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文物中的物理

三、磬与板振动

三、磬与板振动

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磬(见图3-11之①、②),是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的,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遗物,为大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之间制造的实用乐器。陶寺磬以天然黑色页岩打制而成,表面粗糙不平,厚薄不均,底边略平,悬孔有绳索磨痕。起平衡作用的“股”部较厚,用以敲击的“鼓”部较薄。1985年还在襄汾大崮堆山南坡发现了当时制造磬的石坯。在青海海东市乐都区柳湾村也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打制的石磬,它是在齐家文化早期墓葬中出土的,大约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的遗物。柳湾磬(见图3-11之③)呈钝角三角形,股部残缺,留下半个悬孔,下边和鼓上边部相当平整。残缺的股部形状有三种可能(见图3-11之④);按照悬孔为重心的平衡原则,以第三种可能性为大②。

图3-11 商代及其之前的磬

此外,在山西闻喜南宋村、河南禹县阎砦(禹县现为禹州市)等地也曾出土龙山文化晚期的石磬。夏、商时期的磬的遗物被考古学家发现的甚多。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早期遗址的磬,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属夏代的磬(见图3-11之⑤),等等。殷商时期,磬制作精细,板面平整,有些磬的板面上绘有精细图画。如河南安阳武官村一号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见图3-11之⑥),其长84厘米,高42厘米,用大理石磨雕而成,厚薄均匀。而且,此时期的磬多为三件、五件一组,成为编磬。在安阳殷墟出土,今藏故宫博物院的三件组编磬,其上分别铭有“永启”“夭余”“永余”字样(见图3-12),悬挂时其倾斜度约为45°,发音清越,三件磬成徵、羽、宫或商、角、徵三声调式。如将这三磬分别沿其边线连以三角形,则其倨句约为130°,上股边和上鼓边之比约为2∶3,从这钝角三角形中或许可以推测当时选石及制造磬坯的某些规范,实物的形状当是根据音高与音质的需要而磨锉调音的结果。

图3-12 安阳殷墟刻铭编磬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编磬的制作技术大有发展。它与编钟一起成为歌舞的必备乐器(见图3-13)。编磬的数量也从三件、五件一组,发展到十几件、几十件一组。例如,在陕西扶风周原地区出土的西周晚期磬,虽有破碎,但经修复有15件,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中发现属春秋晚期的楚国编磬13件,在湖北江陵发现战国时期楚国彩绘编磬(见图3-14)有25件,其音域达三个八度。战国初,曾侯乙编磬(见图3-15)多达32件,总音域达五个八度,其中间的三个八度音域包括了所有的半音。从磬的形制上看,西周编磬多为五边形:其底边平直,有别于春秋战国的编磬;股与鼓上边平直,倨句多为138°左右,有别于殷商及其之前的磬。春秋战国时期的磬,鼓部细长,底边呈弧形。汉代以后的磬,底边已成折角的六边形(见图3-16)。磬架,极少数为铜质(如曾侯乙磬的磬架),多数为木质。

图3-13 战国初期宴乐渔猎铜壶拓片

图3-14 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国彩绘磬

图3-15 曾侯乙编磬

图3-16 磬形的历史演变:①殷商及其之前;②西周时期;③春秋时期;④西汉以后

图3-17 磬的各部分名称及《考工记》记载的比例示意图

磬的各部分名称如图3-17所示。《考工记·磬氏》记载:

磬氏为磬,倨句ー矩有半。其博为ー,股为二,鼓为三。三分其股博,去其一以为鼓博。三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摩其旁;已下,则摩其端。

设股博为a,则磬的各部分长度为:股长2a,鼓长3a,鼓博a,磬板厚a。“倨句”为一个半“矩”,即135°。春秋战国时期的磬,尤为悠扬悦耳。据近代实验分析,磬的形状和尺寸比例的选定,是要使磬声中各个分音成谐波关系,也就是要使它的各个振动模式的固有频率之间成等频率间隔。这是因为,各分音成谐波关系而组成的谐和音能使磬声好听,并且容易以耳测来确定其声高。古代人或磬师尚没有频率及波的概念,他们是凭主观音感来做到这一点的。

磬的悬孔并非在磬的重心位置,而是在其重心上方、中垂线偏旁。这是为了悬挂磬时,使靠近演奏者一边的鼓部略微翘起,以便敲击。磬的重心在悬孔之下,被悬挂的磬即使在演奏时也比较稳定。

《考工记·磬氏》记载的调音方法也是极为科学的。磬的基频f1振动为

f1∝t/(L1+L2)2

式中,t表示磬板的厚度,L1和L2分别表示鼓长和股长。这就是说,基频振动与板厚成正比,与鼓长和股长之和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当磬发音太高(“已上”),就磨锉其“旁”(指磬板的板面),也就是使其厚度t减小。其结果,自然是f1下降,音调就正常或符合设计要求了。当磬发音太低(“已下”),就磨锉其“端”(指磬板的两端),也就是使鼓长L1、股长L2分别减小,磬声也就升高了。由此可见,古代人在实践中掌握了磬板的振动原理。《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帝尧时乐官夔“拊石击石”,“以致舞百兽”。敲击石磬,化装成各种动物的人群随即起舞。这个传说与上古石磬遗物相印证,也表明古代对磬板振动的认识与实践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与板振动有关的古乐器非常丰富。属于自由板振动的,如编磬、锣、钹;属于周边固定或有几个支点的板振动的,如方响、云锣及广西少数民族使用的铜鼓,等等。从板的形状而言,有圆形(铜鼓、锣等)、方形(方响)和其他形状(磬)。

锣,是西方交响乐队中使用的唯一的中国乐器。在云南石寨山和广西贵港罗泊湾都曾分别出土汉代铜锣。编锣初见于西汉铜鼓鼓面的绘画之中。锣大约是随着传教士和探险队于16、17世纪由东方传播到欧洲的。至迟在19世纪初,法国乐队开始使用中国大铜锣,从而又引起欧洲人对中国锣的结构、成分、工艺过程等的一系列研究。对于大锣(中间圆板)、小锣(中央半圆球面)的发声频谱及声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从19世纪末迄今未有间断。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布甚广的铜鼓,迄今所知,最早的为云南楚雄万家坝23号墓出土的春秋初期的制品。其鼓腔为青铜合金铸造,鼓面为青铜合金圆形板。令人惊讶的是,铜鼓鼓面的古代加工刮痕几乎与圆形板振动的纵、横节线类似(见图3-18)。

图3-18 古代铜鼓的加工刮痕之一(①)与圆形板振动节线(②)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