做出回应。对于政府该做什么,当时的两派,一派坚持维护公民权利,主张社会问题由社会机制去解决;一派主张考虑社会需要,由集权的中央政府去解决。[167]斯宾塞赞同前者,但现实是民主力量推动着大众政府的出现。民众力量一旦兴起,必拥戴出一个领袖,以为其代言。在英国,此种力量不过促成各种社会主义倾向的立法,推进一些国有化试验,但在德国以及东方社会,因为缺少宪政制约机制,情况便大为不同了。至20世纪上半叶,纳粹主义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兴起,对近代欧洲政治秩序的根基造成毁灭性破坏,欧洲人方才如梦初醒。

[1]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2][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编者导言第6页。

[3][英]霍布斯鲍姆:《马克思和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载《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七辑,高崧等编,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9页。

[4][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编者导言第16页。

[5][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编者导言第17—18页。

[6][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7][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边沁》,载[英]边沁《论一般法律》,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9页。译文略有改动。

[8][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7页。

[9][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10]Alan Ryan,On Politics: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 and London: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2,p.696.

[11][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6页。

[12]Bentham,“Handbook of Political Fallacies”,see Alan Ryan,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 and London: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2,p.695.

[13]Jeremy Bentham,“Anarchical Fallacies:Being and Examination of the Declaration of Rights Issued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in Nonsense unpon Stilts:Bentham,Burke and Marx on the Rights of Man,edited by Jeremy Waldron,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1987,p.55.

[14]Jeremy Bentham,“Anarchical Fallacies:Being and Examination of the Declaration of Rights Issued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in Nonsense unpon Stilts:Bentham,Burke and Marx on the Rights of Man,edited by Jeremy Waldron,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1987,p.49.

[15]F.Rosen,Bentham,Byron and Greece: Constitutionalsim,Nationalism,and Early Liberal Political Thought,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2,pp.52-54.

[16]F.Rosen,Bentham,Byron and Greece: Constitutionalsim,Nationalism,and Early Liberal Political Thought,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2,p.61.

[17]参见[苏]格拉齐安斯基等《世界著名思想家评传》,颜品忠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74页。

[18]F.Rosen,Bentham,Byron and Greece: Constitutionalsim,Nationalism,and Early Liberal Political Thought,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2,p.70.

[19][英]边沁:《边沁选集》,转引自[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20][英]边沁:《边沁选集》,转引自[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21][英]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谭志福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22]Hannah Arendt,Between Past and Future: 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1968,p.80.

[23][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边沁》,载[英]边沁《论一般法律》,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4—46页。

[24]边沁手稿,转引自[英]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谭志福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25]转引自[美]托德·G.巴克霍尔兹《已故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新解读:现代经济思想导论》,杜丽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26][英]马尔萨斯:《人口论》,郭大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7][英]马尔萨斯:《人口论》,郭大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28][英]马尔萨斯:《人口论》,郭大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29][英]马尔萨斯:《人口论》,郭大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30]转引自李宗正《马尔萨斯主义》,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4页。

[31][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32][美]托德·G.巴克霍尔兹:《已故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新解读:现代经济思想导论》,杜丽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33][丹]努德·哈孔森:《自然法与道德哲学:从格劳秀斯到苏格兰启蒙运动》,马庆、刘科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页。

[34][法]埃利·哈列维:《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从苏格兰启蒙运动到功利主义》,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35][英]约翰·穆勒:《约翰·穆勒自传》,吴良健、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0页。

[36]James Mill,Political Writings,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Introduction,p.xv.

[37]James Mill,Political Writings,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Introduction, p.17.

[38]James Mill,Political Writings,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3.

[39]James Mill,Political Writings,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21.

[40]James Mill,Political Writings,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41.

[41]Alan Ryan,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2,p.697.

[42][英]A.L.勒·凯内:《卡莱尔》,段忠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43]Robert S.Dower,“Thomas Carlyle”,in The Social&Political Idea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Thinkers of The Victorian Age,a series of lecture delivered at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During the Session 1931-32,Edited by F.J.C.Hearnshaw,London: George G.Harrap & Company Ltd.,1933,p.37.

[44][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峰、吕霞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页。

[45][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峰、吕霞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1页。

[46]韦伯论克里斯玛型领袖,参见[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47][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峰、吕霞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页。

[48][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峰、吕霞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9页。

[49]斯堪的纳维亚异教神话中的人物,他被其民族当作神来崇拜。

[50]约翰·诺克斯(约1505或1513—1572),苏格兰宗教改革家,苏格兰长老会的创始人。

[51]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英国作家。

[52]罗伯特·彭斯(1759—1796),苏格兰诗人。

[53][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峰、吕霞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22—323页。

[54][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103页。

[55][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峰、吕霞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2页。

[56]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功利主义》中对卡莱尔的批评有过直接回应。参见[英]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谭志福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57][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58][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59][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60][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61][加]查尔斯·泰勒:《世俗时代》,张容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433页。

[62][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63][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64][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65]参见[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66]Robert S.Dower,“Thomas Carlyle”,in The Social&Political Idea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Thinkers of The Victorian Age,a series of lecture delivered at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During the Session 1931-32,Edited by F.J.C.Hearnshaw,London: George G.Harrap & Company Ltd.,1933,p.47.

[67]Robert S.Dower,“Thomas Carlyle”,in The Social&Political Idea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Thinkers of The Victorian Age,a series of lecture delivered at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During the Session 1931-32,Edited by F.J.C.Hearnshaw,London: George G.Harrap & Company Ltd.,1933,p.47.

[68][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69][英]托马斯·卡莱尔:《文明的忧思》,郭凤彩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

[70]Robert S.Dower,“Thomas Carlyle”,in The Social&Political Idea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Thinkers of The Victorian Age,a series of Lecture delivered at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During the Session 1931-32,edited by F.J.C.Hearnshaw,London,George G.Harrap & Company Ltd.,1933,p.42.

[71]一译穆勒。

[72]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反对功利主义。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对于把德国哲学引入英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密尔称边沁与柯勒律治为他们那个时代最具原创性的伟大思想家。参见[英]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谭志福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73][英]约翰·穆勒:《约翰·穆勒自传》,吴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1页。

[74][英]约翰·穆勒:《约翰·穆勒自传》,吴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6页。

[75][英]约翰·穆勒:《约翰·穆勒自传》,吴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7页。

[76][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10页。

[7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3页。

[78][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0页。

[7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7页。

[80][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9—70页。

[81]参见[英]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谭志福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82][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4页。

[83][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2页。

[84][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0页。

[85][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80页。

[86]Alan Ryan,On Politics: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 and London: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2,p.722.

[87][英]J.S.密尔:《代议政府制》,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2页。

[88][英]J.S.密尔:《代议政府制》,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5页。

[89][英]J.S.密尔:《代议政府制》,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6页。

[90][美]珍妮弗·皮茨:《转向帝国:英法帝国自由主义的兴起》,金毅、许鸿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1]Hannah Arendt,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San Diego,New York,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Publishers,1975,p.125.

[92][美]珍妮弗·皮茨:《转向帝国:英法帝国自由主义的兴起》,金毅、许鸿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8页。

[93][美]珍妮弗·皮茨:《转向帝国:英法帝国自由主义的兴起》,金毅、许鸿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221页。

[94]William Thomas,“Mill”,in Political Thinkers: From Socrates to the Present,edited by David Boucher and Paul Kell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321.

[95]Alan Ryan,On Politics: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 and London: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2,p.725.

[96]此阿诺尔德·汤因比出生于1852年,1883年英年早逝,是经济史家。为当代历史学家、《历史研究》的作者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的叔叔。他研究18、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史,“工业革命”一词因他的著作而变得流行。在社会政治方面,他主张改善劳工阶级的生活状况。

[97]里特著有《达尔文主义与政治》《国家干预的原则》《达尔文与黑格尔》《自然权利》。

[98]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p.7-8.

[99]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18.

[100]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pp.24-25.

[101]A.D.Lindsay,“T.H.Green and the Idealists”,in The Social&Political Idea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Tthinkers of The Victorian Age,a series of lecture delivered at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During the Session 1931-32,edited by F.J.C.Hearnshaw,London,George G.Harrap& Company Ltd.,1933,p.153.

[102]曾国祥:《英国观念论:一个消逝的思想传统?》,载李强主编《民主与现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页。

[103]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

[104]浦莱士:《现代传记研究集》,转引自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105][英]格林:《T.H.格林著作集》第3卷,转引自金岳霖《道、自然与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26—327页。

[106][英]格林:《T.H.格林著作集》第3卷,转引自金岳霖《道、自然与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27页。

[107]T.H.Green,“Lectures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Obligation”,转引自W.J.Mander,British Idealism: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233。

[108]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230.

[109][英]格林:《伦理学导论》,转引自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110]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232.

[111]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231.

[112]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235.

[113]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p.239.

[114]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p.240-241.

[115]金岳霖:《T.H.格林的政治学说》,载金岳霖《道、自然与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12页。

[116][英]格林:《T.H.格林著作集》第3卷,转引自金岳霖《道、自然与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14页。

[117][英]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黄维新、胡待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8页。

[118]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544,p.552.

[119]W.J.Mander,British Idealism: A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538,p.541.

[120][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121]韩承文、徐云霞主编:《世界近代政治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35页。

[122]Leon P.Baradat,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2000,p.317.

[123]Michael W.Taylor,Nineteenth-century Politics and Twentieth-century Individualism,in Herbert Spencer:Legacies,edited by Mark Francis and Michael W.Taylor,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5,p.47.

[124]Jonathan H.Turner,Herbert Spencer: A Renewed Appreciation,Beverly 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1985,p.11.

[125][英]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黄维新、胡待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2页。

[126]不过,M.泰勒(M.W.Taylor)认为,斯宾塞的进化论,既不是拉马克式的,也不是达尔文式的,它从属于斯宾塞更基本的目的论的和谐宇宙秩序观。参见 M.W.Taylor,Men Versus the State: Herbert Spencer and Late Victorian Individuali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76。

[127]Charles R.McCann,Jr.,Individualism and the Social Order:The Social Element in Liberal Thought,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4,p.95.

[128]Charles Darwin,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1809-1882,edited by Nora Barlow,New York:Norton,1969,pp.108-109.转引自Charles R.McCann,Jr.,Individualism and the Social Order:The Social Element in Liberal Thought,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4,p.128.

[129]斯宾塞:《斯宾塞自传》,转引自[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102页。

[130][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页。

[131][英]赫伯特·斯宾塞:《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谭小勤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132]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56.

[133]Charles R.McCann,Jr.,Individualism and the Social Order:The Social Element in Liberal Thought,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4,p.125.

[134]Charles R.McCann,Jr.,Individualism and the Social Order:The Social Element in Liberal Thought,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4,p.125.

[135]Michael W.Taylor,“Nineteenth-century Politics and Twentieth-century Individualism”,in Herbert Spencer:Legacies,edited by Mark Francis and Michael W.Taylor,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5,p.42.

[136]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p.6-7.

[137]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43.

[138]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56.

[139]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28.

[140]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30.

[141]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95.

[142]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95.

[143]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95.

[144]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41.

[145]Ibid.,p.103.中译本《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中,“社会主义”(socialism)皆译为“权威主义”,大谬。中译见[英]赫伯特·斯宾塞《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谭小勤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3、45页。“共产主义者”(communist)译为“威权主义者”,亦错,见中译本第44页。

[146]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03.

[147]约翰·奥斯丁,英国法学家,法律实证主义创始人之一,著有《法理学的范围》等。

[148][英]赫伯特·斯宾塞:《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谭小勤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149]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25.

[150]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52.

[151]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22.

[152]Charles R.McCann,Jr.,Individualism and the Social Order:The Social Element in Liberal Thought,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4,p.96.

[153]Charles R.McCann,Jr.,Individualism and the Social Order:The Social Element in Liberal Thought,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4,p.97.

[154]Herbert Spenecer,The Principles of Ethics,Vol.2,Indianapolis: Liberty Classics,1978,p.62.转引自D.Weinstein,Equal Freedom and Utility:Herbert Spencer's Liberal Utilitarian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8。

[155]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73.

[156]Herbert Spencer,Political Writings,edited by John Offe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74.

[157][法]阿尔多:《古代城邦》1984年版前言,吴雅凌译,参见[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158]斯宾塞认识梅因。如前所述,斯宾塞曾言及军事社会是身份社会,工业社会是契约社会。梅因的观点先于斯宾塞发表。不过,尚无依据表明斯宾塞此论源自梅因。参见D.Weinstein,Equal Freedom and Utility: Herbert Spencer's Liberal Utilitarian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22。

[159][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160][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161][英]亨利·梅因:《民众政府》,潘建雷、何雯雯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3页。

[162][德]米夏埃尔·马廷内克:《奥托·冯·吉尔克(1841年—1921年)——一位伟大的德国法学家的生平和著作》,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7年第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页。

[16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该书第一版副标题为“论作为经验的文化形式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第二版则将副标题改为“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参见[德]乌韦·卡斯滕斯《滕尼斯传》,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164]转引自[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

[165][德]乌韦·卡斯滕斯:《滕尼斯传》,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166][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页。

[167][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页。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