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ief of Bagdad, 1940
故事由此开始:我们的孙子泰勒(Taylor)沉迷于笔记本电脑上的电子游戏不可自拔。我开始看《巴格达大盗》DVD。他起初不屑一顾。然后我看到他瞥了瞥我的电视屏幕。后来,他合上笔记本电脑,看完了全片。在蜘蛛的那个桥段,他将T恤领口往上一提,只露出自己的眼睛来。他对我说:“这真是一部好电影!”他的母亲索尼娅(Sonia)问我:“要是泰勒知道它是一部将近七十年前拍的电影,不知作何感想?”我说:“我不会告诉他的。”
这部拍于1940年的电影,是史上最伟大的娱乐片之一。它将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这是初期采用特艺色胶片拍摄的电影之一,它大胆地使用着令人欢乐的色彩,用戏服展现出五彩缤纷的图案来。电影集冒险、爱情与歌舞于一身,米柯罗斯·罗兹沙(Miklos Rozsa)的原声被一位影评人称为是“一首为一部电影而伴奏的交响乐”。电影由多位导演拍摄而成,在拍摄途中,制片人亚历山大·科达(Alexander Korda)换了一个又一个导演,但它依然有一个连贯统一的精神,那是一种一往无前地快乐地讲述故事的精神。
这个故事的框架大体上借用自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爵士的《月宫宝盒》(The Thief of Bagdad, 1924),后者本身就是一部杰作。其子小范朋克(Fairbanks Jr.)告诉我,这是他父亲的最爱。本作有一个决定性的变动:在默片中,大盗和浪漫的国王是同一个人,都由范朋克扮演。而在1940年的电影里,他们分别由两位不同的演员扮演。大盗阿布(Abu)是由印度童星萨布扮演的,他那时大约十五岁。而国王艾哈迈德(Ahmad)是由留着两撇范朋克式小胡子的约翰·贾斯廷(John Justin)扮演的。无论是从戏剧性目的,还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变化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默片的角色无须和人说话。1940年的角色变成了社会底层与顶层的同盟,使得萨布成为整部电影实质上的明星,尽管他没有拿到最高片酬。而最令人难以抗拒的角色,应该说是由长着一双迷离眼睛与恶毒笑容的反派人物贾法(Jaffar),他由德国移民康拉德·韦特(Conrad Veidt)饰演。而美丽温顺的女主角——为两位男人所渴求的公主——则由琼·杜普雷(June Duprez)所扮演。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就是不断从一个奇观的特效场景转向另一个:苏丹(Sultan)的机械玩具收藏。飞屋。海上风暴。六臂女神。从瓶里放出来的巨大精灵。阿布在勇闯藏有千里眼(All-Seeing Eye)的寺庙。他爬上一座山一般高的雕像。与巨型蜘蛛的搏斗。飞毯。
罗伯特·卡林格(Robert Carringer)在其关于《公民凯恩》的专著中说,那部电影一半的镜头都使用了特效。而在《巴格达大盗》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不使用特效的镜头。这部电影在电影技术与画面上取得的突破,在整个类型电影历史上都有不小的影响力。例如《星球大战》(1977)里就鲜有我们在《巴格达大盗》中找不到的特效。其中有些技术,例如蓝幕[1],当时依然正在被完善。其他技术,例如接景(matte painting)已经用了有个把年头。
标准公司发行的DVD中收录了对三个特效专家的访谈,其中雷·哈利豪森(Ray Harryhausen)讨论了这部电影的技术。看着一幅幅剧照展现出的“浮动遮片”(hanging matte)技术,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这种技术通过将一幅遮片绘画悬放在摄像机前,以创造出一个背景或完成一个构图。摄像机的2D之眼被绘画所欺骗,令我们将前景当成背景去看。其他技术则比较简单,高耸于阿布之上的精灵,是通过一台光学印片机,将一个靠近摄像机的精灵(雷克斯·英格拉姆[Rex Ingram]饰)的镜头与距其百尺之遥的阿布的镜头组合而成的。它们均由位于同一片海滩的一台固定摄像机所拍摄。
与今日的电脑生成动画相比,蓝幕的使用可能看上去颇为简陋。但是使用来自真实世界之物也有其优点。比如说飞马是真马,而且是一位真人演员骑在它上面。飞毯是真毯,阿布站在其上。精灵与大盗在镜头中看上去都很真实,因为他们确实是真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由技术专家劳伦斯·W. 巴特勒(Lawrence W. Butler)所指导设计的这些特技,被用来拓展与深化这个故事。想一想许多城市场景中出现的那些陡峭的山峰是多么美丽。城市被略微上着桃红或蔚蓝的色调,令它们看起来更加奇幻。这都是遮片的功劳。
有一次我拜访迪斯尼工作室,见到了著名的遮片绘画艺术家彼得·艾伦肖(Peter Ellenshaw),他在《巴格达大盗》时还只是一位年轻的助理画师。他告诉我,他的绘画不仅被用来进行强行透视,而且还是一种通过有意的模糊处理来形成深度幻觉的手段。当两位恋人站在一个遮片绘制而成的城市景观之前的阳台之上时,若将这幅画画成如同照片那般写实的风格,则大错特错。其模糊的质感使它看上去离得更远。
科达是一位匈牙利移民,早年在英国经营德纳姆制片(Denham Studios),后来则以迈耶(Carl Mayer)、塞尔兹尼克或戈尔德温那样的方式,成为一位独立的、强势的制片人。他用他弟弟文森特(Vincent)作艺术指导,用他另一位弟弟佐尔坦(Zoltan)担当导演。早已成为传奇人物的艺术指导威廉·卡梅伦·孟席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同样参与到本片制作之中,据说他指导了本片的一些场景。他们通力协作,拍摄了一部美得惊人的电影。电影拍得如此之漂亮,以至于今天看来它也毫不过时。更不用说今天相似的景观可能是用电脑合成技术描绘而成的。它们是如此之华丽,以至于我们无法设想它们还有什么提升的空间。
科达经常从国外招人来拍电影。韦特(1893—1943)是一位著名的德国默片演员,为摆脱希特勒政府魔掌,他在1933年逃离德国,成为一名英国公民,到好莱坞工作,成为一名大明星。萨布(1924—1963)出生在印度的迈索尔(Mysore),少年时代曾是一位土邦主的仆人。他在1937年成为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伪纪录片《象童》的片名角色。他被科达招至其麾下,出演了《金鼓雷鸣》(The Drum, 1938)、《巴格达大盗》与取得巨大成功的《森林王子》(Jungle Book, 1942)。扮演精灵一角的雷克斯·英格拉姆(1895—1969)是一位毕业自西北大学的著名非洲裔美国舞台与电影演员。他在像是《青草地上》(Green Pastures, 1936)和《月宫宝盒》(Cabin in the Sky, 1943)等电影中获得了声名。
萨布和韦特显然为这部电影提供了主要的活力,作为男孩的前者生机勃勃,带着一种热情与纯真的狡猾;作为男人的后者饱尝人生苦涩与残酷。两个人的表演都完美符合剧本的需要。杜普雷和贾斯廷所扮演的公主与艾哈迈德之间的爱情,有点无趣,集中在抽象的海誓山盟之上。他们之间爱情的最大火花,在他们被绑在相对着的墙上,被判处死刑的时候闪现了出来。同样温吞的爱情在迪斯尼拍的《阿拉丁》(Aladdin, 1992)中也有所反映,该片受《巴格达大盗》影响巨大,将阿布和哈艾迈德合二为一为阿拉丁这一个角色。
尽管这部电影有着许多导演(包括迈克尔·鲍威尔、科达[Korda]兄弟以及孟席斯),但是它看上去像是出自一人之手,而且它一定是科达的作品。它依然是最伟大的幻想电影之一,和《绿野仙踪》并驾齐驱。无论是看哪部电影,都是在看电影业如何与1930年代的技术工艺相结合,用它们创造出一个夺人眼球的影像。今日,在令人头晕目眩的电脑合成特效、手持摄像机以及狂热的剪辑节奏使得电影更接近于视频游戏的年代,我们需要一睹《巴格达大盗》的美丽画面,并为其唱上一曲挽歌。
[1]蓝幕(blue screen):指主角站在一块蓝色或绿色的屏幕前表演,之后再通过后期处理将蓝色背景置换为剧情需要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