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效率人生

第六章 开启你的硬核人生

开启你的硬核人生 如何守住你的钱

人的一生中,需要不断对抗的就是年年都在减少的货币购买力。

看到过一张关于美元的统计表,从1913年美联储成立到2013年,美元已经丧失了95%的购买力。也就是1913年1美元面额的纸币,具有1美元的购买力,而2013年面额仍然是1美元,可是它的购买力只有5美分。

1944年之前,美元的贬值还是挺慢的。虽然起起伏伏,但是总体围绕一个价值中枢波动。

1944年到2013年,美元的购买力呈抛物线式下滑。原因很简单,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了,超发纸币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就是购买力抛物线式下滑的起点。

“二战”之前,各国多数是金本位。之后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都开始搞黄金管制,导致黄金供应不足,金本位维持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在“二战”结束前夕主导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世纪性创举,它通过美元和黄金挂钩,使得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储备地位。美国承诺负担以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国际义务。按照这个价格,每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美元被叫作美金,也是因为美元可以直接兑换黄金。

好景不长,很快美国人发觉这么兑换根本支撑不住。为维护自身利益,美国人先是放弃了美元和黄金的固定汇率,紧接着宣布不再承担黄金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了,美元和黄金脱钩了。和黄金脱钩以后,美联储印刷美元再没有黄金储备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滥发了。先前所讲的那抛物线式的购买力下滑的现象,就是美联储货币滥发的结果。

多数人都知道通胀会带来购买力损失,却没想过通胀的根源是超发货币。

道理很简单。假如市面货币发行总量是100,对应的实物资产价值也是100。货币超发100以后,市面上的货币变成了200。如果对应的实物资产依然是100,那么就会表现为实物资产价格涨到200。因为货币超发一倍,购买力和同等面额的货币价值都减半,实物资产的名义价格则翻番了。这就是资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市面上超发的钱多了,资产的名义价格就上涨了。

人一生对抗的购买力的丧失,其实就是在对抗货币超发。自从纸币和黄金脱钩可以无限印钱以后,全世界都在用印钞薅羊毛。

回看历史,1973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世界上所有主流货币对黄金都贬值了90%以上。不管你买房、炒股赚钱,还是买入实物资产等着它升值,本质上都是在对抗货币超发贬值带来的购买力下降。

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万元户吗?那时候他们大概也觉得能靠存在银行里的钱过一辈子了吧。他们的钱并没少,只是购买力贬值了。

不光钱会贬值,能保值的东西也一直在变。之前“一铺养三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现在电商和商业综合体发达以后,很多临街商铺很难出租,也很难转手。

当然,更残酷的是金融体系被冲垮,汇率大幅贬值,等于说老百姓手里的货币价值归零。当初的苏联就是这个样子。

要想维持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学会置换资产包。

把“与时俱进”的好资产留下,不好的资产置换掉,这样你的资产价值才会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才能持续提高。

社会进化和变革的过程很残酷,每一次都会淘汰一批想一劳永逸的人。过去想一劳永逸的万元户被社会边缘化了,后面想“一铺养三代”的人也正在被边缘化,现在很多没有与时俱进的小企业也会遇到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命运。同样的规律,未来依然不会变。

经济周期的本质就是债务周期

我写了一篇拉丁美洲的文章,在文章中讲到了资源价格的事。有人问我,2020年全球经济很差,为什么资源还会涨价?他这么问是因为不懂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怎么回事,它对大多数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了解经济周期前,需要先了解的是:现代金融有个功能,它是可以跨时空使用金钱的,它可以把未来的钱搬到现在用,也可以把美国的钱搬到英国用,只要能还上利息就没问题。如果跨时空的钱搬来太多,债务太大了,就会导致欠债太多,最后连利息都还不上。结果就债务违约,所谓的金融危机就来了。

明白了现代金融的功能和金融危机是怎么一回事,就容易理解经济周期是怎么回事了。一般来说,经济分扩张和收缩两个周期。

经历过经济上行扩张周期的人都知道,每到经济上行扩张周期的时候,到处都是经济繁荣的景象。当然了,每次经济繁荣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比如基建爆发的时候繁荣的是钢铁水泥行业,5G爆发的时候是芯片半导体行业,共享经济爆发的时候是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长租公寓行业,这时候热钱都会拼命挤进去。

在经济繁荣的状态下,企业会提高贷款、融资的积极性,以提高产能,补贴用户,抢占市场。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产能和债务不断扩大,竞争不断加剧。之前打车软件和共享单车就是这么操作的。

经济上行扩张周期的时候,资本市场和银行也愿意借钱给企业。道理很简单,他们觉得到处欣欣向荣,销售和购买都旺盛。心理预期是借出去的钱不但能连本带利收回来,说不定后面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企业拿到钱就开始扩大生产,做各种广告投放,给消费者补贴,给员工加薪。员工钱多了,就会买房、买车、买各种消费品,不仅花工资买,还贷款买。生产和消费贷款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链条。到处都是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时候,企业和个人都加了大量的杠杆,整个社会负债率快速上升,泡沫也出现了。这时候,我们就会经常听到一个词——经济过热。

为什么说经济过热了呢?因为企业对未来太乐观了,不停地盲目用借贷、融资的方式扩张经营,企业扩张速度太快,借债太多,产能开始过剩了。企业投资是有惯性和周期的,没办法突然停下来,可能现在投的项目一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投产。等投产后发现消费者的购买力跟不上产能,销售就会出现问题,生产和消费的链条就被打断了。

这时候,企业就会突然发觉自己的债务太大,之前对销售过于乐观。借债投资产生的利润不仅本金还不上,甚至利息都还不上,后面债务违约就产生了。

我们能看到这个问题,央行自然也能看到。为避免大面积债务违约出现,宏观调控政策会提前收紧,也就是我们说的去杠杆或者加息来了,这就是开始收缩的标志。

本来企业就连利息都还不上了,调控政策再收缩,融资就更难了,结果是资金成本也更贵了,很多挺不住的企业开始裁员,降低产能或者破产,经济收缩周期也就来了。等一批企业破产,一部分产能消失,债务被重组,供求关系重新达成平衡,经济收缩周期也就要结束了。

在出清(1)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各种悲观情绪蔓延。比如当初对自己未来收入过于乐观去贷款高杠杆买房的人,因为被裁员现金流跟不上的人,可能被迫卖掉房子。高杠杆乱投资的企业可能砍掉生产线减少产能,卖出一些资产还债。这些都会带来资产价格的急速下跌,加剧悲观情绪。

要打破经济的下行周期和过于悲观的情绪,是需要外力干预的,这时候你会看到调控政策突然转向了。原来去杠杆加息的政策,变成了降息降准等各种加杠杆放贷款刺激经济的政策,市场上“便宜钱”一下子多了,智慧的人拿到“便宜钱”后开始收购资产,扩张产能。

随着越来越多后知后觉的人加入,新的扩张和过热周期就来了,经济又进入了繁荣期。智慧的人会在经济扩张过热的时候,把收缩期低位买进的资产抛给接盘侠,等待下一个收缩期抄底。

我一直在文章里反复强调,经济加杠杆和去杠杆都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的,从来不会一直加杠杆,也从来不会不停地去掉杠杆。你要做的是在加杠杆的时候上车,去杠杆的时候及时下车。

因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在加杠杆和去杠杆中进行的,每次经济变差,全球政府都会放松货币加杠杆搞经济刺激。之后货币放出来太多,通胀太厉害,又开始收紧货币去杠杆。这时候,之前放松货币加杠杆的企业很多就会因为债务过大,在收紧货币的时候出现重大问题。

理解这回事对个人创业有很大意义,如果你想做点什么,最好是在经济扩张周期刚启动的时候下手,也就是国家开始加杠杆的时候去做,这时候会容易很多。个人投资也是一样,一定要顺着经济周期来。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

一直有人问,为什么这些年生意越来越难做,工作越来越难找。各类工作岗位需要的学历越来越高,明明一个普通本科生能做的机械重复劳动,现在动不动就要求985、211类学校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

很多买卖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实体利润越来越薄,生意越来越难做。不少中小企业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订单不断在向头部大企业集中。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国内,国外很多年前就已经是这样了。这种状况,就是人们这两年总是在说的内卷化。从经济的角度看,为什么会出现内卷化现象呢?对个体而言,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面对这种现象?

一、内卷的本质是增量没了

到底啥是内卷?

最早把内卷这个词引入中文世界的是黄宗智,他是一位从海外回国的历史学者。

黄宗智在1985年出了本书,叫《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书中说,中国的小农经济因为劳动力过多,土地有限,形成一种过密化增长。在人口压力下,农民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期待获得更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还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状况。这个超密集的劳动投入,也就是前面说的过密化现象,黄宗智把它叫作“内卷化”。内卷化带来的结果是:因为边际生产率递减,投入土地劳动的人越多,平均起来每个人就越穷。

可能讲到这里很多人还是不理解,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

比如985大学和211大学在某省要招1000个人,在没有课外补习存在的时候,大家都是通过在校学习考大学。成绩在全省1000名开外,资质又还过得去的某个学生衡量了下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考上985和211类大学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他很自觉地找课外老师补习,别人学习的时候他学习,别人休息他补课。经过一番努力,他的成绩成功地进入前1000名,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把原来处在前1000的学生挤了出去。

有了这个1000名之外的学生考上好大学的成功案例以后,其他家长都坐不住了,甚至成绩在前1000名内的学生也坐不住了。再加上课外辅导班的不停宣传,大家纷纷开始课外补课。你补两小时,我补三小时;你补数学,我补语文、数学、外语。

通过补习,大多数资质不错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遗憾的是,大家心仪的985和211类学校的招生人数并没有增加,还是只招1000人。结果就是虽然大家成绩都提高了,但学校招生数量没有变,并不会因为大家平均水平提升而多招人。

这些人在付出了更多努力以后,得到更多的回报了吗?并没有。结果只是加剧了他们相互的竞争和厮杀,这就是内卷化的现象。

这批人经过厮杀,终于步入了心仪的985和211类学校。等到他们毕业要开始找工作就业了,这时候发觉依然很难。因为这时候毕业生有1000人,可是他们心仪的优秀企业只招聘500人。所以企业在这1000人里面只能是选了又选,还设置了各种门槛,比如在大学拿过什么奖学金,学分绩点需要达到多少,在大学拿过什么样的证书,等等。

招聘单位设置这些门槛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工作需要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只有这么多岗位。毕业后来应聘的学生数量超出了企业岗位的需求数量,只能抬高门槛刷掉一批人。

这导致了大家读书期间不得不拼命提高成绩,考各种证书,以求达到企业的入职门槛。这些人付出更多努力以后,得到更多回报了吗?也并没有。

工作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你在学校努力学的那些东西,在工作中甚至根本用不着,这也是内卷化的表现之一。

企业为什么不能多招点人呢?因为每个企业的市场就这么大,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的数量是市场决定的。

过去质量差不多的产品,是怎么争夺市场份额的呢?就是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打价格战。早年的国产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家都是通过打价格战,先杀出一片血路,之后再搞品牌技术升级。

只要一家手机开始打价格战,其他品牌的手机就坐不住了。因为不降价市场份额就会被别人抢了,自己就会混不下去。于是大家纷纷降价,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开启新一轮价格战。最后直到大多数企业被击败,少数企业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个游戏才会结束。这种竞争和前面的学生参加补习班差不多。因为总体市场就这么大,你只能通过把自己的竞争力提升到更强,才能打败对手。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内卷化产生的原因,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是一定的,供应却在不断提升,所以需要大家血拼以后才能胜出。

这个现象简直和养蛊差不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大家经历血腥厮杀,剩下的那个一定是其中最强的。

肯定有人要说这是好事。学生大规模补课以后,整体成绩上来了,带来的结果难道不是学生素质越来越高?商家打了全面价格战以后,东西便宜了,带来的结果难道不是商品性价比越来越高?

这听起来是非常积极的事情啊,比如学生通过竞争,结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商家通过竞争,结果整个社会的商品性价比都有了提高。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看。内卷带来的竞争,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确实可能对提升整个国家或者组织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个体来说,是极其痛苦的。因为内卷意味着过多的人,要分一块大小不变的蛋糕。由于蛋糕大小是有限的,所以大家只能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以求分得更多蛋糕。

虽然大家分蛋糕的技术不断提高,但因为蛋糕本身没有增大,涌入的人又在不断增多,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即使大家分蛋糕的技术提升了许多,获得的蛋糕依然不会变多。这等于是竞争者花费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却没有得到更多收获,因为付出的成本都被内耗掉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两年很多人去考公务员,越来越努力却越来越难考。

以前很多人考虑到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之后都去考研究生,结果现在研究生毕业还是不好找工作。以前大家看到做生意赚钱,纷纷跑去做生意,不管哪个领域很快就被价格战杀成一片血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无非是大幅增加公务员名额,增加岗位的数量,或者提升大家收入增加购买力。

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不管是产能还是优质商品商品的供应,都是有限的,这叫资源的有效性。需求的无限性说的是,大家的欲望是无限的,都想追求更好的东西,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争夺有限资源。于是矛盾就来了,这也决定了蛋糕不可能无限做大,除非科技和生产力突破带来增量,做大整个蛋糕。否则内卷只能延缓,无法避免。

内卷的本质就是增量没了,大家开始陷入无休止的存量博弈中。

二、我们经历的经济内卷

为什么之前就没感觉到内卷?为什么以前生意感觉比现在好做得多?很多人之所以这么说,都是因为不了解历史。

我们解决增量不足导致的经济内卷问题,不过最近20年时间的事情而已。很多人应该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经历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国企下岗。这是我们第一次经历了因为增量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内卷。

当时那次经济内卷是怎么发生的?我们知道一个商品最终被销售出去,只能有三个去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商品被国内终端消费者花钱买了,用于日常消耗,这个叫消费。商品被国内企业花钱买了,用于扩大产能或者扩建厂房,这个叫投资。商品被外国消费者或企业花钱买了,被外国人日常或者搞建设消耗掉了,这个就叫出口。当然,一个经济体肯定是有进有出的,所以我们也会买外国产品,这个叫进口。通常计算出口的时候,会把进口和出口抵消,计算净出口的金额。

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样东西的总和,如果我们用货币计算,就是一个国家的GDP总额。

那么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国内消费者不买,国内企业不买,外国消费者也不买,那就卖不出去。

当时我们还没有加入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基本处在国内生产、国内消化的状态。产能大规模扩张以后,国内无法消化,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就只能搞裁员下岗。大规模下岗以后,社会整体购买力更加不足,最终陷入了增量购买力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当时经济内卷的原因就是国内商品购买力不足,出口的渠道又没打开。

英国从引爆工业革命开始,生产过剩的问题就如影相随。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突破,带来了巨大的产能提升,可是工业品生产出来得卖出去才能循环起来。当时英国本国工人工资不高,消化不了那么多工业产能,富人也不会把赚到的钱都花了,所以卖不出去的工业品就成了大问题。英国人想到的办法是卖到海外去,拼了命地开始在全世界找市场倾销工业品。为了找市场甚至开着炮舰远渡重洋,炸开了印度和当时大清朝的国门。

其实发达工业国只要不断投资扩大产能,最终都会面临过剩的问题。后面东西卖不出去,很快就会面临工厂倒闭裁员,员工没钱消费,工厂进一步倒闭裁员的恶性循环。解决的办法至今也和当时英国一样,就是想办法扩大市场,将产品卖到海外去。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最后总会遇到那么一刻,全球所有人的购买力都买不完工业品。当工厂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工厂就会倒闭,工人没钱消费的时候,全球金融危机也就来了。

1996年的中国,由于生产过剩,再加上整体社会购买力不足,经济上第一次出现了这种过剩。最明显的一个指标就是当时一半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所谓产能利用率,指的是现有的实际生产能力有多少在正常运转发挥生产作用。

国际通用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80%的时候就是产能过剩,低于75%就是严重过剩。

1996年的产能过剩很严重——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严重,很多企业东西根本卖不出去,处在破产边缘。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只能通过借债周转资金,维持现金流不断。屋漏偏逢连夜雨,1997年我们又赶上了亚洲金融危机,危机导致出口进一步下降,更多商品因此卖不出去。

三、问题解决了

1998年的产能过剩并没有转化成经济危机,反倒是几年后被逐步消化掉了。可以看出,1998年以后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一直到2008年全球危机之前都是在上升的。

当时我们采取了两个策略:对内深挖国内市场,对外拓展海外市场。两个策略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想办法把商品卖出去,来延缓经济危机。

深挖国内市场,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

1998年之前,国内基本没有住宅房地产市场,当时百姓的住房主要靠福利分房。

福利分房这个事情我印象很深,那时候我刚上中学,家门口开盘了第一个商品房楼盘。

当时我算了下账,交了首付之后月供300多就能买房,还挺合算。我拉着母亲去售楼处交了2000定金。最后被我爹跑去退了,还骂了我一顿,说小孩子懂什么,别人都等着分房,就你傻乎乎地买。

从1998年开始,国内的商品房市场开始形成,房地产市场能拉动的下游产业非常多,可以说钢铁、水泥、建材、金融几十个行业,都是房地产的下游市场。后面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消化了大量的重工业过剩产能。

开拓海外市场,是2001年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开始的。之前因为没有加入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我们出口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国家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我们出口。

美国从2001年开始向海外转移制造业,把中国定位成世界工厂的角色。美元从这一年开始,和我们这个世界工厂的商品产能开始捆绑。中国输出商品,美国输出美元。

2001年以后,我们的外贸订单大幅增加,国内产品潮水般涌向世界。之前困扰中国几年的产能过剩问题,就这么被海外汹涌的订单解决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从1998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国内的产能利用率一直在不断提升。随着外贸订单不断增多,国内现有产能不足以满足海外需求。企业主们不断投资扩大厂房,增加设备和产能。产能扩张就需要更多的生产工人,那些年大家看到的农民工大迁徙,就是这么来的。

农民脱离了农田到工厂打工收入增加,又带动了国内的城市消费需求,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也就是房地产和出口的需求提升,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使得国内的外贸和投资都非常旺盛,形成了当时外循环和内循环的双轮驱动。

很多人常说的生意最好做的这段时间,其实说的就是这段内外循环都很顺畅的时间。

四、外循环和内循环

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解决内卷化问题,是需要外力帮助的,也就是需要外界注入点什么东西,比如订单或者资源。外界的帮助有点类似民间说的贵人,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贵人就是比你高一个段位的人提携你一下,你的问题在他那里不是问题。

他看中了你的能力,给你提供了订单或者资源。你又有能力形成正反馈,就可以在高层次循环了。当然,有时候贵人也不是白帮你,他可能是有所求的。另外,你也得有能力,否则别人给你机会你也接不住。

我们当年加入WTO,就是从外部给我们注入了订单,外循环对应着整个外贸出口行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以后,中国有了大量顺差和外汇储备,这等于是从外部注入了增量。

之后我们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回流美国,支撑美国股市和债市。

大家知道美国股市是老百姓的钱袋子,财富基本都在里面。美国虚拟经济市场膨胀带来的股市、楼市上升,导致财富不断增值。

股市楼市涨了,会带来财富效应。老百姓看到手里钱多了,就更愿意购买。美国人不断增加消费,继而购买更多的中国产品,外循环也就越来越顺畅。

本质上,外循环就是通过不断打开出口市场,从而带动经济。大家先记住这个结论,后面我会讲为什么现在外循环越来越难走了。

内循环其实分了两块,一方面是消费,一方面是投资。

外循环导致出口订单增多,这些出口企业必然要扩大生产,修更多厂房,买更多的设备。这会导致国内基建和设备生产企业订单增多,二者扩大生产又会雇用更多的工人。工人赚了工资有了钱,也会想着提高生活水平,所以内部消费也起来了,良性循环就有了。

另一块消费就是大家说的房地产,这是消费里最大的一块,因为能拉动下游几十个产业。城镇化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了下游几十个重工业行业扩大再生产。这些行业产销两旺导致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导致内销轻工业品需求的增加,继续促进良性循环。除了拿来吃喝消费的钱,工业化以后的产业工人也慢慢有了存款,一般老百姓有钱会把钱放在银行里面。

在这个阶段,除去部分企业的贷款,其他大部分钱都是银行通过房地产市场,把这些存款投放出去,这就形成了投资部分。除了企业投资,各地最大的一块投资,是地方的土地储备公司、投融资平台和下游的房地产相关行业。这些平台征收土地,搞一级土地开发。房地产公司从这些平台买地盖房子,之后卖给人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用自己的存款支撑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然后人们再去贷款消化市面上的房屋,推动经济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循环其实就是不断通过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大家期待的消费拉动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那个阶段是行不通的。因为作为消费主体的劳动者,收入和利润的来源是外贸订单和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只有外贸订单需求增多,城镇化速度加快导致需要的工人多了,大家的收入提升了,才有钱消费。一旦外贸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熄火,消费的利润来源就没了,还怎么搞消费拉动经济呢?

五、外循环失效了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重视经济内循环了呢?简单说,就是外循环现在已经开始失效了。原因也很简单,西方贫富分化实在太厉害了。

2001年开始,美国把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和美元捆绑,用中国商品给美元背书。出口的这些日常消费品,主要是西方普通老百姓消费的,因为他们数量众多——有钱人钱再多,也不能去趟厕所用两卷手纸吧。

从外循环的角度看,我们国家这边整体可以看成是生产端,美国那边是消费端。然而欧美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底层人的购买力越来越差,消费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历史上每次美国前10%的人拿走了45%以上财富的时候,结果都不会太好。

第一次首先发生了1929年大萧条,随后发生了“二战”。第二次是2007年、2008年的时候发生了次贷危机。第三次就是现在。

我一直盯着美国的贫富分化状况,原因是经济是由生产和消费两部分组成的,想消费就要美国这个消费端有钱——更确切地说,需要更多美国普通人手里有钱。美国社会整体的贫富差距越小,消费能力就越强。

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整体,“一战”以后美国通过发战争财,拿走了全球大部分财富,变成全球消费驱动引擎。之后美国又因为技术革命和流水线大量使用,导致资本家和工人劳动生产率差异越来越大。

咆哮的20年代后期,因为劳动生产率剪刀差存在,带来了剧烈的贫富分化,大部分财富都流入了资本家口袋。剧烈贫富分化以后,美国底层越来越穷。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全球生产过剩,之后就发生了1929年的大萧条。

到了1929年大萧条期间,英美这些主要西方国家纷纷竖起贸易壁垒。英国人搞了殖民地内循环自产自销,美国人通过罗斯福新政,对富人收重税做转移支付。美国在这个阶段还通过兴修基础设施,给底层创造就业机会和注入购买力。

出口导向型的日本和德国突然失去海外订单,经济首先撑不住了,要么选择大量生产军工产品给老百姓就业,通过对外军事扩张消化这些军品;要么选择面对国内即将发生的社会革命,资本家们被“打土豪分田地”。这显然想都不用想,资本家必定会选择前者。

之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二战”,“二战”打完之后大量产能被消灭,贫富分化也重新回到低位,这等于底层重新拥有了购买力。

当时美国政府也延续了罗斯福时期的政策,保持了对富人的高税收,不断做转移支付,培育出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这个阶段是美国中等收入阶层最幸福的阶段,一人工作可以养一家,大政府、高福利是这个阶段美国的特点。

之后就是里根上台,开始不断给资本家减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贫富分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西方底层购买力越来越差。大量财富又像1929年大萧条之前一样,集中在美国的富人手里。这意味着来自欧美的外循环订单已经见顶,很难再继续增长了。

可以说现在来自欧美的订单,基本就是未来很多年的顶峰,必须考虑新的方向了。

当然了,另外一个消化产能的方向是扩大内需,也就是我们最近经常听到的内循环。

六、昨日重现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之后,美国曾经爆发了一次剧烈的金融危机。191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短短七个月的时间剧烈收缩了25%,然而这只是开始。1920年,美国的经济更加萧条。当年的GNP收缩了38%,消费物价指数暴跌37%,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通缩之一。

这次危机是大流感发生以后,美联储加息导致的。从图8可以看出,加息在1920年8月达到了最高点。

图8 美国经济与历史事件对照图

加息引发危机以后,美联储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货币宽松政策,带来了咆哮的20年代和柯立芝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在马太效应刺激下,贫富分化愈演愈烈。

1929年,美联储再次开启加息进程,这一次因为贫富分化已经达到极致,穷人完全丧失了购买力。即使1929年崩盘以后货币政策再次放松,也没能救得了后面的经济,随之而来的就是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

和1920年那次经济危机可以类比的年份是2008年。2008年以后也是全球货币不断宽松的十年。从2008年开始,持有100万资产的人和持有100万现金的人,差距越来越大。持有资产的人财富在不断膨胀,持有现金的人财富却在不断贬值,两种人距离越拉越远。

虽然市面上反应通胀的CPI指数一直不高,但大家手里的现金用资产价格衡量,购买力贬值了不止一点。因为印出来的钱都去追逐房地产领域的房屋和土地等特殊商品了。这就是CPI涨幅不大,房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观察2008年以后的这十年,其实也和咆哮的20年代一样,是货币政策不断宽松的十年。这十年里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连整个社会贫富分化的走势图都和1929年之前那10年非常像。

咆哮的20年代同样繁荣的还有股市。

道琼斯指数在1929年崩盘前涨了5倍。当时消费主义盛行,华尔街牛气冲天。有意思的是,当1928年美联储对股市过度投机表示关切,开始用加息的方式遏制投机的时候,这个明显的货币紧缩动作,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反而加速了股市上涨。

1928年3月到1929年10月,这段时间虽然不断加息,但道琼斯指数涨幅也在加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道指涨幅超过了过去六年所有涨幅的总和,终于在1929年10月到达了最高点。

以前我总说,后面美股崩了以后就会迎来大萧条,就是因为这段历史太像了。后面美股一定会出现类似1929年的大瀑布式的下跌。

过去十年,不管是全球各国不断放松管制搞货币刺激,还是不断地通过基建房地产续命,本质上都是在拖时间。这十年里,利率水平不断降低,货币一轮轮地放出来,贫富差距也拉到史无前例地大。

现在因为新冠疫情放出“滔天大水”,2020年美联储印的钱,相当于过去100年的21%。如果后面美股崩盘,世界就会迎来史无前例的大萧条,货币政策都不一定救得起来。原因也和以前讲过的一样,欧美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底层丧失了购买力。

日常消费品要靠数量庞大的普通人消耗,普通人丧失购买力,意味着生产会又一次陷入长时间的相对过剩。

要知道全世界只有中国在通过扶贫,给底层注入购买力。其他国家宁可放水给富人救股市,也不愿意做这个事。

七、凯恩斯主义

“二战”前那段萧条期让人们学会的经验就是可以通过凯恩斯主义拖时间。只要自己国内拖住,等别人爆就好。但这在美国是特例,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任何国家都没办法复制的。当时的美国有着最优秀的资产负债表,这是“一战”发战争财带来的。所以美国也是耗得起的,后面熬不住的国家被迫打起了“二战”。

要知道西方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事情在中学课本早就讲过: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具体表现是: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

每次到了这个阶段,世界上总会有很多国家陷入大众生活困难、就业率持续走低、经济发展缓慢的境况。这些国家为吸纳失业人口,同时要镇压暴乱,最大的可能就是扩军。扩军就要买军备,扩充军工企业的生产。

可是在和平年代,这些军备就是不良资产,因为只有打仗才能消耗掉这些东西。而且军队人数越来越多,话语权越来越大,一场转移矛盾的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以前有个形容“二战”的说法很形象:资本主义发展到后期就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最终需要一场战争来化解矛盾。

“二战”以后,美国通过发战争财获利丰厚,还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权力的核心。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吃一波货币红利,与此同时美国通过长臂管辖,可以为国内企业打压竞争对手,让美国占尽好处。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吃”自己的后花园拉美,20世纪90年代“吃”老对手苏联遗产,后面亚洲金融危机又“吃”一波。2000年以后,美国通过全球化把风险分散到世界,大家一起扛就能扛更多。

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现在全世界走的依然是老路,后面全球爆发经济危机的世界局势和1929年并无差别。这些年全球都在搞凯恩斯主义印钱,本质上就是在把矛盾往后拖。

印钱的本质是向全社会平均借钱,之后通过搞基建投资再把钱发回去。虽然大家付出的成本一样,但是因为富人能力更强,所以收到的钱更多,最终贫富差距也会因为实行凯恩斯主义越来越大。这么说可能有人不明白,换个说法你或者容易理解:凯恩斯主义映射到个人身上,很像互联网金融的那些消费贷。只要你能借得来钱、能还得上利息,就可以把爆雷时间无限期往后推,爆雷之前雪球只是越滚越大。

一个人刚开始借的钱金额也不大,可能只是借了三千块买手机。后面这个人的欲望膨胀,他借钱很难停下来,就会开始拆东墙补西墙。他最终欠了上百万,利息都还不上了,就开始爆雷了。

要知道,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货币主义。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时间足够长就一定会出现经济危机。这时候滥发货币就是难免的,因为印钱这种办法太安逸了,很少国家能抵御这种诱惑。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印钱往后拖,然而只要不改变分配问题导致的贫富差距,最终都只是延缓危机。目前各国评判延缓危机的手段最终效果如何,都是从延缓多长时间来看的,本质上并不能解决危机。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也不是没有,一个是科技突破带来的技术升级,一个是战争消灭过剩。

现在的问题是全球科技迟迟没有突破,大国都有了核弹以后打仗也变得不太现实。所以在现行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下,后面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目前各国能做的事情,其实也很类似。首先是尽力推迟这个爆发的时间点,尽量坚持到让别国先倒下。只要你能熬到最后倒,就可以抄底别人的资产续命,割别人的韭菜。

其次是在危机爆发前努力发展,做好准备,降低危机爆发后的损失,尤其是军事准备必须提上日程。这个阶段只发展经济,没有足够的军事准备,最后基本就是其他国家案板上的肉。

所谓内卷,本质上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量不够,没办法向外扩张,只能通过向内挤压竞争,造成大量消耗导致的。内卷的说法之所以越来越流行,是因为全球经济到现在为止没有新的增长点,都是存量博弈带来的。

没有增量出现,也没有对外扩张的余地,只能进行激烈的内部竞争,内卷自然就会越来越严重。

所谓全球经济的内卷化,其实就是经济必然走向危机的另一种说法。怎样走出内卷的问题,其实也是怎样才能避免危机的问题。

理解经济走向危机的必然性,就能理解最终内卷的必然性。当然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新的增长点,有了新的增长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要想突破内卷,一方面是寻求科技突破,通过新技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增加第三世界投资,把国内过剩的资源投资到第三世界,帮助他们发展。他们发展起来以后,会有更大的购买力,内卷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有钱人自然要比一般人好过很多。政府为了拉动经济,解决问题,也会努力帮助底层人解决就业和生活问题。

最难的是中等收入群体,他们多数是企业薪水比较高的那批人,基本是两头不靠,收入主要依赖工资。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就会减少投资和减少雇佣,通过增加临时工和外包比例来降低成本。这批人只能依靠发展副业增加收益,或者干熬着等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比如5G。这段干熬的时间,在未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至少会持续数年,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道坎。

萧条期间不要乱投资,努力提升自己才是一个人该做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好好工作的同时保持好现金流。最后就是一定要减少在非核心城市的房产和商铺上的投资,因为这些东西未来大概率都是陷阱。这种消耗性投资不但未来很难赚到钱,还很容易变成萧条期吃掉你现金流的负债。

我不断地强调要避免投资陷阱,因为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钱对普通人来说会越来越难赚。能提前预测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陷阱并避免损失,从某种意义上对一个人来说也是赚到了。

历史上每次泡沫都差不多(2)

2020年5月的时候,我写了篇文章。我在文章里讲了口罩价格崩盘了,后面入场的人都会血亏,接下来就是熔喷布价格要急速下降了。后来市场上熔喷布的价格都迅速下跌,跌价最厉害的90级熔喷布,已经跌掉了90%的价格。真是涨起来疯狂,跌下去也疯狂。

2020年4月的时候,熔喷布的价格最后一段时间加速上涨,完全是被最后一波接盘的人抢上来的。之前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国内最大的熔喷布产地扬中的价格稳定在每吨20万元。2020年4月8号武汉解封,突然来了上百个抢布的人,每吨价格开始直线上涨——先是从每吨20万元涨到每吨25万元,之后就是每吨28万元到每吨35万元,后面就涨到了每吨40万元。

当时大家拿着钱疯抢的不只是熔喷布,也在疯抢生产熔喷布的机器甚至配件。生产熔喷布产能最小的45机,疫情之前也就1.2万元一台,疫情刚发生涨到3万,最贵的时候涨到15万一台。机器上配套的模具原来是3000元,后面模具也跟着疯涨到8万元。

人们抢机器和配套模具就像是在抢印钞机,不是一天一个价,而是一小时一个价。以最便宜的45机来说,如果一天能生产200公斤熔喷布,5天生产一吨熔喷布就能卖40万元,要知道这东西的每吨生产成本也就3万到4万元。很早就有熔喷布厂家赚得盆满钵满,厂家少则赚几百万,多则赚了几千万。除了及时收手的人,大多数人在这个游戏里并没赚到什么钱,很多人生产熔喷布赚了钱,又全部投入购置新设备中。这批买机器的人基本都亏得厉害,因为熔喷布的价格崩盘以后,机器价格也崩盘了。

原来15万一台的口罩生产机器,现在1万都没人要。熔喷布的小玩家基本都是输家,为数不多的赢家就是货和机器在价格高位的时候都卖出去的人。

说到这里必须感慨一下,我认识的一个人也在比特币挖矿机上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初他是用七八千块一台的价格买了几千台蚂蚁矿机S9。为了方便计算,我们按照他购买了1000台计算。

他购买的这批矿机的价格随着比特币的价格起伏,当比特币价格涨到2万美元时候,他矿机的价格也被炒到了3.5万元,当时1000台矿机就能卖到3500万元。不过当时没有人舍得卖矿机——每台矿机每天“挖矿”的利润是300块。1000台矿机每天的利润是30万。要是比特币价格不崩,几个月之后就能赚回来这3000多万的矿机费用,这些矿机就是下金蛋的母鸡啊。

很多熟悉数字货币的人都知道,比特币暴涨到2万美元之后一路下跌,2018年见底时最多跌掉了高点的85%。

比特币矿机的价格也跟着比特币一起崩盘了,从之前的每台3.5万元跌到了每台八九百元。1000台矿机的价值从3500万元贬值到90万元,现在这些机器甚至因为算力不足要被报废淘汰了。顺便说一句,大家可以记住85%这个数字,所有投机品高位暴跌下来到这个位置,基本就可以考虑是不是有投资机会了。

你观察下投机品价格变化,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历史上,在投机品市场上,虽然人们每次炒作的标的和持续时间不同,但路径和结果基本是一样的,因为人性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变过。不管是最早的炒作郁金香,还是后来炒作的其他标的,都是按照同样的逻辑发展。其市场走势和市场情绪基本与图9一样。

图9 投机市场走势图

1720年2月,英国南海公司股票大涨,牛顿投进7000英镑买进部分股票。当年7月,南海的股票涨到1000英镑一股,涨了8倍,这时他加大资金买入。到了12月,股价又跌回起点,牛顿损失了2万英镑,相当于他30年的薪水。牛顿在南海泡沫赔光身家以后还说了句话:“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出人性的疯狂。”牛顿是没计算出人性的疯狂吗?他也是没遏制住自己内心的贪婪。

很多人炒股也有这个特点,一直想着低点先拿钱去试试却不敢尝试。后面牛市来了开始逐步增加投入,位置越高投入越多,在股价最高点的时候,也是炒股的人最疯狂的时候,恨不得掏空家底压上去,后面的结局自然和牛顿一样。

以前有句话“浮赢加仓,一把亏光”,其实说的就是这帮类似牛顿的人。

大家一定会看到资本市场的暴涨,也一定会看到人性疯狂之后的暴跌,所以经常复习牛顿的故事还是有好处的。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每次当一个观点烂大街,人们都觉得这玩意儿赚钱的时候,基本意味着短期内疯狂买入的这些人要亏钱了。

从开始投资的那天起,你就要想好自己赚的是谁的钱,什么时候应该及时收手。如果到最后阶段你还没想明白赚谁的钱,最终也没及时撤出来,自然那个买单的就是你。

(1)出清:经济学术语,当价格确实能使需求等于供给,以至于任何人都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或者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这时的市场就是出清的。

(2)本文创作于2020年6月。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