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文物中的物理

五、方位针碗与罗盘

五、方位针碗与罗盘

如果在前述针碗的内底绘画表征方位的文字与圆圈,就可以将它当作罗盘使用(见图5-12)。这样的针碗,可暂称为方位针碗,或碗式水罗盘。据报道,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捐赠品中有这种方位针碗,它是回国华侨在南洋收购的;在印度尼西亚和日本都收藏有这种源于我国的方位针碗。这表明,我国的航海仪器早已流散到国外。据鉴定,这种方位针碗是明末清初在闽南、粤北地区烧造的。前述针碗盛行于宋元时期,方位针碗的问世当早于明末,这有待来日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

图5-12 方位针碗:①碗内底;②碗中心方位图

方位针碗在堪舆和航海中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在航海中,针碗尤有优点。此时它并非被置于甲板或桌面上,而是置于后舱的沙堆之中,由“火长”专门掌管。碗底深,水碗在沙堆中也不会因船的颠簸摇荡而翻倒、打碎,沙堆可减缓碗的移动,碗内的水总是平的,所以磁针所受来自航行的干扰就较小。

1985年,在江西临川宋墓中发现了两个“张仙人瓷俑”(见图5-13),俑高22.2厘米,眼观前方,炯炯有神,束发绾髻,身穿右衽长衫,右手持一罗盘,置于胸前。俑底座墨书“张仙人”。墓主为南宋邵武知军朱济南,卒于庆元三年(1197年),葬于庆元四年。

图5-13 张仙人瓷俑

小小的张仙人瓷俑却颇具科学史价值。它表明,在1197年之前罗盘已经问世,时为堪舆家手中必备的仪器。从瓷俑表现的竖持罗盘看,它是旱罗盘;从罗盘中央塑有转动中心看,该罗盘安装磁针的方式是回转枢轴。圆形盘面及其方向刻度也十分清晰。这些情况说明,当时人们利用旱罗盘已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制造罗盘的技术也相当成熟。试想,从杨惟德于1041年记载堪舆磁针到朱济南于1198年安葬,其间已有一个半世纪,旱罗盘必是其间的发明。过去人们以为,旱罗盘是由欧洲或日本传入中国的,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必须修正了。

从文献看,现在公认南宋曾三异的《因话录》最早记述了罗盘,时称之为“地螺”。假定曾三异是在其授承事郎的端平年间(1234—1236年)完稿《因话录》,那么,文献记述的罗盘比迄今所发现的张仙人瓷俑晚约40年。

除了上述针碗、碗式罗盘和张仙人瓷俑外,迄今收藏较多的是明清时期制造的各种罗盘。从制作质料看,有漆木制罗盘、铜制罗盘;从安装磁针方式看,有水罗盘、旱罗盘;从用途看,有堪舆用和航海用罗盘。明代,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专门生产罗盘的作坊,其中,以安徽生产的徽盘和福建生产的建盘最为著名。水罗盘的盘心有一圆池,供盛水放针用;旱罗盘的安装方法如图5-14所示,它显然是张仙人瓷俑中装针方式的发展。图5-14中的c、d,正是近代称谓的枢轴。张仙人瓷俑中雕塑的罗盘正面与该图中盘正面相似。

图5-14 近代温州制航海旱罗盘:a.磁针;c.铜顶针;d.铜顶帽;g.玻璃片;i.木盘;m.铜位准线

在中国古代,罗盘有各种称谓:地螺、罗镜、罗星、针盘、子午盘、向盘等。将磁针与刻度盘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辨识方向的仪器,统称为罗盘。因此,罗盘只有在磁针诞生之后才有可能问世。刻度盘,或如同方位针碗,仅以圆周上文字表示方向;或如同张仙人瓷俑,以分度圆表示方向;或是二者之结合。刻度盘在中国起源甚早。

据文物报道,安徽含山凌家滩古墓遗址曾出土一种表示方位的玉片(见图5-15),属新石器时代。方形玉片内刻两个同心圆,内圆以平行双线构成八角星;圆环划分八格,每格刻画圭形箭号,每个箭号位于内圆八角的空档间;圆环外还以四个圭形箭号指示方形玉片的四个方角。类似的图形还见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各地文化的陶瓷彩绘中,对其文化含义的解释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同意它是一种方位盘的雏形,也是后来用以占卜的各种栻盘的祖先。

图5-15 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的玉片

在栻盘中有一种称为“六壬栻盘”,其构造大致如此:在方形盘面中心枢接一个小圆盘,小圆盘可以在方盘上自由转动。圆盘面绘有同心圆数个,从内至外分别画北斗七星,写十二月神名或十二月月名,以及二十八宿名。这个圆盘称为天盘。方形盘面,除了枢接天盘外,从外到里两层方框内分别书写二十八宿星名,以天干和地支等表示的方位,另有其他表示方位的斜线、文字或圆点。这个方盘称为地盘。

1972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62号汉墓中出土王莽时期的漆木制六壬栻盘一件(见图5-16):其天盘上刻十二月神和二十八宿名,边缘上有150余个刻度;地盘上除外方框书二十八宿外,内方框以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时针排列(子、癸、丑、寅、甲、卯、乙、辰、巳、丙、午、丁、未、申、庚、酉、辛、戌、亥、壬)表示20个方位。其中的子、卯、午、酉居方边中央,文字下镶竹珠,又以双线界定与天盘连接。地盘四角还以辐射平行线与天盘连接,平行线内镶二小珠,角顶一大珠;地盘边缘有182个圆点表示的刻度。

图5-16 甘肃武威出土汉栻盘:上为天盘地盘合一正面图,下为盘剖面图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也发现漆木制六壬栻盘一个。墓主人为夏侯灶(?—前165年)。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所藏栻盘中最早的一个。它与甘肃武威出土的栻盘大同小异。其天盘刻十二月次与二十八宿名。地盘外框刻二十八宿;内框只刻十二地支,每方边三地支名;将八个天干置于天盘环外,每方边两个,并将天干中的另二干名(即“戊”“己”)置地盘四角,分别称为“土斗戊”“鬼月戊”“天豦己”“人日己”(见图5-17)。

图5-17 安徽阜阳出土西汉汝阴侯栻盘:①盘面摹绘;②今文字示意图;③盘剖面图

还有的汉代栻盘,其地盘每方边中央及四角画八卦符号。

从文物中可知,地盘以八干十二支再加四角(或以八卦中四卦符号)表示24个方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刻度盘。汉代司南所谓“投之于地”,就是将司南放于这种地盘中心。由于铜质地盘或漆木制地盘表面光滑,司南容易转动。指南针发明之后,为方便使用和识别方向,地盘的方形盘面和分层立位被修改成圆形盘面,并将24个方位列在同一圆环之中。以一周360°计,每一方位占15°。罗盘的方位刻度由此而生。

在1041年杨惟德记述堪舆用指南针之后约半个世纪,指南针便用于航海了。成书于宋宣和元年(1119年)的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写道: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萍洲可谈》记朱彧之父朱服于元符二年(1099年)至崇宁元年(1102年)间在广州做官时的见闻。其后大约30年,即12世纪初,罗盘在航海中使用。南宋初年提举福建路市舶司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说:“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以指南针导航,又不可有“毫厘之差”,则非罗盘莫属。1197年卒的朱济南的墓中,出土手持枢轴式旱罗盘的瓷俑;再过40年,曾三异《因话录》称它为“地螺”。

根据科学史文献,欧洲最早知道磁针的是法国人普罗万(Guyot de Provins),他在1190—1210年间的《咏圣诗》中指出,水手将针和一种难看的石头摩擦后,用草浮水面可指北。英格兰圣阿尔本斯地方的修道士内克姆(Alexander Neckam,1157—1217年)1207年左右在其《论器具》(De Utensilibus)一书中,述及类似航海用指南针的方法。它们比沈括和朱彧的记述晚了90~100年。而号称制造罗盘的大师法国人佩里格林纳斯(Petrus Peregrinus,生活于13世纪),设计制造带有刻度的枢轴罗盘,是在1269年,比张仙人瓷俑还晚了70多年。无可争议,中国人最早创制、使用磁针和罗盘的,并最早在航海中加以使用。迄今,一般认为,磁针、罗盘是由阿拉伯人从中国传播到欧洲的。可以说,一旦指南针上了航船,其传播之快,当与航速相同。

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sanqiujun

①参见《三国志·吴书·虞翻传》,中华书局版,页1317注一。

②河朔,黄河以北。

③衡岳,衡山。

④上封,上封寺,在衡山祝融峰顶。

⑤会,适值、时当之意。

⑥睡觉睡醒了。

⑦甓甃,坟墓中砖壁。

⑧翕附:吸引、黏合。

⑨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四《玉石部·磁石》引《雷公炮灸论》。

⑩同上卷四《玄石》引《唐本草注》。

⑪《曹子建集》卷五《矫志》。

⑫郑思远:《真元妙道要略·证真篇》,见《道藏》第956册《洞神部·众术类》。

⑬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

⑭蒋一彪:《古文参同契集解》卷上引宋陈显微语,俞琰语。

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十五。

⑯《全唐文》卷四三九。

⑰有人据段成式记载,断定指南针起源于唐代。见吕作昕等所作《中国古代磁性指南器源流与发展史新探》,第二届(1994年)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