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来自丰臣五大老的撤军指令后,十一月一日,顺天倭城的小西行长、南海岛的宗义智、泗川倭城的岛津义弘、固城的立花宗茂四人,集中在泗川倭城召开军议,确定了以下撤军方针:
一、顺天、南海、泗川、固城的各部队,等待庆尚道东面的各部日军完成撤退以后,定下日期,一同撤回巨济岛。
二、顺天、泗川的部队取得明军人质以后,从先锋队开始依次撤退。
三、泗川(岛津)、固城(立花)的战船前往顺天,掩护小西行长撤退。泗川、固城的战船分别护送小西行长至南海岛、巨济岛濑户。(《岛津家文书》)
同一天,中路明军的南兵游击茅国器、蓝芳威、叶邦荣以都司[21]的名义,派遣千总毛国科、参谋史世用、翻译张昂再次前往岛津义弘所在的泗川倭城,随行的有20余名丁勇。(《明神宗实录》)史世用等人此次前往倭营,同样携带了经理万世德的谕文。(《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十一月五日,毛国科一行人抵达泗川倭城。(《抚浙奏疏》)依照之前岛津义弘与史世用的谈判内容,毛国科作为明军人质,被送交给岛津义弘,岛津义弘又将毛国科交给了寺泽正成。[22]
毛国科作为明军人质入送倭营一事,在明朝东征军内部属于机密要闻,大小将官对此非常隐讳,唯恐明朝朝廷知道。(《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不管怎样,以收到明军人质为契机,岛津义弘、小西行长与明军中路军、西路军完成了议和。两人随后准备带着明军人质,在保持日军体面的情况下从朝鲜撤兵,回到日本。
现在综合前因,来分析一下促成侵朝日军决定从朝鲜撤兵的理由。笔者认为一共有以下几点:
一、丰臣秀吉发动第二次侵朝战争,很大程度上只是想逼迫朝鲜乞和,威胁对方送交朝鲜王子作为人质,在名义上臣服日本,未必是想要以武力征服朝鲜。
二、战争一开始,侵朝日军就普遍士气低下,许多人不想再到朝鲜去卖命,因此怨骂丰臣秀吉。
三、日本本身国力有限,无法深入朝鲜国土,取得更大进展。第二次侵朝战争之初,日军依靠兵力优势,一度打到朝鲜京畿道的安城、竹山,兵锋直逼王京。但因兵粮不足,补给线受到严重限制,日军无法在朝鲜国土上深入作战。丰臣秀吉害怕重蹈第一次侵朝战争时过于深入以致失利的覆辙,主动下令侵朝日军在席卷全罗道、庆尚道、忠清道后,放弃攻占的前线城池,龟缩至朝鲜沿海一隅,筑城自保,与明军、朝鲜军进行长期对峙。
四、明军发起的第一次蔚山战役,使侵朝日军遭到了沉重打击。战后,驻守朝鲜的日本大名在安骨浦召开军事会议,此后连续两次向丰臣秀吉提出缩短战线议案,要求弃守前线诸城,全面撤守至朝鲜沿海地区,实质上已经想要撤兵归国了。灰心丧气的丰臣秀吉虽然责骂相关大名不争气,但还是逐步安排撤兵,先后撤去了庆尚道梁山城、龟浦城的戍兵,又将侵朝大将小早川秀秋、毛利秀元召回日本,同时将7万军队(侵朝军队的一半)召回日本国内。丰臣秀吉临死之前,又向浅野长政、石田三成下达命令,要求侵朝日军全部撤回日本国内。丰臣秀吉死后,五奉行立刻派德永寿昌、宫木丰盛赴朝鲜传达退兵命令。可以说,随着丰臣秀吉的去世,撤兵已是必然趋势。
五、四路明军发起的第二次蔚山战役、泗川战役、顺天战役相继失利以后,中路明军、西路明军在经略邢玠、经理万世德的授意下先后与岛津义弘、小西行长接触,想要与日本议和。先前,德永寿昌、宫木丰盛带来了撤兵命令,要求日军在索取朝鲜王子、陪臣作为人质后撤退,于是岛津义弘、小西行长就此与明军展开谈判。
六、邢玠授意中路军向岛津义弘重金行贿,利诱其撤军。同时,西路军的刘也对小西行长重金行贿。
七、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在日本的丰臣五大老直到四路明军作战失利后好长一段时间,才收到从朝鲜传来的明军大举南下的消息。因此,他们对明朝还存在敬畏,担心明军大举南下会严重威胁到侵朝日军的安危,于是接连发信让日军尽快撤兵回国,甚至要求无条件速速撤回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