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喜欢评判别人,坦白承认吧。也许你正努力避免在生活中妄加评判,这是件好事,但有时还是会发现自己忍不住那么做了,对吧?我也一样。但我发现越是锻炼自己不去评判,就越能保持客观的态度,也就能更加自由、平和地应对世界。
什么是评判?就是赋予一个人、一件事对错、优劣或好恶的结论。这样做为什么于我们不利?首先,我们要区分评判和辨别。
英文中“评判”(judgement)一词最原始的意思是审判,指的是由法官或法院做出的裁决。最古老的审判方式出自《圣经》,上帝为了惩罚人类会掀起一场风暴或散布瘟疫。“辨别”(discernment)多指一个过程,而非结论,主要是辨识事物价值的能力。有的宗教甚至将辨别解释为“不加评判地感知,以期获得精神上的指引和领悟”(出处不明)。
当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决定时,我们必然会考虑很多——但关键是采取何种方式去考虑。采取评判的方式,我们的立场是僵化的;采取辨别的方式,我们是怀着理解之心去感知。评判之所以于我们不利,是因为它让我们看不到其他选择,还会让我们彼此对立:如果有人对,那就一定有人错。但辨别是个体基于所得信息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无关指责。
评判与辨别的区别也许一时难以分清,但可以多问问自己:“我现在是在评判吗?还是为了理解真实情况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开放地接收信息?”等你在这方面的觉知越来越强时,就能感觉出二者的区别了。评判犹如一根硬矛贯穿你的身体,也犹如一面盾牌将一切阻隔在外。而辨别则更像淘金的水——在你筛选信息时,过滤和渗流。
堂·米格尔·路易兹(Don Miguel Ruiz)的《四个约定》(The Four Agreements)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起来流畅又优美,还很实用。书中尤其强调要放下你的揣测,不要对号入座。如何才能做到这两点呢?一如书名,关于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你必须和自己立下约定。就像我父亲建议的那样,不把每个人、每件事都分出对错:
不审判,不辩护。真正的理解需要无拣择的觉知,在这种状态下,没有比较,没有判定,也不是视事情的进展来决定赞同或反对。觉知只有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总而言之,不要从结论出发。
“视事情的进展来决定赞同或反对”,其实就是怀着固有的假设或观念等着做出评判,希望捍卫这些固有的东西。你在为自己的评判搜寻证据。还记得学者与禅师的故事吗?你的杯子太满了。你在将你感知到的东西,硬塞进比较和判定的狭隘框架里。你不再拥有流动的辨别力,相反,你在等待时机,用你的评判发起突袭。伺机突袭的感觉好受吗?还是倍感压力?犹如一个守门员,一直紧张兮兮地等着拦下点球?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在《新世界》(A New Earth)一书中说:“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从来不是处境,而是你如何看待你的处境。觉察你脑海中的看法。把你的看法与真实的处境区分开来,处境永远是中性的,永远只呈现它本来的样子。”
同样,我父亲也认为,重要的是我们面对困境的反应,而非困境本身。
相信我,欲做大事、成大业,总难免遇上一些大大小小的障碍。这些障碍本身无足轻重,要紧的是你的应对方式。我发现面对挑战时重要的只有一件事:你是如何回应的?
让我们来看格斗这一绝佳的例子。你自信满满地参加比赛,确信自己必胜无疑。这种自信甚至可以让你逞一时之勇,使出漂亮的几招。接着你便被对手命中面门。你也许会生气,也许信心会有些动摇。不管怎样,你都会有情绪。但你并未让情绪自然地过去或始终关注于当下的情况,而是听凭情绪操控了自己。你会恼怒或担忧,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反应。要么出于愤怒拼命挥拳,要么出于恐惧出手变得迟疑。如果对手很懂行,他就能看出自己已占据上风,胜券在握。他一脚就踢中了你的大腿,只因你心不在焉,脱离当下。糟糕。事情跟你想的不一样。你心浮气躁,陷入焦虑,开始频频失手。现实偏离了你的预想。对手又使出一记重拳,胜负已定。
你早在参赛之前就料定了结局——我一定会赢,我比对手厉害。结果你被击中了,心生动摇,无法再全心全意地投入比赛。你心生挂碍,被困住了,无法专注于比赛。然后你开始害怕起来,所有训练和工具都失去作用,因为你难以全神贯注地使出它们。你执迷于“本该发生之事”,而它没有发生,你便迷失了。
不过也不必为此自责。迷失,乃人之常情。我们的目标是迷失后尽快找回自己。毕竟,一切并无对错,有的只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和你的反应。所以,别妄想找到百试百灵的万能之法。人生没有预设好的完美路线。在我们所有宏大的概念和构想之中,只有真实存在的此时和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