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的新奥尔良,一家当铺前摆着一些布满灰尘的乐器。
短号、长号、单簧管,不管哪一样都由于长久使用而显得有些破旧。
这些是在南北战争中打了败仗的南方军乐团成员因为资金困难而卖掉的乐器。在这座城市,到处都在卖这样的乐器。多亏这些乐器,这座城里的人们才个个都能够以便宜的价钱买到乐器。
如今在夕阳逼近这座美国最火热的城市时,还能听到他们所演奏的音乐。
如果侧耳倾听,就能听到轻快的爵士乐的回响。
01 从南北战争到横贯大陆的铁路南北战争中出现的两种新武器
“那么,来听一听我们收复的《迪克西》吧?”
半开玩笑地、带着少有的笑容进行了演讲的人,就是林肯总统。
以此为暗号,乐队开始演奏。聚集在白宫的人们,回味着胜利的余韵,侧耳倾听这首曲子。
这发生在1865年4月10日,罗伯特·李将军投降的消息传来,人们看到了南北战争的终结。
据说《迪克西》是林肯喜爱的曲目。它原本是北方的歌曲,但在南北战争中,南方军队的士兵“横刀夺爱”,常常弹奏它。以新奥尔良为首的南方一带被称为“南方大陆(迪克西)”也是受到了这首曲子的影响。
想让黑人奴隶在农场劳作的迪克西(南方),与以废除奴隶制度为诉求的北方对立,南北战争于1861年开始。人们预想这场战争大概很快就会结束,但它成了一场长达4年、出现了许多死伤者的惨烈的长期战争。
这场战争中,可以说,工业革命促使了与人们预期完全不一样的“坏结果”——因为新兴技术和机械,出现了许多死伤者。
铁路是在南北战争中出现的“新武器”之一。北方军队在开战后立即联结了各个公司的路线,构建成移动网络,输送士兵和物资。林肯充分了解铁路的实力,积极活用铁路,因为这一点,战争也扩大到了更广的范围。
然后,这场战争也没有错过“命中率非常高的枪”。讽刺的是,大多数枪是美国“国产”,在美国的工厂大量生产出来的高性能的枪支,夺走了许多美国同胞的性命。
铁路与枪成了我们了解19世纪的美国时两把非常重要的钥匙。
哦,还有一个不能忘记的东西,就是开头说到的短号。
铁路、枪、短号——这三样东西让美国成为“世界的主角”。
在横贯大陆铁路的开通仪式上“挥空了”的斯坦福
林肯总统一边欣赏着最喜欢的《迪克西》,一边大喜于色,但这是他最后一次欣赏这首曲子了。仪式一结束,他就因凶手发射的子弹倒下身亡。南北战争痛苦的记忆无法在美国人的脑海中消除,一直留存着,也与这件事有关。
仿佛要将这沉重的氛围打破一般,1869年5月10日,在南北战争结束的4年后,一条消息传遍了全美。
那就是美国人民等了又等的横贯大陆的铁路终于开通了。在以铁路的创始者英国为首的欧洲,绝对看不到这样长距离铁路的完工。
为了这场隆重的庆典,从东西而来的两辆机车面对面停在铁轨上。
正巧其中有今天的主角——利兰·斯坦福[1]。
斯坦福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他手中握着一把银色的锤子。这是将联结东西轨道的最后一颗道钉打入铁轨的工具。为了庆祝,人们准备了黄金制成的钉子。
接下来,只要斯坦福将黄金道钉打进去,东边的联合太平洋铁路和西边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就联结起来了。
斯坦福挥下了全美期待、应该被记入史册的一锤!
但是,这一锤竟然打空了。虽然开幕仪式非常不严肃,“D-O-N-E”这四个字母还是准确地通过电报传到了全美。
横贯大陆铁路的开通对美国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南北战争的噩梦还留在记忆中时,这条铁路是美国“成为一体”的象征。接到铁路开通的消息后,各地鸣放礼炮,各处的教堂都鸣起祝贺的钟声。
让我们来说说斯坦福吧。在开通仪式上华丽地空挥一记的斯坦福,原本是一名生于纽约的精英律师。他来到充斥着淘金热的加利福尼亚之后,做过杂货铺的买卖,还涉足了政界,最后高就于中央太平洋铁路,担任总裁,乃至成为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他与同样在这片土地上累积了财富的克罗克、汉廷顿和霍普金斯三人,被合称为“四巨头”。
多亏了四巨头才有了横贯大陆铁路的完成,但开通仪式上却看不到一个“应该在场的男人”。
“不在场的男人”的名字叫作西奥多·犹大[2],他将这一横贯大陆铁路的计划告诉林肯,是让铁路实现贯通的功勋,在开通仪式上却没有看到他的身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结论上来说,横贯大陆铁路的功勋犹大因为四巨头而被“赶出”了公司。他被自认为是“伙伴”的四巨头逐出了公司的大门。
虽然犹大感到愕然,却也毫无办法。斯坦福一众用“资本的规律”这把锤子将犹大的梦想打破了。这一次他确实没有打空。
“合并结算”是从美国的铁路公司开始的
同是铁路,英国和美国所架设的路线就有很大的差异。
英国的铁路直线较多,美国的铁路则弯弯曲曲。这一差异,是由“人工费和土地费”的成本结构造成的。
英国土地费用较高,所以尽量以“直线轨道”为目标。如果有低矮的山坡或土丘就将它夷平,打通道路,山较高的话就打穿它造隧道。当然,因此会花费人工费和炸药费等,但是这些和土地费比起来更为便宜。
土地费较为便宜的美国“有山的话就避开”通行,道路弯弯曲曲。美国更在意人工费,在美国铁路中,因为要尽可能压低人工费,所以多使用移民劳工。
“线路会延续下去哟,无论到哪里”,有这样的一首歌,但原本这是爱尔兰移民在铁路施工现场所哼唱的曲目,歌名叫作《我在铁路施工现场劳作》。
当时,许多爱尔兰移民在铁路和煤矿工地中工作。在辛苦的劳动现场,劳动者们一边唱着锤子歌,一边干活儿。
这种歌曲冲淡了苦累,还可以踩着节奏,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横贯大陆铁路完成以后,美国的东西,乃至南北所有地方都接连不断地建造着铁路。
这些路线最后“联结了起来”。线路的“联结”,是因为铁路使用了“标准尺寸”的轨道。
各公司的轨道尺寸各不相同,就无法联结,美国采用了乔治·史蒂文森所使用的“标准尺寸”轨道,线路才得以联结。
铁路公司不仅联结了线路,还出现了“合并”公司的例子。经营衰落的铁路公司开始被其他公司“收购”。
在铁路公司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的情况下,人们也开始考虑将财务报表“联结起来”。
19世纪末,美国的铁路公司首次出现了“合并结算”(联结结算)。
从“联结”这个词,就能立即感受到它散发着铁路的味道,而它也真的始于铁路公司。
铁路的“联结”造成相同特质城市的同时产生
从地区选定调查到资金的筹措、建设工程……铁路这项事业,到“开通为止”要经历非常多周折。
这份艰辛并不是到开通就能结束的。开通以后,困难也会接连出现。运行时刻表的制作、安全的保障、站点间的通信……铁路经营在完成所有这些的同时,还必须赢利,这是一件难度非常高的工作。而且,美国的铁路公司不得不以欧洲的铁路公司所无法比拟的规模进行施工。
铁路公司为进行这一复杂的管理而设立了“区域管辖”制。它将路线分成了几片区域,设置责任人来管理。将广阔的线路分成各个辖区,就能使各辖区的收益性(成本、营业额)十分明朗,且能够明确管辖区长的工作和责任。
以“分割”使之变得“明确”,“区域管辖”制的成功在这之后,也对其他制造业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线路和公司根据“标准”(Standard)轨道联结起来;另一方面,铁路公司将广阔的区域“分割”(Segment)成辖区来管理。正因为它们的顺利推进,铁路遍布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
一鼓作气开拓路线的过程中,美国孕育出了一种新文化——“相同特质的城市会同时产生”,这在欧洲是没有的。
欧洲的国家和城市,都基于古老的历史与传统,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样貌”,另外还有贵族和平民等市民之间的阶级。
但是美国不一样,没有这些麻烦的阶级。因为铁路,各城市在同时期建成,相似的人住在一起,过着相似的生活,这就是19世纪美国城市的特征。
想要卖东西的制造业也必然朝着“大量生产同质品”的方向发展,因此,与留有匠人精神的欧洲制造业所发展的方向有所不同。
由制造现场开始的革新经由工厂成本核算(Cost Accounting),诞生了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这样的新类别。
原本在中世纪的意大利,“为了自己”而进行的会计,随着经由东印度公司的荷兰、工业革命的英国、保护投资者的美国而发展,逐渐成了“为了他人”而进行。
将其带回到“为了自己”原点的正是管理会计。
它起源于19世纪的铁路公司。由铁路公司开始的成本计算和管理会计的趋势,最终由制造业传承。
对这一迁移和交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是接下来我要介绍的卡内基和洛克菲勒。他们近乎贪婪地学习来自铁路的经营和会计手法,将其带到了自己的行业里。
02 批量生产工厂的分工与成本计算在铁路公司学习会计、设立了钢铁公司的少年
“我走了!”
手里拿着电报,精神地往外跑去的安迪是苏格兰移民的儿子。
曾是羊毛织物工人的父亲在故乡丢了工作,举家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由于非常贫穷,安迪很小的时候就出去工作了。
他找到的是电报公司电报员的工作。
认真且热衷于学习的他,开始学习电信知识,逐渐拥有了电气技师的实力,最后他得以在著名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工作。宾夕法尼亚铁路是铁路公司中的名门世家,安迪在这里学到了许多最尖端的成本计算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就这样,在电信公司和铁路公司学习积累了扎实经验的少年安迪,成长为代表美国的钢铁大王。
安迪,即安德鲁·卡内基[3],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时,得到了上司托马斯·斯考特在工作上对他的照顾。南北战争中,林肯请求斯考特和卡内基负责列车运行的管理。
亲切的斯考特不仅在工作上帮助卡内基,连“内幕信息”也教给了他。卡内基因为股票交易存下了一些钱,最终以此为本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卡内基最开始创立的公司,是建造铁路专用钢铁桥的基斯顿桥梁公司。他着眼于当时多发的木质桥坍塌事故,制造牢固的钢铁桥,对人的性命与安全来说是紧急要务。因此,卡内基开始建造高品质的钢铁桥。他的想法没有错,钢铁桥的订单纷至沓来。
这样一来,下一个问题就是“批量生产”。原本,在美国就基本上没有拥有匠人精神的熟练工人。这样的话,就只有建造连外行工人也能工作的工厂了。
“连外行人也能够批量生产的工厂”,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卡内基将“分工”引进了工厂。
将制造过程分为好几个工序,操作者和机器按照这些工序顺序放置。这可以说是铁路“管辖区域”制的工厂版。另外,工人的操作会尽可能“标准化”,尽可能排除个性化的工作状态。
也就是说,卡内基的工厂中引入了诞生于铁路公司的“标准+分割”的想法。这样一来,就诞生了不同于欧洲工坊“操作熟练的匠人凭一人之力完成工作”的模式,诞生了“数名操作工人进行流水作业”的美式工厂。
另外,在铁路行业里扎实地学习了成本计算的卡内基,在工厂中还引入了准确计算成本的“成本计算”。
“从事了制铁工作的我,对于在种种制铁过程中,关于一项作业要花费多少费用——也就是成本计算上——我的一无所知,让我感到非常震惊……我仿佛是一只在黑暗的土地中蠕动着的鼹鼠,这对我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卡内基自传》,安德鲁·卡内基著,
坂西志保译,中公文库,第148页
向南北战争战场供给的国产枪支
早期,有一批人通过“分工”和“操作的标准化”而活用了批量生产系统,卡内基就是其中一员,但他并不是第一人。在卡内基之前,经营者苦恼于长期的人手不足和劳动者懈怠,最后一点点地规划出了批量生产体制。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是第一届世博会,这时候美国制造的“枪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英国人震惊于枪支的高性能与低成本,他们想要知道“枪支制造的秘密”,而将考察团送到了美国。
视察完美国枪支工厂,发现它们已经实现了“标准化产品的批量生产”,来自工业革命中心的英国专家们一副受到了巨大冲击的样子。
19世纪50年代时,已经出现了能生产“高性能、品质无偏差、批量化”的枪支工厂。这样一来,批量生产的枪支,就被投入1861年开战的南北战争当中去了。能够低价地批量生产高性能枪支,陡然增加了死伤者的数量,这只是一场悲剧罢了。
在枪支生产过程中,采用了“交换零件制度”。在工厂中,一把枪是通过组装数个零件而生产出来的。如此一来,如果出现了质量不好的情况,仅仅交换“这一个零件”就可以进行修理。另外,在美国的工厂中,正推行让机器来代替人类完成“标准化的作业”。
美式生产系统拥有上述“流水作业、作业标准化、交换零件制度、机械化”等特征。可以说,除了美国,没有别的国家能够克服“全都是外行,且人工费较高”这样的限制。
这一“即便是外行,也能够批量生产高品质产品”的美式系统在南北战争之后,被以卡内基的制铁业为首的诸多制造业引进,美式系统让批量生产制造成为可能,促使巨型市场经常同时出现。
弗雷德里克·泰勒[4]的“科学管理法”正是诞生于如此环境的美国,而非英国。美国的土地很便宜,以至于路线稍微绕些也没关系,但是人工费非常高。因此经营者所关心的是“人工费”和“劳动者的管理”,也是极其自然的一种结果了。
泰勒和会计的连接点
虽然泰勒在管理学界非常有名,但是人们不太知道他在会计领域也曾大施拳脚。
泰勒在卡内基活跃着的宾夕法尼亚,进入了钢铁公司。那之后,他作为专家在业内有了一席之地。因此,铁路公司零件供应商——约翰逊公司委托他进行会计系统构建的工作,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恐怕,刚刚独立出来的泰勒,打算先踏实地在会计领域赚点钱,之后再推进自己想要做的研究。
这时,他学习了大量的会计知识,提出了“泰勒式会计系统”,这是非常优秀的系统。他通过文书形式“标准化”,创建了从工厂的成本到损益都能正确且快速计算的会计系统。
从这一工作中,泰勒向约翰逊公司提议要实施“作业分析”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时期有组织的怠工(团体性的偷懒)问题。
泰勒所注意到的“劳务费”,是与“材料费”并驾齐驱的较大的制造成本。泰勒通过对作业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了规定时间内应该完成的“工作份额(Task)”,主张给效率高的工人以更高工资的“差别佣金制度”——这就是我们所知的科学管理法。
但是在当时的工厂,除了材料费和泰勒所注意到的劳务费之外,“第三种成本”的影响力也在增强,那就是折旧费。随着工厂中机械的增加,成本中折旧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这个叫作折旧的固定费用,使经营者感到非常烦恼。
材料费和劳务费的产生是可以按照“一件产品会发生多少费用”来计算的,非常简单,但折旧是“一段时间会发生多少费用”,无法落实到“一件产品多少钱”,这叫作“分摊计算”。
“以什么为基准,如何分摊”是非常困难的问题,计算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产品的成本有所变化。
当时负责成本计算的人就反复尝试计算分摊,但总是得出错误的结论,而泰勒就分摊计算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令人烦恼的折旧分摊
即便在成本计算的黎明时期,泰勒也毫无疑问地可以被称作第一人。但可惜的是,他的研究偏向管理学,对于会计领域的关注稍许少了一些。
工厂中机械的增加而生出的“新问题”
极小型的工厂自然不用说,通过复杂的工程来制作大量产品的大型工厂,不得不考虑如何将各种各样的成本,落实到每个产品上的这一程序。为此,工厂安排了“成本计算”这一环节。
材料的进货处、给劳动者的报酬、机械的购入地点……虽然准确记录、计算这些内容就能使一年内的花费变得十分清楚,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在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制造一个产品要花费多少成本”。如果这无法计算出来,那也就不知道这个产品卖多少钱比较好(决定售价)。另外,由于无法计算销售成本,也就无法计算出毛利。
成本计算对制造业来说是数字的生命线。这一环节本身虽然从很久以前就存在了,但是包含折旧费在内的近代计算框架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的美国。
从记录账单与外部的交易开始再进一步,会计开始计算“内部产品的成本”。从外部记录到内部计算,这个成本计算对会计的历史来说,成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从此以后,企业会计就形成了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和用于内部的管理会计“两条腿走路”的局面。
那么,让我们把话题带回到19世纪机械化推进后的制造业上来吧。作为固定费用的折旧费比例越来越大,根据生产数量的不同,产品的成本会发生变化。由于产量越大,每一个产品的分摊金额就会越少,因此“大量生产的话产品成本就会变得很低”。
“越是量产,产品的成本就越会下降”——注意到这一“削弱效果”的经营者偷偷地进行大量生产。竞争对手也考虑一样的事情,供给过多,销售价格走低。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市场上,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吃了苦头的经营者徒有巨型设备和积压的库存,因此出现了盯上了他们的“劫持者”。
03 一边击溃对手一边把企业做大在淘金热中蒙受了损失的人、赚了钱的人
1848年的加利福尼亚。
在印第安人的土著民所说的“美丽山丘”萨克拉门托山脉的山脚下,关闭了制材厂的水闸,循着排水渠向前走的吉姆停住了目光。
受到太阳光芒的照射,有东西在那里闪闪发光。
将它捡起带回制材厂的时候,大家开始骚动了起来。
“这不是金子吗!”
吉姆急忙去上司萨特那里。
“老板,出金子了!”
听到这句话的老板萨特也大为兴奋——这就是淘金热的开始。
“萨特的制材厂出金子啦!”这样的传闻迅速传开,最终以一夜暴富为目标的人不断涌入这里。这次向加利福尼亚进行大规模迁移是从1949年开始的,所以他们被称为“49人”。
第一个发现金子的吉姆和这片土地的持有人萨特,他们一定成了亿万富翁,从而过着幸福的生活吧——然而并没有。
神为这两人准备了非常残酷的命运。吉姆被鲁莽汉盯上,最后仍然非常贫穷地死去了。
土地所有者萨特想要主张土地的权利,却遭到无视,儿子们被暴徒杀害之后,他自己也没能善终。
远道而来的“49人”也基本上没能得到幸福,因为能开采到黄金的,只有最开始的一段时间而已。
与之相对,经营着杂货铺的萨姆·布兰纳一听到“出黄金了”这样的传闻,就购买霸占了全部的万能挖掘机、提桶、帐篷等库存,将这些卖给“49人”,得到了大笔的赢利。在本章一开始出现的利兰·斯坦福也同样是因为杂货铺而赚到了钱。
旧金山的杂货店主李维·斯特劳斯面向前来淘金的人们售卖作业用的裤子,这又是一笔赚钱买卖,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Levi!s”的起源。
布兰纳也好,斯坦福也好,李维也好,他们并非自己去挖金子,而是以淘金人为对象做生意,因此而成功的。他们并没有“急于追逐热潮”,而是喘了口气,慢慢思考赚钱的方法——看来这就是使生意成功的秘诀。
这一“赚钱的黄金法则”在十年后卷土重来。
掌握资产负债表右下方的家伙是胜者
1859年的泰特斯维尔。
伴随着“嘿咻”的叫声,从地下深处出现了“黑色的液体”。
旁边的男人们骚动起来。
这种液体毫无疑问就是人们所期待的石油。
在泰特斯维尔这乡下地方挑战挖石油的德雷克[5]“上校”,在资金吃紧的时候迎来了形势逆转。
“发现石油了”这样的消息一传开,全美“想要一举挖到石油的人”涌入了这里。
其中也有在淘金中蒙受了损失的“49人”。
街道因为想要购买土地的人而变得杂乱无章,当地的山谷间一个接一个地建起了石油塔。
曾经小看“挖石油”的德雷克,以及称他为“上校”的街坊都无法隐藏对此事感到的吃惊。
挖到了石油的德雷克“上校”一定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吧——然而并没有。
他被合伙出资人“赶了出去”,可怜的发现者拿着仅有的一点退休金寂寞地终老。他死后,纪念碑上记载着“他不期冀于财产与名望,构建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后,在此静静长眠”。
在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子的吉姆和土地所有人萨特,在泰特斯维尔发现了石油的德雷克,筹划了横贯大陆铁路规划的犹大,他们的晚年都是在不幸中度过的。
在美国这个国家,是否“真正的开拓者”都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呢?
另一方面,赚到钱的,是“喘口气后想到了赚钱方法的人”。
他们以“着急赶来的人们”为对象,做着诸如淘金热时期的杂货铺、裤子店一类的生意。另外,他们有时会根据“资本的规律”合法强取开拓者所浇灌的果实。
这里所说的“资本的规律”,就是指“掌握资产负债表右下方的家伙更为强势”这一规律。只要掌握股份就能支配这家公司,不管你是经营者也好,开拓者也好,都能根据股东的意向来解雇。
让我们回到发现石油的泰特斯维尔的故事上来。
这时,石油的挖掘者们对其蕴藏量之大感到惊喜,但这富足的开采量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因为过度开采,石油价格眼看着就下跌了。与淘金热一样,“最先赶来的人”和预想的一样,没有赚到钱。
有一个男人一边抱着胳膊,一边观察着这些情况。他即便知道“发现石油了”的消息也不为所动,一直关注着它的价格下跌。
他正是后来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6]。
“簿记员”所创立的标准石油
年轻时候的洛克菲勒原本是一名“簿记员”。
约翰在学校学习簿记,进入商贸公司做了会计。作为“会计员”来说,他的投机心太强,是一个非常喜欢搞投机交易的男人。
他表现出对石油强烈的兴趣。观察了一段时间的石油价格后,他预感到“这样下去不行,过度开采的话无法赚钱”。
就算再怎么“往外涌”,石油制品要到达消费者手中必须经过提炼、运送,考虑到这些花费,这个价格怎么想都太过便宜了。洛克菲勒甚至看到从业者把挖到的石油亲自丢掉。他认为,有必要整体把握石油行业,对价格和品质进行自我管理。
他没有向竞争对手非常多的石油开采领域出手,而是开始了提炼石油的业务。他与斯坦福或李维一样,从稍稍有些距离的地方开始了业务。
提炼石油的业务成功之后,他立刻收购了100多处的炼油厂。
为避免价格竞争,“击溃对手”就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洛克菲勒的收购从“横向合并”对手开始。横向合并是控制销售价格最好的方法。
接下来,他开始收购下游销售公司“纵向合并”。他通过这种纵向合并从上至下进行垄断,同时将重点放在了降低成本上。
以横向合并击溃对手的同时,以纵向合并降低集团整体的成本。
洛克菲勒使出了全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即便掌控了90%,对还剩下的10%也要马力全开。”如此这般重复着收购。那时,他使用了非常粗暴的手段。
虽然洛克菲勒被起了个“击破者”的绰号,但他的垄断在很多方面都有好处。首先是使石油制品的价格稳定了,还有一点,就是提高了石油制品的品质。这无疑让美国的经济得以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正是他将规模的利润,即经营规模扩大的好处带进了石油行业,可以说,他实实在在地“降低了好东西的价格”。他凭武力支配业界,在此基础上保障了产品的高品质,稳定了价格。
“这就是标准!”他的想法就这样保留,成了“标准石油”这个公司的名字。这家公司的设立是在横贯大陆的铁路诞生的第二年。
“联合”使集团的运营状态清楚明了
洛克菲勒一边收购对手的公司,一边组成了联合企业(信托),剥夺了股东的决议权。然而,这一“垄断”行为激怒了政府,他的联合企业被命令解散,因此标准石油公司于1889年变更为了“持股公司”。
同一时期,除了洛克菲勒之外,还有一位人物作为收购之王非常出名,他就是 J. P. 摩根[7]。他盯上了陷入经营困难的铁路公司。银行家 J. P. 摩根将英国的资本打了包,接连不断地收购由于粗糙的规划而陷入经营困难的铁路公司。一边掌握所有权,一边重新经营的这一手法不知不觉间被叫作“摩根式”。
由于石油界的洛克菲勒以及 J. P. 摩根的出现,美国拉开了“企业控制权运动”的序幕。
诞生于这一时期的美国巨型联合企业,其“夸大的名称”十分显眼。
比如说US、American、General、Unite、National……这样取名的企业基本上都想掌控业界,靠着一次又一次的收购,把扩大“规模”当作了目标。
另外,取了夸张名字的联合企业中的大多数,都由于反垄断法的关系,采取了“持股公司”的形态。位于顶端的持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不做业务,仅仅持有集团各公司的股份,加上旗下子公司(Subsidiary),这一整体就是“集团”。
斯坦福担任总裁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也是收购了其他铁路公司而扩大的。以他为首的四巨头,为了横贯大陆铁路的建设,设立了皮包公司,在这个公司里,以铁路工程为名,弄虚作假。他们利用集团的管理漏洞,巧妙地让钱流入自己口袋。有时,集团会成为不正当会计的温床。
“故意”进行的不正当行为暂且不提,由数个公司来运营集团的话,即使是优秀的经营者,也会变得弄不清“整体的业绩”。因此,集团整体的运营状况应该清晰化,这使得企业“合并”提上议程。
效仿已经在进行合并结算的铁路公司,制造业的联合企业也开始了合并结算。
“合并”,虽然原本是为了经营者的内部管理而产生,但最后人们认识到,作为向股东和投资者提供的信息,它具有重大意义,也被纳入了外部报告中。
从那以后,财务报表就变成了“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目前由于全球化,还加上现金流量计算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现金流量计算表”这三表并存,成了财务报表的“世界标准”。
世界标准的财务报表体系
原南军“医师”之间的大比拼
美国南方的亚特兰大。
原本由于西部亚特兰蒂斯铁路在这个地方设置了“Terminal站”,所以这个地方名叫“Terminus”,不知是否因为太过乏味,这个名字之后被改为亚特兰蒂斯的女性说法“亚特兰大”。
这个亚特兰大是南北战争的重要军事据点,另外,由于它也是交通要塞,遭到了北军彻底的破坏。但是战后,它几乎如“凤凰涅槃之城”一般,让世人看到了它的复兴。
在南北战争中战斗过的士兵,把枪换成了做生意的工具,来到了这座城市。
自称医师的彭伯顿[8]也是其中之一。
他投身到了“使人精神振作的饮料制作”当中。煎煮秘鲁的古柯叶,将其与非洲的热带可乐树子调和,非常美味。他投入全部财产,埋头于研究之中。
在当时的美国,有许多自称医师的人,号称有助于长寿、消化、强身健体等的药非常流行。顺带一提,约翰·洛克菲勒的父亲也曾自称医师。在当时的美国,医生很少,也由于急剧的城市化,人们的压力淤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称医师的人以及奇怪的药品才会非常多。
彭伯顿以“制造使人精神振作的饮料”为目标,长期研究后,他终于完成了一种“黑色的液体”——这就是留名美国历史的品牌饮料可口可乐。
“这绝对能畅销”,对此深信不疑的彭伯顿得意扬扬地注册了可口可乐的商标。
不过,当时他的资金早已见底,并做出了“谜一般的费解行为”。他接受了两位友人的巨额融资,作为抵押,他将可口可乐三分之二的权利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他们。因为这一交易,可口可乐的权利开始陷入迷途之中。
最终,艾萨·坎德勒得到了这一权利。可怜的彭伯顿和他的儿子,因为“资本的规律”而被赶出了公司。意志消沉的彭伯顿医生在可口可乐公司度过了“提不起精神”的寂静晚年。
美式品牌的诞生
亚特兰大从战败的沉痛打击中站了起来,艾萨·坎德勒在这个时候买到了刚诞生的可口可乐的权利,他一个劲地思考如何在这个城市销售可口可乐。南方到处都有一家叫作Soda Fountain的小卖店,在那里他们以5美分的价格销售清凉的碳酸饮料。
有两位创业家找到了坎德勒。
“请让我们用瓶装来卖可口可乐。”
“请便。”他们轻松地得到了艾萨的许可。瓶装的可乐大概是卖不出去的吧,即使好卖,也可以把原液卖给他们,以此来赚钱——艾萨这样想着,将灌注的权利分别以每人“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他们。
这一合约在他们本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成了“留名美国历史的权利买卖”。
之后因为可口可乐的畅销,他们又将“可口可乐瓶装售卖的权利”转租给了其他人——这就是“垄断经销权合约”的开始。
瓶装可乐的大热与它瓶身独特的设计也有关系,但是它的价格始终稳定在Soda Fountain的“5美分”。便宜到谁都能喝上,正是可口可乐的魅力所在。
不仅如此,各地制造可口可乐的灌注公司都能制造出“相同口味”的可乐,也是其关键所在。为了实现“在美国的任何地方都能喝到相同口味的可乐”,各工厂的灌注流程都执行了彻底的“品质管理”。
使用正确的原料、以正确的工序进行罐装、正确地保存和运输。给所有流程制定“标准”,将其彻底贯彻到工厂,凭借这些,制作出相同口味的可乐才成为可能。
于是,在卡内基和洛克菲勒的工厂中编制出来的“标准产品批量生产”手段,在可口可乐公司完成了更深一层的发展。标准化的作业工序被整理到了“业务手册”中,引用到了每一家工厂里。由此,即便相隔甚远也可以实现不降低品质而批量生产。
接下来,为了让产品为消费者所知,推出花哨的广告一味地贩卖就行了。像这样“便宜、广域”地售卖,可口可乐的销售方法逐渐成了美式品牌的特征。
欧洲的品牌擅长“高价、狭域”地贩卖,与之相对,美国的品牌“便宜、广域”,与花哨的广告一起贩卖是它的特征。这一传统在后来的麦当劳和GAP身上得以继承。
在南方迪克西诞生的爵士乐向北方的芝加哥传播
可口可乐诞生于南方,朝着北方扩张。
还有一样东西,和可口可乐一样,从南方向北方传播,粉丝增多。
那就是布鲁斯和爵士。
南方的密西西比河沿岸,在一片被叫作密西西比三角洲的区域,棉花种植产业非常繁荣。南北战争后,从奴役中被解放出来的黑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从事着采摘棉花的工作。这是一种在灼热的太阳下进行的艰苦劳动。
在农场或者是夜晚的酒吧,他们以歌唱来排遣这种痛苦。从中诞生的灵歌,就是三角洲布鲁斯音乐。“布鲁斯音乐”用吉他和口琴演奏为人所知。
在那之后,在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城市新奥尔良,诞生了爵士乐。爵士乐又是以黑人和混血儿的音乐为本源的。
劳动歌和黑人灵歌,巧妙地融入拉格泰姆音乐(tagtime)中,早期爵士乐就诞生了,正巧与可口可乐的诞生处于同一时期。
爵士乐在新奥尔良得以发展的初期被叫作“迪克西兰爵士乐”。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就这样将其照搬到了乐队名上,发表了爵士乐界最初的唱片,将爵士乐推向全美。
在迪克西诞生的布鲁斯和爵士乐,无论哪一个都是在贫穷的黑人或者移民中诞生的。从遥远的非洲来到这里的非洲节奏,和爱尔兰的凯尔特音乐等多种多样的音乐在劳作现场等地交会,孕育出了迪克西独有的曲调。
短号、长号、单簧管,这些南北战争中被兜售处理的乐器演奏出的音乐,就是新奥尔良迪克西兰爵士乐。
爵士乐因为音乐家的搬迁,从南方的新奥尔良向北方的芝加哥和纽约传播。它不仅在地域上传播开来,还和布鲁斯、福音音乐等各种各样的音乐互相交融、互相影响,诞生了叫作节奏布鲁斯和摇滚这样绝佳的音乐。
总之,迪克西兰之后,爵士乐于20世纪初期在芝加哥开枝散叶,而芝加哥是我们讲到会计的历史时无论如何都会触及的一个地方。下一章开始,以芝加哥为舞台,音乐与会计的故事将要开始,敬请期待。
伟人们的晚年
19世纪的美国由于铁路的扩张,同时振兴了巨型市场。
一方面,出现了根据“标准”而进行批量生产的工厂;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男人企图靠着“夺取”赚钱的粗野时代。
从主角铁路公司诞生了成本计算和合并会计。
在南方城市中诞生了布鲁斯和爵士乐。
美国在会计与音乐的世界中孕育出了新品种,在这两个领域超越了欧洲,成了“发达国家”。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本章中“三位不幸的开拓者”。
横贯大陆铁路的提案者犹大、开采到了石油的德雷克、发明了可口可乐的彭伯顿。
这三位开拓者全都被公司赶了出去。
将他们赶出去的斯坦福、卡内基、洛克菲勒熟知“资本的规律”,一边掌握着资产负债表的右下方,一边成功增加了左边的资产。他们的晚年是如何的,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在横贯大陆铁路的开通仪式上“挥空了”的利兰·斯坦福,设立了“小利兰·斯坦福大学”这一以“儿子的名字”命名的大学。
夫妇两人在等待与盼望中生下一个儿子(Little Child),他从年幼的时候就常常生病,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年纪轻轻就在静养地佛罗伦萨去世了。夫妻两人为儿子的死悲叹不已。
为了治愈这份悲痛,夫妻两人“为了我们美国的孩子们”投入了大笔资金,设立了以儿子名字命名的大学。
钢铁公司的安德鲁·卡内基在他的晚年成了一名有名的慈善家。他与以卡内基工科大学(后为卡内基-梅隆大学)为首的多所大学的设立都有关联。
建在纽约曼哈顿的“卡内基音乐厅”作为音乐圣地而非常有名。对音乐家来说,站在这个舞台上会成为他们无上的荣誉。
约翰·洛克菲勒曾是虔诚的新教徒,他向浸礼教派系“芝加哥大学”的复兴投入了大量资金。
就这样,本章中的所有伟人,全都为后辈设立了大学。这么说来,在中世纪意大利发了财的科西莫·美第奇也建立了柏拉图学院。大概“向年轻人才提供学习的场所”,是不分时代和地点的传统。
或许,干了“粗暴”事的人是想赎罪,才变得想要培养年轻人吧。
在本章中出现过的人当中,赚了最多钱的、被称为世界第一富豪的约翰·洛克菲勒在生前说过想要活到100岁。
可惜的是,离愿望只差了几年,他的一生于98岁结束。
躺在病床上的洛克菲勒这样对将在下一章出现的亨利·福特说道:“在天国再会吧。”
对此,亨利·福特这样回答道:“如果你能去往天国的话。”
延伸阅读1.短号
与长号相比稍小一些,带有圆锥管的乐器。乔·奥利弗和年轻时期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都擅长短号。因为演奏方法与长号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两种乐器都能演奏的音乐家非常多。
2.标准时间
引入铁路公司的“标准”不只是轨道,美国的铁路公司还采用了“标准时间”。铁路出现以前,各个城市是以太阳的高度为基准决定各自时间的,因此,各个城市的时间会稍有不同。这一差异成了铁路运行的难题,也成了事故原因。因此,以英国铁路公司采用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为参考,1883年,考虑到各地有时差,美国铁路引入了四个“不同的标准时间”。运行时刻表的制作变得更容易,事故也大幅减少了。
3.区域管辖制
日本的电车公司也采用了区域管辖制。日本的情况是,所有的站与站之间的距离并不长。“管辖区长”的管理囊括了多个站点。
4.管理会计
英语为“Management Accounting”,直译为日语的话就成了“经营会计”,但是不知为何被翻译成了“管理会计”。
5.世博会
在日本比较著名的是1970年举办的大阪世博会。在那场日本首次举办的世博会上,太阳塔拔地而起,三波春夫演唱了主题曲《来自世界各国的问候》。
6.两条腿走路
因为许多人一般是在学习了财务会计之后学习管理会计,如果在财务会计的阶段就受挫的话,就无法继续学管理会计,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我认为比起簿记,更应该多学习为了利润增长而存在的管理会计。
7.垄断经销权合约
提供商标、知识等的特许授权人,与接受这些的特许经营人双方缔结的合约。广泛用于餐饮业、便利店、零售业、学习补习班等行业。
8.爵士乐
爵士乐诞生的19世纪末期,在新奥尔良,爵士乐并非拼写为Jazz,而是写作Jass。Jass在黑人之间,是意为女性性器官或是性行为的暗语。原本在新奥尔良的风尘酒馆被演奏的Jass,到了20世纪变为了Ja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