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在我们对心智的初步探讨中,意味着一种开放和中立的状态。如果你的心里塞满了已经掌握的观念与信息,还有你对这些事物的感受,便没有余裕容纳更多。你放弃了接触新的可能和新观点的机会,限制了自我。为了学习新东西,我们首先得为它们腾出空间。
清空你的心并非是要你忘记所学到的一切,放弃你所相信的一切,而是应该怀着拓宽眼界、不妄自评判的意愿,迎接每一次对话、每一次互动和每一次体验。你必须暂时放下你自认为熟知和相信的一切,才能充分体验当下。要知道,一些自己深以为然的事物,你可能并不知其全貌——事实上,它们仍处于发展之中,还会随着你的学习成长而改变和进化。
正是这样,你才有可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以医学为例:如果我们从来不考虑新的信息和观点,那么我们现在仍会相信吸烟有好处,小儿麻痹无药可治。所以重要的是:保持头脑开放,不被旧有的偏好、观念和判断所蒙蔽,做好接纳的准备。无论你最终有没有发明一种全新的疫苗,这都没有关系,但如果不对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便永远无法增长见识,个人成长也将延缓、受阻。
事实上我父亲认为,先入为主、不容置疑的偏见是心之大患。“在积极与消极间持守中道。”他写道,“别再将你的心引向别处。空性就是此与彼之间的中道,不赞成亦不反对。‘赞成’与‘反对’的斗争是心之大患。无有好恶,才能看清一切。”
想想你的偏见和观念是如何时刻影响着你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个个都是证据搜集专家——专业得简直可以主演《犯罪现场调查》。我们会基于自己的偏见和观念,在生活中四处搜集证据来支撑自己。假如我很害怕参加聚会,就会下意识地寻找让我害怕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或许聚会上真有些让人畏惧的东西,但因为我对所有可怕之处都保持着高度警觉,所以触目皆是,再也看不到任何愉快、有趣之处。我们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当我们渴望证明自己时,就只会接受能佐证自身观点的证据。
如果我们搜集不到证据会怎样呢?如果事情和预想不同呢?如果我们的经历出乎意料,很愉快(比如上文提到的聚会还不错),我们就会把它当成一次愉快的例外,或仅仅觉得这回自己很走运。但如果是我们原以为会不错的经历,最终不甚愉悦,整个世界似乎都突然变得不可理喻起来。例如,原本很期待的聚会变成了一场噩梦,你就会很伤心,并决定再也不参加这种聚会了。耐人寻味的是,当出现意料之外的消极事件时,大多数人不会认为是自己考虑不周,需要承担部分责任,我们只会以受害者自居,觉得有一股邪恶的力量在伤害我们——一个毁灭我们生活的大阴谋。
但如果你不带任何预设地去参加聚会呢?不恐惧,也不期待尽兴。那么,聚会应该是什么样就会是什么样。你可以之后再来思考自己真心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你接纳了聚会中的每一个瞬间,不给自己压力,全身心地专注其中,不会时时反思自己是否玩得足够开心。中立,当下,空无。
当然,是否参加聚会并无太大利害关系。但要是涉及更紧张、更严肃的事呢?要是面临艰难的人生选择呢?要是需要判断哪些人带来了好的影响,哪些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呢?如果我们从不支持或反对任何事,要怎么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