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布丁巷的民居中发出一阵骚乱。
火从位于伦敦一条小路上的面包店开始燃起来。
人们以为就是平时那样的小火灾而并不担心,在火焰被强风扇动后蔓延至泰晤士河,转移到了河岸的仓库周围时,才意识到此次火灾的严重性。
“这和平时不一样。大事不好了啊!”
这时正是雨水少的干燥时期,通红的火焰一瞬间吞噬了伦敦的街道。
由于这场火灾,街道中的历史建筑基本上都消失了,烧塌的房子超过1万户。
这就是1666年的“伦敦大火”。这场大型火灾连续燃烧了一周,伦敦几乎遍地都成了被火烧过的原野。
01 从“石块”的活用跃至世界列强的英国伦敦大火的纵火魔是谁
在“伦敦大火”发生前,市民就因 “1666年”不吉利而感到恐慌。
在基督教中“666”是不吉利的数字(电影《凶兆》中登场的恶魔之子达米安身上有666的印记)。不吉利的预感成了现实,市民吓得发抖。
这时市民没有进行“女巫审判”,而是开始“搜查纵火魔”。由于起火点的面包房不承认是自己的过失,“难道是有放火的人吗”,人们的疑问沸腾了起来。
荷兰人一开始被怀疑为“纵火犯”。
原本关系友好的英国与荷兰,由于东印度公司产生的矛盾而关系不和,刚好在火灾发生的数月前爆发了第二次英荷战争。也因为此前英国人对荷兰领地的仓库和房屋进行过火攻,从而流传着“这一定是荷兰人的报复”。
除他们之外,被流传为犯人的还有天主教徒。被清教徒迫害的天主教徒因为报复而纵火,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清教徒将没有犯罪的天主教徒,特别是天主教徒中非常多的爱尔兰人视为犯人,甚至到了实施暴力的地步,骚乱四起。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多样关于犯人的猜测,但最后也没能找到“犯人”,只以火灾是由面包房小火蔓延开来的这个结论盖棺论定。
焦土化的伦敦,立即就开始了街道的再建。
为了今后不再遭受火灾的侵害,街道的建筑物基本以石头或砖头建造。
从木造到石、砖造,显然这是为了预防火灾,但还有一个缘由就是当时英国“木材不足”。
16世纪开始森林面积减少,木材严重不足,英国颁布了砍伐树木的禁令。“木材不足”对将木材和薪炭作为燃料的造铁、金属以及玻璃等产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市民无法在寒冷的家中取暖,造船用的木材不足也是一个国防问题。木材不足对英国来说,是经济、政治、生活全方位的大危机。
如果英国无法越过这一障碍,它将止步于欧洲一个“北方的小国家”。但是它克服了木材不足这一危机,成了全球大国。成为其契机的就是英国发现了代替木材的燃料“煤炭”,煤炭被称为黑色钻石,引导英国成为欧洲主人公。
在墙的一侧放置暖壶,黑烟从烟囱排出屋外
人类发现可燃的石头“煤炭”,据说是在3000年前的中国。但是欧洲人启用煤炭,是从16世纪的英国开始的。
由于木材和薪炭不足而感到困扰的英国人注意到煤炭拥有压倒性的火力。
“可以用这个!”他们开始将煤炭作为工业燃料使用,进而开始将其用于制造寒冷住宅需要的暖气。这种情况下,必须想办法解决从煤炭中冒出的黑烟。如果像之前一样把炉子放在房间中央,煤炭的烟会把房间熏得漆黑。
因此英国人想到,把炉子从房间的正中央移动到墙边,在那里装一个烟囱,将烟排出屋外。英国开始将煤炭用于取暖,用石头或砖头建房子、在墙的一侧放置暖炉的房屋样式变得多了起来。
英国人虽然将煤炭用于取暖,但没有把它用在烹饪上。如果他们想到将煤炭的火力用在烹饪上,英国菜就能像中国菜一样迈向“美味料理之路”了。没有想到这一点的英国被揶揄,除了“炸鱼和薯条”之外什么都没有,非常可惜。
改变英国历史的发明:蒸汽机
英国各地发现了煤矿之后,矿工开始采矿。
各地的煤矿深深地钻下去,矿工开始挖掘黑色钻石。
这时出现了令他们感到苦恼的大问题,那就是永无止境涌出来的地下水。
如果不能将水汲出的话就无法工作。他们试着用马来汲水,但效率太低,因此技术员开始思考建造排出地下水的机器。
如果将水加热使其蒸发,体积就会膨胀,制冷的话就会收缩。将这样的力组合起来就能使机器运作——这一想法被一点点改良,终于出现了划时代的排水泵。
“蒸汽机”原本是为了开采煤炭、用于煤矿的排水泵。
这样一来排水就变得非常轻松了,开采到更多的煤炭就能赚钱了!这位使矿工欣喜若狂的英雄,就是詹姆斯·瓦特[1]。
历史性的发明大部分都不是原创,都是改良已有的发明创造。在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有纽科门蒸汽机。瓦特为了提高它的热能和运动效率而对之进行了改良。
由于蒸汽机的出现,煤矿的排水这一大问题得以解决,因此矿工们可以想采多少煤就采多少。煤炭被运往英国各地的工厂,作为燃料使用。
令矿工欣喜的蒸汽机并未停留在煤矿排水,作为固定动力装置,它被渐渐引进到了纺织物和制铁业的工厂中。终于,人类不再依赖自己的力气或者动物的力量,获得了机械能。
由于木材不足而使煤炭得到了关注,为了方便开采煤矿而发明了蒸汽机,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了。
从蒸汽机到蒸汽机车
“喂,鲍勃,这边,快过来!”
有人这样招呼着“老鲍勃”,他一边擦汗一边向水泵跑去。
他是威拉姆煤矿厂的排水泵修理员。
水泵的情况不好时,就轮到鲍勃出场了。拿着工具,每天检查机械是他的工作,他儿子也从小就给他打下手。
鲍勃的儿子对摆弄机械非常感兴趣,早在17岁就开始负责发动机阀门的开关,成了一名阀门控制员。令他骄傲的儿子有了不错的工作,老鲍勃得意扬扬。
儿子更是对发动机反复钻研,31岁时成了一名轮机员(Engine Man)。获得操纵发动机这样体面的工作后,鲍勃的儿子并不满足于固定型的发动机,而开始思考怎样开发出新的功能。
“如果将这一发动机装上车轮,是不是就能做出自动前进的交通工具了呢?”
他产生了这样奇怪的念头。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构思。鲍勃为自己的儿子高兴得无法自拔。
令鲍勃骄傲的儿子,乔治·史蒂文森[2]开始向着这一梦想,认真地进行挑战。
领先一步的特里维希克已经将蒸汽机装在车轮上、开始了蒸汽机车行驶试验。我们不难想象,看到这些的乔治,热情有多高涨。
乔治像从前与父亲一起工作时一样,开始和儿子罗伯特一起埋头于“蒸汽机车”的开发。
连詹姆斯·瓦特都认为蒸汽机应该作为固定型机器使用,自动前进式的蒸汽机车根本不可能。
但是在英国有许多无法放弃“蒸汽机车”的“鼻祖铁路车迷”。
刚才提到的特里维希克为自己的机车取了一个时髦的名字“Catch me who can”(来抓我试试)。他使试验车运行了起来。
乔治与罗伯特父子认真地在追逐这辆“Catch me who can”。他们将试验车命名为“布鲁歇尔号”(Blucher),这个名字源于滑铁卢战争中的普鲁士英雄布吕歇尔将军。
看来乔治没能模仿到特里维希克取名的精髓,而且他把“布吕歇尔”(Blücher)的拼写搞错,成了“Blucher”。
但是,对乔治父子来说,名字无关紧要。
这辆试运行机车的完成质量远高于特里维希克的那辆。
经过数次试运行,他们的蒸汽机车终于完成。
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铁路,联结了港口城市利物浦与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
1830年9月15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那就是名留青史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开通日。
02 蒸汽机车与固定资产晴天的死亡事件
“快点叫医生!别慢吞吞的!”
暴怒工作人员的视线中,一个满身是血的男人躺卧着。
被残忍撕裂的下半身露出了红黑色的肉,他周围形成的血泊使远远围住、看着他的人感到不安。气息逐渐微弱的男人口中,只能听到令人害怕的呻吟声。
连这样的呻吟声,都不知道何时会停止。
最终,男人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
“怎么会这样?竟然会在这样的日子里发生事故。”
可以听到偷偷议论声的这一天,从早上就开始放礼炮,到刚才为止乐队还在演奏。
但是庆祝的氛围被这一事故打破了。
蒸汽机车初次运行的那天,以惠灵顿首相为首,一众得势的政治家,以及当地有权势的人陆陆续续来到了利物浦站。八节蒸汽机车车厢首尾联结,一行人于中午时分以曼彻斯特为目的地出发。中途,由于加水、加炭而在公园旁边停车。
不幸发生了。
数名政治家不顾不要下车的提醒,随意下车,向惠灵顿首相走去。这时机车突然接近,慌乱的原商务大臣哈克森摔倒在轨道上,被驶来的火箭号轧到了右大腿。
哈克森虽然被紧急搬运到了医院,但还是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世界上第一起铁路死亡事故,竟然发生在蒸汽机车首次运行当天。低落的氛围中,载着一行人的蒸汽机车行驶到了终点曼彻斯特,但是在曼彻斯特,反对派市民以惠灵顿首相为目标投掷瓦片。
忙乱使狼狈的开通仪式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一天的主角,是驾驶着火箭号的乔治·史蒂文森。
被夺去了夺目的主角之位,他会抱以怎样的心情呢?
我想他恐怕不会对哈克森抱有“那个可恶的政治家……”这样的态度。乔治应该充分体会到了“完成了工作”的充实感。
这一天作为“蒸汽机车的纪念日”而被铭刻在历史中,乔治·史蒂文森因“蒸汽机车之父”流传后世。
铁路开通仪式中混入了间谍
铁路开通仪式上,除了“任性的政治家”之外,看样子还混入了从其他国家而来的间谍。
这些间谍为了侦察铁路能否作为“武器”使用而来。
开通仪式举行的1830年,正是席卷欧洲的拿破仑失利之后。欧洲政治家和军人认为“下一次战争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
军事人员对在那样的时机下出现的蒸汽机车表示出了强烈的关心。如果使用机车,运送士兵、食物和弹药的时间就能大幅缩短,蒸汽机车对于战争的运输能力非常有利。
开发商业性之前,机车被寄予了军事厚望。开通仪式那天,飞入他们视线中的,是以超过60公里时速飞驰的蒸汽机车。火箭号为救哈克森而马力全开,但与他的生死无关,间谍惊愕于蒸汽机车的高速。
“这可以为我们所用!”
他们着急地回到祖国,完成了催促铁道建设的任务。从对战争的贡献程度来考虑,铁路公司可以由国家运营,但当时由于长时间持续的拿破仑战争,很多国家在财政上没有富余。在英国,铁路业务也是由民间的铁路公司开始起步的。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并不认可“股份公司”的自由设立。
受到17世纪引发经济暴跌的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影响,政府限制了股份公司的设立。股份公司只有在被政府认可的情况下,才能设立。
其中破例得到许可而设立的就是运河公司。通行煤炭船的运河公司以其具有公益性而得到了股份公司化的许可,铁路公司也同样作为特例得到了认可。
当时,从煤矿向工厂搬运煤炭的煤炭船,是被马匹拉着慢悠悠地通过运河的。
马不仅用于运输人,还被用于搬运煤炭、为煤矿排水。马曾经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现在我们也使用“马力”这样的词,火车一开始也被称为“铁马”。
马匹拉拽煤炭船通过的运河,冬天会结冰,夏天会干涸,会有船无法通行的时候。另外,马匹拉拽的速度和人走路的速度差不多,对此感到烦躁的商人非常多。
在铁路公司出现以前,运河公司是少数“可以买卖股份”的公司,运河公司沐浴在英国人火热的视线中,非常受欢迎。铁路公司对运河公司来说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不仅会夺走自己的顾客,还会抢走股东。
一旦铺设了铁路,不论冬天还是夏天都可以运输,而且速度快,也不需要饲养马匹的运营成本。由于铁路尽是优点,备受打击的运河公司以各种方式刁难铁路公司,想要妨碍其设立。
反对派的抵抗也是徒劳,铁路成了替代运河的交通方式。
铁路公司改变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历史
我们毫不质疑铁路是改变世界的、划时代的发明。但是这铁马(蒸汽机车)有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开业之前的前期投资非常之高。
因为土地的买卖交涉和各种工程,铁路公司需要大额的资金。另外,像隧道和高架桥等的大规模工程非常多,要运行好几台新型“蒸汽机车”,费用也会增多。土地、轨道、枕木、车辆、火车站、各种设备……铁路公司如果不能把像这样的“固定资产”(Fixed Assets)准备齐全的话就无法开业。
为了铁路业务开张,就必须筹措到必要的巨额资金。
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的5年之前,史蒂文森父子先行开通了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史蒂文森父子不仅在技术方面,也在“经营方面”做了试运行,等待时机成熟才启动了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这一“正式项目”。
铁路公司的固定资产比例非常大,而且长期性的经营非常必要。
虽然东印度公司也是这样,但是就铁路公司来说,从公益性的角度出发,“政府的意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实际上,在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项目中,对资金筹措时的负债比例、运费的定价等,政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蒸汽机车不只是新型的“自动前进式交通方式”,还是世界上第一例“拥有巨额固定资产的股份公司的资金筹措和运用”实验。
如果只是在技术上实现了蒸汽机车的运行,而没有组织从“筹措和运用”方面支持它,就无法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的铁路公司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一筹措和运用的方法、技术对以后“财务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外,管理远距离车站和列车运行时间表的技术也在“管理会计”上传承了下去。铁路公司才是近代会计的根源所在。
世界上第一批投资铁路公司的股东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购买的铁路股票是上涨了呢,还是下跌了呢?
这些股东的动向左右了世界经济和会计的命运。
03 画家和股东都兴奋起来的铁道狂时代如何摆脱为资金筹措而操劳的状态
英国画家透纳[3]与乔治·史蒂文森生于同一时代。
他的名画《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发表于1844年。透纳省略了细致的线描,用果敢的色彩描绘出了机车的巨大力量。
这大胆的绘画诞生的背后,是照片的出现。在照片出现之前,人们如果不委托画家画“肖像画”,就无法留下视觉记录。19世纪初期,照片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如果只是想记录视觉,比起绘画,照片更为准确、快速、低价。这样一来,画家的工作被照相机夺走。照片的出现迫使画家重新探讨自己存在的理由。
照片无法表现的画是什么样的?
我们绘画的意义是什么?
一流风景画家透纳应该在意过照片。比起详细的描绘,他反而选择以大胆的笔触来表现动感。这幅画成功地以静止画面表现出了“运动状态”。
这之前的绘画基本上都是“静物画”,将“动感注入画作中”对于后世的画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幅画中所描绘的蒸汽机车上,画有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无法看到的红色火焰。我想,比起准确性来说,透纳恐怕将“内心所看到的”放在更优先的位置。
在透纳画这幅画的1844年,受到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成功的刺激,英国于各地引发了铁路建设热潮。透纳画中所表现出的动感与兴奋,不仅是在表现机车,这种兴奋也在投资机车的人之间传播开来。
再次说明,铁路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非常多。
基本上没有库存,通过长期利用固定资产来赚钱——运河公司也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铁路公司的规模更为巨大。
拥有巨大固定资产的公司必须在资金筹措方面下功夫。
东印度公司虽然拥有巨大船舶,但这终究不过是运送香料和服装原料的交通工具,要通过商品的销售才能得到盈利。因为他们每一次航行结束后都有大笔金额入账,预估到之后的金额入账才能进行借款(《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就是如此)。
没有任何商品,只有日复一日的运费收入,而且还是刚刚出现的事物,通过铁路能否得到预期收入还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太过依赖借款非常危险。
这些大致情况政府也非常了解,它们对铁路公司的借款额度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于是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不要过于依赖借款(负债L),而是通过股东(资本E)来筹措资金。
港口城市vs新兴工业城市
被限制借款的铁路公司,要战胜领先了一步的运河公司,必须想办法从股东那里筹到资金。经营者不断主张这些来招募股东,铁路比起运河能以更高效率搬运煤炭,不仅能运煤还能运输人或者货物。
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方面,两边城市当地有权势者都有出资。他们逐渐了解新诞生的蒸汽机车,认为蒸汽机车“会为我们的城市带来经济效益”而决定投资,他们是城市的主人。
如果我们看一下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股东名册,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
比起曼彻斯特,利物浦有更多的人成了股东。
这多半是因为港口城市与新兴工业城市“风格不同”。
在任何国家,“港口城市”都给人以时尚的印象。以日本来说,横滨和神户就是这样。
向异国开放的港口城市的商人富有进取精神,对于未知的投资也非常积极。利物浦的商人也是这样,他们对“通往我们城市的铁路”提起了兴趣。
另一方面,曼彻斯特的商人还是更多地持保守态度。与其投资新兴铁路,不如选择投资扩大自己的工厂——这种将劳动作为美德的想法,也许是从荷兰的加尔文派传承给清教徒的价值观。
准确记账、不做白费工夫的事、认真着眼于工作——奉行以勤勉、禁欲、正直的精神为本的人,是不会喜欢“进行大量借款、做巨大投资”的。
他们喜欢逐渐增加内部保留,踏实地扩大工厂。这就像是农民自己一锹一锹地开拓土地。他们对于在设备投资方面进行借款的态度也非常消极。理所当然,他们对于投资不知真面目的“铁路”也一定犹豫不决。
积极投资新兴铁路的利物浦,和犹豫不决、非常保守的曼彻斯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果,成功赚到钱的是利物浦的商人。
狂热追逐金钱的陌生人股东
利物浦商人将踏实地向工厂进行再投资的曼彻斯特商人甩在身后,积极投资铁路公司股份,赚到了一大笔钱。
他们所出资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经营情况良好,不仅每年会给出分红,其股票的价值也上涨了。因此,“铁路股票”博得了大家的关注。“铁路股票会赚钱!”英国无论何地都在谈论这个。
在19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以“铁路股票会赚钱”为口号的“铁路爱好者”。在日本,提到“铁路爱好者”就是指铁路迷,而英国的鼻祖“铁道爱好者”(Railway Mania)说的就是企图通过铁路股票赚一笔的人。
英国在全境推进铁路的建设,铁路公司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设立起来,首先成了股东的就是沿线附近的居民。他们出资,不仅是以谋利为目的,更带有一种“为我们这片地区做出社会贡献”的情感。
铁路公司会赚钱,这样的评价传播开来时,不论是否是铁路沿线的居民,单纯“想靠股票赚钱”的股东不断增加。
正如19世纪初的“照片”改变了绘画界,“蒸汽机车”的出现扩大了股东的范围。股东,从威尼斯时期的“家族、亲属”,经由佛罗伦萨时期的“朋友”,向诞生于荷兰的“陌生人股东”进化着。
英国,陌生人股东对金钱的狂热变得极高。
由于股份公司自由化而向前迈出一步的会计
不断被建设起来的铁路、一边合并一边变得规模巨大的铁路公司、对金钱极度狂热的陌生人股东,这样的“狂奔”谁都无法阻止。
透纳发表蒸汽机车画作的1844年,许多铁路相关的新闻成了头条。
这一年乔治·哈德森[4]合并了三家铁路公司,成立了米德兰铁路。
首条铁路投入使用了十多年后,将已经建好的几条线路互相延长,铁路公司开始合并了。
处于中心地位的就是乔治·哈德森。他成了各个铁路公司的老板,一眨眼就成了支配全英国四分之一以上线路的“铁路之王”。
“如果乔治·哈德森来经营,业绩就会上升,分红会变多,股价也会上涨。”
这样的流言散播。如果他成了一家公司的老板,仅凭这个传闻,这家公司的股票也会上涨。
但这个铁路之王是个大骗子。
他的高分红,都是通过对出资资金的诈骗得来的。
一边通过新建铁路募集资金,一边将这部分资金充当已有线路的分红,这就是他的手段。
出资资金和赢利必须分开,但乔治·哈德森无视这一点,将新的出资资金作为别家公司的利益来分红。虽然他曾出任过约克郡市长,但他的晚年背着诈骗犯的污名。
在狂热的股市中,铁路公司必须应对股东的期待。除了增加赢利、给股东分红之外别无他法。每年都踏实地计算赢利,将其分配给股东——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对铁路公司来说,要每年都拿出“赢利”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刚开业后不久,为使投资扩大,拿出“赢利”非常困难。
虽说如此,但像乔治·哈德森那样通过“违反规则”而拿出赢利就会受到谴责。
铁路公司心生一计,那就制定新的规则吧。
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和其他公司合并后诞生的伦敦—伯明翰铁路,还有透纳所描绘的西部大铁路这两家公司,采用了“折旧”这一新的规则。
“折旧”的出现对会计历史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几乎能与“照片”的出现对绘画界的意义相匹敌。
04 从19世纪的铁路公司开始的“利润”从铁路公司开始大众化的折旧
在股份公司还较为少见的时候,对象是连业务的形态都看不到的“铁路”,出资的股东想必要有些勇气。
投资了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挑战者每年都拿到分红,把这些看在眼里的人也急着追上去:“那,我也要投资。”
这样一来,铁路公司对于金钱狂热度极高的股东,就必须支付“分红”。
就资产负债表的右侧来说,公司向银行借钱的时候要支付利息,从股东那里得到出资的时候就要支付“分红”。
“应当回应股东的期待,拿出分红!”经营者这样想着,但是存在一个问题。
铁路公司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将这笔支出像家庭记账本一样来处理,就会变为投资时有亏损。相反,没有投资时有赢利。在不同时期成为股东就不公平。
有没有使赢利更为“平均化”,能够稳定地分红的方法呢?铁路公司的经营者思考着。
说服地皮的主人获得土地,进行开凿隧道的工程,轨道和枕木,还有车站的准备,制造机车和客车……开业时期会产生巨大的支出。不要按“基本支出”计算投资,而是“分为数期的费用”计算不就好了吗?他们想到了这一点。
将这个想法变为可能的处理方式就是“折旧”。
折旧的结构
比如说制造蒸汽机车要产生巨额的支出,在首次投资时不负担全部金额,而是将其作为固定资产费用分担到这之后的许多年。基于这样的“折旧”,费用得以平均化。因此就算进行了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变得更容易产生“赢利”(利润)。通过折旧,即便进行巨额设备投资也能给予股东分红。
虽然在此之前也实行过类似折旧的手续,但第一个在理论基础上正式采用这一手段的是铁路公司。因为机车要长期使用,长期性地计算费用非常合理。
这确实有一番道理。与之前的马车相比,蒸汽机车可以长期地使用。正因为可以长期使用,才要支付一笔巨款。
于是,“固定资产折旧”这种我们所熟知的手续开始了。
经过200年进化的“利润”的历史
我认为,即便是在数百年的会计历史当中,“折旧”的出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这也许能与在意大利诞生的簿记相匹敌。这是因为,由于折旧的诞生,会计中的赢利脱离了收支,变为以“利润”的形式来计算。
原本公司就是从计算金钱开始的。虽然我们说了很多,但会计的原点其实就是算钱,收入-支出=收支,这是赢利计算的基本。
脱离这一收支计算,赢利的计算就向“收益-费用=利润”这样稍稍有些难度的体系变化,我认为其契机就是铁路公司采用了折旧。
由于工业革命固定资产的增加
→
折旧的出现
→
利润计算的出现
工业革命之后的会计历史,可以说是脱离家庭记账簿似的“收入、支出”计算的历史。
从“收入、支出”中脱离,迈向表现业绩的“收益、费用”的计算,就是企业会计的进化史。
这一进化,从200年前蒸汽机车出现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如果可以折旧,那么也应该可以“提前将将来的支出,分配到数期的费用上”(准备金)。那是否也应该将被称为预付费用或未得收益的“收入、支出”分配到“收益、费用”上来进行计算呢?形成了这样的标准,在长期工程中领取的“将来的收入”作为前期收益来分配,这样向着“利润”的变化永不停歇,向着后世出现的时价会计和减损会计勇往直前。
像这样从收支向利润的进化,称为“收付实现制会计向权责发生制会计的转移”。
收付实现制会计:收入-支出=纯收入
权责发生制会计:收益-费用=利润
现如今的21世纪,赢利的计算根据权责发生制会计框架“收益-费用=利润”来计算。计算它的就是损益表(P/L;Profit & Loss Statement)。
在此之前对商人而言,“赢利”就是增加金库中的钱,但是根据权责发生制会计来看就不是这样了。根据权责发生制会计,被称为“利润”的赢利是以损益表来进行计算的。
正如透纳“向一幅画中注入了动感”一样,新式会计成功地向损益表中注入了名为利润的赢利。
撒谎是偷盗的开始,权责发生制是粉饰的开始
19世纪英国的铁路公司有了不得的革新,它们为了得到利润,自己制定了规则。
革新有时候会孕育出一些反面人物。铁路之王乔治·哈德森便将公司的出资资金挪用到别的公司,以此达到“粉饰[5]”的目的。
过去的东印度公司进行过粗糙的粉饰,但哈德森则进行恶意的粉饰。事实上,由于权责发生制,形成一个更容易粉饰的环境。
权责发生制会计中,在决定将“收入、支出”分配到什么时期的“收益、费用”时,无论如何都会掺入人为的操作。这时就无法避免地会混入操控利润的恶意分配。如果收入、支出是Fact(事实),那用收益、费用来计算利润就是一种Fiction(虚构)。
这样“卑鄙的分配”(存疑的分配)在之后的各种时代里反复上演。
到了21世纪,日本东芝被发现进行不正当会计计算,它将未来会得到的工程收入提前计算。如果非要粉饰的话,不如像铁路公司那样催生出新型会计处理方式。那样,他们说不定还会有功劳。可惜的是,在既有规则框架内修饰数据的乔治·哈德森和东芝,最终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污名。
操控利润的卑鄙分配
利润的计算,有时会一边带着恶意,一边随着时代变化。从折旧到准备金、工程进度标准……在各种利润计算的同时,收支和利润变得越来越不一致。当然,那是理所应当的,正是“利润”的计算方式不同造成了这样的变化。
黑字破产终于开始发生,这是因为虽然有利润,但是没有钱。
如果公司有将要黑字破产的迹象,股东会担心得夜不能寐。
不仅是铁路公司,英国大量投资都流向了美国,这里也有许多无赖。例如有人以实现不了的建设规划来募集出资,收集到出资资金后逃跑。蒸汽机车从英国到了美国,资金也流到了美国,坏家伙也到了美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金计算进化后的“利润”
我们在下一章再说他们的活跃,在本章的最后,让我们确认一下由权责发生制会计而诞生的“财务报表体系”吧。
权责发生制会计中,“两份财务报表”是原点。首先是计算每期“利润”的损益表,它根据收入、支出进化而成的“收益、费用”来计算利润。
还有一份就是显示每期末财政状况的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是原因与结果,在损益表中如果出现“利润”,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就会增加。相反,出现“损失”,资产就会减少。
山丘上“为了人类”工作的男人
从意大利到荷兰,会计逐渐发展,在英国迎来了重要转折。
铁路公司里的股东影响力越来越强,为了给他们分红,出现了新的会计体系——权责发生制。账簿原本是“为了自己”记录,却进化成为股东制作的财务报表。
从此以后,会计的主角从“自己”(经营者)向着“他人”(股东)一点点开始变化。这是财务报表从“为了自己”制作变成“为了股东”制作的一个过程。
为股东制作的财务报表,在下一章中的美国会进一步发展。
乔治·史蒂文森一边帮助父亲,一边学习着摆弄机械。
虽然他连学校都没去过,是个没文化的人,但是他从煤矿的阀门控制员升职为轮机员,终于完成了足以让他名留青史的发明。他与儿子罗伯特一起开发了蒸汽机车,为铁路推广到英国乃至世界做出了诸多贡献。
多亏了这对父子,人类不用再依赖马匹,从此拥有了使用燃料的能力。
英国开花结果的工业革命,最辉煌的标志,就是自动前进式蒸汽机车的出现。之后,铁路也撼动了会计的历史。如果蒸汽机车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折旧,还有赢利计算,也会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
乔治·史蒂文森不断地思考着造福人类的发明,他年轻时,为矿工设计了煤油灯。他受到了所有人的爱戴。乔治退休后,晚年搬到了乡下,摆弄着庭院度日。
登上附近的塔普顿山丘,沿着轨道疾驰的蒸汽机车就会迎面而来。
他经常在山丘上眺望着蒸汽机车,发着呆,过着悠闲的生活。
1848年8月12日,山丘上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
乔治·史蒂文森去世。
听闻这一消息的英国人,以及世界上的铁路工作者,都为他哀悼。
“不过是一个喜欢机车的老朽(The hool on the hill)走了。”
他一定会在天国害羞地微笑着。
山丘上无法看到他的身影,机车驾驶员拉响了汽笛,回荡着“呜——”的响声。
延伸阅读1.伦敦大火
英国有一个车站叫作“Bank and Monument Station”。原本Bank站和Monument站是分别建造的,但现在经由地下通道连接了起来。Monument站得名的原因是它靠近伦敦大火纪念塔。
2.理查德·特里维希克(Richard Trevithick)
(1771—1833,英国)
他是真正的“蒸汽机车之父”,他不仅先于史蒂文森父子制作出蒸汽机车,还制作了蒸汽汽车。开发中,还发生了蒸汽机车爆炸的小插曲,他甚至受到了詹姆斯·瓦特的警告。
3.军事利用
欧洲的大部分铁路规划,都出于战争考量。比如说在德国,铁路以东西方向为中心,这源于德法战争,铁路都为包围巴黎而建造。
4.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
泡沫破裂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财政情况恶化的英国政府为了减少债务、避开财政危机而设立了南海公司,这个怪异的公司由于股价急剧上涨成了泡沫。在这一事件中,艾萨克·牛顿也蒙受了损失。
5.固定资产(Fixed Assets)
观察一下资产负债表的左侧资产部分,会看到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并列。流动资产,就是“钱”以及拥有与之相近性质的资产;固定资产,就是拥有“物品”性质的资产,建筑物、机器、车辆、土地等都是代表性的固定资产。
6.平均化
经营者希望每一年都得到相同的利润,就是平均化。为了使股东高兴,稳定分红,就必须稳定地计算每一年的利润,尽量减少各时期之间的波动。为此,折旧是一种理想的方案。
7.准备金
折旧是将已经发生的支出滞后进行费用计算,准备金就是将预计的支出提前进行费用计算。折旧和准备金颠倒了支出和费用的前后关系。我们经常能听到失业准备金。
8.黑字破产
从损益表看有赢利,但现金流有亏损,就会发生黑字破产,公司则会在本应付钱却没有钱时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