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效率人生

第七章 不走弯路,让人生又快又稳

不走弯路,让人生又快又稳 实力比虚荣心更重要

一百多年前,莫泊桑写了篇小说《项链》。

故事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原本过着朴素安稳的生活。虽然她是普通人,却有一颗公主的心,她觉得自己是为豪华精美的生活而生的。在马蒂尔德心里,只有上流社会的华美服饰、价值连城的古董花瓶、精致的实木家具、精美的宴席和上档次的银质器皿,还有暖炉旁边彬彬有礼的服务生,才配得上自己。马蒂尔德嫌弃粗糙俗气的衣服、寒碜的家具和逼仄的空间,还有一锅肉汤就能满足的丈夫。

为在宴会上技压群芳,她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晚会结束后却发现项链丢了,只好借高利贷赔给朋友一条一模一样的。高利贷利息增长的速度让她不得不回收借据,另立新的借据推迟还款日期。最终她用了十年的青春和劳动,为自己的虚荣买单。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的人经历了莫泊桑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人生。当时,美国总统里根不但给大企业减税,信贷管制也开始撤销。信用卡迅速扩张,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开始负债并为虚荣心买单。影视作品《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对消费主义盛行以后信用卡带来的愉悦感有经典的讲述。与此同时,电视广告的兴起让媒体的信息传导越来越有煽动性,他们最终都变成了消费主义的推手。

对于消费主义,曾经有个通俗解释讲得特别好: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虚荣心和物质欲望,通过给消费者洗脑,灌输各类观念,扩大他们的需求,掏空他们的口袋,本质上就是耗尽他们的时间和生命,实现奴役的目的。

人类文明之初,奴隶主用皮鞭加棍棒控制奴隶。同样是奴役,通过消费主义给人们套上看不见的枷锁,和以前的暴力手段相比,感觉更温和、更隐蔽。

琳琅满目的购物中心,应接不暇的购物活动,还有明星的示范效应,这一切都更容易被主张拥有自我个性的年轻人接受。

拿着大棒威胁你干活心里总是不甘不愿,终归不如用购物的观念洗脑,让你负债消费以后努力干活还债来得顺畅。一旦一个人深陷消费主义泥潭,就会在消费主义面前俯首屈膝,卖身为奴,供奉自己微不足道的收入。

观察一下美国的个人储蓄率,1981年至2005年间,从12.7%下跌至1.9%。

1981年美国储蓄率最高,这一年是放松信贷管制和信用卡迅速扩张的开始,也是里根减税时代的开始。从里根开始,不但放松信贷管制让穷人借债消费,还给富人大规模减税,使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在里根的政策引导下,贫富差距后面拉大到极致,结果就是2008年那次剧烈的全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储蓄率达到了新低,个人破产申请数达到了历史新高,消费主义推手功不可没。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进了天堂。中国老太太垂头丧气地说:“过了一辈子苦日子,刚攒够钱买了一套房,本来要享享清福啦,却来到了天堂。”美国老太太喜滋滋地说:“我早早贷款,住了一辈子的好房子,还了一辈子的债,刚还完。这不,也来到了这里。”

这个故事经常被讲述,拿来说明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比中国人强。美国人超前消费,借债享受人生;中国人辛苦一辈子存钱,来不及享受就死了。

观念这东西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冥冥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你。

以前看过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对这只看不见的手描绘得丝丝入画。这部纪录片分为三集。第一集讲的是资本联盟通过减少产品寿命或者增加迭代速度刺激购买欲望。典型的是iPhone的换代营销策略。第二集讲的是利用人们怕老、怕死、怕穷贩卖焦虑,促进购买。第三集更有意思了,讲的是怎么通过动画周边把产品推销给孩子,以及怎么把客户变成孩子。营销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让客户像孩子一样,想要就立刻买。

里根时代放松信贷以后人手都有一张的信用卡,是成人购物儿童化的推手之一,毕竟使用现金会有一点痛感。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里很多让人们无节制消费的套路,在很多年前就开始流行了,至今也没什么变化。无非就是利用人们怕老、怕死、怕穷、怕阶层滑落、怕跟不上时代脚步、怕自己不够潮的焦虑。

想看起来更时髦。苹果手机年年换代,潮人自然要买新的。

怕比别人看起来衰老。各种抗衰老产品让你选择。

怕中等收入阶层滑落。引导中等收入阶层寄希望于教育,各种培训班等着你。

怕跟不上时代脚步,成年人想学习进步。每天学一分钟到几分钟的音视频等着你。

贩卖焦虑才是最好的销售手段,没有焦虑就帮助你创造焦虑,没有需求就主动帮你创造需求。首先告诉大众一些潜在的恐惧和威胁,并让他们相信购买产品可以消除这种恐惧和焦虑。这是各种销售手段不为人知的核心竞争力。

杂志、电视、网络都在鼓吹消费超出你自己购买力的产品。它们鼓励你发现自己,疼爱自己。

还记得这些文章吗?——《不给你买×××的男孩,不配说爱你》《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购物》《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之前的你,和100多年前的马蒂尔德一样,过着普通又力所能及的生活。忽然所有的媒体都告诉你:漂亮的女孩都自带花钱属性,不要在年轻的时候省钱,结果让自己最便宜。虽然每个月收入5000,但是也能看起来过得像月入5万,换个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才跟得上潮流——尽管你的苹果手机才刚刚用了一年。

说到底,所有鼓吹借贷消费和过度消费的理念都是阴谋论,难道你借来消费的钱不要还吗?

我见过的富人有借钱投资赶上风口暴富的,但是从来没见过靠借钱消费过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普通人。

商家盯着你的青春、你的剩余价值,用负债慢慢奴役你,让你变成他们赚钱的工具,每天拼命工作,直到耗尽能量和青春,变成一块废弃的干电池。

消费主义推手背后隐藏的商家,它们收割起时间和生命来,一点也不手软。

儿时玩伴的公司有一位20岁出头的小姑娘,她欠了20多万元信用卡,每个月倒卡做分期还款,她的月薪只有3000元。小姑娘特别认同那句“漂亮的姑娘自带花钱属性”。如果她的家人不出手帮她还钱的话,她这辈子恐怕也还不清自己的信用卡。

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反复告诉你,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才是你该过的日子。

钱不够?借给你啊,先花了再说。

花钱是很容易上瘾的,用上以后,很容易就控制不住了。当消费主义让你中毒后,你就开始大手大脚起来,为什么戒不掉呢?因为花钱爽啊。

消费主义盛行以后,父母攒下来的钱给中了消费主义的毒的子女消费。其实看下很多调查,就发现很多90后已经在负债上做了“表率”。

商家通过消费主义给人们洗脑,让他们养成消费习惯,尤其是负债消费习惯,很多人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自然就戒不掉了。

商家再通过宣传,巧妙地把消费和身份、品位、智商联系在一起。相比较而言,花点小钱模仿富人的生活看起来要容易很多。

贩卖观念在前,赚钱在后,有了观念做铺垫,后面把产品销售出去就顺理成章了。“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年轻人谁听到这句话难免都有消费的冲动——有钱就花,没钱借着也要花。

富有的人之所以有让人羡慕的生活方式,不是因为买几件奢侈品,而是因为他们本身聚集了资源。这道理就像公主之所以是公主,不是因为她学着上古贵族买了各种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而是因为她爹是皇帝。

以前看过个广告,广告里有三个年轻人:一个因为热爱音乐买了萨克斯提升自己,一个四处旅行开阔眼界,一个搞了办公室创业。它描绘了一个场景,提前消费才对得起自己,才能提升自己,该走就走,该玩就玩。

透支买个萨克斯和旅行都还能理解,可拿这点钱创业是不是荒诞了点?多数年轻人的额度也就几千到一万,就是个小额贷款,拿这个钱能开创事业?放贷的大数据巨头对于资金去向心知肚明,他们打出的广告怕是自己都不相信。

几千块不多不少的额度,像一只温柔的小手招呼着蠢蠢欲动的年轻人。年轻人自制力差,从一部手机、一支口红开始,逐步放出心底的猛虎,深陷欠债—还款—欠债的泥潭。

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入××深似海,从此工资是路人。这是很多年轻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在商家的助攻下,很多年轻人正不可避免地走进消费文化时代:负债消费、信用消费、分期付款。

以前网上有个段子,说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因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不过你可以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贷车贷和孩子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欠了一屁股债的年轻人还敢随便辞职吗?除非他们可以啃老,不然一个月不工作,信用卡马上就还不上了。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就需要学会节制欲望,摆脱消费主义的陷阱,掌控自己的人生。普通人拼命负债消费,学不会控制自己,学不会延迟满足感,就一定会被别人控制。

斯坦福有个棉花糖实验,讲的就是延迟满足感。

棉花糖实验选取500多名四岁的幼儿,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明确告诉他如果马上吃掉,就没有第二块了;如果15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得到两块。

实验结果显示,当他们18岁时,等待时间长的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超过等待时间短的孩子,而且差异非常明显。并且他们的自主性、抵抗诱惑的能力、社交能力和体质指数都更胜一筹。

延迟满足应该成为消费主义狂欢下人们的必修课。延迟满足,也就是一个人为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的、当下的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对延迟满足有深刻的分析。延迟满足感意味着你在对抗人性的弱点,放弃对暂时性安逸的追逐和享受。在你的脑海里,重新设置了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你要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更持久的快乐。

总是被娱乐节目、浅薄的小说捕获的人,多数是自我塑造意识薄弱、延迟满足能力低下、很难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就奖赏的人。

缺少延迟满足能力的人,会越来越缺乏耐心,只接受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不再进行自主思考,电影只看高潮部分,有价值的书也没法专心看完,慢慢会发现自己很难长时间地集中精神。同样地,这批延迟满足能力低下的人也很容易被消费主义捕获。

消费主义像吃糖,小时候糖吃得越多,越克制不住喜欢甜食的欲望,越难学会延迟满足。如果小时候吃的甜食较少,那么成年之后对甜食的渴望也会相对小很多。

上一辈人物质条件改善,但文化水平有限,容易把孩子惯出毛病,小孩子表现好,除了表扬,还给糖吃。孩子长大以后,这种性格就容易被消费主义捕捉。及时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及时奖励自己,对应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消费方式。这也是从90后一代开始消费主义能够盛行的基础。

消费主义盛行以后也带火了不少新消费模式,广告直接恭维你并告诉你,你应该过更好的生活——怎样过上更好的生活呢?不是努力工作赚钱,而是借钱消费。

要知道,富人借钱多数是为了投资,从不借钱消费,穷光蛋才想着借钱消费。学会延迟满足,是年轻人脱离负债泥潭的开始。

很多人总是想着实现财务自由。其实对于多数刚起步、积蓄不多的中等收入阶层和年轻人,除了努力提高收入,唯一的理财就是减少没必要的花费,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欲望。

有了一定资本积累以后,才有学理财投资技能的基础,不然没钱去实践。理财投资本身是智力游戏,有了资本以后,试着去触探自己智力的边界。

在投资的过程中与人斗智斗勇,和时机赛跑,不但能缓解焦虑感和不安全感,预期或超预期的实现也带来了很多乐趣。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发觉人生豁然开朗。

网络上常被人挂在嘴边的财务自由,对只是会说说的人顶多是个梦。没有财富积累,不能提高被动收入,怎么可能财务自由?

疲于奔命的中产收入阶层被自身欲望驱赶,被自身的身份拖累,被消费主义捆绑,总有个有朝一日能拥有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钱可以随便花的财务自由梦。

并不富有的人忙于生计,无法向往这种自由;富有的人估计是太忙于赚钱,根本没闲工夫享受那份传说中的自由。中产收入阶层和白领才是财务自由梦的主要捕获对象。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在现有的基础上怎么提高被动收入,怎么增加积累,才是多数人该考虑的,而不是动不动就想财务自由。

人生从坦坦荡荡地说出“买不起”三个字开始,才能脱离消费主义陷阱,得到真正的自由。

不要成为他人的工具

听过一个很恐怖的套路:很多普通人家的小姑娘长相不错,被诱惑去做主播。说是月收入最高六位数,月薪保底也有四位数。等小姑娘进了公司被告知外形还差一点,想拿这个薪水需要整容。小姑娘整容的钱不够,然后他们就让小姑娘进行小额贷款,整完以后欠了一屁股债,然后告诉你,公司觉得你不合适做主播。

主播公司和整形医院还有小额贷款公司一条龙“服务”,榨干女生最后的剩余价值,典型的一鱼三吃。一个银行柜员如果认真观察,会发现过去几年有很多这种现象,很多女生被人拉过来开卡以后去网贷,网贷的借款多数是用来整容的。这些人为什么要骗这些女孩子借钱整容呢?因为赚钱啊,借钱做整容,业务员就能够获得小姑娘贷款额度70%以上的收入。还有学英语的线下机构也是类似,把你拉到一个小房间洗脑说学英语有什么好处,不报班缠着不让你走。

还在读书的小姑娘特别容易上这种当,结果签合同以后就要付几万块,你钱不够不要紧,有专门对接的银行信用卡人员和网贷公司。

类似的还有培训公司,他们给你发邀请让你去工作,而且工作真的看起来不错。之后你兴冲冲地过去,告诉你要是会编程就好了,可以先培训后入职,之后就让你用身份证办了贷款交了培训费。

另外就是网上假装美貌男生或者女生和你聊股票,开始的时候很热情,后面就拉你去炒股群。然后慢慢地诱惑你炒实物——白银、原油、黄金等现货,天天给你贴单子晒收益。整个群里除了你全是骗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杀猪盘。现在骗子甚至进化到会用相亲网站通过相亲带人进杀猪盘了。

这是对没知识、没社会经验也不想努力却只想一步登天的人的全方位收割,人越知识匮乏越容易被骗。消费贷被玩坏以后,所有的“创新”都失去了底线。一些无底线的人,利用普通女孩的发达梦,直播网红的诱惑,通过包装各种概念,欺骗了很多人。这些骗局精确地把握到了人性弱点。

这两年类似的骗局真的非常多,诸如整容贷、不靠谱的投资理财、卖给老年人价格昂贵却没什么用的保健产品等等。骗子真的是很懂消费者的心理,他们往往能看到人性的弱点,然后充分利用将其变现——整容贷抓住了不少女性对外貌的焦虑,高收益投资理财抓住了人们想要暴富挣快钱的心理,卖没什么用的保健品抓住了老年人怕死、怕老、怕生病的心理。卖保健品的骗子往往还打着人文关怀的牌,天天大爷长大娘短,比自己儿女看起来还亲。

其实防止受骗也不是很难的事,只要认准凡是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都是骗人的就可以。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陷阱倒是真的不少。

女生一定要明白,外表确实有用,但这种作用不是长期的,而且是有限的。很多外貌好看的女生,以为貌美就可以支撑自己的一生,这是错误的认知。貌美很重要,但是一个女生要过好一生,也需要智慧、见识等很多方面的支撑——人生可以真正拥有和掌控的东西,往往都是通过付出和努力才能得到的。年轻和美貌对于一个人是短暂的,当一个人的年轻和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远去的时候,真正让你一生幸福的是智慧和见识,而这些需要你的努力。

同样地,当你理财的时候,如果忽然进入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并且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赚钱的时候,这多半是骗局。理财需要你对自己即将投资的领域有基本的认知,这种认知可能需要你有数年相关知识的积累,否则很容易掉进骗子设计的精心骗局。

另外,也有很多老年人常常被骗子嘘寒问暖之后,掉入被诱导购买各种保健品的骗局。避免掉进这种骗局,一方面需要子女对长辈关心,一方面要给长辈传授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灵丹妙药的观念。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一定要上正规的医院。

人生更重要的是避坑(1)

2020年5月初的时候,有个读者问,他有个朋友在搞熔喷布,他朋友可以出让部分股份给他,这个股份值得买吗?

我对他说,他这个朋友根本不是朋友,是专门坑他的,现在口罩、熔喷布已经产能过剩了。我认为他这个所谓的朋友是打算前面赚完钱之后,卖给接盘的人榨干最后一波剩余价值。

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不是行业里的老手,突然有个大机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着实应该多一分小心,因为是陷阱的概率远比是馅饼的概率大得多。

每次当某个观点烂大街,大家都觉得某个东西必定赚钱的时候,基本意味着起码短期内疯狂介入的这些人要亏钱了,从没例外过。

回头看下当年的P2P,最早一小拨人去投的时候,其实他们赚到钱了。等到人们铺天盖地去投的时候,后面进入的人基本上全都亏了。

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不声不响只有一圈码农玩的时候,这拨人也赚到钱了。等到比特币两万美元一个的时候,外面随便是个人都在讲区块链了,后面很多人买虚拟币都亏了。

更明显的指标是菜市场大妈们,每次只要她们开始告诉你现金放在手里要贬值,必须买点啥资产的时候,基本上现金会逐渐变成最安全的资产,大妈们想买的所谓资产,价格要开始下跌了。这个故事从没例外过。

要知道,所有赚钱的东西都是本身熟悉的行内一小拨人开始先搞,最终大众介入,基本大众介入的时候就是流动性的最高点。连大妈都开始疯狂介入了,后面的这个东西就快衰竭了,因为没有新的接盘人了。这时候你该做的是逐步兑现,绝不是不断加码,否则真成接盘侠了。

我们上面讲的是投资中最通用的逻辑,即使是老手没想清楚这个问题,也会掉入陷阱里。

最近的例子是有人说他朋友开口罩厂的,以前因为竞争激烈生意一般般,疫情来了突然赚了很多钱。高利润让他热血沸腾,扩大生产,高价购买厂房和设备,奔着赚更多钱的目标去了,不过很快订单突然就没了。

现在很多人做一件事情的思考逻辑和顺序都是不对的,上来就想着自己肯定赚钱。正常逻辑是你首先应该想,我是个行业新手,每个行业的水都很深,行业里的老手又那么多,我一个新手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会不会被坑?而不是上来就想会不会赚钱。

就像以前人人创业都跑去开饭店,你去商业街看看,每年的饭店新旧交替,能活过半年的店都不多——很多想开店的人从来没想过,你一个餐饮行业的新手,怎么和人家在餐饮行业里操练了很多年的老手竞争。很多人跑去开饭店,无非是觉得开饭店比较容易,凡是进门门槛很低的行业,赚钱需要的技能点必定很高。就像股市开户放点钱进去很容易,但是炒股赚钱这件事很难,不然怎么会有一赚二平八个亏的统计学数据?而且开个像样点的饭店投入并不少,装修加房租少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很多新手掉进这个坑里,很多年都爬不上来。

人生的陷阱远比机会多,要知道踩进坑里一次,损失少的话几千上万,多的话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对多数人来说,一次大的损失至少等于白干几年,多的甚至需要十几年才能挽回损失。

做一件事的时候,首先思考的从来不只是机会问题,还得考虑如何避免陷阱。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机会这东西也是和时代捆绑的,时代变了很多固有的东西也会变,保持固有思路就是掉坑的节奏。人们都知道,以前商铺和写字楼是优质资产,买了就能“一铺养三代”。现在商铺和写字楼基本都成了劣质资产,不光空置率高,税费也高,价格也很难涨起来。由于现在电商和商业综合体的冲击,很多街铺买了很难租出去,还得每个月还贷款。这真的是妥妥地变成了“三代养一铺”。

对普通人来说,把握机会固然重要,但是避免陷阱更加重要。遇到一件事大家都一窝蜂上的时候,自己千万要冷静,要想一想,人人都认为能赚钱的东西,真的可能人人都赚钱吗?

不熟悉的领域,往往到处都是陷阱(2)

有人跟我说,因为他觉得油价到了底部,所以他去买了银行的纸原油,现在损失惨重。拿着很痛苦,割掉吧又因为仓位太重,损失实在太大了,真不知道怎么办。

这个人提到一个细节,说现在这产品是当月合约猛跌,远月合约不跌,这样的话,多次换月以后不就亏光了吗?

有人可能不知道当月合约、近月合约、远月合约到底是什么含义,我们这里先解释一下——期货购买者在履行期货合约时,合约上一般都有统一规定某种商品交易完成的结算日期。当履行交易的时候,快到结算日期但是还没有到的,就是近月合约。如果已经到了合约的结算当月,就是当月合约。当履行交易的时候,离结算日期相对较远,此时是远月合约。

图10是2020年4月的一张美国原油期货各合约价格分布图,第一列美国原油后面的数字就是月份。05就是5月,如果现在的时间是2020年5月,那么现在就是当月合约,12月就是远月合约,也就是说,远月合约是指期货市场上离交割月份较远的期货合约。

大家可以看到不同月份价格差异巨大,比如2020年5月的合约和6月的合约,有7元多一点的差价。

图10 美国原油期货各合约价格分布图

如果买了张5月的原油合约,5月到期想换到6月会发现钱不够了,因为6月的合约贵了7元多一点。很多人都在说原油暴跌,最近暴跌的是即将交割的当月主力合约,因为多数参与者必须移仓。

多头平仓到期合约,对手盘又少,导致了大幅下跌,下月合约和远月合约却因为预期改善大幅升水。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什么叫预期改善大幅升水。以这次原油为例,2020年的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经济停滞,很多页岩油企业债务恶化退出市场,不但减少了供给,而且因为疫情,经济停滞了,需求原油的企业也少了。

2020年下半年经济要恢复,石油总是要用的。原油供给少了,需求起来了,下半年就可能涨价。所以我们才看到,近期虽然油价暴跌了,但是油股令人意外地暴涨了。因为石油股这时候和远月相关度更高,抄底石油最好的工具从来都是能源股,因为不存在升水和损耗。

期货从来不是抄底原油的好选择,尤其对期货不了解的人来说,更是不要碰这个东西,规则没搞清楚之前就参与,就容易造成很大的损失。

为什么原油期货、纸原油还有很多石油ETF(3),是不能拿来抄底原油的呢?因为可能会有巨大的换月成本。每次换月因为巨大的价差,你换一次亏一次钱,换到最后本金都没了。

投资有个原则——不熟的东西没搞清楚规则之前不要做。如果搞不清楚底层资产是什么,那更是不要碰。

石油ETF和黄金ETF是不一样的,大部分黄金ETF是买了黄金放在自己的仓库的。石油这东西因为储存等问题,大家根本不会去购买实物石油,而是通过购买石油期货合约模拟油价回报。期货只是一张买方和卖方签订的对赌合约,每个月在到期日进行自动结算。

因为石油期货每月到期,那石油ETF就需要卖出当月合约,然后买下个月的合约,这个过程叫转仓Roll。因为两个合约价格不一样,所以转仓过程中会产生回报或者亏损,称之为Roll yield(4)。假如5月合约期货价格是17,6月的价格是25,你换仓一次就亏损了8块。所以我们平时从新闻中听到的油价不是现货价格,是当月期货的价格。

之前每次欧佩克打价格战增产,石油期货都会出现升水——升水的意思是期货价比现货高。原因一方面是石油储备充足,大家不担心现货供应;另一方面是现货买家需要承担储存成本,所以计算这个之后期货将来的价格比现在高。

升水的反义词是贴水,意思是期货价比现货价要低。

出现贴水的原因大多是减产等导致现货供应少,大家因为怕买不到现货,愿意付出比将来更高的价钱买现货。

现在产油国都在增产供应过剩,疫情又导致经济停滞没什么需求,市场处在大幅升水状态。而且大家还有个预期,价格战不会持续太久,未来经济恢复也还要用油,价格不可能一直这么低。所以远月期货的价格看起来比近月高很多,这就导致了每次转仓换月都会损失。

你买了个底层资产是石油期货的ETF道理也一样,每次转仓它都在亏钱。

和油有关的,凡是底层资产是石油期货的,升水状态下都是拿的时间越长,损耗越大。看明白了吧:持有这类底层资产是石油期货的产品,简直和赌博一样,根本不适合投资,尤其是处在石油期货升水状态下。

P2P还没有大规模爆雷之前,我就开始告诫大家,投资要有选择,最早的一次我在2015年的时候就警示过大家。投资也是要有选择的,不是什么钱都能赚的,比如想靠P2P赚钱的,基本本金都收回不来了。

2019年1月的时候,那个时候长租公寓还没爆雷,当时我是这样警示大家的:刚刚看到出租率还有租金在租房需求旺盛的杭州开始下滑的消息,有种预感,今年开始长租公寓会大规模爆雷,尤其是资金链不怎么好的中小长租公寓。如果有房子非要租给长租公寓,—定要找大的商家。租客也一样,千万别贪小便宜,租个房子签了小贷合同,到时候出租方爆雷,钱拿不回来还得继续还债,后面麻烦多了去了。

能推断P2P和长租公寓后来发生的事情,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底层资产是什么。

所以,大家现在应该明白我一再强调的投资原则了吧:不熟的东西没搞清楚规则之前不要做。如果搞不清楚底层资产是什么,那更是不要碰。

假如你每个月转仓换月亏损1%,一年下来油价要升13%,你才能抵消换月成本。极端例子是2009年原油价格大涨78%,但石油ETF的回报率只有19%。再典型的就是本篇文章开头的买纸原油的例子,还有就是之前港股的3175原油ETF。当油价20的时候,这个3175ETF价格是4.5,后面油价暴涨25%以后价格是4.19。再看看油股可是都涨了很多,康菲石油21都到35了,你看是不是选错标的差异巨大。

我从来不主张普通人随便碰杠杆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尤其是有升贴水、损耗和交割概念的产品。

虽说这些杠杆类金融衍生品都只是工具,但是很多人出手之前没搞清楚工具的规则,莫名其妙就亏钱了。就像你是个新手去开饭店,你凭啥打败人家开了多年饭店的人呢?虽然做期货和开饭店是不同领域,但道理都是一样的,只要你是个新手,就很难在陌生领域赚到钱。

投资第一条原则就是做熟不做生,即使觉得一个新领域有巨大的机会,那也是先极少量地投入,摸清楚规则再说。

现在各种看起来很美的陷阱太多了,亏起来可比赚起来快得多,两眼一抹黑冲进去,有可能发财,更可能是直接掉坑里爬不上来。

其实这两年的陷阱远不止这点东西,除了国内大家熟知的类似P2P的各种坑,海外的坑也不少——柬埔寨的地、普吉岛的公寓、澳洲的房、美国的教育,以及日本的民宿都可能是陷阱。

在我看来,国内就是最好的投资场所。你在一个人口14亿、年均增长6%的市场都找不到投资机会,跑到海外那种人口少、低增长的地方去寻找机会,不是很荒诞吗?普通人跑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和领域去投资,基本就是上门给人送钱去的。

我还是那句话,投资赚钱固然重要,但是避免陷阱更加重要,毕竟大家的都是血汗钱啊。我们可以富得慢一点,但千万要注意避免陷阱。

看似没有门槛的事,往往门槛最高(5)

听一个朋友讲当地的餐饮市场,他是老生意人了,做了十几年餐饮生意。创业时开第一家店的商场,近期已经关了五六家饭店。不远处夏天刚刚开二号店的保利广场,也关了四五家餐厅和服装店。这个朋友向大家感叹,最近的市场有点冷啊。

身边总有人唠叨着说想做点生意,他们的选择不是想做餐饮店,就是想开奶茶店。我一直劝他们,不是想不开,就别做餐饮。

越是看起来没门槛的生意,其实门槛越高。一些生意看似没门槛,如果想做得好,靠的就是对这些生意的深刻了解和行业的积累。外行贸然进入,很容易失败。

这事有点像炒股,有钱开个户就能炒,但是能赚钱的人比例很少,这就是典型的门槛低、竞争激烈、赚钱难的行业。多数人什么时候才能赚钱呢?也只有牛市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鸡犬升天。

看别人做生意赚钱就觉得自己也行,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任何一个行业大家都能赚钱的时间段是在它的红利期,就像大家都在股市上赚钱是在股市的牛市期。多数人都是在某个行业红利期即将过去的时候进入,他们都是被赚钱效应吸引进来的。他们根本没想到红利期之后,就是萧条的逆红利期,也就是从供不应求转变到供过于求。

实体经济里开饭店、跑专车、做外卖哪个都无例外地经历了这个周期。先来的人赚到钱,后来的人摊薄了行业利润,最终所有的人在无差异竞争中被筛选、被淘汰。在逆红利阶段能剩下来并且能赚到钱的,一般都是行业经营能力顶尖的生意人。逆红利阶段对多数新手来说注定是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餐饮业并没大家想的那么好做,从统计上也能印证这一点。比如2017年新开了18万家饮品店,同时也关闭了18万家。

现在中等规模的餐厅从开业到关店的速度快得惊人,我见过从开业到关店只存在了三个月的饭店,要知道当初装修都花了不止三个月。

很多人想到做生意,动不动就想开个饭馆。开口就是民以食为天,做吃的生意总不会错。其实开饭店想盈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我十多年前认识的一位朋友就告诫过我。这个朋友做加盟连锁咖啡起家,说自己唯一亏钱的事情就是投了米粉店。虽然咖啡店和米粉店都是餐饮行业,但经营咖啡店和经营米粉店的奥妙是不同的。2007年的时候,这位朋友拿着10万元学费去了桂林,在当地最好吃的米粉店学会了独门手艺,带着技术回到江浙,准备大干一番。

大干就要有模有样,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郊区投了一个米粉加工厂和中央厨房,按照学来的配方生产米粉。他的第一家店开在市中心,米粉店干净卫生,米粉店一切都按照标准化操作,工作人员在当时看起来都很专业,后面准备自己再开几家直营店就让人加盟。然而经营结果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他的第一个米粉店就是亏钱的。一个原因是太早开了工厂做标准化生产,店不够多的情况下,工厂运转就是亏钱的。不过他说这只是次要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路边的米粉店都是小店,而且多是夫妻店,他们赚的是辛苦钱。每天卖米粉赚的钱扣掉房租和各种成本,其实也就比夫妻出去打工赚的多一点。

他的米粉店面积很大,装修也花了很多钱,工作人员的成本很高,根本没办法和路边的米粉店竞争,更不用说还要折算早早投入的工厂和中央厨房成本。

尽管他店里的食品口味好一点,不过十年多前谁又会为口味好一点,可是价格贵50%的米粉买单呢?最后朋友的生意自然做不下去了,他连工厂带市中心的两个店亏了几百万。

我朋友总结教训说,隔行如隔山,即使是连锁咖啡和小吃店,也是完全不同的。没有历练别随便跨行,一不小心钱包就受不了。

以前我没在意,后来观察小区楼下的商业街才发现,饭店是换得最快的门脸之一。很多店几个月就更新门头,然而新来开饭店的投资者源源不断。

更可怕的是,很多想通过开餐饮创业的人,居然想把做这个当副业。这批人大概从来没想过,因为资本限制,不可能一开始就开个大饭店,炒菜、管理全雇人,想自己做甩手掌柜,是不可能的。手里的钱往往只够开个中小饭馆,多数投资人除了自己没办法做厨师,其他的全要自己做,既要做采购,又要做收银,还要做服务员,比上班辛苦得多。

如果开了店有生意还好,如果没生意的话,天天睁开眼就是各种费用。如果店铺转让,用于装修的钱最后也无法收回,因为转让的时候没人会要你的装修。

总之,如果不是有足够的经验,想做点什么都可以,但是千万别做餐饮等看起来门槛低的项目,越是看起来没门槛的生意,其实门槛越高。

对个人来说,未来的最好方向是不需要硬件投入的服务业。

年龄的坎,如何迈过去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首先给你一锤的是中年危机。

2018年1月份,一则视频刷爆了朋友圈——河北省唐山市取消了外环路上的收费站,被遣散的收费员组团去公司讨说法。一位女性很气愤地说:“我现在啥也不会,你说裁员就裁员,让我怎么办?我们来的时候都很年轻,现在36了,人家都要30以内的,一听我36了,对不起,我们不要你。我们把青春都耗在这里,我们学东西也学不了,比20多岁的都慢了,也都不方便了,都不喜欢我们这样的劳动力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你说裁员就裁员,你让我怎么办?”

当时大家是把这件事当笑话看的,不少人嘲笑收费员起点低、懒惰。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起点并不低的中等收入阶层群体和高学历人群也有了同样的困扰,金融互联网公司大规模裁员,一篇《百万年薪38岁清华男被离职》又刷爆了互联网。

寒冬突然就来了。这次裁员的主要对象,除去还没过试用期的人,35岁以上的老员工首当其冲。

在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所以每年大批的人参加国考。很多有知识的人在考试上比较拿手,当工作不稳定了,就想考公务员然后找个更稳定的工作,可是发现年龄要求都是35周岁以下。

最近这几年,在竞争激烈的高薪行业,35岁已经变成了一条分割线。辞退超龄员工是很多企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职场两条线,横线是职务的天花板,竖线是年龄的天花板。在多数企业,一旦碰到天花板,又不能发挥超常的价值,距离被迫离开企业就不太远了。某个大企业的人说,年底人员调整,隔壁部门分过来一位70后的老哥,从央企的二级公司部门副总变成普通员工,年龄上比上面三层领导都大,非常尴尬。有些人被降职留用其实算不错的结局了,多数人根本没办法在一个企业工作到退休。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观念是:一技傍身走天下,学个一技之长,一辈子不愁没饭吃。可是多数人工作以后并没有太多的长进,他们学到的技能无非就是PPT、Word、Excel。以前工地搬砖,现在写字楼搬砖。一个新人培训三到五个月,就可以上岗。

新兴行业里风头无两的是互联网,这些年互联网行业的大发展带来的红利和高收入让不少借东风的程序员有了幻觉,以为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佼佼者,开口闭口就是技术大牛,在哪儿不好混?等到了30岁,突然发现有的企业是35岁就开始劝退,有的企业40岁裁员……

总有人告诉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确实任何时候都有幸运儿和特例。但作为普通人,还是要服从统计学规律。

LinkedIn《职场人转折点报告》有个数据(图11),人生可能遇到的转折点从23岁开始,27~30岁达到小高峰,31~35岁达到大高峰。

图11 不同年龄遇到人生转折点的百分比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人生任何时候都存在可能性”固然没错,毕竟褚时健75岁创业还成功了。但是对于普通人,准备得越晚,开始得越晚,取得成就的概率越小。

对于行业内厉害的那些人来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的群体,他们之前积累了强大的资源,或者进入了公司高级管理层,或者在公司有股权。他们是职场的幸运儿,他们的选择比较多。

大多数人的命运是完全不同的。

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算是高收入的群体了,然而在这两个行业,当年龄超过35岁,就要受到行业歧视了。

尤其当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红利期过去之后,两个行业都经历了大规模的裁员和降薪。而且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强度又大,基本上都是996。当超过35岁的年龄之后,有多少人能熬得住?况且当一个人超过35岁之后,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状况,不得不抽出时间照顾家庭。

即使一个人成为公司的管理者,也很难轻松。你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即使公司的顶头上司不说你,下面人的唾沫星子也要淹死你了。

这种现象并不是我们国家独有,在欧美那边也差不多。越生猛的公司,员工的平均年纪越小,虽然没人敢像国内这么明目张胆地把年龄歧视说出来,但它们都是这么做的。

2016年,亚马逊员工平均年龄31岁,谷歌员工平均年龄30岁,脸书员工平均年龄28岁。均龄38岁的老牌公司IBM,不久前被ProPublica报道,2017年这家公司采用各种办法裁减40岁以上的员工。

在国内的某家公司,1985年之前出生的员工已经是高龄了,招聘全部都要CEO特批,有的部门招聘1990年之前出生的员工都要CEO审批了。

超过一定年龄,就业压力就会加大的状况以后会成为常态,毕竟互联网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连三、四线城市都快饱和了。当互联网增长放缓,高薪的岗位就少了。每年又有大量毕业生加入,可以替代高薪的高龄员工,我们称之为工程师红利。

很多年以前,大批70后和80后的父母在一个企业生根发芽,尤其是那种有幼儿园、学校、食堂的国企,几乎进去就是工作一辈子。这给很多人童年时留下的印象太深,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最不济也能找个公司安安稳稳混到退休,现在这种事早就不复存在了。这些长幼有序、温馨无比的公司,如果没有垄断资源,一个个都悄无声息地倒闭了。

现代企业体系中,尤其是资源福利体系完善、培训系统完备的公司,把一个刚刚毕业的行业新手培养出来,慢的话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他们精力充沛,能适应高强度工作,性价比还高。

在10年前,多数人都信奉的一句话是:“35岁以上还要找工作也太失败了吧,混到这个年纪谁不是靠内推。”然而今天,哪有那么多岗位给你内推。在一个正常的公司,一般人的天花板就是中层,也就是成为总监级别的人,总监级正常的被替换的年龄在45岁。普通人没有特别的际遇很难突破这个层级,但你要看到,后面还有将近20年的时间才能退休。

最近几年,除了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等竞争激烈的高薪行业,其他很多传统行业的职业年龄淘汰线也到了40岁,没啥特殊技能超过40岁就要特批。一个人30多岁当上总监,春风得意,抬头一看,离退位的时间也没几年了。

大公司的总监虽然只是中层,但要想获得这个位置也没那么容易,除了高智商和情商,还需要点运气和机遇。对这个级别的人,老板非常没有耐心,可以发你百万年薪,但要是半年不出成绩,对不起,你另谋高就吧。其实能忍半年的算好老板了,有的不过两三个月耐心。

还有一种说法很流行:掌握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要知道大公司不可能让你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离开平台你什么也不是。

能熬到退休、收入越来越高的行业越来越少,例外的可能就是医生、律师、手艺人这种吃资历的行业了。

只说问题,不说解决方案,那是卖焦虑,但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你越觉得离不开这个岗位,最后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身边比较成功的,都是未雨绸缪早早开始准备的,或者是把自身多年积累发挥到极致的。

你25岁和35岁的人有同样的水平,你是公司性价比最高的资源,但是你35岁还只能做30岁的事,那你就是公司性价比最低的人力资源。

努力提升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在以前的年代还有可能性。然而在人才济济的今天,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很多TOP级的巨头企业,管理层被裁以后找不到出路的太多了。

社会上出现的突然被迫“被动创业”的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很多人都是因为找不到同级工作,最后无奈创业了。人到中年失业以后,发现这个社会已经不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只能自己干了。这还是已经熬到中层以上的人群,还有熬来熬去都是公司底层的人,替代起来更是容易。

我以前在某篇文章里讲过,这世上没什么东西是能一辈子稳定的。过去十年的稳定,在每十年的社会变革中都会被剧烈冲击,居安思危往前走是一个人要考虑的事。这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时代如飓风,岁月静好从来都不存在。要学会滚自己的的雪球,寻求投入小、潜在杠杆大的东西。

为了避免中年的职业危机,不管是上班还是准备创业,都该用业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副业,利用自己的技能资源或者工作经验,做一些可积累的事,越早积累越好,越早积累越容易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大家都知道纸媒这些年在走下坡路,这两年停掉的报纸和杂志不计其数。可是这几年从纸媒出来的创业者也不计其数,写微信公众号不过是他们以前的副业,很多人都过上了比过去更富有、更自在的生活。

2013年,还在《外滩画报》做总编的徐沪生已经是当时上海薪水很高的总编了。从那时起,他就意识到纸媒要走下坡路,因为纸媒的订阅量越来越少了,于是他开始筹备“一条”。2015年5月,《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方夷敏辞去工作,开始专职打理自己以前业余时间创作的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为了避免中年的职业危机,你需要和他们一样,除了努力工作,更要在空余时间认真琢磨下副业,花点心思在上面——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能通过副业认识将来和你一起创业的合伙人。和通过副业认识的知根知底的人一起创业,远比拿着可观的薪水来挖你的公司可靠得多——有你自己的根据地,远比在别人的地盘上打拼有前途。

人的发展,无非就是纵向和横向这两个方向。

一个人的纵向发展就是从工作上着手,努力升职。在一个公司往上攀爬,因为领导的岗位有限,能打拼成领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成了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也会面临到年纪被迫离职的问题。

一个人的横向发展就是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资源发展副业,就像上面的徐沪生、方夷敏一样,尽量做投入小、边际杠杆大的东西,尤其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试错成本小的。只要做得稍微出色,赚到钱并不难,更关键的是,你会慢慢地拥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另外,你要早点学会理财和投资,学会提升自己的被动收入。要注意的是,别临时抱佛脚,贸然理财和投资。尽管人们常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可是你如果对理财知识一点都不懂就突然去理财和投资,基本上都会掉进陷阱。这几年很多人掉进了不断爆雷的数字货币、P2P陷阱里,说到底就是毫无理财的知识就开始理财造成的。

(1)本文创作于2020年6月。

(2)本文创作于2020年4月。

(3)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通常又被称为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TradedFund,简称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额可变的一种开放式基金。

(4)Rollyield:顾名思义,就是roll这个动作产生的yield。期货合约到期日的期货价格等于现货价格。令现货价格为St,下一期货合约价格为F。换仓即,以St卖掉上一个合约,然后花F来买下一个合约,于是rollyield=(St-F)/St。

(5)本文创作于2019年12月。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