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拣择的觉知

无拣择的觉知

还记得警戒式吗?任何情况下都蓄势待发的那个姿势?一个开放地对待生活的心态也应该是泰然、中立的。“纯粹的看”指的是在感受事物时,尽量不要将自己的偏见和观点投射于其中,这样你看到的才会是事物客观完整的“真相”或者现实。事情发生后,与其权衡每件事的好坏对错,不如化身成一个完全的感知者,以自身的存在去看并体会经历的一切。如果你过分仰仗心智,看重先入为主的想法和观念,就等于将一部分的自我与完整的体验割裂开了。但如果你能停下来,允许自己尽情感受,也许能体验到一些新的感觉,或者让曾经的体验更加丰富。

不依附于其他,去看事物本来的样子。拭去累积于我们自身存在上的尘埃,露出本来面目,如其所是,如其所真。卸下成见的包袱,敞开自己,去迎接将来的人和事。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静观周围发生的一切。你只是观看,而在这种观看中,你看到的是整体,不是部分。

我父亲将这个过程称为“无拣择的觉知”。这个术语援引自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他是我父亲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这一理念指觉知周围和内心发生的一切,不予评判、挑拣或解释,只是保持全然的觉知。纯粹地看见事物的本质。充分感受,从而获得完整而非片面(局限)的体验。

想想看,如果你很讨厌的一个人过来跟你说话,因为你讨厌他,所以在他开口之前你就已经做好了被惹恼的准备。但如果你放下预判,敞开心扉去体验当下呢?倘使能做到置身事外,不加评判地观察这个人,你可能会发现究竟是什么让你如此生气,甚至还能进一步弄清楚为什么这能让你如此生气。更重要的是,你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你是否需要多一些理解,才能在这个人面前感到自在、安全或共鸣?你能否同情对方,看到他和你一样都在努力生活?你能否认清是他所处的环境让他形成了这样的人际交往方式,而这种交往方式其实是他养成的应对策略?不再执着于个人好恶,只是单纯地观察,可能会得到大量的信息。

无拣择的觉知这一概念的另一个构成要素,是我父亲所说的“无念”。无念意味着在思考过程中不要被你的念头牵着鼻子走。换言之,不要陷于一念,不可自拔地围着它打转,遮蔽此刻流经你感官的其他感觉。当讨厌的人做了惹你生厌的事时,不要陷在那里。“看到了吗?他又那么做了,真烦人。天啊,他怎么老这样?他看不出来这有多烦人吗?明明这么讨人厌,他怎么就看不出来呢?真是个白痴。”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就已经脱离当下了。你被困在一个满是愤怒的盒子里,无法脱身,无法再纯粹地去看,也必然无法做到不加评判地觉知整体。而且,你还变得不快乐了。

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忍受讨厌的情境,和讨厌的人相处,逼着自己喜欢对方。这只是说你有机会获得不同的体验,改变你的看法。而且最值得一提的是,你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有什么偏见以及是什么触发了自己的某些反应。你可以评估自己哪些行为有待改善,哪些地方有待疗愈。换言之,你要把这种消极能量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的能量,而不是尽数发泄在别人身上。

一如我父亲所言:

我必须舍弃那些强迫、指挥和扼杀自己外在及内心世界的念头,才能做到完全地开放、有担当、觉知、活跃。这种状态常被称为“清空自我”,它并不消极,而是意味着开放地接纳。

由此,我们可以在了解自己、了解什么才真正契合自己灵魂的基础上,做出必要的决定,也会对现实多些同情,多些包容。由此,我们会拥有更多可能。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