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安的传说

郭国安的传说

在南下的四路明军中,担任中路大将的提督董一元统领明军26800人、朝鲜军2215人,合计29015人。(《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董一元的战略目标是挫败驻守在庆尚道泗川的岛津义弘、岛津忠恒父子。岛津义弘是日军诸将中最为难缠的对手,《看羊录》里记载道:“义弘武勇又冠诸倭,倭人皆曰:‘使义弘居用武之地,虽吞并日本无难。’其麾下极精勇。”

当时,岛津军的前沿据点是庆尚道的晋州城,守将为三原重种、蓑轮治部右卫门,兵力至少有500人[2]。晋州城南面是晋江,晋江对面是岛津军的望晋(又称“望津”)山寨,守将是岛津家臣寺山久兼。望晋山寨建在号称天险的望晋山上,北倚晋江,西临昆阳城,东临永春寨,三寨互为犄角。望晋山寨的岛津军兵力有三种主流说法:《征韩录》记载的200人,《岛津国史》记载的300人,《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的400余人。

望晋山南面就是泗川城,泗川城又分泗川旧城和泗川倭城。泗川旧城又称“泗川旧寨”,是朝鲜人原先修筑的泗川城。泗川倭城又称“泗川新寨”,是日军在旧寨西南方向的法叱岛新造的居城,于万历二十五年冬开始修筑,由毛利吉成、岛津丰久、相良赖房、伊东祐兵、秋月种长、高桥元种、长宗我部元亲、长宗我部盛亲、中川秀成、池田秀氏、垣见一直等担任筑城工作。《朝鲜役录》记载,泗川倭城的建筑格局是:“新寨内起天守,外以石城、木栅自固,寨凡四层,极其牢密。世子(岛津忠恒)居牙城,公(岛津忠恒)居第二城。新寨三面临海、一面通陆,引海为濠。舸舰数百,常泊于寨下。”在泗川倭城和泗川旧城之间,还有一座叫东阳仓的粮仓,里面囤积着大量军粮。

泗川旧城的守将是岛津家臣川上忠实,城内兵力有三种说法。日本史料《征韩录》说是300余人,朝鲜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说是480余人,明朝史料《两朝平攘录》则说日军“屯重兵于旧泗川城以守之”,城内共有数千人。

泗川倭城的日军兵力,《西藩野史》里是1000人,《渊边真元高丽军觉》里不满3000人,《朝鲜役录》里不满5000人,《泗川倭城战捷之伟绩》里是5000人,《川上久辰谱中》里是7000人,《岛津历代歌》里是1万人,而《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一书就有4000人、七八千人、1万人多种说法。

泗川倭城东南方的固城,由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小早川秀包、筑紫广门等人屯守,兵力约为7000人。

综上所述,董一元的中路明军所要面对的敌人,其驻守位置与兵力如下:

驻守地 守将 兵力 晋州城 三原重种、蓑轮治部右卫门 至少500人 望晋山寨 寺山久兼 有200人、300人、400余人等说法 永春寨 川上久智 不明 昆阳城 不明 不明 泗川旧城 川上忠实 有300余人、480余人、数千人等说法 泗川倭城 岛津义弘、岛津忠恒等 有1000人、不满3000人、4000人、不满5000人、5000人、7000人、七八千人、1万人等说法 固城 立花宗茂、小早川秀包等 约7000人

据明人诸葛元声的《两朝平攘录》记载,董一元的中路军八月从庆尚道尚州出发,经高灵一路南下,进驻晋州城。在这中间,并没有中路军与晋州的岛津军交战的记录。据日本史料《征韩录》记载,早在一月份,岛津义弘就命令晋州城守将三原重种、蓑轮治部右卫门撤走,退到后方的泗川城,因此这时候晋州城内并没有日军。

但是这一说法并不是事实,因为根据朝鲜史料《乱中杂录》的记载,晋州城内的岛津军从二月开始,一直到八月下旬,仍在不断出城劫掠。这说明,八月中路军出动时,晋州城仍然有岛津军屯驻。所以,董一元进驻晋州,应该是与岛津军发生过武力冲突的。

对此,《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董提督攻拔晋州,军声大振”,“董提督驱出晋州之贼,长驱直下”。《宣庙中兴志》记载:“董一元破倭人于晋州。”《悠然堂集》记载:“董提督本月二十日,进攻晋州城,倭贼尽弃其器械及牛马、我国男女四百五十四名,遁走于昆阳等地。”《明史·董一元传》也记载:“一元由中路御石曼子(岛津义弘)于泗州,先拔晋州。”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董一元是将晋州给攻下后才进驻此城的。

对于晋州之战的详情,《经略御倭奏议·献俘疏》记载道:“董一元率茅国器等哨至晋州,与石曼子(岛津义弘)对敌,炮火进攻,烧毁大寨二处、倭房二千余间,夺回朝鲜男妇六百余名。及追至江边,溺死倭兵甚多。当获见解倭兵十罗世乐、亚子孛罗。”由此可见,明军在晋州之战中使用了大炮,烧毁大寨2处、倭房2000余间,并追击岛津军至晋江江边。这一记载有严重夸大事实的嫌疑,但至少能证明晋州确实发生过战斗。

董一元进驻晋州以后发生了什么?

《两朝平攘录》里说,因岛津军驻守在晋江南面的望晋山,临江固守,而望晋山是一处难以逾越的天险,所以明军与岛津军隔着晋江对峙了一个月,未能渡江。南兵游击茅国器对董一元说:“细看倭营,自望洋(指望晋山)以至新寨,势若长蛇。望洋其首也,碎其首,余如破竹矣。但晋江不能飞渡,当以计取之。”董一元赞同茅国器的看法,但苦于没有内应,仍不敢渡过晋江攻打望晋山。

关于明军此后如何横渡晋江,《两朝平攘录》里记载了一个颇为戏剧性的故事。

九月某日,在前线进行侦察活动的明军士兵,忽然看到一个朝鲜妇女从岛津军的营寨中出来。明军问其缘故,这名朝鲜妇女拿出一张纸给他们看,上面写着:“此妇将度异域矣,吾甚怜之,捐赀以赎,放还故土。天朝兵将当怜其穷困,勿加杀害,则救蚁之德也。”写这封信的人又向明军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知吾姓者,令公之后,埋儿之父。问吾名者,有或之口,无才之按。”茅营士兵不知所云,将这名朝鲜妇女押解到了茅国器处。

茅国器看了这封信以后,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茅国器标下有一个名叫诸葛秀的赞画,根据唐代大将郭子仪被称呼为“郭令公”,以及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这个故事,推断出写这封信的主人姓郭。他又推断出“有或之口”是“国”字(国的繁体字为“國”),“无才之按”去掉偏旁为“安”字,知道这个人名“国安”。综合起来推断,写这封信的人名叫郭国安。听了诸葛秀的解说,茅国器沉默不语,但他的参谋史世用却欢呼雀跃,高兴地跳了起来。史世用说,当年他潜入日本刺探情报的时候,认识了在岛津家做事的华人郭国安,此人宣誓报效大明,现在他在倭营,可以使他作为间谍。

得知这一情报后,茅国器派降倭前往侦察,得知郭国安在望晋山。于是,他派降倭手持史世用的书信,潜入望晋山倭营与郭国安会面,约定明军于九月二十日渡过晋江南下,而郭国安则作为内应,在明军出兵后放火焚烧望晋山的屯粮处。

到了九月二十日,茅国器做出整兵渡江的架势。望晋山内的岛津军见明军出动,便从寨内出来,到临江处堵截明军。忽然之间,望晋山火势大起,日军一时间惊慌失措,回头救火。趁此机会,明军顺利渡过晋江,攻打望晋山,攻破大寨2处,焚烧房屋2000余间。望晋山的岛津军纷纷向泗川旧城逃去。

按照《两朝平攘录》的解释,明军从八月进驻晋州开始,由于难以逾越晋江,攻打望晋山这一天险,与岛津军隔着晋江相持一个月,后因一名朝鲜妇女的关系,联络上郭国安作为内应,才在九月二十日顺利渡江,攻克了望晋山。不过,朝鲜史料《象村稿》的说法与此有很大出入。根据《象村稿》的记载,九月十九日,明军从晋州北面的三嘉发兵南下,他们一晚上急行军44公里,途中经过晋州,在九月二十日黎明渡过晋江,布阵于望晋山的前野。望晋山的岛津军望见明军部队后,主动撤退了。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加接近事实呢?依照日本史料《大岛忠泰书状》的记载,岛津军于九月二十日弃守晋州,此城在之前并没有被明军占领。而根据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董一元的中路军于九月二十日攻克晋州,晋州的岛津军尽弃牛马、器械,仓皇逃窜,向昆阳城、泗川旧城方向逃去,此役明军取得斩首7级的战绩。又据岛津家臣川上久国的回忆录《久国杂话》记载,郭国安当时待在后方的泗川倭城,不可能协助明军渡过晋江、火烧望晋山。[3]

再结合《象村稿》记载的进兵路线进行推断,中路军应该是在九月十九日从三嘉南下,九月二十日打下晋州,同一日渡过晋江,占领了对岸的望晋山。仅仅一天时间,明军就从晋州打到了望晋山,根本没有与日军对峙一个月,这几乎是完全推翻了《两朝平攘录》的说法。

由此推论,《两朝平攘录》里明军与岛津军隔着晋江对峙一个月、明军遇见一名朝鲜妇女、郭国安作为明军内应焚烧望晋山寨、岛津军在晋江边堵截明军等情节,全都是虚构的,并不是事实。当时位于前线据点的岛津军几乎未做任何抵抗就撤退了,根本就没有《两朝平攘录》里记载的那些情节。

《两朝平攘录》中有关郭国安的故事,原是杜撰情节,但是以《诸家大概记》为首的许多后世日本史料不知道《两朝平攘录》的很多记载并不可靠,盲目搬用此书内容加以改编。《诸家大概记》甚至在《两朝平攘录》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了郭国安其实是日本间谍,被岛津义弘故意派去引诱明军深入的剧情。

在《诸家大概记》里,郭国安摇身一变,成了日军间谍,替岛津义弘执行诱敌深入的任务。为了引诱明军,郭国安故意放出一名朝鲜妇女到明军营中,让她手持郭国安手写的匿名信交给明军。郭国安在匿名信中故弄玄虚,让明军通过猜哑谜的方式猜到写这封信的人是“郭国安”,这让曾经去过日本的史世用想起来有这么一位爱国华人,可以利用其做内应。取得联络后,郭国安顺利得到了明军的信任,一步步将明军引入岛津义弘所设的陷阱,也就是大后方的泗川倭城,让岛津军将明军一网打尽。然而,亲历泗川之战的岛津家臣川上久国回忆,岛津义弘从未派郭国安与明军联络过。(《久国杂话》)所谓郭国安引诱明军深入,根本就是胡编的故事。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