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文物中的物理

后记

后记

“文物”与“物理”?乍一听来,实难相容。教科书中所谓“物理”或“物理学”,是指研究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而“文物”是昔日的物质或精神产品。后者似乎很难为前者提供有关物质组成的学说或物质运动的定理。

然而,作为物质产品或艺术产品的文物,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经验、思维与知识,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科学认识水平。一件工艺精湛、艺术价值高的文物,往往也是某一历史时期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结晶。有鉴于此,考古文物界的先贤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考古学要与科学史相结合,以便将考古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阶段,将文物鉴赏与评论提高到科学水平。

同样,科技史界也从未放弃收集历史文物以阐明某一历史时期人们可能具有的科学知识。本书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来写作的。因此,这里的“物理”,不是定理、原理之类的纯物理学叙述,而是一个“大物理”,即与物理学知识相关的文物,或某一文物可能体现的物理知识。

今日的文物是昔日的物质产品或精神文化产品。它们在我们国土上如此丰富,以至于数说不清,展品不竭。它们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艺术之精湛。一件文物,其价值不仅在其时间久远或能换取银两之多寡,更在于当我们从艺术、文化、历史或科学的视角去鉴赏它时,无异于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代贤哲进行知识交流。这样的思想穿越,多姿多彩,高雅而令人陶醉!这就不难理解人们常将文物看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宝贝”之道理了。

从上述认识出发,本书既不是与物理相关的文物报道或考古专论,也不是一部科学史著作,而是试图在大量文物中拣集与物理学相关的一部分,从物理学角度欣赏它们、评述它们,重视它们曾经有过的时代光彩与价值。同时尽可能从诸多文物中引出故事,品味它们的文化意义和科学趣味。如果科学工作者能从中获得一点文物与历史知识,文物考古工作者能从中了解一点文物的科学含义和科学价值观,青年学生能从中加深自己的物理素养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则本书幸矣。

本书仅仅是从物理眼光对少许文物做出鉴赏与评说的初步尝试。所涉及的文物是1995年之前发掘并公布的极少的一部分,相信读者能触类旁通,以锐利目光对未曾涉及的,特别是近20年出土的文物做出赏析。许多文物,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研究或科学史研究的课题,如双音编钟、透光镜等。

本书各章是以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冠名的。虽然题为“力”“光”和“声”等,但也并非叙述这些分科的相关物理原理,而是作者为了写作方便,对大量内涵丰富的文物做出粗浅的分类罢了。这意味着,某章名称只是表明该章叙述与之约略相关的文物,仅此而已。相信多数读者了解与章名相关的初等甚或中等的物理知识,本书对此未曾多着笔墨。

限于作者的水平,本书在文物与物理两方面都可能疏漏甚多,错误难免,祈读者教正为盼。

戴念祖
2019年4月10日
于北京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