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工具

冥想工具

说来或许不足为奇,我父亲自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冥想,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持续了一生。冥想是很有用的工具,能够营造平和的精神空间,这种精神空间对于获得新的见解和清空你的杯子必不可少。我认识许多经常冥想的人,也认识许多受不了冥想的人。而实际上,每个人都会以某种方式冥想——你可能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我父亲偶尔会坐下,盘起腿,闭上眼睛,手掌舒适地搁在膝盖上冥想,他也会进行其他形式的冥想。但在细述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冥想为何有用。

李小龙在练习冥想

就我们目前探讨的内容而言,不妨将冥想理解为一种放松心灵,让它漂浮起来的方法。这种练习意在营造一个空间——让你摆脱一切念头,与自在平和的本性保持联结。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做白日梦的感觉。你清醒着,但你的心无所拘束,自如地在画面、观念、想法和什么都不想的状态间游走,无有挂碍——就像套着一个充气的游泳圈,漂浮在温柔而深邃的池水中。你什么都不用做,就能保持漂浮,很轻松,很自由。没有寻常意义上的“思考”掺杂其中。你并未思考今天的经历、要做的事、和伴侣之间的争执,或是冥想结束后要去哪儿。你不是在收集证据。你只是给了自己一个空间,彻底放弃思考。

当然,在冥想时,我们的注意力难免会被一些挥之不去的想法攫住,尤其是刚开始冥想的时候。分析本就是心智的主要功能之一,所以我们的心会很容易地脱离冥想状态,去解决问题、制订计划,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自责,不要丧气,这也是练习冥想的一部分,事实上,仅是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一大步了。这意味着你正在逐渐觉醒!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时,你只需有所觉知就好,给自己鼓鼓劲,把你的游泳圈充满气,让你的注意力回归中道。

营造这种平和的精神空间有许多技巧。有些人会关注呼吸吐纳,当心开始游移或者开始评判我们的生活经历时(这是必然的),就将其拉回到呼吸上。还有些人会持咒或进行观想。我父亲的冥想方式有些与众不同。他喜欢一边运动一边放空心灵、任其漂浮,他会在晨跑时冥想。有时还会一边在后院散步,一边冥想。如何冥想并不重要——眼睛是闭是睁,身体是坐是动——重要的是营造平和的精神空间。重要的是解开束缚,为新的感觉腾出空间。找到适合你的冥想方法,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如何有效地清空杯子的又一步。

为了更好地实践“像水一样”的理念,我希望各位能够将冥想当作工具包中的一个备用工具。我父亲非常笃定地认为,冥想时不应该“努力”保持静止与平和。“努力”是空的对立。他年轻时,写到过我们在冥想中经常遇到的认知冲突:

“我一定要放松。”但从思考“我一定要放松”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事与愿违地想了不该想的事。一定要做到的这份努力,已然与放松所必要的“毫不费力”相互冲突。

冥想时,我们应该接纳、顺从、松弛、放手。营造空间,融入空间。

正念和冥想异曲同工,也是要将你拉回当下。二者都是我们学着清空杯子的绝佳训练。如果你坚持日日练习,哪怕只花上五分钟,或是进行一些不需要思考的活动(慢跑、涂色、散步,乃至洗碗),都会开始体会到一种充电式的放松感,你的杯子会一下子腾出许多空间,容纳各种新的可能。就像我父亲十几岁时坐在那叶小舟上一样,你是在给自己营造思考、感受和存在的空间。

我喜欢做的一个快速练习是把父亲那段“似水”名言的第一句,作为观想的导语,让心安静下来,营造空间。我把我的心想象成一个神圣的水钵,里面装满了当天的一切想法和感受,我会念诵或默想那句话:“清空你的心,似水,无形无状。”接着想象我所有的想法都被倒了出来,如一挂柔和的瀑布冲刷我的身体。让烦恼、待办事项和压力穿过我,流入大地。我静静地坐着,心中的水钵重新被干净、清澈、平静的水或白光装满,也可以想象其他令你舒适的东西。还可以把空水钵当作一种邀请,请你的心自行装入在当下那一刻需要你看见或感受的东西。重要的是不要强行营造一种想象和感受,只是接纳。如果它并未自行装满,那就用清水或光芒填满你的水钵,再一次冲淋全身。感受这种滋养,感受自身的轻盈。呼吸,放松,用这几分钟放空自己。这个练习让我想起了父亲说过的一段话:

谁能让混浊的水变得清澈?只要静置,水自己便可以澄清。谁又能获得绝对的安宁?只要保持冷静,任时间逝去,安宁最终会来临。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