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放眼望去,港口城市利物浦遍地惨不忍睹。
这座城市曾为第一条铁路开通而欢声沸腾,又因为新大陆的移民而热闹非凡。现在它被投放了一枚枚炸弹,每当空袭警报响起的时候,市民就往避难所逃去。
在暗夜中潜藏着的,正是德国的轰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袭英国,拉开两国交战的序幕,以伦敦为首的主要城市受到了偷袭。
利物浦有造船厂等军事据点,成了德军攻击的重点目标。
利物浦市民一边震怒,一边抬头望向天空——100多年前,为庆祝蒸汽机车开通而鸣炮庆祝的那一片天空。
01 热衷汽车的机车驾驶员的儿子德国战斗机上搭载DB引擎
从利物浦铁路开通起,到敌军炸弹降落时,经过了100多年。
这期间,人们的交通方式经历了“铁路→汽车→飞机”的演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普及,促进商业飞跃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极为便利。
不幸的是,这些工具也成了战争武器,将市民卷到战火之中。
机车、汽车、卡车,还有飞机,全都成了战争中的武器。特别是在20世纪,武器性能提升,战场上死伤激增,酿成了悲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非常惨烈。华尔街股价暴跌引起世界大萧条,经济跌入谷底的德国推进了重整军备计划,这是不幸的开始。工业力量强大的德国钻研武器开发,纳粹党的空军眨眼之间就在欧洲实力首屈一指。
这一时期的德国战斗机上,搭载了名为“DB”的引擎。
DB是“戴姆勒-奔驰”的缩写。“B”指的是卡尔·本茨[7],他是汽车之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使用小型引擎的汽车。
我们稍稍将时间的指针倒回到本茨的童年,从一个悲伤的故事开始说起。
机车驾驶员的儿子卡尔,以制造汽车为目标
在英国,透纳的机车画成了1844年的话题。
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人们心心念念的蒸汽机车来了。
人们为目睹蒸汽机车赶到这里,震惊于机车疾驰的高速,不断地发出欢呼。人们的欢呼声与视线所及之处,都有约翰自豪的身影。
约翰是令人羡慕的蒸汽机车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列车脱轨,约翰和同事们一起竭尽全力使机车回到了轨道上,此时他染上的感冒引发了肺炎,36岁就去世了。
于是,约翰的儿子卡尔·本茨两岁就没了父亲。
虽然不记得父亲的样子,但是卡尔也非常喜欢蒸汽机车,小时候一直画蒸汽机车。他追随父亲的步伐,就职于蒸汽机车制造厂,他的汽车制造梦也在逐渐发酵。
有一天我要造出汽车
卡尔向着梦想跨出了一步,这是一条非常危险又艰辛的路。
他非常努力,研发出了试验车,但还有最后一个难题——城里人的反对。
令人难以置信,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汽车的城市英雄,饱受人们的谩骂和诽谤。对于只见过马车的市民来说,汽车过于新奇,非常碍眼。
吵闹的噪声和喷出的烟雾中,孩子起哄道:“这是女巫的车!”老人跑到政府机关抱怨:“快点停下吧。”因这样的骚动,卡尔的汽车被政府限制,无法在路上行驶。
明明研发出了试验车,却不允许在街上试行。好不容易得来的希望,大家为什么要让它破灭呢?完全不能理解,不能忍受。
他的梦想就让我来守护。贝瑞塔静静地下定决心。
她对15岁的长子和13岁的小儿子说:“我带你们去暑假旅行。只不过,要对父亲保密哟。”
早晨,三人悄悄地上了父亲的汽车,启动了引擎,目标是200公里外的贝瑞塔娘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长途汽车兜风。
早上,卡尔醒来后发现,家里一个人都没有。车库里的汽车也不见了。
“被摆了一道。”
卡尔心想就算追上去也来不及了。这时,母子三人正在兜风。在上陡坡时,车子停了下来。没有设想到陡坡,车上没有安装上坡的排挡。
长子和母亲在后面推,小儿子手握方向盘,想办法爬上了坡道。路途中,还出现了链条故障、燃料不足等情况,但是三人一边修理,一边继续旅行。路途中,人们目不转睛地看过来,但三人并不在意。
当周围开始被黑暗包围的时候,渐渐可以看到目的地的灯光了。
他们一边发出欢呼声,一边下坡,冲向普福尔茨海姆的街道。满头大汗、满身的灰尘和油污,三人虽然精疲力竭,但兴奋地向卡尔发送了电报,告诉他这一消息。
收到这封电报的卡尔放心了,同时“悄悄地为他们感到骄傲”。
这一次无计划的兜风,让他发现了几个重要的改善点,卡尔立刻在汽车中加入了上坡排挡。改良后的汽车,在慕尼黑工业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逐渐被人们所知晓。
卡尔的妻子与两个儿子守护了他的梦想。
对资产负债表的右侧感到苦恼的卡尔·本茨
在汽车的祖国——德国,或者是其他国家,人们依然对“女巫的车”抱有强烈的抵触,汽车只能卖出去极少量。
“只要做出来就能卖出去”,投资如果有回报,针对这一投资的筹措可以通过“负债”(L)来进行。但是“做出来却卖不出去”,投资面临风险,资金筹措依赖于负债就非常危险。这时,通过没有还款义务的资本(E)来筹措最为理想。
开发汽车时,卡尔就知道应该以非借款的形式来筹措。
他找到了愿意投资汽车的同伴,但还是有不少问题。虽然对出资方没有还款义务,但同伴会插手经营。卡尔与出资方之间,光是围绕公司经营,就发生了很多纠纷。
他问妻子的娘家要过钱,被法院扣押过财产,被出资方逐出了自己的公司……卡尔历尽艰辛,甚至有点可怜。
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商人在各个时代、各个地方都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
意大利商人面临被盗贼袭击的风险。
英国铁路公司的经营者面临无法筹措巨额投资的风险。
卡尔·本茨面临“投资没有回报”的风险。
卡尔的公司克服了经营分歧和资金危机后,能稳定地生产和贩卖汽车了。
卡尔对于技术很有自信,解决了资金问题,他一鼓作气地推进汽车的制造。
这时,在斯图加特城里,戈特利布·戴姆勒也和卡尔一样致力于汽车开发。德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背负了巨额赔偿金,经济形势下滑,这两位对手开展了业务合作,1926年合并成了“戴姆勒-奔驰”公司。
戴姆勒-奔驰公司对德国经济起到牵引作用,发展顺利。因为技术太高端,戴姆勒-奔驰深深地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奔驰的粉丝希特勒命令该公司制造武器,研发飞机引擎。正如本章开头所讲,安装了DB引擎的战斗机轰炸了英国。
为什么安装了高性能DB引擎的德国空军失败了
在这里,我想稍稍转换一下视角。
德国飞机安装了性能卓越的DB引擎,为什么战败了呢?
德国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性能上,绝不输给英国,拥有战斗机的数量也远远超过英国。战前许多声音认为,德国更占优势。
顺带一提,这场战争发生前夕,驻扎在英国的美国大使乔·肯尼迪曾向华盛顿发送消息“英国可能会沉没”,激怒了罗斯福总统。
英国战胜德国的背后,有“雷达”这个秘密武器。
英国通过雷达,能立即察觉德国飞机,尽早进行应对。通过雷达的开发和灵活运用,英国取得了胜利。德国虽然热衷于武器开发,还是小看了雷达。
不依赖武器战斗,凭借信息取胜——这在信息化社会,成了任何国家、任何企业的口头禅,它崭露头角是在这场战争中。
当信息成为武器时,通信技术就不可或缺了。英国的铁路公司首先采用了通信技术,英国开始掌控世界霸权。
02 以海运和IT掌握霸权的英国全球化战略被处以绞刑的男人
距离伦敦29公里远的斯劳发生了杀人事件。
被害人是一名50岁上下的女性。她的交往对象被视为犯罪嫌疑人,从现场逃脱了!
这位嫌疑犯从斯劳站,乘上了驶往帕丁顿站的列车。
这一消息传来时,恰好是1845年元旦。事件正巧发生在前一年透纳所画的那条铁路上。
斯劳站的工作人员发送了“嫌疑犯从这里去往帕丁顿站”的电报。
“穿着贵格教徒风格的服装,褐色外套下摆较长,在从前往后数第二节的一等车厢尾部上车。”
收到了电报的铁路警察,在列车到达后立刻开始尾随嫌疑犯,不久后就逮捕了犯罪嫌疑人约翰·泰威尔。
他在杯子中放入氰化钾,毒杀了他的情人。之后,他离开现场,企图乘火车逃走。
如果使用其他方式就有可能逃脱,但可惜的是他选择了最早引入电报的西部大铁路。
他被判处了绞刑。
《电线勒住了犯罪嫌疑人的脖子》这出逮捕戏码成了新闻头条,令世人震惊,当时“电信”还没有广泛普及。通过电报就能逮捕犯罪嫌疑人,“电信”展示了它的实力。
“电信”是铁路公司梦寐以求的技术。
早期的蒸汽机车刹车技术有所欠缺,经常发生追尾和脱轨事故。
列车的运行数量增加后,如果前面的列车一会儿故障,一会儿脱轨,就会发生追尾。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站与站之间传达“安全运行”“发生故障”等信息。
铁路公司都非常渴望得到电信技术,避免铁路事故发生。
从有线通信到无线,接着是雷达
连接车站的电信技术,是由英国人库克和惠特斯通开发,并卖给铁路公司的。在数条铁路上,爆发了反对电信的示威游行,乔治·史蒂文森的儿子罗伯特·史蒂文森也参与到了游行当中。
最后,西部大铁路引入了电信技术。无论从先前折旧方案的提出看,还是从电信的引入看,西部大铁路都是一个非常“喜欢新事物”的公司。
铁路公司使用了电信技术,能安全有效地运行列车。不久后,莫尔斯电码代替了库克-惠特斯通系统,进一步扩大了通信范围。
通信网络的扩大是一次飞跃性的进步。英国国内的通信网扩大了,连接英国和新大陆的横穿大西洋的电缆也应运而生。
继有线通信之后,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使用电磁波的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通信,航行船舶之间能实现通信,航海的安全性得以提升。进入20世纪后,无线通信除了活用于广播、电视,英国还推进了军用“雷达”的开发。
英国开始开发“雷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伦敦市民在一战中受到德军空袭,对这一经历感到恐惧和愤怒。由于这样的经历,英国围绕“怎样才能应对敌机的来袭”,进行了多次探讨。
“镭射激光”就是这些对策中的一条。使用强有力的激光破坏来袭的德国飞机,这种想法虽然像科幻片,但也曾被认真探讨过。
尝试开发雷达的,是英国国立物理学研究所的罗伯特·沃特森·瓦特。沃特森·瓦特是詹姆斯·瓦特的孙子,他认为激光这个想法“非常愚蠢”,对此付之一笑。但是他积极地研究无线电来探测敌机。
发送电波后,让飞机反射回来,通过捕捉这一信号就能测量位置。沃特森·瓦特的试验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技术就是雷达(radar: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
英国城市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很多次空袭,但是因为有雷达,它们至少成功防御住了安装DB引擎的纳粹战斗机的攻击。
使英国繁荣的三角贸易
有线、无线、雷达……由于铁路的出现而诞生了无线电通信的英国,因为技术进步一气呵成地扩大了通信网。
20世纪后半叶,网络连接了电脑,人们开发出将信息详细地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达,在终端再解码的技术。有了因特网,我们才能收发电子邮件,进行信息检索、网络金融交易。
我们可以看出,从铁路分出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个发展方向”。
一条是从蒸汽机车向汽车、飞机发展的交通工具的“工业化”。
另一条是交互信号,向无线、因特网发展的“信息化”。
20世纪后半叶,以铁路为起点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漫长轨道,再次交会到一起,人和物能在短时间内移动,钱和信息跨越了距离,可以瞬间结算和通信。这样一来,我们终于到达了“全球化”的新世界。
从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出现的1830年开始,全球化发展的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世界的霸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英国走向全球化。其成功的原因,在很多时候被一言概括为是工业革命的功劳,但不仅是这一点。
我们知道,由于工业革命,曼彻斯特的纺织工厂成功实现了机械化。但是由于英国处于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无法栽培作为原料的棉花,因此他们考虑“从别的地方低价进货”。美国南方等地就被选为了栽培产地。从非洲运送奴隶到这里,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在机械化的英国工厂完成棉织品加工——这样的“三角贸易”体制就形成了。
从非洲向美国南方运送奴隶,在美国南方采摘棉花运往英国,将棉质品和枪运往非洲。三角贸易体质,让英国开始统治这一地区的海上贸易。
正是大型蒸汽船和活用了蒸汽船的海运网络,支撑着这个三角贸易体制。
利物浦可以说是这一海运的要塞港口。利物浦是将黑人奴隶运往美国的中转地,另外,它也是棉织品运往各地的出发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都是海运和造船的重要地点,所以这里才最先被纳粹德国盯上。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关键词“全球化”
为了维持三角贸易体制,英国对蒸汽船、港湾设备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投资。
另外,在19世纪,英国在扩大通信网络上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英国在设置海底电缆以及横穿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等通信网络的设备上投入了巨大精力。
这样一来,英国构建了包围大西洋,既运输物品又运输信息的网络。使用这一电信网络,就可以进行贸易货款的结算。利用了通信网络的结算服务,使得英国在意大利银行网络服务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由于领先于世界各国构建了通信网络,英国将巨额的手续费收入囊中。第一个构建便利网络的人会赚钱——这是历史的经验。
英国所完成的海路与通信网络缩短了英国和美国的距离。
移民、资金、信息,还有贪欲,各种各样的东西渡过了大西洋。在那之后,通信网络也扩大到了欧洲和亚洲各国,全世界因此被连接到了一起。最终,因特网一出现,就一口气推进了世界的全球化。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也在使用“全球”(Global)这一词语,但是它拥有“国际”这一意义,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在此之前说到“国际”,首先会让人联想到“国际间的”(International)这个词。
我认为,“全球化”这一关键词突然间开始被使用,是从因特网出现、柏林墙被推倒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Global的词源“Globe”原本指的是地球。将它转换一下,Global就意为“整体”。Global含有这样的意义:国家与国家并非只是连接了起来,我们其实已经是“一个整体”了。
从1995年发售的Windows95开始,电脑开始联网。
1997年,四散的世界各国航空公司组成了联盟。
1998年,欧洲引进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欧元。
这些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事情,全都是超越了“联结”,想要成为“一体”的行动。20世纪90年代,德国某家非常有名的企业向着“全球化”踏出了一步,那就是戴姆勒-奔驰。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打击中重新站起来,戴姆勒-奔驰成了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高级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奔驰在20世纪90年代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德国企业首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03 金融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会计基准在德国基准下有盈利,在美国基准下却有亏损的戴姆勒-奔驰
20世纪90年代,戴姆勒-奔驰已经是受到世界各国顾客喜爱的全球性品牌。虽然它的汽车已实现全球销售,但是它们还想将“筹措”也变得全球化。
已在德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戴姆勒-奔驰,以在美国进行资金筹措为目标,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戴姆勒-奔驰于纽约上市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事件”。
同一个公司,在德国的会计规则下有赢利,而在美国的会计规则下重新计算的时候,却变为有亏损。关于“国家不同,会计规则有所不同”这一事实,会计专家就不用说了,许多经营者也都知道。即便如此,像戴姆勒-奔驰这样的公司“在德国有赢利,在美国却有亏损”的事实,依然给了经济界相当大的冲击。
当时,作为美国会计基准的U.S.GAAP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质量最高的会计规则”。不仅如此,由于这一事件,甚至流传出了“德国的会计基准过于低下”的质疑。
说到这一事件发生的1993年,正值全球化开始发展。在会计界,不仅要“连接各国的会计规则”,制定“一个统一会计规则”的行动也一下子增多了。
不过,如果观察一下奔驰公司的步调,就会发现“资产负债表右下方的出资者”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原本是卡尔·本茨所设立的小公司,家人和认识的人进行了出资。随着公司规模的变大,出资者在不断增加。于是他持有的股份比例降低,这家公司变得不再是他的公司。
顺带一提,他曾被赶出过奔驰公司一次。被赶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想必是他有所疏忽了,但是,由于急剧发展而增加股东的公司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之后,它与戴姆勒合并,成了戴姆勒-奔驰,在德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戴姆勒-奔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更进一步: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了。这样一来,就变为了由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者共同出资。
因为IT的发展而到来的全球化时代,投资成了跨国行为。
也就是说投资者(Investor)成了海外投资者(Global Investor)。
在全球性投资的时代,会计规则也应该全球化——在这种声音的推动下,“会计基准国际化”的步伐开始了。
围绕国际会计基准展开霸权斗争的美国和英国
英国于19世纪在通信网中建立了立足点,到了20世纪,世人看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股份市场为首的金融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在加速。
银行交易、保险、股份投资等所有的金融交易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了。金融世界,早已没有了国界之分。
在这样“无国界投资”的时代,不同规则非常不方便。像戴姆勒-奔驰这样“在德国有赢利,在美国却有亏损”,投资者就不知道该相信哪一边。
为了保护全球投资者,最好使公开公司的会计规则统一化——这样一来,“国际会计基准”就出现了。
要制定世界上“唯一”的会计规则,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国际会计基准IA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中,“总论”虽然所有人都赞成,但是围绕“分论”却不能达成统一。这是由于每个国家都希望“规则对自己的国家更为有利”。
国际会计基准是什么
美国和英国处于讨价还价的中心地带。国际化刚开始的时候,相比而言美国和英国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工作的推动,两国不一样的想法就逐渐浮出了水面。美国自信满满,认为“世界上质量最好的规则是我们的”;与之相对,英国也毫不相让,认为“我们的才是适应新时代的规则”。两国之间的鸿沟无法跨越。
美国打算以“自称世界第一”的会计规则U.S. GAAP为基础来制定国际会计基准。与之相对,英国叫上了欧洲同盟国,形成了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这样一个新的阵营。
这场美国对英国主导的IFRS战争,硬要打比方,就像是“本大王胖虎[8](美国的U.S.GAAP)VS登上了新的人气王宝座的小夫[9](英国主导的IFRS)”。
这场战争,以一种意外的形式了结了。美国竟然提出了“接受IFRS”标准。“那个胖虎竟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但是,美国表面上一副“接受了IFRS”的温和面孔,但是心里却想着“在背后控制IFRS吧”。一边表面上抛弃了U.S.GAAP而采用IFRS,一边谋划着要将IFRS变为美国流派这样“舍弃名字而夺取实权”的战略。
英国只能忍气吞声,IFRS注入了“美国流派”的思想。
围绕IFRS,英国和美国之间的调整至今仍在持续。将来,
是否能完成美国和英国双方都接受的IFRS,现在还不清楚。
在这里犹豫不决的“大雄[10]日本”被夹在胖虎和小夫之间左右摇摆。当时日本的公开企业,根据以下三种会计规则“任选一种”进行结算。
日本基准(大雄基准)、U.S.GAAP(胖虎基准)、IFRS(小夫基准)。
500年来会计主角的变化
“国际会计基准”是世界上“唯一”的会计规则是件好事,原本曾是IA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的标准发展之后变为了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两者在日语中皆被翻译为“国际会计基准”,所以日本人没有注意到,以前的“A:Accouting”(会计)一词变为了“R:Reporting”(报告)。
从“会计”到“报告”,这绝不仅是名字的问题,其背后有着巨大的变化。
最重要的,就是会计“主角的变化”。
从中世纪意大利时的簿记开始,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时代为止,说到会计,它的主角是经营者本人。会计是为了明确自己的赢利。
但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中,从蒸汽机出现开始,情况就逐渐发生了改变。
铁路公司从陌生人股东那里筹措大规模资金,不断引进监察,这时就需要向股东出具可靠的财务报告。
接着,以美国的大萧条为契机,开始保护“广义的投资者”,制定了由CPA进行监察的企业信息公开制度。这样一来,财务报告的可行度才得以保证。
最后,全球投资者一出现,会计的目的就成了“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在这里,主角不是“自己”,而变成了“接收信息的投资者”。
也就是说,在500年的历史中,会计从“为了自己”,变成“为了他人”而进行。
当然,会计的基本目的是“记录、计算和说明经营活动”,在此限定之下“为了自己”而进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英国到美国,还有全球化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向“投资者”提供信息一点点地被重视起来。
这样的转变,影响了会计规则产生了重大的变更。比如说围绕资产评价的“原价主义向时价主义”的转变。
围绕资产评价而展开的“原价VS时价”的战争
在资产评价中,“原价VS时价”的战争正如“天主教VS新教”的战争一般,难以决出胜负。除了当事人之外,在不清楚对立的本质这一点上也非常相似。
原价和时价的不同
如果追溯到意大利,商人记账、明确赢利是为了“分配赢利”。账本中所计算的赢利(利润),成了给股东分红和给国家支付税金的标准。利润能够调整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
人们讨厌资金中虚拟的利润,虚拟利润中的分红和税金都无法支付。因此,在重视利润的规则中,人们比较喜欢基于“原价”的资产评价,而讨厌计算无法分配账面收益的时价。
与之相对,在乔·肯尼迪之后,逐渐强调投资者保护而开始出现的新型规则中,为投资者“提供信息”是比什么都要优先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人们则希望以更好地表现资产现状的“时价”来评价。
综上所述,根据将会计的目的放在“为了自己的利润”上,还是“为了投资者的信息提供”上,人们所期望的规则有所不同。
那么,让我们将话题拉回到国际会计上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围绕主导权而发生争执,但实际上,这两个国家都是时价主义的爱好者。也就是说,接下来,国际规则一定会由原价主义向时价主义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已经开始了。
这为长期以来“喜爱原价主义”的日本带来了困惑和混乱。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制定会计规则的时候,都是以德国为样板的。与喜欢时价的美国和英国相反,德国和日本非常喜欢原价主义。
时价主义爱好者英美VS原价主义爱好者德日,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美两国的喜好与推进了“从工业到金融的产业转变”有着很大的关系。与之相对,德日两国都喜爱制造东西,是制造业强国。
对建筑物和机械比较依赖的制造业,一边对建筑、机械进行“原价”评估,一边进行着折旧计算;而在金融业中,固定资产非常少,大部分资产是金融资产,人们更习惯于“时价”评估。
在制造业中,“利润”才是最重要的,它注重计算利润的损益表;金融业中,比起利润,以时价评估的“资产负债表”更受重视。
目前,在日本的公开企业中有“三种会计规则”,对此我已经进行了说明。那就是“日本基准(大雄基准)、U.S.GAAP(胖虎基准)、IFRS(小夫基准)”。
这三种规则全都是沿袭了最近英美流派“重视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的倾向而制定的,但是其中,按照“日本基准→ U.S.GAAP→IFRS”的排序,“喜欢时价主义”的程度逐渐加强。
像这样喜爱时价主义、重视资产负债表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即便如此,人们对英国IFRS“爱好公允价值(时价)”除了惊讶,还留下了一些感慨。
有价证券我们可以理解,但有时,英国认为连建筑物都应该用“公允价值”来评价,不愧是在伦敦大火之后禁止木造建筑而推进石造建筑的国家。确实,石造建筑也有经历了岁月流逝而价格上涨的时候,这对有着木造建筑文化的日本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04 企业并购的增加和现金流量计算表向凡·高的《向日葵》流去的日本投资货币
“人是不是一种无法从失败中学习的生物呢?”
历史中发生了数次“泡沫事件”,令我有了这种想法。
从前有17世纪在荷兰发生的郁金香泡沫事件。
20世纪前半叶时,美国股市发生泡沫,引起了大萧条。
在20世纪后半叶的日本,有股票和土地价格暴涨引发的泡沫。
正值日本泡沫时期高位,以日本企业“收购帝国大厦”为代表,出现了许多类似“日本要买下美国”这样夸张的新闻。这与美国经济低迷也有关系。
其中,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就是“安田火灾海上保险股份公司以58亿日元中标了凡·高的《向日葵》”这一新闻。
一幅画58亿日元,这在当时来说是绘画拍卖史上的最高金额。
日本企业的名字曾经很少在绘画拍卖中出现,因此,这成了一条让世界都看到日本景气程度的新闻。
在这一泡沫时期的日本招聘活动中,银行、证券、保险这样的金融公司非常受学生青睐。
业绩良好的金融机构,争相录取大量应届大学生。我也是这一时期的人,我的同级生中的大多数都还就职于金融机构。当时的招聘活动中,“金融”的人气是绝对比物流和制造业要高的。
“金融的工作是最有趣的,而且工资也很高。”虽然自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以来,银行一直是进行商业和工业等买卖的人们“背后的无名英雄”,但是在泡沫时期的日本,风向明显有所改变。
这一“重视金融”的趋势,也蔓延到当时经济不景气的美国,金融业果断地进行了改革。大萧条后的1933年实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树起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壁垒,但也于1999年作废,因此诞生了“涉及各种业务”的巨大金融机构。
由于这一趋势,伴随着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加速,围绕投资而展开的新动作开始了。日本的泡沫经济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破裂,但是在美国和欧洲,“全球化的金融商业”兴起,投资“全球化”的趋势与日俱增,投资也开始从制造业流向金融业。
这样一来,伴随着欧美金融机构的兴起,资本市场发生了几处值得关注的变化。
比如说,“Fund”和“企业并购”的增加。
新出现的股东“Fund”
人们听到“Fund”这个词的机会增加了。它原本是“基金”的意思,但是最近开始用于“从许多人那里收取资金,进行专业运作”的投资信托等行为。
从被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Fund是位于资产负债表右下方的“股东”。
不是个人股东,也不是法人股东,“Fund股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有着金融机构做后盾,Fund层出不穷。虽然它有各种各样的内容,但无一例外都开始对公司经营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影响。
原本,陌生人股东出现以来,股东的货币狂热程度就一个劲地上涨,但是最近的Fund不仅对赚钱有贪欲,直接插手经营的情况也在增加。不再沉默地等待分红和股票的价值上涨,行使表决权,有时候还会使经营者改朝换代,这样“会说话的股东”的影响力在全世界逐渐增强。
Fund本质上是出资者的代理人,所以对出资者来说,必须赚取回报。他们不仅会做出“这会赚钱”这样的判断,还会参与到所有资产的投资当中去。包括房产、自然资源,最近还会出现在画作拍卖会上。
原本在意大利,出资者是家人和朋友。他们既是出资者也是经营者。
但是在荷兰和英国出现的股份公司中,陌生人股东增加,所有权和经营权变得不再一致。另外,股东的货币狂热程度也猛地上涨。
于是,作为20世纪全球化的投资者,对货币的狂热程度更高的“Fund”出现了。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Fund寻求全世界的“赚钱之所”,到处奔走。
Fund股东的出现,也对公司的经营和会计规则有所影响。
首先,本质上来说,Fund对他人资产进行代理运作,就必须给委托人一个结果。为此,Fund就会拘泥于投资回报率(收益率)。比起对出资方精神上的支持,更寻求具体数据的倾向增强,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要说什么样的收益率判定更受欢迎,那一定是短期性的更讨人喜欢。一年结算一次的话是不够的,最好是半年结算一次,或者是一个季度结算一次。
向现金流量的原点回归
“请问田中先生,虾(EBI)什么的,您知道吗?”
从熟人那里接到这样的电话,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的时候。
突然被问到是否知道“虾”,我有些仓皇失措。
在欧洲电信公司日本分社担任董事的他,突然被总公司告知“现在开始所有对分行的评价都要以‘虾什么的’来进行”。
详细地问了一下他才知道那是指“EBITDA”。因为发音为“ebitto-di-ei”,作为会计小白的他才会误听成了“虾”(日语发音为EBI)。
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大多数的全球化企业都在使用EBITDA(通称EBI)。
简单来说,EBI是“利润”(Earnings),也就是1年赚到的钱。应该注意的是,正如其名字“Earnings Before Interest,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所表示的那样,它是在扣除“利息、税金、折旧费和折价费”之前的利润。
之所以要在扣除这些之前来计算利润,是因为“利息、税金、折旧费和折价费”的各个项目根据国家的不同,其金额也有很大的差异。
利息和税金根据国家的经济状态和税法,其金额会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各种折价费用根据国家的会计规则也有所变化。除去这些项目,就能表现“公司原本的赢利”。
EBITDA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增加的企业并购交易中变得备受关注。这是由于,它是一种“与现金相似”的利润。
在企业并购中受到重视的,并不是用各国权责发生制会计复杂离奇的规则来计算的利润,而是“赚到何种程度的钱”这样的现金。
也就是说EBITDA,也是伴随着企业并购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向现金回归”的现象。
各国的会计基准以及国际会计基准开始注意到了这种“向现金回归”的现象。
在此之前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两种表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作为新面孔的“第三种财务报表”,那就是“现金流量计算表”(C/S:Cashflow Statement)。
在资产负债表的右下方出现了Fund
现金流量计算表正如其名字所示,表现了现金的增减,也就是收入和支出。简单来说,就是像零钱账本和家庭记账本一样,是极其原始的收支计算。
由于这一“新人”的出现,财务报表成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计算表”这三种报表。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现金流量计算表所处的地位。
有很多人将现金流量计算表理解为“随着会计基准的国际化而新出现的报表”。不能说是错的,但是这种理解有些过于浮于表面了。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能明白,19世纪初的铁路公司开始由“现金”向“利润”发展,时隔200年,又正在向现金“回归”。
“利润”是权责发生制的根基,它渐渐变得困难、复杂,而久违地回到类似家庭账本一样的形式上来,让会计“回到原点”的,正是现金流量计算表。
发明了汽车和通信的功勋们的晚年
从蒸汽机车开始的交通工具的历史,向着汽车、飞机延续了下去。
另外,联结了铁路公司的车站电信技术,现如今通过互联网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一眨眼间,工业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
这条漫长的道路,开始于1830年利物浦蒸汽机车的首次开通。
三种财务报表
这200年里,企业的资金筹措巨量化、全球化,资产负债表右下方所出现的出资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包含Fund在内的投资者的全球化,出现了国际会计基准。同时,工业向金融业倾斜,会计采用了“时价主义”。
过于着急的全球化,在2008年的雷曼冲击时停滞。在这一过程中暴跌的时价,是否能被称为“公允价值”呢?面向投资者的“报告”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才好呢?此后,为“保护投资者”而发起挑战的历史还将继续。
最后,我来介绍一下在本章中介绍过的功勋们的晚年吧。
1925年,在慕尼黑“汽车诞生40周年纪念会”上,能看到81岁、满头白发的卡尔·本茨的身影。他乘坐最开始制作的三轮型汽车出席。只不过由于年纪大了,他无法驾驶,他的儿子欧尔根手握方向盘,驾驶车辆穿街走巷。
卡尔受到了大街小巷热烈的欢呼,再也没有人对这对父子发出谩骂声了。
卡尔在晚宴上也是人们的焦点所在,他被誉为“汽车界的乔治·史蒂文森”。可惜的是在这盛大的庆典之后,卡尔的身体变差,于1929年4月结束了他84年的一生。
卡尔没有看到半年后发生的纽约大暴跌,还有大萧条。之后,自己的公司被希特勒卷入战争中的事情他也一无所知。或许卡尔的死是神对他“不用看见不幸发生”这样的一种眷顾也说不定。
对卡尔·本茨来说,被汽车和家人所包围的一生令他十分满足。
随后,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发明了雷达,减少了破坏,防御了德国对英国侵略的沃特森·瓦特。国王认可了他的功绩,授予他爵士爵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在多个省厅担任顾问,之后移居加拿大。
他在加拿大驾驶汽车的时候,由于雷达测出超速而被逮捕。
被命令要降速的沃特森·瓦特不由得这样嘀咕道:
“被恩将仇报了。”
延伸阅读1.戈特利布·戴姆勒
戈特利布·戴姆勒所经营的戴姆勒公司,它最大的经销商是有犹太血统的德国人艾米·耶里耐克,他女儿的名字叫梅赛德斯。比起“戴姆勒”的生硬发音,耶里耐克更喜欢“梅赛德斯”这个名字。于是戴姆勒将梅赛德斯这个名字登记为了商标。
2.信号灯的诞生
为防止铁路事故,英国铁路中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红绿信号灯”。以前西部大铁路中所使用的是“球形信号灯”。球在上部就表示“前进”,它也被推广到了美国。“Highball”(出发前进)这样的暗号,也成了随着“来,喝吧”的喊声一起喝下的,掺了苏打水的威士忌酒的名称。
3.莫尔斯电码
在日本,符号的短点表示为“ton”(点),长点表示为“tsu”(画),所以莫尔斯电码也被称为“ton-tsu”。它是一种仅靠短点和长点的组合就可以实现通信的符号,被广泛活用于无线电、音响、发光信号等领域。
4.国际会计基准
投资在国际上进行,会计基准也应该国际化,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会计规则也会成为决定税额的基准。这时,向投资者提供信息和支付税金之间的矛盾无法轻易调和。
5.原价和时价
比如在“宝石店里进了强盗”这样的新闻中,作为受损金额而报道出来的是标价金额,即“如果卖出的话是多少钱”,也就是时价。假如说宝石店的利润率很高的话,其进货时候的原价应该会更低。也就是说,真正的受损金额是和原价相当的金额。
6.围绕会计基准国际化发生的混乱
现在,日本的公开企业可以在“日本基准、IFRS基准和U.S.GAAP基准”这三种规则中选择一种制作财务报表,进行报告。重要的是,采用其中的某一种,结算结果会与采取其他基准有所不同。另外,会计基准变更的情况下,结算数字也会受到影响。
在看结算数字的时候,也必须注意“采用了哪一种会计基准”——如果处于过渡期而没有办法则另当别论,这成了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7.会说话的股东
近年来,在股东大会上,激进者对于经营分红和人事任命等以强硬的态度提出意见的情况增多了。因为这个,日本企业的股东大会以极具防御性的姿态召开,根据预测准备的问答集一年比一年厚。令股东大会的运营负责人感到胃痛的情况非常多。
第二部分的结语
第二部分结束了。这是一场一气呵成的旅行,到互联网和国际会计基准出现的现代为止,大家是否有些晕车了呢?
虽然“蒸汽机”带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但是就本书来说,我认为,蒸汽机车和蒸汽船出现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社会变革”。
蒸汽机车和蒸汽船的出现与通信网络的发展相结合,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繁荣。
第二部分中隐藏的主角“交通工具”的变化在此没有终结,继续向着汽车的方向发展。随着交通工具的出现,发展公司的资金筹措数额变得越来越大,这一变化也带来了会计制度的变革。
在这种趋势当中,“为了自己”而进行的会计,变为“为了他人”而进行,这就是财务会计的历史。
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中,出现了将这一趋势再一次拉回到“为了自己(经营者)”的运动,那就是管理会计和金融。
[1]詹姆斯·瓦特(James Wat):1736—1819年,发明了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人物,发明家、技术人员。
[2]乔治·史蒂文森(George Stephenson):1781—1848年。他成功使机车实用化,被称为“蒸汽机车之父”。
[3]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年。代表英国浪漫主义的风景画家。
[4]乔治·哈德森(George Hudson):约1800—1871年,英国人,投资了数家铁路公司,是成立米德兰铁路的鼻祖,被称为“铁路之王”。
[5]指“增加表面上的利润”。也就是使赢利看上去变多。与之相反,因为不想支付税金等理由而使利润看上去变少,称为“逆粉饰”。
[6]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atrick Kennedy):政治家、实业家。首任SEC主席,约翰·F.肯尼迪之父。
[7]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Karl Friendrich Benz):1844—1929年,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搭载小型内燃机汽车的技师,被称为“汽车之父”。
[8]胖虎:日本动画及漫画《哆啦A梦》中的角色,个性粗暴,容易冲动。——编者注
[9]小夫:日本动画及漫画《哆啦A梦》中的角色,性格自大、骄傲。——编者注
[10]大雄:日本动画及漫画《哆啦A梦》中的角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