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第一章中谈到了当下,这一概念非常重要,我们会反复强调。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关于这一主题的书。许多训练都讲究关注当下,比如正念训练。而我们所说的空杯、持中而灵活的步型,也始于活在当下。
如果你对正念或当下这些概念并不熟悉,我先依据目前谈论的问题,简单解释一二。活在当下是指充分觉知此时此刻,与正在发生之事保持联结。比如,不要让思维跳回过去,拿眼下之事与去年类似的旧事做比较。也不要跳到未来,琢磨你今天下午或下周要做点什么,或是惦记正在做的事今后会有何回报。正念训练就是要将意识集中于当下,充分地体验当下。
我们都只是凡夫俗子,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各种想法总会层出不穷,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想法可能会引发情绪,反之亦然。情绪还会引发对这些情绪的思考,这很常见。事实上,你甚至可能从来没有想过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存在方式。因此,与其压抑我们的想法和情绪,使得它们越来越强烈,不如去觉察它们,接纳它们,活在当下并顺其自然。
空杯指的就是放下过去和未来,专注于当下。当我们积极投身于当下,温和地接纳、承认我们的情绪、想法和身体感觉时,便能触及我父亲所说的“实然”。我们一边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正在发生之事,一边还要不断清空自己装满的杯子,因为当下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如果能活在当下,我们的杯子就会随着我们的经历自动满而复空——因为新的当下源源不断、彼此相续。
乍看起来,这个要求似乎很高,刚开始时也的确如此。我们中大多数人几乎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全然地活在当下,所以不必慌张。就连修行深厚的佛教徒和瑜伽士,也无法全天候地活在当下。这是一种修行,需要练习。练习的重点是要能随时将自己带回当下,尤其是在极度痛苦的时候,从而让活在当下成为你的主要体验,而不是偶尔感受一下。
我父亲也并不能时刻保持觉知和冷静,但他明白这样做的好处。事实上,他很有脾气,性格火暴,做事节奏快且拼劲十足。要是事情进展不顺,或是他并未在最大程度上觉知某一情境,他会如何呢?他会不高兴!这是人类的正常反应。然后,在消化完所有感受后,他会安安静静地待会儿。我喜欢把这种有目的的安静,看成是他在“清空杯子”。他会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回归中道,以便看清全局,然后再继续前行。就像溪流中打着旋的小水洼,形成漩涡旋转一阵后,再重新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