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边看着自己即将搭乘的、破破烂烂的蒸汽船,一边苦笑道:“乘这个可能没法活着到达了啊!”
他离开故乡爱尔兰,要前往美国。在中转地点利物浦,除了这群干瘦憔悴的爱尔兰人外,别无他人。
他们基本上都很贫困,手握着仅有的一点钱,来到了利物浦港口。他们舍弃热爱的故乡,奔赴新天地美国。
我们故事的舞台将转移到新大陆美国。
01 向着西方的新大陆渡海而去的移民和投资货币从利物浦港口向着新大陆开始旅程的一位年轻人
爱尔兰人奔赴美国,源于一场马铃薯饥荒。
当地的马铃薯由于一种流行病,变黑腐烂,引起了饥荒,这对爱尔兰人来说成了生死攸关的难题。长期以来,爱尔兰天主教与英国新教对立,天主教教徒被严厉镇压,被剥夺了土地,驱逐到了荒凉的西部。他们所依赖的命脉,是只有在贫乏土地上也能培育的土豆。如果无法采摘土豆,他们就走投无路了。
帕特里克是这群爱尔兰人当中的一员。只不过,比起逃离爱尔兰,年纪轻轻的他对新大陆充满了更多期待,想在美国大干一场。
与他的意气风发相反,这趟去往美国的航程很糟糕。船内塞得满满的,乘客都染上了霍乱、痢疾、天花等传染病,一个接一个在船舱中死去。
终于,船在波士顿靠岸。幸运的是,帕特里克健康地到达了目的地。他与此次旅途中邂逅的一名爱尔兰女性结婚,育有一男三女。虽然组成了美满的家庭,但他在美国的生活并不那么轻松。
波士顿移民激增,发起了排斥爱尔兰人的运动,甚至找工作也成了一件大费工夫的事。他靠着在酒馆打工养活了一家人。
最终,帕特里克既没赚到钱,也没名声,染上了霍乱,36岁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帕特里克·约瑟夫(P. J.)——背负着父亲的期待,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他以爱喝酒的爱尔兰人为对象,做起酒馆生意,并不断赢利;他还作为移民调停人,成了政治家。这位第二代可以说是在爱尔兰移民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父亲对儿子的期待不断提高。
P. J. 的儿子:第三代帕特里克又反过来被命名为“约瑟夫·帕特里克”。这是为了将“帕特里克”这个爱尔兰式的名字藏在后面,使约瑟夫变得更为显眼。第三代约瑟夫从小就被大家叫作“乔”。乔不仅是实业家还是政治家,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乔的儿子,终于攀登到了美国权力的顶峰。他就是美国最有名的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 F. K.)。
从利物浦远渡到波士顿的帕特里克,传承到了第四代,J. F. K在1894年成了第一位爱尔兰天主教总统。
只不过,本章的主人公并不是 J. F. K,而是他的父亲乔。
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6],通称“乔”。他与会计史有着紧密联系。实际上,真正想当总统的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自己。
《晚钟》夫妇感谢神明的理由
历史总是出人意料,以英国为例,因木材不足而开始使用煤炭,竟然就促使了工业革命的诞生。
土豆代替煤炭改变了19世纪的历史。19世纪中叶发生马铃薯饥荒,欧洲各地大量移民远渡重洋来到美国。
16世纪,西班牙消灭了印加帝国,并将土豆运往欧洲。因为土豆能在寒冷地区茁壮成长,一点点在欧洲散播开来。
西班牙人用当地的“papa”来称呼土豆,这和对罗马教皇的称呼相同,于是它被改称为“patata”。英语圈内就变成了“potato”。
土豆出现以前,欧洲人还没有吃过长在泥土中的农作物。人们对土豆敬而远之,甚至怀疑它有毒,还出现法律来禁止食用土豆。
土豆能带来丰收,一点点渗透到了市民中,被称作“穷人的面包”。土豆容易培育,营养价值又高,对穷人来说非常有用。
最早引进土豆的,是贫穷的爱尔兰人。另一方面,最晚普及土豆的是法国。在烹饪方面非常高傲的法国人,起初对穷人的面包不屑一顾,但土豆还是一点点地渗透到了市民中。
这个时期,法国画家米勒画出了《晚钟》。
这幅画并不是往常的宗教画作,它描绘出农民平凡的日常与小小的幸福。
随着教堂晚钟的回响,农民夫妇停下工作,双手祈祷。背后的景色非常明快,但他们的脚下笼罩着一层阴影,田里栽培着的是土豆。手推车中装着的应该是用来贩卖的土豆,而脚边留给自己的,量很少。
正如这幅画所描绘,一开始对土豆敬而远之的法国农民也在种植土豆。
米勒发表《晚钟》是在1859年,马铃薯饥荒已经过去了。这对夫妇还留存着对饥荒的痛苦记忆,一边感谢“平凡的日常”,一边祈祷。
“说明与倾听”是会计与监察的根源
一方面,许多贫穷的人想前往美国;而另一方面,有钱人的投资货币也在19世纪后半叶从英国流向美国。
因为工业革命而富裕起来的产业家,或者是由于铁路股票而赚了钱的人,都在寻求下一个赚钱地点,他们向新大陆美国投去了炙热的目光。在那里,铁路公司和制造业公司一个接一个拔地而起。
英国人对向美国投资进行了研究,但问题是,他们无法得到被投资方的财务信息。
“那个公司,是不是看上去能赚钱?”“不会倒闭吧?”“股票会上涨吗?”
美国投资传闻数不胜数。会计师(Accountant)就企图从中赚上一笔,他们不断思考怎么能从传闻中分得一杯羹。
英国在铁路公司热潮之后,逐步解除了对股份公司的禁令。
股份公司可以自由设立,不少人因散漫经营而破产。原本,会计师专门处理破产。如果在公司中能看到会计师,就会传出这家公司很危险的传闻。于是会计师都要隐藏自己,偷偷地访问公司。
虽说这项工作十分重要,但处理公司破产太过晦暗。会计师为了寻求更为正大光明的工作,拓展了最棒的新业务——监察(Audit)。
监察专门对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进行检查。铁路公司的监察工作一开始是由股东来进行的,但是随着经营管理情况变得复杂,会计师就被委以重任。
对股东来说,会计师就是专门对公司的赢利进行判断和说明的人。
说明&倾听
如果财务报表制作得不准确,就无法说明公司的经营状态。如果只说明有错误的,或是经过粉饰的结果,投资者就无法安心。
监察会专门确认报表是否正确。监察在英语里叫作Audit,这是从法语中的“Audir(倾听)”一词派生出来的语言。监察(Audit)和声音(Audio)一样,意味着“倾听”。
经营者对出资者说明公司的赢利结果,会计师会来“聆听”(监察)这一结果。
作为英国投资的看守人,远赴美国的会计师
在西部大铁路的计算材料中,监察人的署名旁边,写有“W. W. Deloitte,会计师”这样的签名。
这位签了名的威廉·韦尔奇·德勤,是一位年轻会计师,他27岁就在伦敦设立了会计师事务所。除此之外,也有普赖斯(Price)、沃特豪斯(Waterhouse)、特什(Touche)、匹特(Peat)、马威克(Marwick)、米歇尔(Mitchell)这些专家在英国设立了会计师事务所。
当时的伦敦有超过200家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处理公司破产业务之外,他们还对公司进行监察。正因为对铁路公司进行监察,年轻的会计师有了一定的声誉,工作不断增加。这样一来,会计师事务所,搭上了从英国向美国进行投资的顺风车。
英国的投资货币如果要向美国流动,就必须检查美国公司的经营状态。不仅是检查材料,会计师还需要实地检查。最后,他们在美国设立了新据点。
19世纪末期,英国主流的会计师事务所接连在波士顿和纽约开设了事务所。德勤、普华永道、毕马威成了一个大家庭,它们通过进军美国,成了大规模的事务所。
与流向美国的投资货币一起,从英国远赴美国的年轻会计师此时还无从知晓,自己的命运将会被总统的父亲左右。
02 崩溃前夜,美国狂想曲投资流入美国铁路公司
美国铁路建设的资金,是由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诸国提供的。
美国的铁路绝不是英国铁路的仿制品。美国开发出了可移动式台车,这使车辆的大型化成为可能,美国铁路中出现了可以长途旅行的、舒适的大空间车厢。
另外,为了服务长时间乘坐铁路旅行的乘客,在经停车站还出现了提供饮食的餐馆。
许多铁路餐馆偷工减料,仅做一次生意,弗雷德·哈维反其道而行之,开了一家在车站提供高级餐食的餐馆。这家餐馆网罗了端庄美丽的年轻女孩做店员,他的餐馆哈维之家人气非常之高。
哈维之家的女服务员“哈维女孩儿”受到了全美的关注,东海岸的有钱人纷纷乘坐铁路到中西部旅游。另外,哈维还开始在铁路的列车内提供餐食,是在交通工具中提供餐饮服务的开创者,哈维大叔才是餐饮连锁店之父。
四通八达的物流业、远距离销售、车站旁的餐馆……随着铁路网在广袤的美国扩散开来,这些新兴商业逐渐诞生了。
19世纪的美国,铁路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时髦产业,它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还牵引着各式各样新型商业。
实际上,可以说是多亏了铁路公司,证券交易所才得以发展。19世纪后半叶,公开的股票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铁路股票,证券交易所仿佛是为铁路公司而开。
如果您读到这里,我想您就可以理解“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投资货币流入美国,在美国引发了铁路建设热潮”这件事了。
如果将这一过程映入脑海中,立马就能够读取一张资产负债表,因为“铁路货币的资金流向”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金流向”非常相似。
在铁路行业中,投资从英国等地流向了美国。美国于资产负债表的右侧进行资金筹措。接下来,美国将资金投资到铁路业务中,铁路的建设由东部向西部推进。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就是将右侧(东部)筹措来的资金运用到了左侧(西部)。
这一经营的投资和回收如果顺利产生赢利,就能向右侧的出资者支付利息分红。
阅读资产负债表的时候,若将“英国的资金向美国的铁路流动”和“右侧的筹措向左侧的运用”重合起来,就会非常清晰。
19世纪末,大西洋的经营分析热潮
比起通过股票筹集资金(E),美国铁路公司的经营者更喜欢通过公司债务和借款来筹措(L)。因此,铁路公司的自有资本比率非常低,常常伴有破产的危险。
英国的资金提供者最害怕投资的公司无法赚钱,或者破产。他们为了不遭遇这些情况,开始学习看财务报表。
在19世纪后半叶,兴起了一股经营分析热潮。
特别是在评测公司安全性的“安全性分析(流动性分析)”,聚集了许多关注。人们以资产负债表为根本,计算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进入20世纪后,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越来越流行,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财务比率。这就是经营分析的诞生。
只是,想通过一系列比率分析来完全看清经营状态是非常难的。因为财务报表本身就漏洞百出。对其分析无论多细致,谎言百出的财务报表,都是无法引导出一个正确结论的。
流动比率中常常提到的“希望能超过200%”。“哪怕是假数据,只要达到200%的话就没问题了”,这些过高的数字都是因为无法相信别人留下的结果。
从英国进军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积极推动了经营分析热潮。他们所写的与经营分析相关的书被英国和美国的投资家、产业家、有钱人传阅。在书的最后,或许会出现事务所的广告,比如写着“如果想要准确的结算与监察,请来找我们”。
在人人都想要学习经营分析的背景下,铁路公司的经营破绽逐渐变多。
一鼓作气开拓了线路的美国铁路公司,急于求成,酿成了不良影响。铁路公司胡乱设立,展开价格竞争,最后财务体系急剧恶化,缺德经营者的不正当管理更是肆意横行。
想想看,在当时,向铁路公司进行投资,如果一发即中能大赚一笔,但如果倒闭就分文无收。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为。
因此,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铁路公司制作准确的财务报表并公开,但铁路公司无视这一要求。最终,仅在19世纪末,数百家铁路公司破产,给股东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资产负债表与流动比率
能够读懂资产负债表的鲁莽汉
1888年,许多铁路公司逐渐消失时,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乔)爱尔兰移民的第三代出生了。
父母期待儿子成为美国人,而不是爱尔兰人,希望他能够有所建树,没让他上天主教的高级学校,而是让他去了波士顿的拉丁学校。成绩虽然不太好,但因为父亲在背后撑腰,他最终考入了哈佛大学。
哈佛毕业以后,通过父亲的支持,他就任了州立银行监察官一职。这时,由于监察银行工作需要,他学习了资产负债表的解读方法、经营分析和信用评价。
掌握资产负债表,对他来说成了一件强大的武器。因为在这个时代,学会了财务报表解读方法的人,恐怕也就是认真的投资家和专家。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最前线,很少有人掌握这种本领。
乔不仅学习了资产负债表的解读方法,还通过银行监察官的工作,得到了各种公司的内幕信息。
报表技能,加上暗地里的秘密信息——有了这两样,乔不断获取濒危企业的信息,操控信息使股价浮动,靠内幕交易大赚了一笔。
这样一来就无法收手了。乔银行监察官的工作只干了一年就辞职了,接着就职于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部门。在这里,他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内幕交易。
顺带一提,在那段时间,没有法律禁止内幕交易,能够阻止这一切的只有本人的良心。因此,证券市场中曾充斥着花招、欺骗等有内幕的不正当交易。这一时期,美国的富人中,一定有相当数量的人是靠内幕交易而有所积蓄的。
乔将“联营”(共同购入)视为他的拿手绝活儿。它是一种通过创建辛迪加(企业联合组织)让会员购入股份来操控股价的手段。通过伙伴之间的购入来哄抬股价,在诱惑普通购入者加入时以高价出售股票。他还被公司委托操控过股价,简直是为所欲为。
对乔来说,1919年实施的禁酒令,也是一次赢利多到快要让人流出口水的机会。原本他父亲就经营酒馆,因为这一关系,乔在爱尔兰有着强大的贩酒渠道,一头扎进了私卖酒品的勾当。在禁酒令之下,他从海外的蒸馏所一个劲地买酒,使其流入私贩渠道。
20世纪20年代,狂热的纽约
抓住暗地里的内部交易信息,通过虚假信息扰乱市场,以秘密造酒赢利……衬得阿尔·卡彭都相形见绌的野心家乔,吐露了这样的名言:“赚钱很简单,在约束的法律制定出来前,去做就行了。”
乔·肯尼迪的人生中常常伴随着爱尔兰移民的影子。
波士顿有许多爱尔兰移民,这是一个对他们有巨大差别待遇的地区。由于马铃薯饥荒而消瘦的移民,仅仅带着几天生活费就来到了这里,只能依靠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爱尔兰人一起在不干净又狭窄的居所中生活,他们解闷儿的地方主要就是酒馆。
他们夜夜聚集在酒馆喧嚣,有时聊聊严肃话题。从这些人中,一位领袖脱颖而出。这位领袖代表爱尔兰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们将其视为政治家,将选票托付给了这位领袖。乔的父亲P. J. 是个“卖酒的政治家”。儿子乔也继承了这一点,在“商人政治家”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要拥有力量,只有手握金钱和权力——乔之所以拥有对金钱贪得无厌的执念与往上爬的志向,也许是因为爱尔兰移民曾遭受歧视,过着贫困的生活。
1926年,羽翼颇丰的乔从波士顿搬到了纽约居住。
那段时期,纽约的股市被狂热所包围。当时的市场不仅是铁路公司,制造业公司、广播公司和通信公司等新兴产业公司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也有关系,乔搬到纽约时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形势大好。人们沉浸在熠熠生辉的时代中,股价不断上涨。也有一些担忧股价是否涨得过高的声音,但是都淹没在了“还能继续”的声音中。
股市可以听到强烈的声音,但是谁都无法回头了。
这一时期,积累了一定财富的乔,以更进一步的赢利为目标,将目光投向了电影行业。乔在电影界创建人脉,与美丽的女演员关系逐渐深厚。电影界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惬意的地方。
好莱坞一个能理解资产负债表的家伙都没有,所以他很有魅力。
03 大无赖乔,竟然就任SEC首任主席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
原本,从英国远渡到美国的清教徒以新教的禁欲和勤勉为本,拥有以劳动为重的文化。但是美国白人新教徒不只劳动,还喜欢通过股票等金融交易赚钱。
在美国,无论是清教徒、新教徒,还是犹太人,都非常喜欢赚钱,他们热衷证券市场的投资。打破了宗教的隔阂,股市迎合着人们的欲望,不断上涨着。
但是终于迎来了终结。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发生了记入史册的一次大恐慌。
那一天早上的开盘时还非常平稳,但是到了十点半,形势突变,抛售激增,股价开始暴跌。
抛售股票过多,显示股价的电传打印纸带的信息,以下午一点为时间节点,延迟了92分钟。无从知晓股价、变得不安的群众涌入了华尔街。为维持治安,政府出动了400名警察,引发了一场骚乱。
这就是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的暴跌,但是暴跌并没有在这一天结束。
几天后的10月29日,星期二,发生了远远超过10月24日的暴跌,打破了人们微弱的一丝希望。
这一天交易刚开始,股价就急剧下跌,交易开始后仅30分钟,就达成了通常一天份额的交易量。因为抛售的股票过多,下午交易开盘的同时,交易就被叫停了。
仅仅这一周损失的市值总额就高达300亿美元。通过信用交易购买了股票的人,因无法支付追加的委托保证金而破产,出现了许多自杀的人。这次暴跌在股市中留下了相当深的一道伤痕,股价再次回到1929年的水平,已经是1959年的时候了。
但是,暴跌的终归只是电传打印机上所显示的股价,仓库中的食物和衣服并没有在那一天消失。明明孩子肚子空空地哭泣着,仓库里的东西却有富余——这一矛盾如何解释、如何解决呢?经济学家直面这一新问题。
其中,凯恩斯发表了与从前的经济学不同、以“有效需求”为基础的新学说(宏观经济学)。
另外,会计专家,也围绕这一股价暴跌,开始思考“其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态发生”。
经济、会计,以及其他所有领域的专家都探索着脱离萧条的方法。
所有的美国人为了闯过这一难关,都不得不思考一下谁是合适的领袖。因为下一次的总统选举迫在眉睫。
小偷才是能抓住小偷的最佳人选
总统选举的热门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了巡回各地,准备了一列特别列车“罗斯福专列”,那上面就有乔的身影。
即便大暴跌,乔也凭借抛售全部股票赚了一大笔,他胸怀下一个野心,向罗斯福阵营投入了大量资金,因此被招待上了这列列车。
对赌徒乔来说,要赢得总统选举这样的赌博轻而易举。他所支持的罗斯福在总统选举中大胜,得到了第32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宝座。
新政府的重要职务一个个被确定,但是罗斯福对乔不闻不问。
“会给我什么样的职位呢?”乔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罗斯福大概也非常困扰。乔那无赖的样子是出了名的,如果不好好安置的话,他可能会对政权产生极大的威胁。
罗斯福试探着让他当爱尔兰大使,乔认为这太“小儿科”拒绝了。陷入困境的罗斯福,为乔准备了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职位,那就是SEC(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任主席。
“喂,开玩笑吧,乔竟然是管制不正当行为的SEC主席!”
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事任命,不仅受到市场质疑,还遭到舆论的强烈反对。SEC是为了把几乎是赌博的市场变得公正、透明而新设立的组织。为什么任命乔·肯尼迪到那里去?人们的惊愕也是不无道理的。媒体也偷偷地责问罗斯福,但是下定决心的罗斯福不为所动。
罗斯福总统为了让美国从萧条中走出来,确立、实施了数条新政策。这众多政策中,金融和证券市场改革非常吸引人的目光。
他驳回了反对者的意见,坚决实行了两项改革。
其一,就是划清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界限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让许多破产银行开始反省将存款投入股市,并在存款和投资之间设置了防火墙。
其二,就是会计制度的改革。之前,虽然向股东提供了信息,但不少公司耍花招的结算行为非常多。这样下去,政府无法挽回证券市场的信誉。
因此,在证券交易所公开股份的公司,必须制作严谨的财务报告。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禁止内幕交易和股价操控等行为,设置了公正且透明的证券交易规则。
制定这些的正是《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Sec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SEC就是为了对这一连串的新制度进行指导与监督而设立的新机构。
从结果来看,乔胜任了SEC主席的工作。他的经验成了推进工作的一大武器。
曾是他领导的SEC职员说,乔只是看电传打印机的股价,就能说中“谁在进行联营(共同购入)”,而员工往检举的方向调查,发现果真如此。
令员工惊愕的乔还亲自制定了抛售规则,他知道抛售会使股价无限制地下跌。乔一边说服从前的无赖朋友,一边接连引入新的规则。与无赖们讲和,不存在凌驾于乔之上的人。
另外,他还善于处理媒体公关,不断给新闻记者送酒和领带等,与各方媒体构建了亲密关系,将媒体拉到己方阵营,顺利推进了SEC的工作。
讨厌乔的媒体也认可了乔的实力,结束了13个月的任期时,舆论对他工作的样子赞赏有加,以至于他卸任的消息流出的那天,华尔街的股价都下跌了。
小无赖会在规则框架内行骗;无赖会捏造新的规则;真正的老无赖会动用规则,成为受欢迎的人。
保护投资者的企业信息公开制度
从乔就任SEC主席开始,会计制度就朝着廉洁的方向发展。在此期间制定的“公开企业会计制度”的原则有以下三点:
① 经营者根据规则准确制作财务报表;
② 是否准确制作财务报表要接受监察;
③ 财务报表要对投资者进行企业信息公开。
首先,对证券市场公开的公司,必须基于规则,准确地制作财务报表。因此,统一的“会计规则”就十分必要。
接着,财务报表是否准确制作,还要接受专家的监察。有些公司已经接受了监察,但其监察内容未必是统一的。在监察财务报表内容的同时,还需要确保监察人有资格,监察环境受监督。
这是一种在“①制作财务报表”+“②监察的检查”这样的会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加上大萧条后所强化的“③企业信息公开(保护投资者)”的新想法。
原本,提到财务报表,人们会想到,它是一种为了股东和债权人(银行等)而制作、报告的表格。
那只不过是针对资金提供者制作的报告,财务报表的报告对象如果限定于此,就无法向潜在股东提供信息了。
为了使证券市场不断活跃起来,就有必要构建一个让新手渐渐加入、可以安心购买股票的结构。如果不是这样,新的股东就不会增加,股价也不会上涨。
因此,大萧条后制定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连“将来有可能成为股东和债权人的客户”也保护了。这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珍视潜在投资者,也就是“预期客户”的姿态。
建立预期客户能安心进入的市场——这就是“保护投资者”的想法。这里,“投资者”(Investor)不仅是“现有的股东和债权人”,还包含了“潜在的股东和债权人”。
我们再次围绕“投资者”这一词语进行一下说明。
就资产负债表来说,有时,向右侧的负债(L)和资本(E)提供资金的人,合起来被称为投资者,我们将其定义为“狭义的投资者”。
大萧条后制定的新制度不止于此,它进一步扩大了投资者的范围。不仅是目前的资金提供者,还包含了“潜在的资金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我们将其定义为“广义的投资者”。
想要保护潜在股东和债权人,财务报表就必须信息公开(Disclosure)。
本来是隐私性质的财务报表,变成了为广义的投资者而进行的企业信息公开——大萧条后推进了“公开革命”的制度改革。
股东和投资者的不同
公开与私密,该走哪条路呢
公开革命使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背负接受监察和公开企业
信息的义务,保护了潜在股东及投资者。
这一财务会计中的新兴革命,由美国扩散到了其他国家。
如果公开发行自己公司的股份,持股人会得到巨额的利益,这无疑是股份公开发行的最大好处。
相对地,股份公开发行的坏处,就是要负担起社会责任。
公开发行股份,就是一种从毫不相关的他人那里筹集资金的行为。这从社会性来说,是一种责任重大的行为。如果公司带着钱逃跑,或是有粉饰行为,会损害到股市整体的信誉。
因此,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需要向社会“公布准确的经营报告和会计报告”。
虽然每个国家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公开股份的“Public Company”所制定的规则都非常严格。每一季度进行一次严格的结算,接受会计师的监察,要求这些公司必须制定坚实的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公开企业履行的义务变得严格,经营者就不得不思考“是否应该公开发行股份”。
如果仅仅是私人公司,由家人、朋友和陌生人股东出资(E)及借款(L),那只要向他们进行结算报告。
但是如果成了交易所中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就必须对潜在股东及投资者透明地公开信息。
在美国,向投资者公开的报告叫作年度报告,在日本叫作有价证券报告书。看一下这个报告你就会知道,这里面写了相当详细的内容。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制作它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经营者如果公开发行公司的股份,资金筹措会变得更为容易。公司的知名度上涨,吸引人才也会变得更轻松。同时,公开股份,就要进行企业信息公开并接受监察。
意大利的科西莫·德·美第奇在从父亲那里继承银行业务的时候,他的父亲提醒他“尽量在公众看不到的地方做生意”, 500年后,市场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必须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公众看不到的地方”作恶,会受到社会的制裁。
对公开公司要负担的社会责任尽头不知道会在哪里,通过以安然事件为开端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可以看出,它们也在逐渐强化内部控制。
公开与私密,该走哪条路呢
公开公司因信息公开,制作的财务报表,已经和意大利商人的家庭账簿截然不同,成了更为宏大的表格。
在大型企业中,会计业务和中世纪意大利不同,仅仅靠一个人无法完成。现代的财务,一般是通过分工来完成不同的工作内容。
另外,各国都在制定“统一的会计规则”,这些规则也渐渐变得更为复杂。
如果放任各公司,就会出现错误和不正当行为,所以在制定了统一的会计规则的基础上,各公司还要接受来自专家的监察。美国制定的U.S. GAAP(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就是保证股市“公正妥当”的会计原则。
美国的证券交易所,想让股票上市的公司,必须根据U.S.基准来制作、报告财务报表。各国拥有自己国家的会计原则,美国为U.S.GAAP,英国为U.K.GAAP,日本的会计原则为Japanese GAAP,中国为PRC.GAAP。
是否如规则说的那样正确制作财务报表,对此进行监察的任务,在美国由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来完成。这里请注意,CPA的P指的是Public。
大萧条后的美国会计制度改革,暗含着社会责任,“Public”可以说是个重要的关键词。
但这个词在日语中没有恰当的翻译。我把Public Company叫作“公众公司”或者“上市公司”,但是作为Public的翻译来说,无论如何都无法完全契合。硬要翻译成“公共”的话,Public Company就成了国营企业。
日本人的“Public”意识十分薄弱,拥有更为强烈的村落(Private)意识。不知是否因为这个,“为什么必须接受监察”“为什么不能进行内幕交易”“内部控制也太麻烦了吧”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
内幕规则,正是因为公司的“公开”而被禁止。公开公司并不是经营者的私有财产,不能以私人利益为目的进行诱导。另外,拿着别人的钱,理所当然要进行内部治理。
PR是国王的工作,IR是老板的工作
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她隐藏了公主的身份,在与格利高里·派克所饰演的新闻记者聊天时,她被问道:“你父亲的职业是什么?”
她回答道:“Public Relation.”确实,PR是国王的工作。日本将PR翻译为“宣传”, PR在很多时候有“推销”的意味。
用《罗马假日》的风格来说,Investor Relation(投资者关系)并不是会计的工作。不仅要制作财务报表、制作经营报告,还要与未曾谋面的“投资者”构建良好关系,这就是老板的工作了。
Public Relation是国王的工作,Investor Relation是老板的工作。
近来,有很多公司在网站上用“致各位股东、投资者”来区别表示,认为“股东”和“投资者”是不一样的。如果仅向“股东”进行结算报告,直接发送邮件就可以了。但如果要向“有可能会购买股票的”投资者传达信息,那就必须用无论是谁、无论他在哪儿都可以看到的形式来进行企业信息公开。
近年来,无论哪个国家都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充实企业信息公开体制,美国有EDGARS(Electronic Data Gathering,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日本有EDINET(Electronic Disclosure for Investors!NETwork,投资者网络电子披露系统),中国有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只要看一下这些网站,就能够免费阅览各公司的年度报告或者有价证券报告书。
原则上,私人公司的财务报表除了直接从公司那里得到之外,没有别的方法获得。如果是股东或债权人(银行),可以要求公司提供财务报表,外部人员是无法看到财务报表的。
另外,对于私人公司,换言之就是中小企业,即便是能够得到财务报表,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必要稍稍注意一下。因为,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制作规则与公开公司的财务报表不同,而且基本上没有接受监察。财务报表上写着的数字是否可信,必须保持怀疑。
详细的我们先不谈,在这里请大家清楚一点,公众公司和私人公司的财务报表在规则和信誉上有很大差异。
乘坐破船而来的爱尔兰子孙的凯旋
“乔都这么说了,那就没有办法了。”
多亏无赖们的服从,股价操控和共同购入的情况减少,市场的信誉在提升。一连串的会计改革给公司强加了许多负担,但却保护了投资者。
证券交易法、企业信息公开、CPA的监察制度——启动了这一连串改革的SEC首任主席乔,卸任后的1938年,被任命为英国大使。
祖父自利物浦乘坐破旧不堪的蒸汽船来到美国的90年后,他的子孙终于乘坐“豪华蒸汽船”回到了英国。
对爱尔兰人来说,“英国大使”的职务有特别的意义。到了第三代,终于实现了祖父帕特里克“在新大陆大干一场”的梦想,但是故事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
乔结束了英国大使任期后,从政界隐退,与危险的生意断绝关系,以清白的模样工作。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儿子成为总统。
“我的儿子就拜托了。”
乔开始把儿子带到各处。
终于,第四代移民的儿子成了美国首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
只不过,拥有超高人气的 J. F. K. 由于凶手发射的子弹倒下不幸身亡。追随哥哥的脚步,以总统为目标的弟弟鲍勃也被暗杀,肯尼迪一家的不幸接踵而至。
度过了曲折晚年的乔被亲人守护着,到1969年安静地走了。回头看,这的确是短暂无常的人生。
从乔的时代开始,公开革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保护投资者成了美国长久以来的传统,建立投资者可以安心出资的市场环境被付诸实践。不知不觉,美国成了世界上拥有最为优秀的会计基准和监察制度的国家,受到许多赞赏,成了世界各国的企业信息公开制度的榜样。
多亏了你进行的改革(Revolution),才有了世界上“新手也能轻松参与”的股市。股市变得活跃,经济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
不管是在雷曼冲击的时候,还是最近发生虚拟货币交易问题时,SEC的员工一直作为市场的看守者,认真地做着他们的工作。
多亏了你跨出正确的一步。多谢,乔。
延伸阅读1.在法国吃不到的法式炸薯条之谜
麦当劳等快餐店的土豆条被叫作“法式炸薯条”(French Fried),但这并不是法国的特色小吃,法国人反而对土豆敬而远之。如果要说哪国炸薯条非常好吃,还要数比利时。它之所以被称为“法式炸薯条”,是因为美国人误认为这是法国食物。
2.监察
我们知道会计的功能是说明,监察的功能是倾听,这些暂且不提,问题在于,在监察上花费的成本由谁来负担。有人认为,它作为公共服务,该由国家来负担,但是在日本,这项成本规定“由接受监察的公司来承担”。从监察人的角度来看,监察公司就成了他的客户,这就会造成很难进行严格的监察。
3.自有资本比率
它是在资产负债表的右侧,显示了自有资本(资本+利润盈余)有多少的比率。这一比率高时,负债较少;比率低时,负债较多。自有资本比率与负债比率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4.内幕交易
对上市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内幕交易要格外注意。凭借内部信息,买卖股票来赢利是被禁止的行为。这会打击不知道信息的投资者,人们就会对证券市场失去信任。
5.电传打印
大萧条时代,股价是密密麻麻地写在不断滚动的纸带上的,用来做这个的,就是电传打印机。大萧条时,手动录入的速度无法跟上,用电传打印机将股价显示出来,就会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6.《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为了向有功者表达敬意,美国法案有时会用他们的名字来称呼这些法案。这一法案便取名自民主党上院议员、原财务长官卡特·格拉斯和民主党下院议员亨利·B.斯蒂格尔。
7.股票公开发行
它是指让未上市公司的股份在证券市场上流通。通过公开募股和出售来公开发行新股,被称为首次公开募股,英语叫作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8.内部控制
它是指一种防止错误和不正当行为的内部组织架构。它与警察、监察这样外部性的威慑力不同,是由公司自己构建的、预防错误和不正当行为的组织架构。人非圣贤,必定会有错误和不正当行为发生,因此可持续性的对策比什么都重要。
9.安然事件
2001年发生的大型造假事件。这样的粉饰时有发生,这撼动了乔治·W.布什政权。基于对这一事件的反省,要求企业改革的呼声很高,这与《SOX法案》(内部控制法案)有所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