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与日军暗中议和

明军与日军暗中议和

在经略邢玠分兵四路,南下攻打蔚山、顺天、泗川之前的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五日,丰臣秀吉病情恶化,迎来了大限。弥留之际,丰臣秀吉命丰臣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宇喜多秀家)尽力辅佐自己的幼子丰臣秀赖。八月七日,丰臣秀吉又将后事托付给丰臣五奉行(前田玄以、浅野长政、增田长盛、石田三成、长束正家),让他们相互之间缔结婚姻关系,以巩固丰臣政权。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伏见城死去,享年63岁。其辞世句为:

随露而生,随露而逝,此乃吾身。如烟往事,宛如梦中之梦。

据岛津家史料《松龄公旧谱》《征韩录》记载,丰臣秀吉临终前,要求他死后秘密下葬,结束朝鲜之役,并命令浅野长政、石田三成赶赴九州岛的筑紫,为退军节度。如果二人不能胜任,就让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担任这一职务。此外,他又派遣德永寿昌、宫木丰盛渡海至朝鲜,向加藤清正、小西行长传达退兵命令。

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也有类似的记载,据从日军阵营逃回的朝鲜俘虏透露,丰臣秀吉在打猎时中暑病倒,遗令与朝鲜、明朝讲和,速速撤兵。

从日本史料、朝鲜史料的记载来看,丰臣秀吉去世之前已决定从朝鲜撤兵。八月二十五日,前田玄以、浅野长政、增田长盛、石田三成、长束正家五位奉行写了四封联名信,其中两封交给将要渡海前往朝鲜、向在朝日军通报撤军指示的使者德永寿昌、宫木丰盛,另外两封交给在朝鲜的锅岛直茂。此外,增田长盛又单独写了一封信给在朝鲜的岛津义弘。

在写给德永寿昌、宫木丰盛的信中,以及另一份朱印状上,五奉行提到,日军当下要做的是与朝鲜议和,结束战争,不过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满足以下几条:

一、以朝鲜王子为人质交给日本,这样日军就可以从朝鲜全部撤出。

二、如果朝鲜方面不能实现第一条,那就让他们进贡,并派一名朝鲜官员渡海至日本对马岛,如此日军也可以从朝鲜全部撤出。

三、议和之际,日军撤出其他城池,将全部兵力集中固守釜山城,以加藤清正、锅岛直茂、毛利吉成、立花宗茂、高桥统增、牢人[17]众为一队,小西行长、岛津义弘、黑田长政、劳人众为一队,轮流戍守。剩下的人中,小早川秀包、筑紫广门、寺泽广高领兵200人戍守对马岛丰岐,伊东祐兵、秋月种长、高桥元种、岛津丰久、相良赖房撤回日本本土。

四、朝鲜向日本进贡八木、虎皮、豹皮、药种、清蜜。(《旧记杂录后编》)

从五奉行的指示来看,他们虽然在丰臣秀吉死后确定了从朝鲜撤兵的方针,但仍然认为尚存在与朝鲜讨价还价的可能,所以发布了有条件的撤退命令。

在写给锅岛直茂的两封信中,一封假称丰臣秀吉已经治愈,可以安心;另一封则让锅岛直茂亲自赶到釜山浦,去见德永寿昌、宫木丰盛两位使者。五奉行的意图,是让德永寿昌、宫木丰盛当面将丰臣秀吉已经死亡、决定日军从朝鲜撤退的消息告诉锅岛直茂,而不在文字中留下痕迹,以免走漏消息。增田长盛单独写给岛津义弘的信同样如此,一方面在信中声称丰臣秀吉已经痊愈,不必担心,另一方面又让岛津义弘与德永寿昌、宫木丰盛面谈,从他们口中得知确切信息。(《锅岛家文书》《岛津家文书》)

九月五日,丰臣五大老中的四人——德川家康、毛利辉元、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也起草了联名信,寄给在朝鲜的毛利吉成、高桥元种、相良赖房、岛津丰久、秋月种长、黑田长政、岛津义弘、岛津忠恒等大名,主要内容为:

议和之事交由加藤清正完成,如果加藤清正无力完成,交给其他人亦可。议和之际,把朝鲜的王子带来,若带不来王子,带回贡品也可。战局已经确保了日本的名声体面,所以贡品多少也无所谓。(《岛津家文书》)

丰臣四大老写的这封信,相比五位奉行写给德永寿昌、宫木丰盛的信,议和条件有很大退让,并不强求将朝鲜王子作为人质带回日本,也不强求贡物多少,只要求做到表面功夫就够了。可见,丰臣四大老在秀吉死后急欲从朝鲜撤兵,他们处理事情的态度比五奉行更加沉稳,没有固执地让日军在朝鲜耗下去。只是不知道四大老起草的联名信,是否也是由德永寿昌、宫木丰盛带去朝鲜的,还是另有其人。

十月一日,从日本渡海出发的德永寿昌、宫木丰盛两名使者抵达朝鲜釜山浦,向釜山浦日军传达了丰臣秀吉已经死亡的消息,并通知他们与朝鲜议和,待索取朝鲜王子作为人质、让朝鲜答应向日本进贡后,就从朝鲜撤军。十月八日,德永寿昌、宫木丰盛抵达泗川倭城,向岛津义弘父子传达了同样的消息。之后,二使又抵达顺天倭城,将消息告知小西行长。

德永寿昌、宫木丰盛到达朝鲜之前的九月,明军兵分四路,大举南下,进攻加藤清正所在的蔚山、小西行长所在的顺天、岛津义弘所在的泗川,皆以失败告终。由于当时交通落后,德川家康直到十月七日才收到明军大举南下的消息,他为此非常着急,很快就写了一封信,派人渡海送给驻营于朝鲜庆尚道西生浦城的黑田长政。在信中,德川家康让黑田长政与加藤清正商讨如何应对明军:

此次出征尔等辛苦了,如今明军大举进攻,望与主计(加藤清正)商量行事,我甚是担忧。万事交由主计,洽谈之时莫分心。(《日本战史·朝鲜役·文书》)

十月十五日,丰臣五大老因担心明军大举南下,对日军造成严重威胁,联名写了一封信,寄给黑田长政等人,下达了更加具体的撤军指示:

一、由于大明进攻顺天城,如各位所知,顺天临海,故应从海路救援。

二、泗川(岛津义弘驻守)、固城(立花宗茂驻守)两城的军队退往巨济岛,等待顺天城的军队退兵。

三、昌原城(锅岛军驻守)的军队撤退到竹岛,与竹岛守兵会合。

四、明军若退,众军速速撤离诸城,于釜山浦会师回国。

五、明军若攻击蔚山,蔚山守军就撤往西生浦。如果西生浦也守不住,就向釜山浦撤离。

六、安艺宰相(毛利辉元)、浅野弹正(浅野长政)、石田治部少辅(石田三成)已至博多,将渡海安排撤军事宜。其外,中国众、四国众、九鬼大隅守(九鬼嘉隆)、胁坂中务少辅(胁坂安治)、堀内安房守(堀内氏善)、菅平右卫门(菅达长),也将率领数百艘大小安宅船渡海赴援。(《日本战史·朝鲜役·文书》)

在五大老的这一指示中,日本不仅完全放弃索取朝鲜王子为人质、让朝鲜进贡,而且也不再令日军固守釜山城,只要求日军尽快从朝鲜撤兵。这封信,相比之前由德永寿昌、宫木丰盛向侵朝日军传达的撤军指令,是真正的毫无条件的撤兵指令。五大老之所以下达撤兵指令,是因为畏惧明军大举南下,危及日军存亡。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当时四路明军的进攻都已经以失败告终。

十月十九日,德川家康再次寄信给在蔚山倭城的加藤清正与在西生浦城的黑田长政,要求二人协商行动,立即退兵到釜山浦,之后再撤兵回到日本本土。(《黑田家文书》)此时,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德川家康仍旧不知道四路明军已经进攻失败了,表现得非常焦虑。

而明朝东征军方面,同样有着结束战争的强烈意愿。由于中路军在泗川一败涂地,其余三路军也以失败告终,受到重大挫折的明军不再坚持以武力剿灭日军。事实上,使者带着德川家康的信件和五大老的联名信件从日本出发之前,明朝东征军已经瞒着大明朝廷,开始非常隐秘地向日军派出使者,暗中和日军进行议和活动。(《域外长城——万历援朝抗倭义乌兵考实》)

根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旧记杂录后编》《岛津国史》等史料的记载,明军与日军议和的经过大致如下。

十月七日,中路明军的南兵游击茅国器派人持信前往泗川倭城,与岛津义弘议和,率先向日方发出了议和信号。

十月十日,先前在泗川倭城之战中被岛津军俘虏的一名明兵,手持岛津义弘给茅国器的回信,到中路明军阵营中送信。

十月十三日[18],茅国器再次派出参谋史世用、翻译张昂[19]与两个明朝人、一个朝鲜翻译,一同前往岛津义弘所在的泗川倭城,与日军进行交涉。日军对这次议和非常重视,驻守釜山丸山城的寺泽正成、顺天倭城的小西行长各自乘船,赶赴泗川倭城,与岛津义弘、岛津忠恒父子一同参与对明军的议和谈判。(《义弘公御谱中》)

十月十四日,投降朝鲜的降倭佥知“金归顺”带着中路游击彭信古的一名士兵,手持被明军俘虏的宗义智家臣要时罗写给岛津义弘的书信,前往泗川倭城。(《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对于此次谈判的情形,岛津家的史料《岛津国史》记载道:

董一元遣参谋史龙漄(史世用)及孙次郎(张昂)诣公(岛津义弘)乞和,且请纳质。

岛津家史料《朝鲜役录》也有相关记载:

十三日,(史)世用谒松陵公(岛津义弘),持万世德札,赍金帛,卑下赂公,乞之,作恭顺之语。且誓事成,则送质……

从日本史料来看,史世用等人此次出使议和,携带了明军经理万世德的谕示,可见明军高层直接参与了议和活动。明军用金币、丝绸贿赂岛津义弘,向他求和,并约定事成以后,送人质给岛津义弘。对于明军向日军行贿以使其退军这一点,明代史料《全边略记》中也有记载:

诸酋久有归志,(邢)玠敛军中数万金,贿诸酋,随之渡海。求秀吉之子,永结和好。

这一记载虽然对明军贿赂日军的银两数目过于夸大,但也可以据此看出,主导向日军贿赂谋求议和的,正是邢玠。对于此次议和的结果,《岛津国史》记载:“公与小西行长、寺泽正成谋焉,而许之。”《义弘公御谱中》则记载:“粗致和平契约。”可见最后是达成了和平协议。

就在中路明军与岛津义弘议和后,西路的刘也与小西行长进行了议和。顺天战役结束以后,刘已无战意,他希望通过贿赂日军的手段,换取驻兵在顺天倭城的小西行长从朝鲜撤兵。根据《再造藩邦志》的记载,十月十八日,刘与副总兵吴宗道以及军中的降倭商量后,主动派人与小西行长讲和,并送金帛贿赂小西行长,小西行长则回赠给刘铳、剑。此后,小西行长向刘索取明军将官为人质,表示刘满足这一条件,日军才能撤军。

很快妥协了,计划让地位低下的旗牌官刘万寿、王建功[20]假冒参将,带领家丁30人,充当人质。朝鲜史料《宋经略书》描述了刘命令部将紧锣密鼓地准备好绸缎、银两、人质,送到小西行长阵营时的场景:

时刘围贼旬余,略无进攻之意向,(李)芳春及牛伯英劝其勿与战。及回驻富有仓,接伴使权憘问曰:“刘爷久留于此,终欲何为?更欲进战乎?”芳春秘不肯言,曰:“当有别样处置。”后数日见芳春,于卓面积纹段甚多,令管家看品择其好否。憘退见相公吴镇问之,镇曰:“刘爷与信长约和,信使逐日往来。刘爷密令各营将官,收合彩段二百匹、白金一百两,假作总兵、游击各一员,往质于倭中,以要撤回。此纹段该用于此者。”未几,行长果撤兵去。

但是小西行长表示刘准备交给日军的人质数量太少,提出再加20人,刘允诺。之后,由副总兵吴宗道送50名明军人质到顺天倭城。小西行长在城外大摆宴席,招待了吴宗道一行人,与吴宗道就和议之事进行磋商。与中路军和岛津义弘的议和方式有所不同,小西行长也交给了刘6名日本人质。(《象村稿》)双方互换人质,以赢得对方信任。但刘足足向小西行长派了52个人质,小西行长才派了6人,很明显不对等。

从刘的行为来看,他与日军议和时,和中路军一样,不仅重金贿赂对方,还送交了人质。虽然这些行为并不光彩,但是对刘来说,向日军行贿、送交人质,既可以避免打仗带来的损失,又可以为自己博得退敌的名声,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小西行长对刘的上道非常满意,派人告诉他,会把一些首级(应是被日军杀害的朝鲜人、明军的首级)、器械留在顺天倭城内,待日军撤出顺天倭城后,刘可以入城取用。(《再造藩邦志》《乱中杂录》)小西行长还暗示刘可以把这些首级说成是日本人的首级,向上级报功。

与小西行长达成协议后,两军之间经常派遣信使,甚至日军向刘的陆军买起了粮食,刘也不加禁止。刘又派吴宗道通知陈璘,称小西行长将要撤兵出城,让水军不要阻击。(《宣庙中兴志》)但陈璘和刘的关系因为顺天战役闹得很僵,自然不同意,还对吴宗道破口大骂。

确实,因为四路明军的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中路军、西路军才会与日军议和,但这并不是西路大将刘、中路大将董一元自作主张的理由。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关于刘与小西行长议和、互换人质一事,作为明朝东征军最高指挥官,经略邢玠是知情的。另一边,中路的南兵游击茅国器派出参谋史世用前往泗川倭营与岛津义弘议和时,携带了经理万世德的谕文,并遵照邢玠的指示,用重金贿赂日军,诱使其退兵。因此,中路明军、西路明军与日军的议和行为,实际上就是经略邢玠、经理万世德主导的,而不是几路明军大将自行其是。正如朝鲜李朝国王李昖所指出的那样:“此事,必是当初军门(指邢玠)所与闻者也。予尝思之,虽刘、董一元,岂可自擅为之?偏将言于提督,提督禀于军门,军门许之,然后其事乃成,非独刘所为也。不然,军门必愕然罪刘矣。”(《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此外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是,从朝鲜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汉阴文稿》的相关记载推断,明军与日军进行和谈时,实际上还承诺过日军,只要日军撤退回国,明朝就会把朝鲜王子和陪臣送到日本,以满足日本一直以来的追求。这显然是明军利诱日军撤兵而使用的一个欺诈手段,他们利用日军急于索要朝鲜王子、陪臣的心理,表面上豪爽地答应了这个要求,并不是真心实意打算这么做。对于明军的承诺,日军相信了,毕竟这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代表战争胜利的象征。

不过,明军是何时承诺约送朝鲜王子、陪臣这一点并不清楚,不能确定是茅国器与岛津义弘和谈时做出的承诺,还是刘与小西行长和谈时做出的承诺。在记录和谈情况的《旧记杂录后编》《宇都宫高丽归阵物语》等日本史料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可见明军与日军的这一密约,是非常隐秘的。

说到底,明军经略邢玠、经理万世德做出与日军议和的决定,是因为明军在四路会战中难以凌驾于日军之上,反而深受其辱,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此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从“剿”改为“抚”。

总之,在明、日双方都有心尽快结束战争的情况下,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