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际化管理框架

第四节 国际化管理框架

1.商业卓越模式。

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采用美国商业卓越模式(Malcolm Baldrige Business Excellence Framework)。这一模式是1980年由美国政府联合知名企业、著名学府联合开发的,对过去40年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皆准的模式。在新加坡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后,几乎所有新加坡政府部门和优秀企业都以此模式进行规划和发展。

美国商业卓越模式在新加坡被命名为商业卓越模式(Business Excellence Framework),总分数为1000分。如果达到700分,就是最优秀的企业, 700分以下有不同的等级分类。7+2模型包括领导力、规划、信息、团队、流程、客户、结果等,敦促企业不断学习和创新。在模型相同的情况下,同时被精简至SMART(SME Management Actions for Results,中小企业以管理行动达到结果的模式)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小企业。我是新加坡生产力与标准局颁发的BE商业卓越模式执照顾问。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基础的管理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必须涵盖框架中的所有部分,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我稍微花一点时间解释这个框架的应用。在实践中,我经常问客户:规划、信息、团队,哪个更重要?

可想而知,什么答案都有,因为每个公司的情况都不相同。试想想,好的规划会找到更好的团队;好的信息,会产生更好的规划;好的团队会带来更好的信息;好的团队也能升级规划。在商业卓越模式中,规划、信息、团队是在一个排名层次下的三个相互促进的优化单元。

又比如,当公司的销售业绩不好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去找销售团队,而在完整的商业卓越模式框架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领导力。有了这一部分,才能够通过规划、信息、团队开发出优异的流程,超越客户的满意感,最终达到好的销售结果。单单去找销售经理是不够的。销售团队可以很强,但产品不对路,售后服务不好,办公室政治太多,企业无法与时俱进,这都不可能让一个好的销售团队发挥最大的作用。

不只是销售有这样的问题,团队不理想,流程不对,客户不对,都和领导力有关。

那是不是说,一切都要找领导力,企业处于一个全部责任都推到领导力上面的状态呢?肯定不是。

那什么是领导力呢?领导力是能决定企业到底往哪个方向发展?到底能为客户、为市场解决什么问题?承担什么责任?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本书中提到的很多成功案例,不在于这些人特别聪明,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对了正确的事情,赶上了大趋势。如做互联网眼镜零件的陈先生,在公司重大转型阶段,不是把时间花在公司的流程和本地客户开发上,而是选择在美国寻找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找有实力的投资商和合作方,使后续的客户、规划、团队建设、信息收集、流程、基础设施建设水到渠成。这就是领导力的突破,都与原来的商业模型有着天壤之别。

那是否每个企业都要走出去找机会呢?就会改变呢?肯定不是,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因此走出去的初衷很重要,建立人脉尤其是精英人脉很重要。这种踏实的学习能力和坚定不移、富有弹性的价值观,会明显拉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判断一个企业优劣就在于此。

你一定要准备一个怎么做的蓝图呢?一个优越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蓝图、商业卓越模式。过去十年中,我在新加坡至少帮助100家企业制定简易商业卓越模式,效果惊人的好,尤其管理层受益匪浅。

2.充足经济哲学框架。

这几年我接触过很多的企业家,很多有着丰富的资源,比如一个企业家拥有几万亩的天然土地,但很多人都想做一个大的事情,这很符合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心态,因为互联网每天都在说首富,我们要把自己想得非富则贵,而且一夜成名最好,但实际上看看周围的朋友,能做起来的是少数。

为了解决这样的思想和问题,我拜访了“泰国国王之充足经济哲学学院”和“泰国国王科学学院”的洪院长。洪院长正在用充足经济哲学框架推动泰国农业的发展。在过去几年的咨询的过程中,我也把这个框架应用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型期间存在某个部分资源缺失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洪院长向我完整介绍了充足经济哲学框架的理念:

充足经济哲学框架(PSE,即Philosophy of Sufficiency Economy)最早是由泰国国王提出的。有三项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适度性(Moderation)、合理性(Reasonableness)和自我豁免(Self-immunity Reasonableness)。适度性传达了人们生活在中间道路上而不是极端道路上的想法。人们应该自力更生而不过分放纵。合理性是这种生活方式发生在人们有理性、积累知识和经验,以及分析能力、自我意识、远见和同情心的时候。他们必须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不仅是对自己,也对他人。自我豁免,是指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任何外部动荡的影响,并应对不可预测或无法控制的事件的能力。它意味着自力更生和自律的基础。

除了这三项原则,使充分性经济原则发挥作用还需要另外两个条件:知识和道德。

PSE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自给自足,相反,它反映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即容忍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的能力。

PSE的应用不仅限于个人,还可以应用于几种不同的实践,其中一种是私营企业。PSE通过道德方法鼓励企业追求可持续利润,包括良好的公司管理、社会责任、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识以及对风险管理的商业审慎。暹罗水泥集团、PTT上市公司、东芝泰国、普兰达珠宝公司和Chumporn Cabana度假村就是实施PSE的公司的例子。

自力更生的概念也适用于社区层面。Ban Moung Wan和Koak Chareon村是参与储蓄计划并成功减少开支和债务,同时增加储蓄的社区的好例子。这些社区从一个由10人组成的微创计划开始,成员们被要求每周节省下少量的钱。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集团变得越来越强大,拥有667名成员和750万泰铢的储蓄账户。贷款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返还给会员,另一部分用于社区活动。这种储蓄证明了PSE的免疫性,人们可以帮助自己抵御外部冲击。现在人们不是从外部银行获得贷款,而是从社区储蓄账户借款,这为社区创造了利益。

社区商店、碾米厂和汽车服务就是这两个村庄成功帮助社区的例子。这些项目的部分收益(包括储蓄计划),都捐给了社区福利基金,用于社区活动和帮助孤儿、穷人和被忽视的老人。

这些福利计划和相互活动,以及PSE建议的许多其他计划和活动,显著增强了社区的免疫力,并降低了社区对各种冲击(例如经济、文化、社会)的脆弱性。这类福利制度的例子包括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合作社、村基金以及文化和宗教活动。

有了PSE的心态,他们将拥抱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他们不会过度开发或滥用环境或自然资源。

解决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另一种PSE做法是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实行有机农业,消除了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会降低作物的生产力。化学农药不仅会杀死昆虫,还会危害环境,进而危害人类健康。相反,可以在当地找到的天然材料来制造有机肥料和杀虫剂。

为了盈利,农民通常种植单一作物或现金作物。这些作物完全依赖于市场价格,从而加大了农民面对外部价格冲击的脆弱性。此外,这种做法通常会损害环境,因为农民往往过度使用化学产品来增加产量。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泰国国王建议农民采用新的农业理论,即PSE的应用。

新的农业理论建议农民遵循三个阶段的程序。第一阶段,农民应将土地分为以下四部分:种植水稻(30%);种植蔬菜、水果(30%);水库(30%);居住和其他用途(10%),保证食品充足或者食品安全。在农民获得粮食保障后,可以扩大生产流程,在第二阶段进入商业活动。最后,在第三阶段,他们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流程,以合作商店或碾米厂的形式在社区内开展合作。

我把这段理论应用到新加坡一家文具公司,公司后来出售给了另外一家更大的公司,老板是周先生。周先生的公司主业为文具批发,也售卖复印机,在并购以后想从事茶叶等方面的生意。但在新加坡,茶叶生意是非常难做的,且看不到未来的收益。因此,通过适度性、合理性和自我豁免原则,我建议他保留复印机业务。这一业务利润高,需用人手少,可以暂时维持一定的现金流和收入,在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充分投入茶叶和相关产品的新市场。结果在公司并购两年内,茶叶新市场的开拓并不理想,复印机业务几乎成了公司唯一的收入来源,幸亏有这一业务作为保底。

2019年我到广东茂名考察竹海项目,也同样应用了这个理论。发展养老项目及其他旅游健康项目需要投资和时间,一时看不到效益,因此建议:种植竹子(初期,50%收益);大健康产品项目(初期+中期,20%收益);发展第三产业,如养老项目(长期,投资者进入,引进国际先进模式)。

3.高级培训与评估证书。

2018年,我拿到了新加坡教育部颁发的培训与评估高级证书(ACTA,即Advanced Certificate in Training and Assessment),获得了新加坡技能未来国际成人教育及审核执照。为此,我每周都要拿出两天的学习时间,用了半年才能完成课程,对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是非常奢华的。新加坡是非常注重全员劳动技能提升的国家,因此培训与评估高级证书ACTA采用英国、澳大利亚培训框架,是以美国、德国为结果标准的国家跨文化优异培训框架,对个人职业成长和企业人才打造至关重要。

培训与评估高级证书ACTA包括六个模块:在培训中应用成人学习原则;设计学习体验;准备和促进学习体验;解释新加坡劳动力技能资格体系;评估能力;准备继续专业发展。在内容上包括Jack Mezirow的转化式学习、Stephen Brookfield评判式思维、David Kolb体验式学习、Siberman希尔伯曼主动学习8个特质、Gary Mitchell加里米切尔的10大成人学习原则、IMPROVE原则等。因为书的篇幅有限,这里就不详细阐述。

在华人社会,很多精英到了很重要的管理职位后反倒无法发挥特长,原因不是他们不厉害,是他们不懂商业管理,没有经过商业管理培训。如果任由他们不断试错,这对企业也是不公平的。当然,你可以说进行在职培训,那也可以。但要记住,既然是核心管理层,那他本身就必须具备这个素质。企业如果从零培养一个非常有能力的高管,那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培训的方式进行管理。

公司内部培训必须有个标准,一是一年多少次培训,培训可以由专业的顾问老师来担任,内部培训师、部门领导、同事等也可成为培训老师,也有在线培训;二是必须经过考试,没有过关的继续培训没有意义。

公司管理层的价值观必须正确。公司是谁的?绝对不仅仅是老板的,而是大家的。既然是大家的,公司管理层就必须积极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以提出很多优异的建议,每个人的头脑都是已经付费的,每个人都期待被赏识和对公司做出贡献并得到提升,培训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好的平台。

培训能传递正能量,能做到感情的互动,能使信息转移,能让目标达成,提供分享与提升,是企业修行最好的道场。培训能让各个层级人员相互认同,为化解矛盾与误解提供最好的机会。培训是最容易发现真相的地方,也是审视自己非常好的机会。

培训是有等级的。高层以方向为主,中层以管理为主,操作层以执行力为主。高层以道为主,中层以法为主,操作层以术为主。

培训不是随意的,是有结构、有主题、有系统的。培训要严格控制时间,中间一定要有互动环节。成人学习不容易,因此培训还要有趣味性和中场休息。

培训是有标准的,要有开心因素。快乐可以让每一个人放轻松,并发挥想象力,要有主题,大家非常清晰培训的目的和结果应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与自己的进步息息相关,大家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而不是批判会。

效果好的培训,不是一个人讲而其他人在听。成人培训不是学校教育,应该是分批分块,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言,不至于强忍着瞌睡听另外一个人在那儿口若悬河。

培训更应该是承上启下的,不断重复过去发生的事情,找出解决方案,让大家知道公司的立场,同时也要看下一段的发展,以发现潜在的问题,提出共同解决方案。

培训更应集思广益。大部分企业都把员工当成手和脚,因为他们见识少、不懂策略,只让他们去做就行了。这其实是错误的。每个一线员工都能接触客户,非常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可以为公司提供了不起的信息,因此培训是用脑不是用手和脚。

根据我对中小企业二十多年的管理经验,培训的间隔应该是每周一次,每次大概两三小时左右。这个频率会让公司极度稳定地发展,可以让不好的事情还没有发展到顶峰就被发现,好的事情刚刚出现就会被加强。这个频率可以让大家有足够的机会和平台互相分享,化解矛盾,增强认同。这个频率可以保持公司的管理层与各层级员工保持最有效的沟通,可以让公司的发展方向得到最有效的执行。

每次培训两三个小时非常符合成人学习的习惯。时长太短,事情不能得到充分解决;时长太长,员工会疲劳而失去效果。培训中间最好能休息一到两次,每次休息5分钟。千万不要开大尾巴长会,一个人独干,这会让大家对培训产生恐惧,从而影响了培训的根本意义。

这么算下来,一个员工每年至少要有100—150个小时的培训,这会不会影响公司的生产力?其实如果不开会,中间的各种误解问题会大大降低公司的生产力,而培训时间没有去直接服务客户,但为服务客户及各个因素会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本来就是企业运营中最重要的一环,失去了培训已是不可弥补的错误。培训到位的公司业绩会更高,企业在向着规划的方向平稳发展,企业的快乐指数也高。

我的一个新加坡客户,公司在2000年时还与同行差别不大,到2006年我去他公司做项目时,发现他在拿着《赢在中国》的录影片给员工培训。我马上意识到,他应该展开培训几年了,不然怎么能用得上《赢在中国》呢?果然一问之下,他已经培训三年了,亲自培训,直到现在。同行的许多公司大都因行业原因纷纷倒闭了,而他不但做着本行,员工数量还从十多人发展到2019年的150人,其中管理层就有二十多人,还买了整排的厂房,这在新加坡的线路铺设行业是了不起的。

另外,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呢?应该是公司曾经犯过的错误以及宝贵的经验,不断地总结为规矩,同时通过培训又不断地完善这些规矩。这就像一个弹簧螺旋,每走一圈,提升一个高度。很多企业一开始培训效果不理想,那是因为系统不到位。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加,你的积累会越来越多,会越来越觉得培训时间不够,培训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渴望大家通过培训不断进步。有一个不完全统计,投入培训五年后,回报率是30倍。

在培训中,最好能引入类似ACTA中,加里·米切尔(Gary Mitchell)的让成人有效学习的十大原则:只有在想学习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学习;最好的学习来自亲自动手去做;最容易学习的往往是自己最熟悉的事情;从错误中学习;喜欢通过不同的感官中学习;有条不紊、系统地学习;不理解的事情是无法学会的;从演练中学习;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会学得更好;因材施教会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如果都能像以上这些框架那样去设计人才培训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信任文化就会建立起来,言出必行,有责任感,客户服务,笑容,礼仪,服务流程,质量管理,原料追踪,员工心态,品牌名誉,竞争与道德……所有的一切都将逐渐被完善,这时候企业将越来越优秀。

近年来我开办了很多销售冠军的培训班,阐释顶级销售冠军的思维。识别老鹰,并把老鹰的思维灌输给老鹰,那是对的。但对于孔雀来说,你对他的期待应该是孔雀,孔雀也有它的作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你必须在正确的岗位上培养正确的人,这样每个人都是自己工作的销售冠军。

我在做销售冠军培养时,让学员把各自公司的产品服务卖给另外一个同学。一般在培训结束以后, 90%左右的人能够掌握这个销售技巧,他们非常清晰地明白销售到底卖的是什么。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只要按照原来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训练,每个人都能在销售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销售业绩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我曾经做过一期服务培训——何为用心。大家都讲了一大堆的道理,其中有个员工说,在理疗结束后她会亲自帮客户戴上项链,而且是非常体贴温柔地戴上。我在现场问她,应该如何体贴温柔地戴?她说还没想清楚,我说:“轻轻地触碰,小声地问候,用温柔的语气呵护,就像手里托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般,就像你手中拿着一个价值100万美元的战国酒杯。”我又问她:“你能做到吗?”她点头说:“会的。”我让她的老板去跟踪她的行动。一个月后,她非常认真地照着去做,还写了一个更加详细清单交给公司。她的销售业绩从每个月的1万美元提升到3万美元,其他同事也照着去学,整个公司的业绩在短短的两个月从3万美元达到了8万美元。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成绩。销售冠军就应该是这样不断被发现,同时又带动其他的人不断成为销售冠军。

多年来我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培训结构,非常有效: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