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卢卡·帕乔利出版《数学大全》500年后,日本公认会计师考试中引入了“简答题”。因为是引进的第一年,可以从聚集在这里的考生脸上看到紧张的神色。
“开始!”考官的声音回响在考场中。
考生一齐打开了试卷。这时,他们被冻住的表情一模一样。
“答案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专心致志学习了簿记的“卢卡的弟子”,却无法区分“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哪个呀……”
他们的动摇,哗啦一声成了波浪,在考场中扩散开来。
01 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时代阿拉伯数字还是罗马数字?苦恼的卢卡弟子
这是现实中发生过的事情。
1995年,日本公认会计师考试中引入了“简答题”。
大家都以为是“用答题卡作答”,没想到打开封面后竟然是“手写作答”。
而且上面还写有“答案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指示。
看到指示的考生们陷入了恐慌。
冷静想一下,“1、2、3、4”是阿拉伯数字,“Ⅰ、Ⅱ、Ⅲ、Ⅳ”是罗马数字,这种事应该还是知道的,但这可是“决定人生的时刻”,他们被紧张包围,脑中一片空白。
我所知道的就有两人,因为用罗马数字回答而不合格(是因为数字,还是因为不够努力,就不清楚了)。
阿拉伯数字,还是罗马数字呢?
卢卡·帕乔利如果知道这段未来的骚动,一定会苦笑一声。但这在他出版《数学大全》时,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从被神明支配的时代,到以人为中心的时代
《数学大全》出版后的欧洲,正处于急剧转变的时代。正值“中世纪”结束,紧接着“近代”的分水岭。从被神明支配的时代,到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这一转变的重要契机就是罗马数字向阿拉伯数字的过渡。
阿拉伯数字从印度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包含有印度发明的“零”的概念。阿拉伯数字来自憎恶的敌国,一开始欧洲人对它带有抵抗的情绪,但后来他们才意识到了它的便利性。
“这很好用!”
人们注意到,事物并不是由神来支配,其中含有自然的“法则”,人们开始研究“法则”,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计算所有的一切,变得能够用数字来思考。可以说,人们通过计算开始了科学之路。
至今,在欧洲所使用的罗马数字是没有“零”和“进位”的概念的。
比如说,“777”用罗马数字表示为“DCC LXX Ⅶ”。
仅仅是写数字就非常麻烦,加减法也很费劲,乘除法则更难。要说优点,仅仅有“看上去好看”和“复制起来很难”。
商人记账的时候,也厌烦了罗马数字。正巧,在那样的时期出版的《数学大全》中出现了另外一种数字,卢卡在记录账簿时,方便起见,推荐使用阿拉伯数字。在书中介绍的簿记里,包含了我们熟识的复式记账“借方”“贷方”。
当时还没有使用“=”和“+、-、×、÷”。恐怕就是因为“+、-”不存在,为了表现交易的两面性才使用了“借方”“贷方”,一并记载。
中世纪末期,有所变化的不仅是数字。同一时期,拉丁语向口语转变。拉丁语是古罗马的公文用语。不能因为它是古老的语言就轻视它。它的影响范围极广。拉丁语并未止步于欧洲,中南美由于被使用拉丁语的西班牙所征服,被称为“拉丁美洲”。
《数学大全》中暗藏着两处“与罗马的诀别”
现在我们身边也留下了许多拉丁语,表示数字的“No.”是“Numero”的缩写,表示上午和下午的“am”“pm”是“ante meridiem”“post meridiem”的省略语,再来,“&”是拉丁语中“et”“@”“ad”的合并。仅是通过这些,就可以明白拉丁语是一种多么有影响力的语言了。
中世纪欧洲的神职人员和学者很喜欢拉丁语,很多专业书都是用“格调高雅”的拉丁语书写而成的。但是,这对没有耐性的市民、商人是一种太过死板的语言。比起拉丁语,他们更喜欢简单的口语。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使用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口语。
《数学大全》只有序言是拉丁语,正文的内容是用意大利口语写的。格调高雅的学者一方面感到不愉快,一方面接受了喜欢“乱七八糟语调”的商人。
《数学大全》有两处“与罗马的诀别”。
一处是数字,还有一处是语言。由于阿拉伯数字的普及,科学进步了。科学知识变成了用易懂的口语书写成的书籍,广泛地传播开来。
至此,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各种计算成了可能。科学进入了新领域,诞生了航海图、大炮、绘画的远近法、音乐的五线谱等各种各样的发明。
这些发明在同一时期出现并非偶然,中世纪末阿拉伯数字的普及促使这些发明同时诞生。
将神支配着的世界夺回自己的手中——阿拉伯数字普及还有着这样的一面。
“簿记”是阿拉伯数字普及后的结果。如果说五线谱是将无形的音乐可视化的技术,那簿记就是将“赢利”可视化的技术。一定是因为有可以记录曲调的五线谱出现,音乐才得以发展;一定是因为簿记诞生,做生意才能变容易。
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女巫审判”
中世纪末,与科学的进步相反,天主教会的权力正在一点点被剥削。从神的时代到人的时代——这一过渡意味着教会正在失去权威。
在科学刚开始发展的时期,“女巫审判”现象不断增多。
女巫审判本来是对天主教背叛者的镇压,后来向异己分子审问发展。在镇压异己分子方面,“经验丰富”的天主教会将饥饿、自然灾害、不孕和疾病等所有的灾害和不幸都归结于女巫的过错。女巫如果被抓捕,会经历残酷拷问,最后被处以火刑。
当科学发展、追求美的文艺复兴运动正盛行的时候,“女巫审判”现象增多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催生出美丽的雕刻和绘画的文艺复兴,难道不仅“重生”了人们追求美好之心,连嫉妒与残酷之心也“重生”了吗?
女巫审判虽然还残存着,但从神的时代向人的时代进发的步伐,缓慢而坚实地向前。
在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问世的同一时期,以阿拉伯数字普及为背景,印度航线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
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6]在历经探险后,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发现了直通印度的新航路。造船技术、航海图、指南针的革新,还有船员的勇气所带来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了。这样一来,就算不经过威尼斯,也可以直接探访印度进行交易了。
发现新航线以后,威尼斯桨帆船的身影一点点地从地中海上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它们逐渐成了海上的主角。
但是,本书中的“下一位主角”并不是这两个强国——竟然是“荷兰”。
16世纪的荷兰曾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下,但由于宗教改革,荷兰新教徒逐渐增多。对此,作为天主教支持者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反复对异己分子进行审问和激进镇压,为抵抗这一镇压,荷兰新教徒发起了“独立战争”。
经过白热化战争,取得胜利的北方七州宣布了荷兰共和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独立。
在获得了自由的新教之国荷兰,商人不论宗教,从欧洲蜂拥而至。
意大利开始出现粮食不足的问题,荷兰就孜孜不倦地从波罗的海沿岸,向意大利运送粮食。他们将阿姆斯特丹作为中转地,既是“贸易(进货、销售行业)从业者”,又是拥有船舶进行运送的“海运从业者”——它控制着进货、销售、运送所有环节,举例来说就是“近代的Amazon.com”。
通过欧洲近海贸易赚了钱的荷兰,最后还闯入了由西班牙、葡萄牙所独占的东印度航线。商人之国荷兰靠“新奇想法”筹措了资金,贸易逐渐走向成功。
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近代大门打开取代了中世纪,“股份公司”终于登场了。
02 伦勃朗与荷兰的荣光闻名莱顿的“面粉铺家的儿子”
“面粉铺家的儿子很厉害。”
探访荷兰莱顿的美术评论家听到了这样的传闻。
传闻中的“面粉铺家的儿子”,他的名字叫伦勃朗[7]。
他的好评在城市中四起。大家猜测伦勃朗拥有了不得的才能。
每当听到这些传闻,伦勃朗的父母都会忘记曾经对儿子的未来有过绝望,体会着这份喜悦。
伦勃朗出生时的1606年,正值莱顿和西班牙的独立战争。
父亲是新教徒,母亲是天主教徒,但家庭内部没有发生严重的矛盾。他是面粉铺家出生的第九个儿子。
他出生的三年后,经过长久的战争,包含莱顿在内的北方七州实现了独立。
在沸腾着喜悦之情的市民的喧闹中,为了纪念莱顿在西班牙的侵略中取得胜利,建立了莱顿大学。伦勃朗长大后也被名校莱顿大学录取入学。
但是他没有融入这所历史名校,数月后就退学了。
父母为他这么快就退学感到非常惋惜。
“我们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啊?”
他们一边被不安包围着,一边决定相信想要画画的儿子。绘画之于当时的荷兰——至少比起21世纪来说——是一种更能挣到钱的职业。
从西班牙独立出来的荷兰,是以新教徒为主的商人之国。新教认为劳动和赚钱反倒是好事,这和不允许以劳动赚钱的天主教不同。尤其是在荷兰人数较多的加尔文派鼓励工作,认为这是通往救赎之路,“勤于经商、赚钱”都会被嘉奖。
荷兰对其他宗教也比较宽容,聚集了不少商人,其中就有犹太人的身影。因为宗教的宽容,人们开始将追求赚钱的精神需求摆到了台面上。
在宗教改革中新教反对不劳而获,天主教一边劝诫人们清贫,自己却收了充足的捐款,用华丽的装饰品和画作装饰教堂,后来甚至开始贩卖“付钱就会被救赎”这样的免罪符。新教徒发出了愤怒的呼声,一部分信徒开始破坏天主教堂华美的装饰品。对他们来说,华美装饰着的教堂才理应被指责。
天主教堂中华丽的彩色玻璃和巨大的壁画,在新教教堂中是不存在的。
以荷兰为首,新教教堂非常朴素。
这些宗教矛盾,对荷兰画家的人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大利的画家能接到“天主教堂”画作和壁画的订单,但在荷兰没有这样的资助者。
那荷兰的画家都接到了谁的订单呢?新的委托方,是富裕的市民。
比如说赚到钱、成功了的商人向画家订购一幅“肖像画”。请有名的画家为自己画肖像,对商人来说是一种勋章。
年轻的伦勃朗也接到了来自商人的大量订单。“面粉铺家的儿子”在莱顿的传说愈演愈烈之时,为求进一步的成功,他决定以阿姆斯特丹为目标。
阿姆斯特丹产生的良好循环
关于“荷兰商人”这个说法,诗人海涅留下了讽刺的评论:“这是一种同义反复,因为所有荷兰人都是商人。”
商人开始从欧洲中部向荷兰聚集,阿姆斯特丹的人口急剧增加。在西班牙的独立战争中,荷兰北方获得了胜利,而另一方面,西班牙仍统治着南方(后来的比利时)。从南方“晚一步逃出”的商人也都将阿姆斯特丹作为目标。
不仅是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犹太教徒也被允许共存,因为这样宽容的态度,商人开始从欧洲中部向阿姆斯特丹聚集。这么一来,这里就汇集了大量信息。许多运送谷物、香料、丝绸、皮革等的船舶所带来的信息对商人来说非常宝贵。
于阿姆斯特丹产生的良好循环
商人和信息聚集起来,这里就会进行许多交易,形成了“市场”(market)。形成了市场,为寻求交易,还会有更多人聚集过来。
阿姆斯特丹产生了“人→信息→市场→人→……”这样的循环,提升了荷兰的经济,阿姆斯特丹忽然成了仅次于伦敦、巴黎的欧洲大城市。
阿姆斯特丹的市场,不仅会公布关于这一交易的收盘价格,还会显示各类商品的价格成交表(price list)——这是商人梦寐以求的信息。阿姆斯特丹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易所,它还向商人公布价格,市场的价值水涨船高。
变化的绘画买主和“市场”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名声也渐渐被人所知。不仅是买主,自愿成为他弟子的人也增多了。在经济形势大好的阿姆斯特丹,伦勃朗的成功跟随着城市的步伐。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是《夜巡》。
《夜巡》是警卫队小组委托他画的“集体肖像画”。
在独立战争后的荷兰,有一群男人自己出钱购买武器,不收取报酬担当警卫。《夜巡》就是描绘这群人的集体肖像画。他们以大家均摊(AA制)的形式向画家下了订单。
集体肖像画的买主期望被“平等地”画出来,但是伦勃朗的《夜巡》没有符合这样的期待。他大胆地运用“光与影”,被表现出来的18人,一大半人的表情在微光下被遮挡,看得不是非常清晰。
这幅画在艺术方面得到的评价非常高,但“被画在后方阴影里的”买主非常不满。
伦勃朗像这样不遵照买主的意向所画的画,非常多,而且不遵守约定时间的情况也很多。当时的荷兰绘画界稍稍有些争议。
这一时期的荷兰围绕着“美术品的商业化”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是“绘画的小型化”。荷兰市民喜欢用画作装饰自己的家。
用来装饰家里的画作,尺寸必然小。这时画家开始画的,就不是教堂里巨幅的壁画了,而是装饰市民家的小画。
绘画的主题也不是神话和《圣经》中宏伟的故事,漫不经心的风景、花和水果开始变得受欢迎。这一时期的荷兰诞生了小巧玲珑的风景画和静物画。
画家开始将绘画作为“市场交易的财产”而进行创作。
此前的绘画,曾是接到教会和君主订单后绘制的订货财产。随着荷兰市民成为买主,绘画作为市场交易品的性质变强了。
用服装来举例,它是一个从订购生产到成品生产的转变。对画家来说,市场直觉也变得非常必要。不是画自己想画的作品,而是必须画顾客所期望的画作。
在这样去迎合创作、环境渐渐变得商业化的过程中,伦勃朗没能顺应这股潮流。《夜巡》以后,他的人生逐渐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在市场中被交易的绘画、郁金香与股份
荷兰商人不仅使市场得到了发展,还将绘画变成了市场交易的财产。
这一时期还有一种市场交易财产的出现,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郁金香。
荷兰人喜欢用郁金香装饰庭院,并因此感受到幸福。这时,莱顿大学的卢克修斯教授研发出“珍稀颜色”的球根,它令人们陷入狂热。爱好者们蜂拥而至,珍稀颜色的郁金香球根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终于,郁金香因为市场操作价格上升,出现了世界上最初的“郁金香泡沫”。
越后屋三越
荷兰绘画从订购生产向成品转变的时候,在相距甚远的日本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1673年,于江户日本桥开业的“越后屋”贩卖着“现成”和服,而不是从前的订购品。因此节省了中间费用,使低价成为可能。虽然现代的三越作为高级百货店非常有名,但原本是以低价取胜。
郁金香泡沫的背后,暗藏着新教徒天性节俭的精神。
新教徒厌恶炫耀富裕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会将家里装饰得非常豪华,而是放置一些小型绘画和花朵——他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中暗含着对天主教的抗争。
正是讨厌“华美”到了去毁坏教堂装饰品的程度的新教徒,才使得郁金香泡沫化,这只能说是一种非常讽刺的不幸。
郁金香球根的价格疯狂上涨,但1638年,因为政府的介入等等许多因素,郁金香的价格突然暴跌,郁金香泡沫迎来了终结。
荷兰发生这起郁金香泡沫后,世界上的很多地点、很多东西都发生过许多次“泡沫”。日本的房产、美国的次贷证券、近年来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这些泡沫经济都像卢克修斯教授的“珍稀颜色郁金香”,多发生在新技术出现后。
这时的荷兰,有一种不逊色于郁金香、成了超级热门的市场交易财产——“股份”。没有它,本书的内容就无法推进。
1602年,东印度公司在荷兰成立。这家东印度公司被称为“世界上最初的股份公司”,它的股东可以在交易所出售自己所持有的股份。
阿姆斯特丹的这家交易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初的证券交易所”。
讲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历史前,我们先从一艘荷兰船漂到日本的故事开始。
名为“慈爱”(Liefde)的荷兰船,没能得到神的慈爱,在漂流的最后,于1600年到达了日本丰后。
03 诞生于荷兰的股份公司和陌生人股东漂到日本的荷兰船
1600年,荷兰的慈爱号漂到了丰后(大分县)的臼杵湾。
船员杨·约斯汀和威廉·亚当斯被叫到大阪,觐见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虽然对基督教和天主教非常戒备,但从荷兰人杨·约斯汀那里听闻“荷兰人曾和天主教战斗”,而且理解了他们比起传教而言,对“生意”更感兴趣,就允许他们长期出岛经商。
杨·约斯汀和威廉·亚当斯成了德川家康的心头好。杨·约斯汀成了八重洲这个地名的来源,威廉·亚当斯改名三浦按针留在了日本——这些成了日本史的一部分。
让我们站在荷兰的角度看看这件事的经过。
促使慈爱号从荷兰向东方出发的,是荷兰的鹿特丹公司。
起航时为5艘,从荷兰出发的时间是1598年。
船队的航行非常不幸。被西班牙逮住、被葡萄牙杀掉了船员、沉船和行踪不明……最后,5艘船只有慈爱号到达了“不是目的地”的日本。这是一次多么悲惨的航行,但这就是航海的现实。
当时的荷兰,有一群即便面对种种危险却仍然以东方为目标的雷兹卡尔。对他们而言,危险不仅来自大自然。对荷兰船只来说,先一步进出东方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巨大的威胁。实际上,和慈爱号一起起航的其他船只就是被这两个国家干掉的。
荷兰在思考如何战胜西班牙和葡萄牙。
不仅是这两个国家,相比之下关系稍微缓和的对手英国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东印度贸易。
为了战胜他们,荷兰参与了一场大型对决——1602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荷兰考虑,像现在这样的小型公司“船起航就会沉没”,这样的事情重复再多次也是无用功。那就花更多的钱,制造安全且配备大炮的强有力船只,干掉西班牙和葡萄牙。不仅要让船只往返航行,还要在印度当地设立据点,从此开展大规模的贸易。
为了将这些变为现实,必须聚集大量资金。更何况组织大型船队、设立当地据点需要长期性地筹措资金。
为此筹备的组织就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l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东印度公司中的Vereenigde是“联合”的意思,它由七家公司合并而成。
稍早一些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成立了。只是这家公司的资金规模比荷兰小,是每次航行都要筹措资金的“活期存款式企业”。
不甘示弱的荷兰曾经观望过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荷兰以远大于英国的资本金规模,成立了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它被称为世界上首家股份公司。
陌生人在阿姆斯特丹
意大利也是如此,随着船舶贸易变为内陆贸易,组织从“活期性企业向持续性企业”变化。
东印度公司在荷兰曾是小规模的活期性企业,但VOC在印度设立据点,慢慢开始向持续性企业转变,进行经营活动。VOC不仅在印度各地设立据点,还设置军队,进行货币铸造。比起被称为公司,VOC被叫作“国家”更合适一些。
组建了大型船队、建造了大量牢固船只、修建气派据点的VOC必须“长期性地筹措巨额资金”。这时VOC决定在资金筹措上迈出一步,从陌生人那里筹钱。
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组织中,出资的是家族和亲属(family)或是朋友(company),但VOC的股票从“陌生人”(stranger)那里集资。
这时就出现了 “陌生人股东”。
陌生人股东加入出资者,经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陌生人和家人、朋友不同,与经营者之间没有个人关联。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他们是希望得到“赢利”而进行投资的。
为了使他们得到满足,需要保证以下两点:
·准确计算业务的赢利。
·根据出资比例分配赢利的份额。
资产负债表右下方出现了股东
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
首先,为了准确计算业务的赢利,必须有簿记。为了将所有的交易都记录到账簿中,VOC很早就引入了复式簿记。
商人之国荷兰,有许多人都在学习簿记。《数学大全》中簿记相关的内容被翻译成了荷兰文(荷兰人是否付过著作权费尚不明了)。
对想要好好做生意的新教徒来说,特别是加尔文派,簿记非常符合他们的特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复式簿记才会被引入VOC。
如果根据记下的账计算业务的赢利,就能根据出资比向股东分配赢利。
既然从陌生人股东那里拿到了资金,正确的计算和分配就是最低限度的责任。
其中,面向陌生人的赢利报告(Account for)是“会计”(Accouting)的词源。得到了资金的经营者向提供了资金的股东进行报告(说明)——这是会计的起源。
会计的起源是Account for
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
拥有狂热人气的VOC股份
无论在安全方面考虑得多么周到,无论在船上装了多少大炮,远洋航海还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VOC买卖的船如果能够安全回来就能大赚一笔,但相反,船沉没了就会蒙受巨大的损失。也有可能无法归还借来的资金。如果股东承担这一损失,人们会非常害怕,从而不会购入股份。
VOC考虑到,以这样的“无限责任”来募集事业的出资非常困难,就为股东准备了“有限责任”(limited)制度。
出现损失,也不会要求股东负担超出本金的部分,这就是“有限责任”。从股东的角度来说,即使VOC彻底失败,股东的结局也不过是“出资金额归零”,不会被要求负担超出的部分。
回报上不封顶,而另一方面风险有限,这非常吸引出资者。由于采用了有限责任制,VOC的股票极具人气。VOC募集到了资金,创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体制。
因此,VOC才被称为股份公司的源头。
可以转卖股票的市场,让VOC的股票变得更受欢迎。
VOC为股东准备了可以将自己的股份卖给其他股东的市场(证券交易所)。股东除了能分配公司赢利而得到的“分红”(收入利益)之外,还可以选择卖掉股票来赚钱,这被称为“卖出收益”(资本收益)。
股东可以自由选择是长期地持有股票得到分红,还是卖出股票得到收益。
◎启用有限责任制度从股东处筹措资金
◎用簿记正确地计算赢利给股东分红(收入利益)
◎准备可以出售股份的证券交易所(资本收益)
因为创造了陌生人股东能够安心投资的环境,荷兰VOC才得以长期地筹措到巨额资金。
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的开端。
04 短命的荷兰黄金时代VOC的光荣与落魄
有一家有名的家具公司叫作IKEA(宜家),许多人认为IKEA是瑞典公司,但不是这样。
IKEA是荷兰的非公开企业。的确,它发祥于瑞典,但是现在将本部转移到了荷兰。在欧洲,荷兰也算得上是法人税负担比较轻、比较“宽容”的国家。因此,许多跨国企业将登记意义上的总公司设置在荷兰。
战斗的对手,要互相斗争到底,但是生意上的对手,要向其提出有利条件将它诱导到自己国家——这种令人难以招架的战略,是荷兰的传统。
从在江户时代荷兰被允许在日本做生意这一事实来看,也能感受到荷兰的不好对付。
意大利伴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而没落,替代它新登场的荷兰打着“宽容”的旗号,一跃成为欧洲的主角。
荷兰黄金时期(Dutch Golden Age)的主角就是VOC。“簿记”“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支撑着VOC的成功。
向中世纪天主教造反的新教徒并未停留在反抗层面,更是通过孕育出新经济结构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
VOC将宿敌西班牙和葡萄牙驱逐出了东印度海域,最后独占了香料市场,大赚了一笔。带着荣光的VOC却在18世纪末欠下巨额债务,在资金操作上陷入困境,于1799年破产。
VOC落魄的转折点是英荷战争,从亚洲装来货物的荷兰船舶接连被英国海军抓捕。
确实也有这一因素,但是从VOC自身来看,它也透露着失败的征兆。
如果要列举主要原因的话,如下所示:
① 粗糙的会计计算和报告:未成熟的会计制度;
② 给予股东过多分红:内部保留的不足与借入性质;
③ 对不正当行为和偷盗的大意:管理不足。
VOC落魄的理由
首先关于①VOC确实引入了复式簿记,但非常原始,对各商品的赢利完全不清楚。
“不清楚哪一个商品赢利多少”,在这种状态下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经营者会错过畅销品,使得赢利不断减少。没有准确的会计报告,也完全没有进行监管,股东非常愤怒。
接下来是②给予股东过多的分红。VOC每隔数年就会进行结算,虽说不定期但是会给出分红。这一分红没有经过确切的计算,多半过于慷慨。VOC的内部保留不够充足。
如果出现了超出股东出资部分的赢利,就可以进行分红。但是分红终归有上限,如果将其全部进行分红,公司的资本就不会增加。如果想扩大事业,就必须留存一部分赢利作为内部保留。
VOC在分红上过于慷慨,导致本金不足,不得不依赖于借款。关于“应该以何种程度进行内部保留”这一点,账本并没有告诉我们。
最后是③对不正当行为和偷盗的管理疏忽。
在风险极高的远洋航海中,这与“不顾性命的鲁莽汉”有关。即使对他们说“不允许偷窃商品”,他们也不怎么能听进去。在VOC的航行中,挪用公款和船员偷盗商品接连不断地发生。VOC一点都没有进行管理。
最终,粗糙的会计经营、不充足的经营信息、职员的道德观念低下,这几点综合起来,VOC丢失了股东的信任,走向破产。VOC虽然成功筹措了资金,但是在运营方面并没有获得成功。
因为有限责任、分红、证券市场这些因素,VOC从股东那里“筹措”到了巨额的资金,但是它欠缺在生意中“运用”资金、使其增长的能力。
被错过的人气商品的变迁
VOC优秀的经营者很少,又由于粗糙的会计记录,看错了商品的热销变化,结束了200年的经营。
如果我们看一下VOC失败的“三个原因”,就能发现这之后的会计制度和理论都是为了克服这三点发展而来的。
具体来说就是如下几点:①粗糙的会计计算和报告的改善,充实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应对②给予股东过多的分红,出现了股东投资款返还的合作金融理论。另外,作为对③不正当行为和偷盗的管理疏忽的反省,加强了企业管理。
时价发行增资
我们看到,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中,VOC的股票价格上涨了不少。如果在这时实行“时价发行增资”,就能得到巨额的资金。但是VOC并没有这样做,还是一贯地通过借款进行资金筹措。在簿记终于推广开来的当时,还想不到时价发行增资。
①粗糙的会计计算和报告→财务会计制度的改善和管理会计机能的充实;
②给予股东过多的分红→构建合作金融理论;
③对不正当行为和偷盗的检查管理疏忽→企业管理的加强。
这样看来,“VOC的失败”与之后的会计制度和理论的发展有着匪浅的关联。其中,VOC在“看清热销商品”方面有着重大的失败,管理会计中的“充实业务信息”就与这一教训紧密相关。
VOC的利润在逐渐降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主营商品“香料、茶、白砂糖”价格的下跌。价格下跌的商品只能以量取胜,但是交易量的增加会伴随运输和保管费的增加,当时并没有人来计算每一件商品总体的盈亏情况。
VOC一方面执着于利润率下降的香料,另一方面错失了从17世纪后半叶开始“向丝绸和棉织物转变”的趋势,这一领域被英国人捷足先登。
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成了英荷战争之前,荷兰对英国“生意场上失败”的决定性因素。
伦勃朗令人心酸的资产负债表
荷兰的黄金时期17世纪又被称为“伦勃朗世纪”。
这两者中的无论哪一个,好日子都非常短暂。
伦勃朗发表《夜巡》之后,妻子和女儿不幸死亡。即便是为了照顾仅存的一个儿子而请的乳母,伦勃朗也与其发生了纠纷,怎么都无法得到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有浪费的陋习,伦勃朗非常穷困,后半生被法院宣告破产。
破产时法院所制作的伦勃朗的财产目录(资产负债表),记载了他所拥有的数件收藏品。从这一记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作为艺术家的爱好有多广泛,但经由破产这样的不幸向后世传达这些信息,是多么可悲啊!
伦勃朗的收藏品以一文不值的价钱被人压价购买。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画完《夜巡》后的全盛时期,他的财产达到了4万荷兰盾。将其放到现在,相当于百万人民币级别的资产,是非常大的金额。
但是在完成《夜巡》之后,情况急转直下,他的晚年生活不太如意。他的落寞,与荷兰经济的没落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伦勃朗还对船舶进行了投资,投资产生的损失一定是用借款来填补的。
金钱与名誉都没能得到眷顾,人生的后半段悲剧向他袭来。他最爱的儿子提图斯在27岁时去世了,泄了气的伦勃朗似乎是追随着儿子一般,在第二年,63岁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到了人生的后半段,无论是金钱、家庭还是事业,都没能受到眷顾,伦勃朗成了失去了自己容身之处的男人。
这样的他,在其最后的时日里也还是留下了绝佳的画作。其中,《浪子回头》可以称为杰作中的杰作。
如果用自古以来众多画家会选择的题材来描绘这幅画,那就是以“身无分文回到家中的浪子,以及并未责怪他而以拥抱相迎的父亲”为主题。
伦勃朗在这幅画上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是对温暖守护了自己的父亲表达感谢,还是对没能予以关爱的儿子表达思念呢?
这幅画中,有他年轻时的画作里未曾见过的柔和笔触,充满了祥和。
真正的平和只有经历过痛苦回忆的人才能够感悟。
但愿他在天堂也能被温柔的光芒包围——我不禁想要这样为他祈祷。
延伸阅读1.四则运算符号
四则运算符号的历史短暂得出人意料,普遍使用运算符号是在莱奥纳多·达·芬奇去世后的事,四则运算普及于15世纪至17世纪。
2.加尔文派
说起宗教改革,德国的马丁·路德非常有名,另一个非常有势力的派别就是加尔文派。由于受到新教的镇压,转移至瑞士的加尔文派以禁欲为宗旨,以排除奢侈和娱乐的姿态执政。因此城市治安好转,财政情况也有所改善,得到了百姓极大的支持。
3.光与影
在17世纪的荷兰,画家画了许多风景画,光与影美妙的对比引人注目。荷兰是低地国家,在面向大海无边无际延伸开的地平线上,水蒸气扩散了空气中的光线,缓和了远处的轮廓。这种描绘了荷兰“美丽的光与影”的风景画,对以英国透纳为首的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杨·约斯汀
杨·约斯汀和日本女性结婚,住在江户城附近。杨·约斯汀的日文名“耶杨子”(Yayosu),按照当地发音被叫作八重洲,他住过的地方就用这个名字命名。现在的八重洲地下街,放置着他的铜像。
5.英国东印度公司
虽然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商业上败给了荷兰,但在市场营销上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他们提出了“在茶里放入糖和牛奶后饮用”这样可能会令中国人晕倒的喝法,向英国人推广了红茶。传说英国人是因此才变得喜欢喝茶的。
6.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在股份公司规模很小的情况下,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致,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出资者兼任老板(这称为个人独资企业)。但是“仅仅用自己的钱做生意”,会随着生意规模的变大而渐渐变难,因此才会通过外部股东筹集大规模资金。
7.登记意义上的总公司
就算是最近的国际化大公司,也会为了“减轻法人税的负担”而将登记意义上的总公司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这样的例子非常引人注目。这种情况下,各国开始了招商战争。法人税非常高,企业就会“逃跑”。
8.内部保留
它与资产负债表中所说的“利润盈余”相同(参照第1章图表)。比起筹措的金额,在目前的运营资产更多的情况下,与其差额相当的“增加资产”就是内部保留。内部保留说到底就是“资产”的增加,并不是与之相当的“现金”被保留下来。
到第一部分的结语
这里第一部分就结束了。
各位,辛苦了。
第一部分是一次从莱奥纳多·达·芬奇出生的中世纪意大利,到近代荷兰的巡游之旅。
应该有很多人对于银行的祖先Banco和簿记起源于意大利,还有股份公司的根源在荷兰而感到很惊讶吧。
没错,如果说到当时欧洲的中心,那就是意大利和荷兰。
还有一点,这第一部分“隐藏的主人公”是“纸”。
银行发起的汇票也好,商人所记录的账本也好,还有VOC股票也是,这些都是因为“纸”才得以存在。这么说来,活字印刷术使《圣经》普及也是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
纸的普及引发了文艺复兴,500年后,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报纸和书籍也在数字化,这或许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最大转变期。好了,旅行还会继续。
敬请期待接下来的旅途。
[1]安德烈亚·德尔·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约1435—1488年,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雕刻家。——编者注
[2]桨帆船:又名贾列船(Galley),一种以人力划桨为主要动力的船种,被广泛用于早期地中海地区的战争与贸易中。——编者注
[3]卢卡·帕乔利(Fra Luca Bartolomeo de Pacioli):1445—1517年,数学家、修道士。著有《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又译作《数学大全》)《神圣比例学》。
[4]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 Medici):1389—1464年。他作为美第奇家族的主人,掌控着佛罗伦萨。
[5]美第奇英语为“Medici”,与英语中的药“Medicine”相近。
[6]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约1460—1524年,葡萄牙人,探险家、航海家,发现了从欧洲经由非洲南端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7]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年,荷兰人,被称为“光之画家”,是代表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