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效率人生

第五章 财富的深层逻辑

财富的深层逻辑 哪些钱才值得你去赚

最近海通量化团队发了个研究报告说:在5%的显著性水平(1)下,有76.7%的基金的业绩主要由运气因素所影响,由基金经理实际能力所影响的基金仅占23.3%。如若在1%的水平下,这一比例会进一步下降到8.7%,而剩余高达91.3%的基金业绩主要由运气因素所影响,基金经理自身能力对其业绩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这个量化团队的测试结果可以说是很真实了。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要赚容易的钱、赚政策红利和大趋势的钱的原因。

大趋势来的时候,鸡犬升天,只要能够在高位脱身,在这个过程中轻轻松松就能把钱装进口袋,之后就可以休息。剩下的时间,你只需要等待下一次政策红利或者技术红利的机会来临。

这些年,很多人做投资都执迷于超短线,毕竟赚得刺激、赚得快,每次下注的时候都会带来激素分泌和满足感——八年一万倍的投资收益奇迹有没有呢?当然有。但是这么多做超短线的,为什么赵老哥只有一个,就像博尔特只有一个一样?

一个人,只有把天赋、技巧、心态、时机四位融为一体才能有大的成就。因为天赋差异,博尔特训练得不多,你天天训练,你依然跑不赢他。多数人不仅没有天赋,也缺少技巧的训练。有的到处花钱学了一堆没用的技巧,学得也很用功,可忙来忙去依然难赚到钱。

更糟糕的是,因为屡战屡败,押注只要稍微重点,心态就容易坏,心情会随着账户资金的波动而波澜起伏,陷入恶性循环。

举个例子,你有三千万,当天打了个涨停板,当天跌停。第二天一看亏损了22%。这时候只能止损割肉,六百多万没了。你现在还能心情平静地继续操作吗?多数人绝对不可能做到,赵老哥这种人就可以,虽然亏损巨大让人痛苦,但是人家依然可以平静稳定的不受情绪影响,这就是天赋之一。

时机就更不用说了。2015年,有人能上个大台阶做到八年一万倍的收益,是因为那一年是流动性的盛宴。没有这一年的中国神车(2),就没有每天几十亿的成交量,就没有几千万本金加上几倍的杠杆配资能让他进出自如,你说时机重要不重要?

对普通人来说,赚容易的钱,赚政策的钱,赚大趋势的钱才是最要紧的。什么时候资质普通的人最容易赚钱呢?大趋势到来,鸡犬升天的时候。

基金经理往往都是名校毕业,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后面还有砸了重金的投研团队支持,80%的人的业绩也不过是运气决定。

投资本身是聪明人的游戏,你要打败90%的人才有获利的可能。打败多数人难不难?当然很难。什么时候才会变得不难?鸡犬升天的时候——笨蛋都赚钱的时候。

当聪明人赚钱都难的时候,你冲进去想拿点利润出来,难于上青天。鸡犬升天的机会每隔几年就有一次,有时候是股市,有时候是楼市,二者交替,循环往复。每次押下适当的筹码,一两年过后就会再上一个台阶。

这事听起来很简单,为什么没几个人能做到呢?一个是对时机和切入点的判断以及对政策的理解,这已经挡住了不少人。另一个更重要的是心态,结果是光明的,道路是颠簸又曲折的,多数人面对曲折时不稳定的心态就决定了必然做不到抓住这一次又一次的红利。

人生每个阶段该赚什么钱

有个熟人打电话说今年的生意赔惨了。他是做小工厂的,一直没法开工。虽然上面说了不能限制复工,但镇上怕担责任根本就不批。这个朋友十多年前做的工厂,那时候正是工厂的黄金时代。这几年他工作比以前更努力了,不断尝试开发新客户和新产品,赚的钱却日渐稀少,这两年甚至还赔钱,之前赚的老本都掏出来很多用于维持现状。他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这两年他最困惑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以前工厂的幸福日子突然就一去不复返了。我想,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主遇到的困惑。

其实他不知道,没有什么行业能一直好下去,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过两年半,一个行业的兴衰也不过十年。所处的行业赚钱轻松,不过是因为赶上了时代和政策的红利。不只生意靠时代和政策的红利,就连工作也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的好工作是国企,兴高采烈没几年,20世纪90年代末赶上了下岗。21世纪初所谓的好工作就是在外企,风光无限体面了十年,中年赶上裁员了。2010年开始,互联网公司强势崛起,最优秀的毕业生挤破头往里钻,很快这个行业也进入了寒冬。

现在还有什么行业红利期超过十年了吗?并没有!唯一的规律大概是红利期你上不去,下行期只有更倒霉。红利没了,之前顺风顺水的时候又没有做好积累,后面自然就难过了。你可以年轻的时候蹬三轮,中年以后开宝马,但是把顺序倒过来就不太舒服了。除去意外暴富和有钱的父母托底,普通人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的使命。关于这一点,太史公在《货殖列传》早就用十二个字写清楚了:“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大经也。”这三句话道出了我们人生每个阶段该干的事。

“无财作力”,也就是说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需要靠出卖力气赚钱积累资本。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收入和存钱是最主要的。为什么这时候投资理财不是最重要的呢?因为你没有资本积累,也就是没钱的时候,把太多精力花在投资理财上并不值得,口袋里压根没几个大子儿还花在理财上大量精力,不是思路有问题吗?这时候,性价比最高的是努力工作升职加薪。你手里有20万努力理财变成40万容易,还是努力赚到20万年薪容易?

第一阶段一定要勤俭节约。现在社会非常流行一种说法叫“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是个非常荒谬的说法,简直就是多数人完成原始资金积累路上的绊脚石。钱确实是赚出来的,但假如一个人暂时能力有限,那他短期内赚的钱就相对固定。这时候再放手花钱,五百年也没办法完成启动资金的原始积累。有了一定原始积累才有资格进入第二阶段,不然永远摆脱不了卖苦力拿时间换钱的魔咒。

“少有斗智”的重点在“少有”,“少有”是“斗智”的先决条件。20多岁“无财”的时候需要打工赚钱积累资金和资源,30岁稍有积累以后就要进入用头脑赚钱的阶段。你已经有一定积蓄,收入也比较稳定,这时候就不能一味靠出卖时间和体力赚钱了。要利用积累的资源继续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收入,扩大现金流来源,还要用之前攒的钱开始学着撬动资产。这时候该做的是根据手上的现金流做好资产配置,通过资产膨胀来让自己的钱增值。同时配置基础的保险防范风险,避免出现意外的大额损失导致一夜返贫。这一阶段的原则是:做好风险防范,扩大现金流,买入资产,适当贷款负债撬动杠杆。这样才能把资产包逐步做大,产生财产性收入。在没有把资产包做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尽量别把钱花在各种无用的炫耀性消费上。等到积累一些资产和存款以后,你也快40岁了,这时候就可以进入理财的第三个阶段了。

第三阶段“既饶争时”的重点在“争时”。“既饶”的意思是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你已经有不少资本和资产了。“争时”成为你能不能继续上一个台阶的关键因素,这时候你需要等。等什么呢?等一个时机或者周期的到来。

周金涛有个观点是,人生发财靠康波周期(3),讲的就是周期问题。

2005年上证指数只有998点,2007年已经到了6000点,你需要等的就是2005年这个周期低点。

2015年大家还在股市炒得热火朝天,我们都知道这一年后面发生了股灾。不过股市崩盘的同时,楼市的机会也随之到来。

如果你在2015年股市高涨的时候开始套现,在一线城市转向房产投资,到2017年的时候,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全线翻倍,你需要等的就是类似2015年这个股市和楼市的周期转折点。

资产只有在价格和周期低点买入才有意义,才能获得后面爆炸性的增值。后面转折点来了,一次就能让你的资产和财富翻几倍。

财富增长从来不是靠工资收入赚出来的,而是靠资产爆炸性增值得来的。你仔细想想,富有的人家有多少财富是靠工资或者劳动赚来的?

很多一线城市家里最大的财产就是房子。这个房子父辈当初买来并没有多少钱,后面涨价增值的部分,很多人一辈子工资都赚不到。你以为只有普通工薪阶层财富靠资产增值吗?富人们更是这样,只不过他们资产里占最大比例的不是房产,而是股票和各种证券化资产。最近Visa一位高管减持了点股票,最大一笔是64315股,价值1336万美元。2009年时,这些股票只值70多万美元。

也许Visa的高管很多人都不熟悉,说起李笑来大家可能更熟悉一点。他被称为国内的比特币首富,他因为割韭菜而饱受争议,但他确实用一生实践了太史公的三句话。

李笑来“无财作力”的阶段是在新东方,他开始是在里面做老师。他当了几年老师,积累了一些名气和资源之后,很快出了几本书。这时候,他的人生迈入从主动收入转为被动收入的阶段,慢慢到达了“少有斗智”阶段。

当时李笑来已经步入中年,他当老师加上写书赚的钱应该在千万左右,也算很不错了。

可他所在的城市是北京,想靠千万过上滋润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如果按照当老师和写书的路子积累财富,他发大财估计还需要二三十年吧。这对一个中年人来说是根本没法负担的时间成本。

后面“既饶争时”的“时”来自比特币。靠着比特币,他赚到了上亿美之身家。其实我们现在也站在一个资产爆炸性增值起点的位置。

为什么开工厂的这个朋友现在感觉做生意这么痛苦呢?这个朋友从给别人跑业务到自己开工厂,确实也经历了无财作力、少有斗智两个阶段。从跑业务打工赚钱,到积累资源自己开厂,开局可谓一帆风顺。小工厂开始赚钱就贷款买房,把老婆孩子接到省会城市,在他们村也是人生赢家了。只不过进入第二阶段“少有斗智”,他就停滞了。他以为工厂的生意会一直好下去,所以把每年赚的钱都花在了各种炫耀性消费上。工厂现金流最好的时候,一年可以买南京一套房。他的选择是隔两年换一部好车和出入各种高档消费场所,工厂赚的钱基本每年吃光花尽。后面生意一回落,马上就感觉捉襟见肘。

更倒霉的是,去年他老爸和他老婆得了重病。幸运的是,他很早就给全家买了重疾医疗险,算是有东西兜底。

和他同年创业的还有他表弟,表弟生意可没他做得好,每年工厂的现金流比他少一半还不止。不过表弟不爱换车,现在还开着辆七八年前的二手帕萨特。那时候只要现金流还得上月供,有点钱这个小老弟就在南京买房。

这种清苦的日子大概坚持了十年,这哥们儿那时候还嘲笑表弟的车寒酸。2018年南京那次楼市暴涨以后,南京的房价开始横盘(4)。看到国家对楼市的各种限制政策之后,他表弟卖了手里的两套房,换成了股票,到今天收益还不错。现在他表弟丝毫不担心公司出问题,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关门,几套房子加上股票赚的钱够他安然养老了。

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该怎么做,太史公在《货殖列传》早就告诉你了。只是你没在意,或者选择了放弃努力。

致富,除了勤奋,究竟还需要什么

为什么我总是通过经济这条主线讨论历史和现实问题——我一直认为多数社会问题本身都是经济问题,不管是国家的问题,还是企业的问题,抑或广受争议的男女不平等,其本质都是经济问题。

前两天有读者问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以前总听说一句话叫作勤劳致富,可他和他周围的人都很勤劳啊,努力赚钱努力攒钱努力工作,可为什么至今都没有致富?反而感觉越来越穷,越来越焦虑了。

一、除了劳动,你还要凭借什么才能致富

首先我们想说的是:勤劳虽然是致富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绝对不是什么充分条件。也很少有人可以通过勤劳工作,发家致富。这个问题我们算个账,大家就明白了。一个23岁正常毕业的大学生,除去少数从事金融、互联网这种高薪行业的群体,基本收入都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一个人找一份正常的工作,月工资大概在6000到10000之间,这里我们按照平均8000来算。你别觉得这个数字低,统计数据显示,本科毕业5年后平均工资最高的大学是清华,平均月薪一万多。因为除了高收入的专业,还有很多都是低收入的传统专业及文科专业。在一、二线城市每月房租我们算1500,每月伙食费、交通费、电话费等各种开支2000,也就是每月花在衣食住行上的费用大概是3500,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了。

除去衣食住行,还有社会交际成本和各种娱乐活动的花费,这些费用按每个月1500计算。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第一年,这个年轻人每个月可以结余3000元。这个年轻人到了第一年的年底,大概可以结余不到4万。到了第二和第三年的年底,年轻人因为跳槽涨工资了,月薪上涨到1.2万。如果他的各项其他开支不变,因为谈了恋爱,他每个月需要多支出2000。这时候每个月的结余变成5000,年度结余变成了6万。

如果第四年这个年轻人再次跳槽,这次跳槽收入涨了50%,那么他的月收入就涨到了1.8万。如果年轻人所有开支依然不变,那么每月的结余应该是1.1万元,这时候年度结余会增长到12万左右。图1的表格可以看出工作前五年,这个年轻人每年可以留存的结余。

也就是说,一个毕业就处在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的年轻人,五年之后可能会有40万存款,这还是在他很节约能存钱的情况下。

图1 收入、消费、结余表

五年之后他已经28岁了,他不只谈了恋爱,还有可能要买房结婚。于是他在父母资助一部分钱的情况下,拿着自己攒的所有积蓄付了首付。买房结婚以后,年轻人口袋里就没什么钱了。他每个月还需要拿出部分工资还贷。当然后续收入可能也会有一定上涨,但通常涨幅不大。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持续20年以后,年轻人的孩子长大了,开始继续重复父辈之前的生活,这就是多数普通人的轮回。不过年轻人确实因为买入房子这项资产,从此和所在的城市捆绑,开始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期间,年轻人如果没有不断换房和各种贷款加杠杆折腾,可能到最后留下的全部资产,除了这套房就是100万左右的存款了。在房地产的红利下,很多人只有不断换房折腾,才能增加自己资产。

一个人仅仅靠工资的存款增加资产很难,而且一个人的工资收入是有天花板的。现在除了少数高收入行业,多数人的工资收入到后来的涨幅都会越来越慢,每个月的开销却会越来越大。每个月除了日常开销和房贷,偶尔出去旅个游,每年下来可能只能剩个10万的结余做储蓄。再过几年生小孩了,每个月开销又增加了,各种营养费、教育费、培训费花费都很多。如果这个人的月收入不够这个时候的开支的话,之前银行的储蓄也要拿出来花,又回到“解放前”了。正常家庭最后能存下来的,最多也就一百多万。要是一个人能在一个行业维持稳定的收入到退休,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因为更可能的是,你辛苦工作十几年,40多岁的时候发现,自己要被公司当成负担裁员,还得重新开始求职之路。

你能说这个人一生不勤劳吗?非常勤劳。但是他致富了吗?并没有。因为单靠勤劳工作,是没办法致富的。很多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年人是怎么富裕起来的?多数都是因为资产价格上涨躺赢赚来的。早年因为结婚生子的需要,这批中年人早早买了房子做资产,从此和所在城市的发展捆绑。随着年纪的增长,可能房子不够住了,可能孩子要上学了,又顶着压力贷款换了新房,或者买了学区房。2008年以后全球央行“大放水”,导致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这个中年人按资产价格衡量也越来越有钱。钱变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勤劳工作以后工资上涨了多少,而是因为买了资产以后,手里的资产价格上涨身价涨了,所以躺赢了。在货币不断增发的时代,单纯地想靠着勤劳工作致富,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

你存钱的速度不但无法跑赢资产价格上涨的速度,更跑不赢全球各国央行印钞机的速度。单靠勤劳就能致富,是一种错觉。不信你看看身边的农民,他们非常勤劳,但一直都不富裕。建筑工人日日搬砖很勤劳,也没有变富裕。

要知道除了少数特殊行业或者拥有特殊技能的金领,基本没有人能单纯靠勤劳工作变得富裕。关于这个问题,华为的余承东曾经说过一句话:“社会上收入高的职业,基本集中在金融、IT、医学和法律,这些都是技能门槛很高的职业。”多数人由于不具备这些技能,不管你在写字楼还是流水线,本质上只是单纯地出卖体力换钱。用体力劳动赚取报酬,人人可行。就像种地和搬砖人人都会,所以其劳动价值很小,可替代性很高。无非是以前人们到农田搬砖(5),现代人们到写字楼搬砖,本质上还是体力劳动。

我们应该明白两件事:写字楼里这些所谓的脑力劳动者,因为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技能,本质上也只是在写字楼出卖体力而已。很多人在写字楼进行脑力劳动,和农民种地、流水线组装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无非就是由之前在流水线上的组装,变成了去写字楼组装Word、PPT、Excel。因为很多人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特殊技能,所以技术进步、通货膨胀和行业变革,时刻都在让脑力劳动者疲惫不堪,这也是他们一直焦虑的原因。

在过去很多年,很多人一直有个误区,觉得勤劳工作就要多从事直接生产。事实上真正的勤劳工作,是要多做自身积累——资金、资源、技能、人脉的积累。回看历史上任何时期,多数人从事直接生产都只是出卖体力,用生产换取生存资金而已,完全谈不上资源积累。

多数从事直接生产的群体,只能在行业兴旺,并且同层次劳动者少的时候喝点红利的汤。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知道,勤劳工作只是你积累资本和人脉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不要用这个来感动自己。

二、小老板的日子也很难

既然勤勤恳恳工作很难致富,那我去创业做个小老板,是不是会容易点?其实,创业做小老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从2008年全球央行搞大规模量化宽松开始,时代就已经变了。

不少人应该知道,这几年感觉越来越迷茫的,除了整天担心35岁以后难找到合适工作的上班族,还有各行各业的小老板。尤其是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小老板们,对此应该感受最深。2008年是大家感觉生意是否好做的分水岭。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海外潮水般涌入的订单,消化了过剩产能。那时候是小老板的黄金时代,订单多到根本做不完,小老板们数钱数到手发软。

先了解下产能利用率这个概念,所谓的产能利用率,指的是现有的实际生产能力有多少在正常运转,发挥生产作用。国际通用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80%的时候就是产能过剩,低于75%就是严重过剩。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企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都是在不断上升的。

这个阶段也是制造业企业日子最好过的时候,赚钱最容易的时候。订单不断增多,导致现有产能不足以满足海外需求,所以企业主们不断投资扩大厂房,增加设备和产能。大量的利润流向制造业,也导致了沿海外贸发达地区工人工资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以前看过个统计数据说,2001年左右的时候,深圳东莞工人的工资算上加班,一个月大概是一千元,餐厅服务员的工资是八九百元。当时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四百多元,江浙地区老师的工资也不过七八百元。由于那时候广东地区收入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吸引了大批外来劳动力不断涌入。当时有句很流行的话叫“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80后熟悉的那本现象级小说《花季·雨季》就描述过这个事。书中的上海人唐艳艳,想尽办法把户口迁到深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这种利润大幅流入好日子的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为应对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启动了4万亿投资计划,全球央行也都开始大规模搞量化宽松。也就是从2008年开始,全球都已经从靠劳动和勤奋就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过渡到必须依靠资本和金融才有机会致富的时代。

至于为什么发生了转折,我们需要通过美国贫富分化图(图2)才能更好地了解。

经济是由生产和消费两部分组成的,要想消费旺盛,就需要人们口袋里有钱。从“一战”以后,美国通过发战争财,拿走了世界的大部分财富,至今一直是世界消费的中心。

图2 收入最高的前10%人群税前收入占比

东亚地区在2000年之后,则变成了世界的生产中心,主要承接西方来的订单。然而消费边际效应是会递减的,尤其反映在日常用品消费上。你再有钱,也不会去趟厕所就用两卷手纸。多数日常消费品,只能是靠大众消费。普通人想要消费,就需要口袋里有钱。

西方贫富分化水平不断上升,带来的结果是西方底层人民的购买力越来越差。大量财富又像1929年大萧条之前一样,集中在欧美的富人手里。这意味着来自欧美的外部订单已经见顶,很难再继续增长了。从统计上看,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对欧美地区的外贸增速触底以后开始反弹。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欧美地区的外贸交易量迅速增长,到2004年贸易量的增速就已经见顶,之后外贸量的增速开始逐年下滑。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对欧美地区的外贸交易量剧烈下滑。

2009年,因为全球央行刺激,对欧美地区的外贸交易量迅速反弹。

2010年,在全球央行放水效应刺激下,外贸交易量增速反弹至高位以后,后面的外贸交易量一路下滑至今。

这意味着欧美等国家的需求虽然还在缓慢增长,但增速已经越来越慢了。因为西方整体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老百姓的购买力越发低下。

欧美国家的外部需求增长缓慢,但是我国的供给上升了——这个阶段因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推出4万亿的刺激,我们的产能和供给扩大了很多。

很多人看到2008年之前投身制造业的小老板们赚钱,也纷纷杀进制造业扩张产能,想分一杯羹。2008年之前的情况是,我国的外部需求增多的同时,产能供给也在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情况变成了需求增速放缓的同时,产能供给却在大幅增长。需求的蛋糕没有快速做大,供应端来吃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生意自然也就越来越难做了。

2008年之后,我们经常听到产能过剩这个词。后面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

资金是逐利的,如果发现投资产能过剩制造业没钱赚,自然就会转换思路,投向利润更高的其他行业。

2008年,那时候经济的驱动除了依靠制造业,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城镇化和房地产。2008年4万亿发行之后,出现产能过剩,发生的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资金开始脱离投资实体和制造业,转向炒作房地产和其他各类资产。

这一点在全球范围体现得也很明显,全球各大央行宽松放出来的钱,都被富人拿去炒作资产了。全球开始从2008年之前的按劳分配,逐步转向了2008年之后的按资分配。在按资分配的状态下,不持有资产,单靠勤劳一个因素是很难致富的。再加上整体产能过剩和互联网去中介化的趋势,小老板们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也就变成了常态。

三、资产价格炒作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资金不断涌入资产炒作,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很多人的体会很深——2008年以后,手握100万现金的人和手握100万资产的人,距离可以说是急速拉开。

后者只是在2008年,把手里的100万现金变成了房产,就赚到了前者几辈子赚不到的收入。也就是说,2008年开始,全球都已经变成从靠辛勤的劳动就有机会致富,过渡到必须依靠资本才有机会致富的时代。因为资金已经从2008年之前的不断投资制造业获取利润,变成了不断涌入炒作资产价格获取利润,就像美国咆哮的20世纪20年代那样。虽然名义通胀这些年看起来变化不大,但用资产价格衡量,货币的购买力贬值得十分惊人。

以前我们讲过一个费雪公式叫MV=PT。公式中等号的左边M是货币总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公式等号右边的P是商品和服务价格,T是商品和服务总量。2008年之后,全球央行都在不断印钞,这导致了全球货币总量M在不断增大。

有一张全球央行资产的统计图(图3),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全球央行资产规模增加了多少,也可以看出货币总量增加了多少。

图3 全球央行资产变化表

2008年的时候,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几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到9万亿美元的峰值。所有人当时都觉得,这个数字已经高得吓人了,没想到12年后的2020年,全球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膨胀到29万亿美元,而且还在加速上升。这些钱最终并没有多少流入穷人的口袋,多数都流入富人手里。道理非常简单,离钱最近的人最容易得到钱。就连银行贷款也总是会贷给有钱人,而不是贷给穷人。富人们拿到这些钱以后,拿去炒房炒地炒资产,导致这些钱根本就没有进入流通领域。这些钱都被固化在各种资产里面,这使得货币流通速度V出现持续而缓慢的下降。

把费雪方程式MV=PT拆解一下,得到以下方程式:MV=P1T1+P2T2。这里P1代表的是资产价格,T1是资产总量,P2代表的日常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T2是日常消费品和服务的总量。公式左边M持续扩大的同时,虽然货币流通速度V在缓慢下降,但MV乘积依然是增大的。

资金不断地进入资产获利,在资产总量T1一定的情况下,资产价格P1就在不断增长。导致的结果是P1×T1不断变大的情况下,日常消费品部分的P2×T2保持稳定。而现在统计的通胀数据率,基本都是盯着P2的价格,所以每年看起来都很平稳。然而大家都觉得自己手里的货币贬值速度越来越快,根本不止贬值了所统计的通货膨胀数据率。原因就是P1的增长根本就没统计进通胀数据中,你看到的通胀数据一直是P2。

之前依靠勤劳致富的制造业小老板们,到了2008年以后越来越迷茫,而且一直想不明白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做产品,每天担惊受怕地卖货,既担心销路问题,也担心回款的问题。回头一看最后赚的钱,竟然赶不上隔壁老王贷款买套房,而且人家几乎是躺着赚钱。本质原因是时代变了。从美国那边的数据看,也非常明显。

可以说现在全球央行持续地超量货币刺激,很大程度是在奖励富人、机构和企业这些资产持有者,惩罚绝大多数缺乏资产的人。

法国人皮凯蒂写过一本叫作《21世纪资本论》的书,把这个道理也讲得非常清楚。在各国央行大印钞的21世纪,靠勤劳本身发财基本不可能,你需要靠资本获益。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代表的是全球央行的印钞速度。你工作再勤劳,赚钱的速度能赶上全球央行印钞机的速度吗?

仅仅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基本变得不可能,因为你辛辛苦苦赚钱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全球央行印钞机的驱动下资产价格上涨的速度。

四、普通人厌恶杠杆和风险

想跟上资产价格的涨幅,你手里就要有资产,资产这玩意儿从哪儿来呢?普通人要么是从父辈继承,要么是手里有一定的本金,自己再加杠杆去买。两样都不沾的普通人,是没资格参与这种资产炒作游戏的。这就导致了用资产价格来衡量的贫富差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而且这个趋势不可逆。

以前总听很多人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回到2008年,一定会多买房,事实上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也很难做到。大部分游戏的结果都和初始条件有关。那时候有钱投资房产的,基本是之前就有财富积累的。也就是说2008年想投资买房,要么是之前你自己就赚到点钱了,要么2008年之前你父辈就有点钱了。要是两头都不靠,你就不得不借钱买房,这在当时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事。因为你的首付是借来的,已经给自己加了杠杆。首付以后还要再从银行贷款,等于杠杆上加杠杆。当时多数人的工资收入并不高,这时候除了首付的钱想办法要还,还要承担巨大的月供压力。那时候你并不确定自己的工资收入未来一定会上涨,更不确定房价会涨成现在这样,所以多数人当时并没有勇气做这件事。即使这个游戏再来一次,很多人依然是输家,因为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杠杆压力让他们不敢下注,多数普通人是非常厌恶风险和杠杆的。然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加速贫富分化的利器。买过房子的人应该都知道杠杆意味着什么。普通人买房贷款,通常需要首付30%,也就是三倍多杠杆。这通常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能用到的最高的杠杆率了。当然有些炒房客会通过信用卡套现做首付,把杠杆做到十倍以上,不过这不是常规操作。

一个人拿着正常的杠杆买房,对收益率的提升可以有多大?假如你在一线城市付了三成首付,买了套1000万的房,恰好买在2016年房价刚准备起飞的时候。两年以后房价翻倍了,这意味着你付出了300万首付成本和700万房贷,以及两年的利息,就拥有了2000万的资产。这时候如果卖掉,那么你两年的收益率是多少呢?大概是4.33倍。这里你投入的本金越少,意味着杠杆越大,遇到上涨,你的收益倍数就会越大。如果只有一成首付的话,那你的收益率就会迅速放大到13倍。这还只是炒房,仅仅这个收益,你勤劳工作一辈子赚的钱也难以超越。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必定是希望杠杆越高越好。杠杆从哪里来呢?通过银行贷款和其他渠道融资。然而富人们用杠杆折腾的可不仅是炒房,炒房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小儿科了。前几年某明星想用几十亿资金收购某个实体,当时收购需要几十亿的资金,使用的本金只有几千万,这等于说是放了几十倍的杠杆。这意味着股价每上涨2%,这几千万的本金就会翻番。当然了,跌2%也意味着6000万本金没有了。

可以看出,这些年多数发财的富人都非常依赖杠杆,也就是需要借别人的钱赚钱。对杠杆的依赖,也导致了这批高杠杆的富人对贷款和利息非常敏感。基本上“首富”和“首负”的转换,就在一夜之间。

只要银行收贷或者加息,很多高杠杆的游戏马上就玩不下去了,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借钱的难易程度和利息的高低。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国家通过加息搞调控和去杠杆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到处都在爆雷(6)。

最典型的就是2018年开始去杠杆以后,就到处听到高杠杆企业爆雷的事。

去杠杆和加杠杆,都是在社会的经济进程中不断交替进行的,从来没有一直加杠杆的时期,也没有不停去杠杆的时期。你的使命就是在加杠杆到来之前上车,在去杠杆的时候下车。这个原则不但适用于富人,而且适用于普通人,因为多数时候我们赚的不过是央行“放水”的钱。不过杠杆这玩意儿通常普通人没啥感觉,因为普通人非常讨厌借钱。

尾声

有人难免发出疑问,既然劳动收入永远赶不上资本收入,我们勤劳工作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就此躺平做条咸鱼。勤劳工作当然是有意义的,首先是勤劳工作可以增加收入,改善你的生活质量,保证你的下限。其次是对多数父辈没有积累的人来说,必须依靠勤劳和节俭积攒投资需要的本金。要知道投资的前提是有资可投,手里没有本金,你靠什么东西来买进资产,只能是一辈子靠劳动时间换钱。不过单靠勤劳和工资是不能致富的,想致富需要的是你自身的积累和投资,还有能驾驭的杠杆。这里的积累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金的积累,一方面是知识和人脉的积累。

有了起步的本金和相应的知识,遇到机会的时候你才能把握住,并且从容出手。就像我在《消费主义陷阱》里说的一样:“对于多数刚起步积蓄不多的中产和年轻人,除了努力提高收入,开始阶段唯一的理财就是减少没必要的花费,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欲望。有了一定资本积累以后,才有学理财投资技能的基础,不然是没钱理财的。理财投资本身是智力的游戏,有了资本以后试着去触探自己智力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和时机赛跑,不但能缓解焦虑感和不安全感,预期或超预期的实现也带来了很多乐趣。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发觉人生豁然开朗。”

和积攒本金同样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如果只是积攒了点本金,自身知识却不具备,机会来了多数也是没有用的。这道理就像我之前讲过的:“金融市场最大的魅力在于,只要你认知到位,就永远不缺赚钱的机会。金融市场最大的遗憾就在于,即使别人把机会告诉你,认知不到位也赚不到钱。”

最后还有个杠杆问题,这里说的杠杆,不只是资金杠杆,还包含其他方面的杠杆。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怎么给自己加杠杆。

首先是劳动的杠杆,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给劳动加杠杆,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你可以选择通过雇佣劳动产生杠杆,也可以选择团队管理给自己加杠杆。

雇佣劳动就是自己创业做老板,或者你到公司上班并且做到管理层。你在一家企业做技术收入是稳定的,出多少力赚多少钱,如果你成为管理人员,团队的业绩就是你的业绩。等于你不是单打独斗,占有了别人的劳动做自己的业绩,所以团队的锅你也要背。

其次要学会用资本加杠杆,比如房子贷款、股票融资都是资本的杠杆。你在资产价格低位要敢买下重注,下重注激进的人可以考虑加杠杆。加杠杆要控制好你下注时的现金流和杠杆率,因为杠杆率太高或者现金流跟不上,很容易在低位震荡的时候就“平仓”了。如果你杠杆率控制得好,你在低价位购买的资产几年以后涨起来,你就能上一个台阶。

最后是互联网的杠杆。我经常强调,大家要学会滚自己的雪球,多做投入小、边际杠杆大的东西,这点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因为互联网时代很多逻辑完全变了。随着基础通信设施的普及和流量越来越便宜,手机已经变成最大的销售渠道,连接消费者的是各种平台和平台上的大V和网红。你不需要有多高的水平,也不需要多好的文采,只要你能打动人心,就能和人群建立联结,你联结的人越多,你的口碑越好,价值就越大。之后你做什么都很容易——联结本身还会自我裂变,比如你会把认可的东西推荐给朋友,朋友又会推荐朋友。

这个过程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一个人能承载的财富总量是认知决定的,认知则是由读书的积累和实践的积累决定的。你永远难以赚到超过你认知的钱。

如果你常读历史,会发觉经济周期里很多事情不过是个轮回,加速这个轮回的通常是政策。学会理解政策红利并从中获益,这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学习的。我们不能改变未来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可以洞悉政策的红利在哪里。尤其在GDP增速慢下来以后,看懂政策的红利在哪里并从中受益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如果现行政策持续,未来摆在面前最大的机会依然在资本市场,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洼地,则是在经济复苏驱动背景下的中国(7)。

多数人赚大钱,赚的是政策红利的钱,赚的是央行“放水”和“收水”的钱,而且是重复又重复。

拥有理想的财富,是需要学习的

有位读者告诉我,他从不过度消费,总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但他感觉钱放在银行里不断贬值,永远也不可能通过存钱致富,但是他又不知道自己哪儿错了。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问这个问题的读者不明白的点在于,努力存钱到底是为什么?存钱从来不是单纯为了存钱,而是为了积攒本金之后在正确的时间买正确的资产,不然存钱就变成了补贴富人的行为。

以前看过冯小刚拍的一部电影《一九四二》,片子结束的时候,电影中因为灾难而变穷的地主说了句话,“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很多人看了以后不以为然,以为这个落魄的地主瞎说,哪有什么致富妙招能让穷人变财主的。其实他说的话没错。

很多人不以为然,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搞清楚一件事,做穷人是不需要学习的,每个人天生就会。但想要从穷人变成富人是需要学习的,穷人自己从来没有亲历过怎样由穷变富,所以才认为落魄的地主瞎说。

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里面有一幕是个为富不仁的地主和手下的小弟唠嗑。小弟说,今年怎么又是灾年?收成不好,这些穷人赚不到钱,哪有钱买咱们的东西。您看咱家门口,怎么都是要饭的。

为富不仁的地主说,你懂个什么,知道外面要饭的是什么吗?那是财神爷!他们要是活不下去了,就得卖田卖地卖儿卖女。他们卖,咱们收。每次大灾都是发大财的机会。等灾荒过去了,咱们就有了万顷良田。那是什么?在好年景那就是钱。

这段对白简单粗暴,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民国时候每次闹饥荒都是有钱人和恶霸们低价囤积穷人土地,这是变得更有钱的契机。危机从来不是大家一起不行,而是弱者先不行。弱者不行了以后,资产就被强人收去了,强人会越来越强。

全世界财富分配的历史都是这么写的。现在,全球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企业就会趁机收购廉价的资产,之后他们等待时机,一旦资产上涨,再抛售给人们,完成一次财富增值。富人是怎么变富的?除去积攒资本获得的第一桶金,就是等待危机收购廉价资产。

很多人总以为投资有很多奥秘,其实并没太多秘密,其本质不过是高抛低吸。再结合经济周期和政策红利,这就是长期投资的全部奥秘。

大部分人觉得收资产是大富豪玩的,普通人玩不了。其实不管任何人,投资的原理是一样的。普通人先积攒本金,等大波动来了,根据自己手里的钱去抄底资产(一般是人口聚集城市的房子)。有钱就买大点的,没钱就买个小的,等钱多一点慢慢换个大的。几个周期下来,手头就有不少资产了。

从经济的角度说,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大的波动和危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次又一次强调,最适合普通人的操作是在危机前积攒足够的本金,有机会就跟着政策的红利赚钱。等到危机来了,在自己的现金流能支撑的情况下大量买进折价资产,后面景气的周期来了,这些资产价格自然就会随着经济周期膨胀。比如2008年底富起来的一批人,很多是在一片哀号声的时候敢于买房买股抄底从而变富。

普通人和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普通人不知道存钱最终的目的是在低位收资产,让自己手里的钱膨胀。很多人过得很节俭,也能存钱,但是不知道收资产,最后攒的那点钱被货币贬值消耗完了。虽然投资的逻辑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并没有那么容易,是需要学习实践的。

这两年最让人叹息的就是有不少想暴富的人,从乱七八糟的途径学会了一点收资产的技能,还把技能点学歪了,时间点选错了,方法搞错了,最后高位加杠杆爆仓了。

其实,学习成为富人的过程,需要自己的悟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需要名师指点,有时候还需要点运气,最好是父母这辈就已经开始学习并明白这个道理,然后灌输给孩子。我在前面也说过,中等收入阶层最重要的是把实业、楼市、股市三个技能中的任意一个自己先融会贯通,之后再教给孩子,这比单单为了找工作参加教育培训重要得多。

为什么买单的总是你

以前很多人都说知乎是义务劳动,基本赚不到钱。但是身边有个小伙伴通过回答问题带货,赚了不少佣金。

现在很多人在买东西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有时候会跑去知乎搜一下答案。他就专门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购买产品,每个月的佣金有五六万。

有人说想在知乎拿佣金,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因为知乎的好物分享,要达到某一等级才能开通。前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累内容攒粉丝,才能赚到后续的钱。其实做任何行业都是这样,现在这个信息透明、竞争充分的年代,天下哪有白来的钱呢?如果你是个没什么积累的人,还想在充分竞争的领域赚到钱,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有在一个行业有足够的积累和沉淀,恰好风口也来了,才具备赚钱的可能性。

大多数能在2020年疫情期间做口罩赚到钱的人,基本上以前就在这个行业有多年的积累。

我自己认识两个2020年做口罩暴富的人,都是之前开口罩厂熬了不少年头的。中间一度因为做口罩竞争太激烈、利润太薄,想要关门停产。后面疫情来了,口罩需求和价格突然暴涨,几个月就赚到了一辈子的钱。其中一位还在行业外小白纷纷入场的时候,高价把口罩厂卖掉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有人问我能不能投资口罩厂和熔喷布,我告诉他千万别投。

新手对陌生行业总是充满了幻想,高估所谓的“机会”。而有经验的人可能因为经历太多,从来都是充满谨慎,不再抱有幻想。

在我的认知里,所有能在一个行业赚到钱的人,原本就是这个行业的人。

拿上面说的口罩熔喷布来说,太多原本不是这个行业的人,看到疫情期间因大量需要口罩产生的暴利砸钱投入进来,最后的结果是都亏进去了。最终在里面赚大钱出来的人,基本原来都是做口罩的。

在风口中能起来的,除了少数天才,多数都是已经蛰伏很久的。只有浸淫得够久,才能摸到其中的门道与技巧,本质上这也是赚信息差的钱。通常,机会都是被那些一直在牌桌上,没有下过桌的人拿到。还没上桌的人,看到哪桌火热,就凑到哪桌去,一般只会得到热闹。最终不但拿不到任何利益,还会成了为别人买单的那个。

虽然说猪在风口里也能飞起来,但你如果是头生猪,最后只能摔下去。

所有行业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股票投资也是这个道理。

太多人只看到贼吃肉,看不到贼挨揍。只想着靠运气爆发,想不到之前的努力积累。

炒股可以说是入门门槛最低、赚钱难度最大的游戏之一。只要有部手机就能开户入市,但是赚钱没那么容易。从统计上说,基本上是十个人里面,一个赚、两个平、七个亏的比例。能赚钱的,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知道什么时候该进入,什么时候该退出。

为什么做交易这件事很难盈利?以前有个厉害的人说过一句话非常好——一个完善的交易系统必须是包括初始资金、入场信号、止损条件、止盈信号、加减仓五位一体的系统。不可能先解决了其中的某一个问题,再去解决其他的问题。这里面所有的关节必须都要打通,你才能盈利。只会入仓,一次深度亏损就会把你踢出局;只会止损,那是越止越损。自行车环扣每一环都要链上,才能骑走。

看别人吃肉确实容易,又何曾想别人付出了多少。就因为很多人总想轻松赚钱,最终才让别人把他的钱都赢了。

所谓的好运气通常是:机会到来的时候,恰好撞上了你所有的努力。

分清资产和负债的区别是进阶的第一步

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任何不能产生现金流的都不能叫资产,只能叫筹码。

小时候只知道巴菲特是投资大师,但一直不太懂他这句话,直到有一天看了《富爸爸穷爸爸》才懂得。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这句话:“你必须明白资产和负债的区别,并且尽可能地购买资产。如果你想致富,这一点你必须知道。这就是第一号规则,也是仅有的一条规则,大多数人就是因为不清楚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区别而苦苦挣扎在财务问题里。”

“富人获得资产,而穷人和中产阶层获得债务,只不过他们以为那些就是资产。”听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多数人难以掌握?为什么不少人会买一些其实是负债的资产呢?

因为每个人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你向一个成年人解释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他们从小受过各种教育,接受了各种观念,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打破。

另外,资产的概念是变化的。比如以前很流行那句“一铺养三代”,在当时那个年代确实是对的。但现在很多商铺变成了陷阱,以前大家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资产,现在如果买得位置不对,很可能就变成负债了。

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个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一边是资产,一边是负债。如果你想变富,只需要在一生中不断地买入资产。如果想变穷,那就不停地买入负债。因为不知道资产和负债两者的区别,人们常常把负债当资产买进,导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财务问题中挣扎。

资产能把钱放进你的口袋,还能不断产生现金流。负债能把钱从你的口袋取走,还能不断吃掉现金流。

《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有几张经典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向图,很有参考意义。

图4是普通人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向图:

图4 普通人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向图

图5是中等收入阶层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向图(不过这张图更像西方大多数中等收入阶层的情况,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一般在资产栏里有房产一项):

图5 中等收入阶层现金流向图

图6 富人现金流向图

图6是富人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向图(书中富人的现金流向图,负债这一块和我国的情况也不太一致。我国的多数富人会根据自己的现金流大小买入资产再加杠杆以求增值)。

图4、图5、图6展示了普通人、中等收入阶层和富人一生的现金流,也说清楚了一个人的钱从哪儿来,拿到这些钱以后又怎么处理到手的钱。

每个人都应该列一下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之后会更清楚自己的资产状况。当一个人每个月的资产负债表下面负债占多数,说明他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因为攀比或者其他非投资目的买入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奢侈品。

当你列出资产负债表,就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什么状况,也会知道为什么自己工资虽然变高了,但是生活压力变大了。

整理完你会发现,以前常有人说的那句“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有多荒谬。因为多数人的水平收入提升都是有限的,永远不会节制自己的欲望,总是入不敷出吃干喝尽,就永远都是穷人。开源能力有天花板,那就只能节流,有了结余才能有本金投资资产,从而逐渐变富。

为什么不少人突然得到一笔意外之财,比如得到遗产、遇到拆迁、中了彩票,之后很快又变成穷人,财务状况甚至比以前更糟糕?

因为钱只是让你头脑中固有的现金流向图更明显,并不会改变你的消费和投资习惯。如果你脑子里的现金流向图,是把收入都花掉,那么轻易得到一大笔钱以后,你会变本加厉地花钱折腾。最终的结果一般是得到了一大笔收入的同时,支出会暴增。然后没多久你就会发觉,钱竟然花光了。由奢入俭难,很多人又开始借债,于是到后面越来越落魄。

这也是我们以前说过很多次的,财富一直都是猛兽,只属于能降服它的人。突然得到更多的钱从来不能解决啥问题,可能让你舒服一阵,但这些意外得来的财富多数时候只会让你人性中的弱点暴露得更彻底,意外到手的财富很快又灰飞烟灭。

上面图4、图5和图6中,最值得观察的是现金流向。

穷人的现金流向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收入都不够支出,根本没办法改变现状。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开源节流,提高收入存钱积攒本金,然后才能考虑下一步。

中等收入阶层的群体工作不错,收入也可以,但还是没什么结余。他们往往最焦虑,总觉得自己财务很紧张,没安全感。中等收入阶层的投资意识很强,多数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每天获得的各种信息也挺多,他们很清楚多出来的钱要做投资钱生钱。一做投资,问题就来了。他们经常会投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上,比如以前P2P最大的受害者基本上都是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虽然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但是他们在学校里学的往往是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他们从来没受过财商教育,所以经常辨别不清楚什么类型的投资是存在巨大风险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经常把工资积蓄投入看似资产负债中去,还觉得理所当然。

举个例子,有句被中等收入阶层视为真理的话是,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所以很多人就开始不计成本给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可投资是要讲回报的,投资没有回报不就是投资失败吗?

天赋一般的孩子去学艺术,家境一般的家庭花费巨资让孩子去留学,就属于典型的将大把时间和金钱跟风砸到“看似资产的负债”,却难以见到收益。

另外一件事就是很多中等收入阶层在买房买车上并不理智。买房当资产并没什么错,毕竟过去的二十年是我们国家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时代,随便买个房子就能赚钱。不过未来还是要做选择的,以后能够作为资产被买入的房子主要在人口聚集的一、二线城市,多数三、四线的房子只能当消费品。

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收入前就买车,并且把车当资产就是不理智的决定,除非你的车有重要用途,或者能做生产资料。

大多数年轻人买车是很愚笨的财务决策。假如你买来一辆20万的车,从你开出4S店起,就开始贬值了。如果8年报废的话,每年车的贬值近3万,算上汽油、罚单、保险、停车钱,一年按照支出1.5万计算并不算多,等于你一年固定支出多了5万元。很多年轻人的父亲或者母亲的退休金一个月也就四五千元,等于你这辆车一年赔掉你父母一个人的退休金。多数工薪家庭其实多辆车就是多个吞金兽。

车是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消费品、代步工具,是一个年轻人需要达到一定财富水平之后才应该考虑的事。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富人不是有更大的房子,花更多的钱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并且有更豪华的车吗?这不是更大的负债吗?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贴切:穷人拿工资买奢侈品,富人拿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买奢侈品。富人确实会买入更大的负债,比如游艇、私人飞机,问题是富人都是先投资了资产,等资产产生足够大的现金流,才会用资产收入去买这些负债。

想要变成富人,就要学会改变现金流生成的方式。富人在靠资产带来的现金流收入负担生活的同时,把结余的现金流继续加杠杆买入资产,随着资产升值变得越来越富。

很多中等收入阶层用他们可能比普通人更辛苦赚到的钱购买了看似资产的负债,而且不管他们工作还是休息的时候,负债都在帮他们大把花钱。

虽然越来越忙碌,但工作的目的都是在弥补负债带来的大量支出,因为这些负债每个月都会帮中等收入阶层花掉不少钱。上面所说的教育和车子都是典型的例子。

最后中等收入阶层并没有比穷人多出更多的钱来投资真正的资产,所以到后面遇到35岁职业危机时,各种问题就都来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中等收入阶层身边经常有一群同样把负债当作资产的小伙伴,在给他们提很多善意却错误的意见。

有的时候,资产和负债只有一线之差,有的负债看起来就像资产。另外,有时候,资产可能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会成为负债。

比如现金不一定是资产,也可能是负债,在通胀比较高的国家,如果你把钱一直存银行,那它就是一种负债,因为通胀会不停地偷走你的钱。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现金又和黄金一样变成了最好最保值的资产,因为其他资产价格都在下跌,你的现金购买力在上升。

说到这个,又要绕回到存钱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了。以前有理财专家让大家存钱,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存钱到底是为了什么。存钱从来不是单纯地让你存银行之后什么都不管了,存钱的目的是让你积攒本金。这笔钱能够保值就非常理想了,最重要的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资产就会打折,这个时候要把存起来的钱拿来买资产,景气的时候享受资产溢价,你手里的钱才能变多。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也讲了一个自己的案例。经济不好、房价低迷的时候,他所在城市里原本价值10万美元的房子降价到了7.5万美元。作者并没有找本地房产公司买进地产,而是跑去破产律师和法院那里找更便宜的房子。在他们那里,类似的房子只要3万美元,作者用了2000美元的定金进行购买,通过登报,最终成功以6万美元的价格卖了出去。

当然,书里的案例并不能复制,不过规律不会变。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买入资产良机,很多不懂的人往往在这个时候更悲观,还不停地告诉别人未来会有多惨。

从中等收入阶层到富人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投资在资产项的人会发现,资产项带来的收入会慢慢超越中等收入阶层的工资水平。这时候,他们就可以放弃工资收入,专心寻找带来现金流但是被低估的资产,他们的好日子也就来了。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不但有良好的现金流收入和明确的财务计划,之前还经历过从中等收入阶层到富人的投资训练,有着更加敏锐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寻找真正低估的资产,能回避“看似资产的负债”。

经历几次经济波动之后,这批人就能把自己手里的资产从小换大,产生更大的现金流,同时保持对资产的掌控力,成为真正的富人。

这时候不管他们是在工作还是休息,手里的资产都在帮他们赚钱,身边信息渠道又通畅,一批天天琢磨资产配置的人会聚集在一起琢磨机会。

这时应该也会理解文章开头巴菲特的那句话,也应该看懂老巴和李嘉诚大量买进公用事业的原因,从思想和物质走向真正的自由。

总之要记住,搞清楚资产和负债是你进阶的第一步。

副业创收的误区

多数人的职业生涯都很难画上完美句号——有些人告诉你,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人,这种说法听听也就罢了。大公司不可能让你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离开了平台你的价值就变得很小。多数的小公司,你又难以获得核心的竞争力。甚至很多巨头企业的管理层被裁以后也找不到合适的出路。

以前我有个朋友是一家外资公司的中国区首席代表,奔五的年龄拿着200万的年薪,每天过得心惊胆战。亚洲区已经是集团唯一业绩有增长的市场,可他依然被辞退了。因为这家外资公司整体增速不过关,CEO需要找个替罪羊,他年纪最大又工资最高,最后首当其冲被裁员了。他被裁后也求过职,年薪打个五折都找不到同级别的工作,最后无奈,他只有去创业。

为了避免职场的中年危机,一个人不管是上班还是准备创业,都该用业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副业,利用自己的技能、经验和资源做一些可积累的事,并且积累得越早越好。

图7 收入与年龄曲线图

如果你研究过收入—年龄曲线,会发现一个35岁定律。多数人到了35岁,收入就是顶峰了,往后的收入不一定增加,还很可能减少。

本质上,35岁定律是一个收入定律。虽然大家都觉得35岁人到中年,收入被降低或者被公司裁很不人道,不过站在公司的角度,你干了十年还是老样子,基本能力一般,和28岁没区别,干的活差不多也是28岁的人能干的,还不如找个工资更低、性价比更高的人来替代你。

一个人35岁以后,待遇低了没法生存,他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他不得不面对家庭一堆的杂事,难以静心来做事。可是这个年龄的人,公司也不愿意开很高的薪水——很多人年龄大了成了老油条,不是没有精力加班,就是没有加班的激情,于是公司趁着人口红利在,能换人就赶紧换。在这个年龄阶段,很多人难以受到公司的欢迎——公司的管理层觉得一个人年龄大了也难以管理,如果这个人完不成任务,作为管理层的人甚至比这个人年龄还小,也不好督促和批评,可是不督促和批评又难以完成任务。所以很多公司在招聘启事上对年龄有明确的要求:35岁以下。

一个人到了35岁,在职场上往往自己心理也不平衡,觉得自己只长年龄了,却没涨薪水。可他的知识和能力并没涨,所以单位很难给他增加薪水。

说到底,多数中年人在职场的危机,源于在用前面25年学会的知识支撑后面35年的日子(按照一个人60岁退休计算)。多数人20多岁毕业以后就停止了学习,变成一个封闭系统,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知识结构不更新,也很少接触新的东西,不管是知识水平还是人际圈层,都停留在过去某一个时间节点。人们常说的“30岁就死了”,说的就是这回事。这种状况可以用熵增来解释。

“熵”,表示的是事物的混乱和无序的程度,在封闭系统下,熵不断增加,事物不断地走向自毁。当熵达到最大值时,系统会出现严重混乱,最后走向死亡。这就是物理学的熵增定律,也叫“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需要通过外力输入做出改变:通过引入负熵流形成“耗散结构”,打破熵增定律的封闭系统,与外界产生物质交换。这就像发动机需要隔一段时间加一次汽油,人要一日三餐,都属于输入能力,对抗熵增。

同样,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以及新信息的输入,都是在引入“负熵流”对抗熵增。只有能持续输入负熵流的系统或者个人才会越发强大,能够对抗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于这一点,任正非有过一段生动比喻:“你每天去锻炼跑步,就是对身体引入负熵流形成耗散结构打破熵增。为什么呢?你身体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变成肌肉,通过血液循环掉,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漂亮了。”

想要拥有更好的身材、活得更为长久,我们就用“锻炼”对抗熵增;想要升职加薪、更好地生活,我们就用“深度学习”对抗熵增;想要更亲密的关系,我们就用“多联系多走动”来反熵增。如果没有负熵流对抗熵增,也就意味着不再接受新信息和新挑战,不再学习进步,依靠过去那点积累活着,最后像蜡烛一样烧成灰慢慢熄灭。

不过对抗熵增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这是反人性的。人性的弱点是好吃懒做,喜欢消费和享受,充满好奇心,喜欢八卦,矫情。

对多数人来说,玩游戏看电影很爽,学习和锻炼都是水深火热的事情。大多数人年轻时候由于知识层次和审美层次的问题,从小就对社会现实层面的知识完全没兴趣。另外,由于商家的宣传,导致多数人对浪漫、消费、文艺、旅行心生向往。

熵增是自然规律,一个人往更“低”的方向发展也是自然趋势,在商家的引导下这些弱点还会被放大。如果一个人对这些现象没有深刻的认知,并且没有想办法改变,到了一定年纪突然发现什么也没准备好,大环境却变了,中年危机自然就来了。

方向为什么错了

在中年危机之下,很多人开始病急乱投医,副业一夜之间就成了社交媒体最热门的话题。到处都有人在教你搞副业,到处可以看到副业改变人生的说法。

有些人看到了中年人的危机感带来的商机,摇身一变成为教人创业的导师,他们纷纷打出599元的学费圆你一个副业梦,2999元教你学会写自媒体文章跨越阶层。一说起网络副业,他们就是教人在自媒体上写文章赚钱。他们的理论是读者多了,你就可以时不时发个广告赚钱,走向人生巅峰。

多数没有创作的人并不知道,做内容输出的能力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靠几天的培训显然无法成为高水平的作者。

2019年6月,知乎有人做了个表,统计了被点赞最多的100个作者。有趣的是,这张表上的人几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并且他们成名多数靠的并不是知乎。排名第一的张佳玮早在2002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就已经成名。排名第二的seasee youl早在2012年就在猫扑原创成名。排名第三的VCZH写了十多年技术博客,早就在技术圈成名了。这些大V虽然是在知乎被大家熟知,但是在没有来知乎之前,他们早就是小有名气的作者了。很多看起来刚成名的作者,多数是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积累。魔幻的是,现在几乎不懂自媒体的人却来教你怎么做自媒体变现。

在知乎网站上搜一下关键字“小白如何从零开始运营一个公众号”,点赞最高的这位博主有7900赞,下面400多条评论向她请教如何在自媒体上有所成就。我打开她微信公众号看了下,仅有200多的阅读量!然而她能信心十足地教人运营自媒体商业变现,真是匪夷所思。

除了有人教人做自媒体,还有人收费教人运营网店做副业。没做过网店的人怕是不知道现在电商运营成本有多高,开设一个店铺是花不了多少钱,但让顾客看到你的商品是要花钱的。你需要买关键词买直通车买竞价排名打通流量入口。一次点击几元到十几元不等,仅仅在竞价排名上花费的款项,一年几十万也不够用。

在网上开展副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内容和流量问题。好的内容没有积累难以产生,没有人因为没有好内容却能把自己变成流量入口。现在购买流量很贵,所以在网上创业并不容易。

线上做副业行不通,线下是不是好一点呢?很多人想在线下做个副业,但是又不懂行,往往去找可以培训全套技术的连锁店加盟。可是你不知道加盟陷阱到底有多少:以前我住的家门口有个驴肉火烧店,因为味道一般,每天没几个客人,看着要倒闭的样子。老板倒是不着急,虽然生意不咋好,看起来也没耽误赚钱,先是换了好车,后面换了房子。我一直好奇他的利润哪儿来的。机缘巧合和老板熟了,不经意问了一句,才发觉其中的奥秘——他的收入来源不是卖驴肉火烧,而是靠培训。一年培训二三十个想开驴肉火烧店的,每个人能收3.5万元,临走还能卖点厨房设备给学员,加起来近4万元。至于学员怎么来的,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这是他的核心商业机密。

这个驴肉火烧的加盟培训,和其他传统的加盟连锁模式一样。你要交培训费、加盟费、装修费,每个月再通过卖给你原材料赚一笔钱。当然更多的加盟连锁本来也不是靠卖产品赚钱的,而是靠加盟费和装修费来盈利的。

真盈利的餐饮企业允许他人加盟的是极少的,完全没经验的行业小白哪儿那么容易做实体店?以饭店为例,你仔细观察一下商业街上饭店更替的速度就知道,这边老店不断关门,那边新店不断开张,间隔周期一般是一年半。类似的还有咖啡店、花店。在这种有经验的人扎堆的成熟行业里,新手基本上赚不到钱。

只有新兴行业才能让新手赚到钱,比如几年前的跨境电商、区块链。因为没有人有经验积累,大家都是新手,所以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之前有人问我,我是普通上班族,一直有个想法,开一个餐饮小店作为自己的副业,可行吗?我告诉他,业余时间开餐饮小店赚钱是异想天开——如果想让餐饮店赚钱,就需要老板亲力亲为,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如果餐饮店经营得不是特别火,基本只能赚到自己的工资,否则多雇一个人都是亏损。只有没做过小生意人,才会幻想着业余的时间开个小店赚钱。

关于如何做副业的话题热闹非凡,但少有人通过副业走向成功的人生,大多数人只是交了智商税——有的人是花了很多钱学习各种没用的课程,有的人去开实体店,结果浪费了大笔的积蓄。原因很简单,一旦进入陌生领域,是很难赚到钱的。

多数人的成功来自对自己既有优势的把握,来自对自己擅长领域的挖掘。如果一件事你已经付出五年,还没什么成就,你做一个完全不懂的新东西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很多人总想跨界去尝试新的行业,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在自己完全不懂的领域和别人竞争,你的优势又在哪里?

正确的方向是什么

一个人发展自己的副业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利用自己的资源、技能或者工作经验,做一些可积累的事,并且越早积累越好,积累得越早,越容易出成绩。

我身边把手头资源运用得最好的是大学同学L。他毕业以后去了某个国家,薪水很高,工作清闲,主要职责是为下属公司生产线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他工作的第二年就意识到未来钱多事少是不可持续的,于是他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做点自己的事。他在车间发现,生产线上的气动元件和拖链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之后他谈下来一家意大利公司的亚洲区代理权,从小配件逐步切入维修供应链。前年我见到他,是在上海新国际会展中心的机械展。我也是那时才知道,他早已辞了职,营业额达到了上千万元。

有的人可能会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资源,根本做不了这种副业,这并不适合多数人。事实上也是如此,多数人能做的副业方向是在自己的技能、兴趣爱好和特长方面。

如果你真的热爱并擅长一件事,你的兴趣爱好就是一座金矿。

真的热爱是说你是真正地喜欢——真正喜欢旅游,不会上车唠嗑和睡觉,下车就知道拍照,而是能够了解你所旅游的景点的历史、文化、攻略,你可以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给他人,并且可能发现其中的商机;真正地热爱美食,不是仅仅会吃和拍照发微信朋友圈,而是了解食材、营养价值、做法。热爱美食的蔡澜和热爱烹饪的美食作家王刚早就能靠自己的爱好吃饭了。

我认识的依靠技能和兴趣爱好做成功的,也不止一个——小C。五年前他还是一个上班的白领,因为自己喜欢吃蛋糕,误打误撞学习了烘焙,开启了自己的烘焙生涯。他没有线下店,客人都是相互介绍来的。因为味道好、用料足,产品做得好看,每个节日都是他最忙的时候。因为他的蛋糕做得好看,也帮他开辟了新领域,比如承接公司庆典和婚礼的甜品台。当然,小C的副业早就变成了主业,从开始自己一个人,发展到了现在十几个人的团队。

三年前我认识小W的时候,他只是个健身爱好者。他喜欢瑜伽,边学习边在各大健身房开始带课。因为小W天赋不错,专业水平进步很快,在健身房上大课的时候帮助学员改善了不少身体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赢得了信任,收获了会员,口碑也非常好,后面再发展副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小W在一家很小的工作室上课,运营成本很低,他给会员上课的时间主要在工作日的下午五点之后和周末的时候。此外,他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国内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市场,同样的兴趣爱好技能总是有一大批热爱的人。只要其中有少数人喜欢你、相信你,你能给他们提供相应的价值,就可以做成副业乃至更大的事业。

爱旅游的人都知道网站马蜂窝。马蜂窝的两个创始人是曾在搜狐工作过的同事,他们都是旅游爱好者,喜欢把旅游过程整理成攻略游记在网上分享。2006年,他们因为兴趣一起做了个游记分享站。在2011年之前,基本没赚过什么钱,两个人还得自己掏腰包运营维护。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爆发,出行游记和攻略变成了刚性需求,他们拿到了第一笔融资,两个创始人相继离职,副业成为他们的事业。2019年5月23日,马蜂窝拿到了腾讯领投的新一轮融资2.5亿美元。当初因为兴趣做的不赚钱的副业,也变成了投后估值20亿美元的事业。

那么,做副业正确的姿势到底是什么?

一是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下手。

二是要从试错成本小、投入小,边际杠杆大的东西下手,也就是学着滚自己的雪球。

我刚刚做社交媒体的时候,开始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写文章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大量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慢慢地读者也多了,这让我很有成就感。随着读者的增多,未来还能接个广告贴补顿饭钱,这就是副产品了。这是花点钱买书阅读以后带来的。

三是一定要降低试错成本。选择副业最好从投入小,从不怎么需要固定资产投入的服务业开始。如果你需要在固定资产上花很多资金,首先就要考虑收回固定资产的本钱。如果固定资产不能产生现金流,就变成沉没成本了。

我以前开工厂,购买一台机器接近一百万元,因为生意不好,只有当废铁卖出去。一斤废铁也就值几块钱。

不管做什么,可以先做个体户,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再开始雇人。我身边所有靠副业成功的例子,基本都是按照这个路径走出来的。如果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兴趣爱好或者技能,最好的办法还是好好工作存钱。别梦想开个店就能躺着赚钱,本来就本钱少,也没什么做生意经验,还去做需要高投资的生意,从一开始路就是错的。

如果想靠投资赚钱,别乱投资什么项目,先深入地学习,找到政策的红利,学会投资的方法才是你的正途。

(1)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是估计总体参数落在某一区间内,可能犯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显著性是对差异的程度而言的,程度不同说明引起变动的原因也不同:一类是条件差异,一类是随机差异。它是在进行假设检验时事先确定一个可允许的作为判断界限的小概率标准。

(2)中国神车:2014年10月的时候,南北车宣布停牌,随后宣布合并预案,并在2014年12月31日的时候复牌交易。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南北车股价均迅速上涨至400%,总市值超过4000亿元,因此被称为“中国神车”。

(3)康波周期:1926年,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一个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快速发展;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知名经济学家周金涛曾经说过一句很牛的话:人生发财靠康波。

(4)横盘:又称盘整,是指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波动幅度小,无明显的上涨或下降趋势,股价呈牛皮整理,该阶段的行情震幅小,方向不易把握,是投资者最迷惑的时候。这里用以指楼市。

(5)搬砖:搬砖在这里为网络用语,引申为工作辛苦、重复机械、赚钱不多的工作。

(6)爆雷:金融术语,网络流行词,一般指的是P2P平台因为逾期兑付或经营不善问题,未能偿付投资人本金利息,而出现的平台停业、清盘、法人跑路、平台失联、倒闭等问题。爆雷的延伸意义包含企业在经营上出现的重大问题。

(7)经济复苏驱动:就是疫情爆发至今,中国控制良好,生产力全面恢复,国外订单涌入。经济复苏导致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推高估值,所以叫经济复苏驱动背景下的中国。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