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文物中的物理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杨春华,冯法光.天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2] 刘东升,袁荃猷.中国音乐史图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3] 杨爱国.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J].考古,1991(11):1023-1031.

[4]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2.

[5] 重庆市博物馆.四川汉画像砖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

[6] 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J].文物,1954(8):图29.

[7]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五女冢新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5(11):13.

[8] 王世振,王善才.湖北随州东城区东汉墓发掘报告[J].文物,1993(7):67,68.

[9] 李崇州.中国古代各类灌溉机械的发明和发展[J].农业考古,1983(1):142.

[10] 戴念祖.中国力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11]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1):4-28.

[12] 赵志成.元代画家赵雍的生卒年及相关问题[J].文物,1994(1):76-83.

[13] 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4] 李泽厚.神的世间风貌[J].文物,1978(12):36.

[15] 彭适凡,刘林,詹开逊.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1(10):1-26.

[16] 黄景略.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J].考古,1962(1):14.

[1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图版64.

[18]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0-222.

[19] 李长庆,何汉南.陕西省发现的汉代铁铧和鐴土[J].文物,1966(1):19-26.

[20]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北东汉画像石刻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图15.

[21] 齐心,刘精义.北京市房山县北郑村辽塔清理简报[J].考古,1980(2):146.

[22] 畅文斋.山西永济县薛家崖发现的一批铜器[J].文物,1955(8).

[23] 李文信.让考古科学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壮大——祝考古工作会议[J].文物,1956(3).

[24] 裴明相.南阳汉代铁工厂发掘简报[J].文物,1960(1):58-60.

[25] 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崇安城村汉城遗址试掘[J].考古,1960(10):1-9.

[26] 吴正伦.关于我国古代的传动齿轮[J].文物,1986(2):94-95.

[27] 孟浩,陈慧,刘来城.河北武安午汲古城发掘记[J].考古,1957(4):43-47.

[28] 扬州博物馆,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县杨寿乡宝女墩新莽墓[J].文物,1991(10):46.

[29] 甘博文.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2(2):16-24.

[3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发掘队.满城汉墓发掘纪要[J].考古,1972(1):8-18.

[31] 吴晓松,董子儒.湖北省黄州市下窑嘴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3(6):56-60.

[32]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山西省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Ⅳ区仰韶早期遗存的新发现[J].文物,1995(7):40-51.

[33] 高至喜.湖南楚墓中出土的天平与法马[J].考古,1972(4):42-45.

[34] 胡建军,夏湘军.湖南沅陵木马岭战国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4(8):683-684.

[35] 杨定爱,韩楚文.湖北江陵县九店东周墓发掘纪要[J].考古,1995(7):589-605.

[36] 杨定爱,韩楚文.纪南城新桥遗址[J].考古学报,1995(4):413-451.

[37] 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9(7):1-24.

[38] 襄阳首届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襄阳蔡坡12号墓出土吴王夫差剑等文物[J].文物,1976(11):68.

[39] 高应勤,冯有林.湖北当阳县金家山两座战国楚墓[J].文物,1982(4):47.

[40] 安徽省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号楚墓[J].考古,1995(2):124-140.

[41] 文启明.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J].文物,1985(6):16.

[42] 李有成.原平县刘庄塔岗梁东周墓[J].文物,1986(11):22.

[43] 谭白明.曾侯乙墓弋射用器初探——关于曾侯乙墓出土金属弹簧与“案座纺锤形器”的考释[J].文物,1993(6):83-88.

[44] 贾兰坡,盖培,尤玉桂.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2(1):39-58.

[45] 席克定.贵州的石器时代考古[J].考古,1994(8):706.

[46] 叶万松.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J].考古,1974(3):171-178.

[47] 高至喜.记长沙、常德出土弩机的战国墓——兼谈有关弩机、弓矢的几个问题[J].文物,1964(6):33-45.

[48] 高中晓,柴焕波.湖南慈利县石板村战国墓[J].考古学报,1995(2):173-204.

[49] 程学华.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清理简报[J].文物,1991(1):1-13.

[50] 老亮.中国古代材料力学史[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2] 张德光.山西绛县裴家堡古墓清理简报[J].考古通讯,1955(4):图版拾柒.

[53] 孟浩,陈慧,刘来城.河北武安午汲古城发掘记[J].考古通讯,1957(4):47.

[54] 黄冈地区博物馆,黄州市博物馆.湖北省黄州市下窑嘴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3(6):57.

[55] 邱光明.我国古代权衡器简论[J].文物,1984(10):78.

[56]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1):39-94.

[57] 祁英涛.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J].文物,1983(4):60-73.

[58] 王春波.山西平顺晚唐建筑天台庵[J].文物,1993(6):34-43.

[59] 张铁宁.渤海上京龙泉府宫殿建筑复原[J].文物.1994(6):38-58.

[60] 陈耀东.夏鲁寺——元官式建筑在西藏地区的珍遗[J].文物,1994(5):4-23.

[61] 梁思成.梁思成文集 正定调査记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62] 辜其一.江油县圌山云岩寺飞天藏及藏殿勘查记略[J].四川文物,1986(4):9-13.

[63] 黄石林.四川江油窦圌山云岩寺飞天藏[J].文物,1991(4):20-33.

[64] 向远木.四川平武明报恩寺勘察报告[J].文物,1991(4):1-19.

[65]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市东南郊沙坡村出土一批唐代银器[J].文物,1964(6):30-32.

[66] 史树青.古代科技事物四考[J].文物,1962(3):47-52.

[67] 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Volume 4[M].Cambridge: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54.

[68] 文物博物馆简讯[J].文物,1964(8):58.

[69] 陕西省博物馆革委会写作小组.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J].文物,1972(1):30-42.

[70] 《建筑史专辑》编辑委员会.科技史文集(五):建筑史专辑[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71] 侯仁之、俞伟超.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J].考古,1973(2):92-107.

[72] 陈明达.应县木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73] 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74] 潘洪萱.谈谈中国古代桥梁的技术及艺术特色[J].自然杂志,1987(7)。

[75] 张子英.河北磁县新征集的白地黑花瓷枕[J].文物,1991(6):94-96.

[76] 徐家珍.风筝小记[J].文物,1959(2):27-29.

[77] 王武钰,祁庆国.北京顺义安辛庄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2(6):17-23.

[78]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出土文物[M].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

[79]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80] 陆学善.中国晶体学史科掇拾[M]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文集(十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4.

[81] Chen Cheng-Yih.Early Chinese Work in Natural Science[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173-175.

[82] 牟永抗,吴汝祚.水稻、蚕丝和玉器——中华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J].考古,1993(6):543-553.

[83] 王育成.含山玉龟及玉片八角形来源考[J].文物,1992(4):56-61.

[84] 张兴永,周国兴.元谋人及其文化[J].文物,1978(10):26-30.

[85] 吴汝康.蓝田猿人[J].文物,1973(6):41-44.

[86] 王择义,邱中郎,毕初珍.山西垣曲南海峪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1(2):88-91.

[87] 黄万波.龙潭洞猿人头盖骨发现记[J].百科知识,1981(2).

[88] 金牛山联合发掘队.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16(2):129-136.

[89] 陈斌.灯具的鼻祖——四千年前窑洞的壁灯[J].文物天地,1989(2).

[90] 许慎.说文解字[M].影印本.中华书局,1963:210.

[91] 张守中,郑名桢,刘来成.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79(1):1-31.

[92] 高丰,孙建君.中国灯具简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

[93]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的几件战国铜器[J].文物,1976(3):52-54。

[94] 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南阳汉代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5] 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J].考古,1983(3):222.

[96] 李仁溥.中国灯烛[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32-33.

[9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98]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J].考古,1972(5):20-30.

[99] 李学文.山西襄汾出土三件汉灯[J].文物,1991(5):95-96.

[100] 全唐诗:卷三四.第10册.中华书局,1960:3820.

[101]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M]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102]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103] 石志廉.齐家文化铜镜[N].中国文物报,1987-7-10(51).

[104] 何堂坤.中国古代铜镜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05] 陈久恒,叶小燕.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3(2).

[106] 孔祥星.中国铜镜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0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县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J].考古,1991(9):818-831.

[108] 朱土生.浙江龙游县东华山汉墓[J].考古,1993(4):330-343.

[109] 高去寻.殷代的一面铜镜及其相关之问题[M]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1958:689.

[1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03.

[111] 王光永,曹明檀.宝鸡市郊区和凤翔发现西周早期铜镜等文物[J].文物,1979(12):90.

[112] 钱临照.释墨经中光学力学诸条//科学史论集[G].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7:1-36.

[113] 洪震寰.墨经光学八条厘说[G] //科学史集刊:第4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14] 徐克明.墨家的物理学研究[M] //自然学史研究所.科技史文集(十二):物理学史专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15] 罗芳贤.古代的取火用具——阳燧[N].中国文物报,1996-12-29(515):3.

[116] 罗西章.扶风出土商周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86(4).

[117] 北京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又一重要考古收获[J].考古,1976(4).

[118] 牟永抗 .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0-26.

[119] 许玉林,王连春.丹东地区出土青铜短剑[J].考古,1984(8).

[120] 钱临照.阳燧[J].文物,1958(7):28-30.

[121] 刘友恒,樊子林.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地宫出土文物[J].文物,1991(6):28-37.

[122] 郭建邦,陈觉,郭木森.河南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J].文物,1991(6):38-47.

[123] 任日新.山东诸城臧家庄与葛布口村战国墓[J].文物,1987(12):51.

[124] 银河.我国古代发明的潜望镜[J].物理通报,1957(7):394.

[125] 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26] 阮国林,魏正瑾.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1(12):5.

[127] 李灿.亳县曹操宗族墓葬[J].文物,1978(8):32,34.

[128] 王燮山.我国古代的透镜[J].物理,1982(10):632.

[129] 王燮山.亳县曹操宗族墓葬出土透镜的初步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1):28.

[130] 钟遐.绍兴306号墓小考[J].文物,1984(1):36.

[13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凌家滩墓葬玉器测试研究[J].文物,1989(4):10.

[132] 梁宝玲.天津宝坻县牛道口遗址调查发掘简报[J].考古,1991(7):577-586.

[133] 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6(4):34.

[134] 田仁孝,雷兴山.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3(10):1-14.

[135]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36] 李则斌.江苏邗江县杨寿乡宝女墩新莽墓[J].文物,1991(10):39-61.

[137] 周长源,张福康.对扬州宝女墩出土汉代玻璃衣片的研究[J].文物,1991(10):71-75.

[138] 黄启善,刘焯元,张居英.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清理两座汉墓[J].考古,1986(9):797.

[139] 贾鸿键.青海民和县东垣村发现东汉墓葬[J].考古,1986(9):857.

[140] 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J].考古学报,1984(4):413-448.

[141] 徐克明,李志军.从《论衡》和《谭子化书》探讨我国古透镜自先秦至五代的进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1):53-55.

[142] 阮崇武,毛增填.中国透光古铜镜的奥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43] 贺鸿武.湖南攸县发现一件古代透光铜镜[J].文物,1989(3):75.

[144] 王铠.新发现一面唐代透光镜[J].中原文物,1981(2):22.

[145] 赵中强.遂平县又发现一面唐代透光镜[J].中原文物,1985(2).

[146] 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光学系.解开西汉古镜“透光”之谜[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3).

[147] 上海交通大学西汉古铜镜研究组.西汉“透光”古铜镜研究[J].金属学报,1976(1).

[148] 陈佩芬.西汉透光镜及其模拟试验[J].文物,1976(2):91.

[149] J Prinsep. On a Chinese“Magic Mirror”. JRAS/B,1832,1:242.

[150] D Brewster. Account of a curious Chinese mirror which reflects from its polished face the figures embossed upon in back. PMG.1832,I:438.

[151] Julien Stanislas. Notice sur les miroirs magiques des Chinois et leur fabrication. CRAS.1847,24:999.

[152] Ayrton W E,Perry J. The magic mirror of Japan. PRS.1878,28:127.

[153] Ayrton W E,Perry J. Fr. Tr.(with illustrations). ACP.1880,20:110.

[154] Ayrton W E,Perry J. On the expansion produced by amalgamation. PMG.1886,22:327.

[155] Atkinson R W. Japanese magic mirror. Nature,1877,16:62.

[156] Govi M. Les miroirs magiques des Chinois. ACP.1880,20:99,106.

[157] W H Bragg.光的世界[M].陈岳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43-44.

[158] 杭德州.长安县三里村东汉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58(7):62.

[159] 时得之.我国早期的眼镜[J].文物天地,1988(3):18-19.

[160] 河南省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发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61] 方西生,孙德萱,赵连生.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J].考古,1980(3):193-202.

[162] 张岱海.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J].考古,1982(12):1069-1071.

[163]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64]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165]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58(10).

[166] 杜乃松,单国强.记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J].文物,1978(6):30-31.

[167]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茹家庄、竹园沟墓地有关问题的探讨[J].文物,1983(2).

[168] 卢连成.宝鸡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69] 梁星彭,冯孝堂.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J].考古,1963(8):413-415.

[170]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3):1-18.

[17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72] 王克林.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J].考古,1963(5):229-245.

[173] 张颔,张万钟.庚儿鼎解[J].考古,1963(5):270-272.

[174] 黄翔鹏.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175] 戴念祖.中国声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76] 王大钧,等.全国首届音乐物理与音乐心理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现代物理研究中心,1991:65.

[177] 陈通,郑大瑞.椭圆截锥的弯曲振动和编钟[J].声学学报1983,8(3):129-134.

[1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1).

[179] 马承源.商周青铜双音钟[J].考古学报,1981(1).

[180] 高至喜.论湖南出土的西周铜器[J].江汉考古,1984(3).

[181] 蔡德初.湖南耒阳县出土西周甬钟[J].文物,1984(7).

[18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83] 陕西省博物馆,等.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184] 韧松,樊维岳.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J].文物,1975(10):68-69.

[185] 高至喜.西周士父钟的再发现[J].文物,1991(5):86-87.

[186] 周世荣.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几件铜器[J].文物,1966(4):1-6.

[187]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学会.湖南考古辑刊:第二辑[M].长沙:岳麓书社,1984.

[188] 李纯一.曾侯乙编钟铭文考察[J].音乐研究,1981(1):54-67.

[189] 何弩.湖北江陵江北农场出土商周青铜器[J].文物,1994(9):86-91.

[190] 陈通,郑大瑞.古编钟的声学特性[J].声学学报,1980(3):161-171.

[191] 高炜,李健民.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3(1):30-42.

[192] 陶富海.山西襄汾大崮堆山发现新石器时代石磬坯[J].考古,1988(12).

[193]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94] 李裕群,等.山西闻喜发现龙山时期大石磬[J].考古与文物,1986(2).

[195] 匡瑜,等.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26.

[19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J].考古,1976(4):259-263.

[197] 徐殿魁,王晓田,戴尊德.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J].考古,1980(2):97-107.

[198] 郭宝钧.一九五〇年春殷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1:1-61.

[199] 罗西章.周原出土的西周石磬[J].考古与文物,1987(6).

[200] 张剑,赵世刚.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J].文物,1980(10):13-20.

[20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02]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江陵发现的楚国彩绘石编磬及其相关问题[M].考古,1972(3):41-48.

[203] 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04] 高鸿祥.曾侯乙钟磬编配技术研究[J].黄钟,1988(4):85-95.

[205] 陈通.中国民族乐器的声学[J].物理学进展,1996(3):566-577.

[206] Chen Tong,Wang Zhongyan.Acoustical Properties of Qing[J].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1989(4):289-294.

[207]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208] 闻宥.古铜鼓图录[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4.

[209] 闻宥.古铜鼓图录[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图13.

[210]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省楚雄县万家埧古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78(10):1-16.

[211] 李世红,万辅彬,农学坚.古代铜鼓调音问题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4):333-340.

[212] 赵德祥.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8(4):455-500.

[213]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1(1):1-8.

[214]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2(1):71-116.

[215]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216]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编辑委员会.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

[217]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7):39-48.

[218] 黄纲正.长沙市五里牌战国木椁墓[J].湖南考古辑刊,1982(1).

[219] 李曰训.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出土乐舞陶俑及有关问题[J].文物,1993(3):1-6.

[220] 李银德,孟强.试论徐州出土西汉早期人物画像镜[J].1997(2):22-25.

[221] 黄翔鹏.秦汉相和乐器“筑”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J].考古:1994(8):722-726.

[222] 黄翔鹏.均钟考——曾侯乙墓五弦器研究(上)[J].黄钟,1989(1):38-51.

[223] 徐州博物馆.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埶墓[J].文物,1997(2):4-21.

[224] 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文物,1988(5):35-38.

[225] 马承源,潘建明.新莽无射律管对黄钟十二律研究的启示[J].上海博物馆集刊,1981(1).

[226] 徐飞.黄钟律管管口校正考[J].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96(3):45-49.

[227] 路工.明代歌曲选[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73-79.

[228] 朱载堉,阎永仁.醒世词[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29] 戴念祖.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30] 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1933:279-310.

[231] 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J].文物,1989(1):15-17.

[23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J].文物,1989(1):1-14.

[233] 卡约里.物理学史[M].戴念祖,范岱年,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234] M R Cohen,I E Drabkin.A Source Book in Greek Science[M].Cambridge:Harvard Univ. Press,1958:294-302.

[235] 戴念祖.中国、希腊和巴比伦:古代东西方的乐律传播问题[J].中国音乐学报,1993(3):5-16.

[236]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J].考古学报,1972(1):59-72.

[237]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05.

[238] 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239] 柳羽.时过十余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金属簧片[J].乐器,1986(5).

[240]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72(8):7-16.

[241] 张增祺,王大道.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2):97-156.

[242] 葛季芳.云南出土铜葫芦笙探讨[M].考古,1987(9):821-825.

[243] John Tyndall. Sound[M]. 3rd ed. 1875:221-222.

[244] 蔡堡.双鱼古铜盆说[J].科学,1923(8):1122-1125.

[245] 戴念祖.喷水鱼洗起源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2(1):16-23.

[246] 出土文物展览工作组.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

[247] 吕厚均,付正心,俞文光,等.天坛皇穹宇声学现象的新发现.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4):359-365.

[248] 周克超,贾陇生.天坛声学现象的首次测试与综合分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1):72-79.

[249] 陈通.凹圆柱面内的波和回音壁[J].声学学报,1997,22(1):33-41.

[250] 陈通,蔡秀兰.普救寺莺莺塔回声现象分析[J].声学学报,1988,13(6):462-466.

[251] 丁士章,吴寿锽,等.世界奇塔莺莺塔之谜[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252] 陈通.中国民族乐器的声学[J].物理学进展,1996,16(3-4):566-575.

[253] 张寿祺.海南岛黎族人民古代的取火工具[J].文物,1960(6):72-73.

[254] 刘仙洲.我国古代慢炮、地雷和水雷自动发火装置的发明[J].文物,1973(11):46-51.

[255] 郭建荣,郭颖.景颇族取火器[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5(3):34-35.

[256] 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市白泥塘5号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5(12):17-23.

[257] 余冠英.诗经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66.

[258]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51-52.

[259]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12):44-51.

[260] 孙机.摩羯灯——兼谈与其相关的问题[J].文物,1986(12):74-78.

[261]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崇庆县文化馆.四川崇庆县五道渠蜀汉墓[J].文物,1984(8):46-48.

[262] 丁祖春.四川大邑县马王坟汉墓[J].考古,1980(3):282-283.

[263] 李辉柄.汝窑遗址的发现与探讨[J].文物,1991(12):76-82.

[264] 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J].文物,1995(2):4-28.

[265] 刘冰.内蒙古赤峰沙子山元代壁画墓[J].文物,1992(2):24-27.

[266] 王祯农书·百谷谱集之十·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163.

[267] 胡继高.一件有特色的西汉漆盒石砚[J].文物,1984(11):59-60.

[268] 吴振录.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J].文物,1972(4):62-64.

[269] 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3(11):8-20.

[270] 张居英.广西合浦县丰门岭10号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5(3):226-[230,283.

[271] 许玉林.辽宁盖县东汉墓[J].文物,1993(4):54-70.

[272] 严辉,杨海钦.伊川鸦岭唐齐国太夫人墓[J].文物,1995(11):24-44.

[273] 戴念祖.我国古代关于电的知识和发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8-85.

[274] 丁士章,吴寿锽,等.应县木塔的避雷机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2):139.

[275] 黄滋.浙江松阳延庆寺塔构造分析[J].文物,1991(11):84-87.

[276] 张汉君.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营造历史及其建筑构制[J].文物,1994(12):65-72.

[277] 丁士章,吴寿锽,等.应县木塔避雷机制的再探讨[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2):146.

[278] 丁士章,吴寿锽,等.应县木塔避雷机制的再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8.

[279] 贾兰坡.旧石器时代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44-45.

[280] 刘云彩.中国古代高炉的起源和演变[J].文物,1978(2):18-27.

[281]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J].考古,1965(3):105-115.

[282] 裴明相.南阳汉代铁工厂发掘简报[J].文物,1960(1):58-60.

[28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巩县铁生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284] 杨宝顺.河南鹤壁市汉代冶铁遗址[J].考古,1963(10):550-552.

[285]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2):28-39.

[286] 王振铎.科技考古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87] 李辉柄.磁州窑遗址调查[J].文物,1964(8):37-48.

[288]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南开河村元代木船发掘简报[J].考古,1978(6):388-399.

[289] 刘来成,罗平,倪仲玉.观台窑址发掘报告[J].文物,1959(6):59-61.

[290] 王振铎.试论出土元代磁州窑器中所绘磁针[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73-79.

[291] 许明纲.旅大市发现金元时期的文物[J].考古,1966(2):96-99.

[292]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双辽电厂贮灰场辽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4):325-337.

[293]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94] 韩槐准.谈我国明清时代的外销瓷器[J].文物,1965(9):59-61.

[295] 陈定荣,徐建昌.江西临川县宋墓[J].考古,1988(4):329-334.

[296]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9(4):1-9.

[297]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12):9-21.

[298] 王襄天,韩自强.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8):12-31.

[299] 殷涤非.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占盘和天文仪器[J].考古,1978(5):338-341.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