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再派大军入援朝鲜

明朝再派大军入援朝鲜

蔚山战役结束的同年(万历二十六年)正月,明朝内阁召开会议。会议内容与蔚山战役无关,而是围绕舟师问题展开讨论,因为朝鲜水军在前一年的漆川梁海战中惨败,导致朝鲜战场上急需舟师。此外,御史徐兆奎在会议上提出了直捣日本本土的计划。兵部经过讨论以后,赞同了徐兆奎的建议,并描绘出了一个攻打日本的大致蓝图:

关酋(丰臣秀吉)背道逆天,虐用其众,闻各岛愤怨已非一日,纠合出奇,诚因势利导之策也。举事莫先于浙,尤莫便于闽、广,以日本多两省之人,可以响应。两省多近洋之国,可以结联,加之商贩杂出其间,可以别用。是在各督抚,同心秘计,随便酌行,如忠义可鼓,勿待正兵。事机可乘,勿待奏报,而一切假之便宜,毋以议论束缚,致令掣肘。(《明神宗实录》)

在明朝兵部拟定的计划中,朝廷将出兵攻打日本的任务交给了浙江、福建、广东三个沿海省份,由三省出兵从海路攻打日本本土;并计划在打击行动中联合反对丰臣秀吉的日本大名、靠近沿海省份的国家、在日本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往来于中国和日本的商人;保证赋予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极大的自主权,任其自由行事,不会对其进行掣肘。

对于兵部拟定的计划,明神宗表示同意,并很快进行了相关调整。根据御史唐一鹏的建议,明神宗准备将熟知日本国情、有出兵攻打日本想法的广西总兵童元镇调到浙江,将浙江总兵李应诏调到广西。

然而,浙江、广西易帅的命令下达后,广西爆发了瑶民叛乱。为了镇压瑶民,维护广西的稳定,童元镇不得不拖延上任时间。广西巡抚戴耀为此上奏,请求暂留童元镇,等镇压瑶民以后,再让童元镇到浙江上任,明神宗表示同意。另一边,浙江巡抚刘元霖考虑到浙江省是海防重地,上疏朝廷催促童元镇尽快赴任,如果做不到,则请求浙江总兵李应诏留任。由于广西战事拖延,童元镇迟迟未能赴浙履任,浙江、广西的两名总兵仍旧待在原位没有调换。于是,直捣日本本土的计划最终成了泡影。

《明史·童元镇传》对于这一流产计划只有简单的几句话:

会日本破朝鲜。廷议由浙、闽泛海捣其巢,牵制之,乃改元镇浙江。既而事寝,移镇贵州。

如果明朝的这一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那对丰臣秀吉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日军将同时在朝鲜、日本两个战场与明军作战,在国力不敷的情况下,很可能遭遇亡国命运。但由于该计划终究没有执行,所以只能是一场空梦。

再说回朝鲜战场。蔚山战役结束一个多月后的二月十一日,经略邢玠向明廷上奏“蔚山大捷”,称蔚山战役对日军造成了巨大打击,但由于风雨交加、明军疲惫,日军又出动援兵,明军只能暂时撤军,再做攻伐准备:

蔚山之役,取城破寨,擒斩焚溺大小贼将一百余人、获级一千二百有奇,与死于水火围困者,不可胜计。且窘清酋(加藤清正)于岛山,旬有余日,致使餐雨饮溺,穷蹙已极矣。天心稍一厌乱,彼酋亦不知碎首何处。奈何风雨为阻,士马久疲,且倭贼水陆之援兵俱至,当此之时,解围撤兵,养精蓄锐,再俟我兵全集,另图剪灭,似未晚也。是役也,奋勇争先者,诸将士之戮力,设伏设诱、用正用奇者,提督麻贵之苦心。然犹全藉抚臣杨镐,亲临行阵,主筹握算。至于冒矢石而不顾,穷日夜而不休,尤人所难者。今以疾乞休,未可听去。(《明神宗实录》)

同月,建州女真部落酋长努尔哈赤向经略邢玠请缨,希望自己能够领兵2万,前往朝鲜剿灭倭寇。这是努尔哈赤第二次向明廷请求出兵朝鲜,早在壬辰倭乱时他就已经向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请求过,但因石星反对而未能如愿。这一次,邢玠本打算答应努尔哈赤的请求,但是被海防道右参议梁祖龄劝阻。梁祖龄表示:如果答应让女真人征倭,那么朝廷的兵马有多少,朝鲜的兵力强弱与山川地形,都会被他们知道得一清二楚,这不是一件小事。听了梁祖龄的劝告,邢玠幡然醒悟,拒绝了努尔哈赤的出兵请求。(《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明朝后继援军集结完毕后,相继奔赴朝鲜。根据《经略御倭奏议·催发续调兵马疏》的记载,蔚山战役结束后,新到朝鲜的明军援军有:由蓝芳威统领的4800名浙江兵,驻防在公州。开赴中的明军陆军有:三月二十日从张家湾起行的5100名广东兵,由陈璘统率;一月九日启程的2022名南赣营兵,由傅良桥统率,途经天津;4000名浙江续调兵,由原任副总兵张榜招募、统领;10000名川兵,由刘统领,将抵辽阳;1000名福建兵,由许国威统领。开赴中的明军水军有:二月二十四日出海的2000名吴淞水兵,由李天常统领;2280名南京水兵,由万邦浮统领,二月二十八日途经天津;已驻天津的1320名福建水兵,由白斯清统领,造完船后出海;前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起行的3154名浙江水兵,由沈茂统领,已过德州;3000名广东水兵,由张良相统领,已在途中;1500名狼山水兵,由福日升统领,正月二十六日乘船至山东灵山卫;正月二十日出海的3000名沙兵,由梁天胤统领。[1]

四月二十七日,陈璘的广东兵到达辽东,刘的川兵已经进入了朝鲜义州。五月十日,陈璘的广东兵开赴鸭绿江。(《明神宗实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到了五月中旬,援军全部进入朝鲜。此时,加上原先进入朝鲜的明军士兵,明军总兵力达到9.8万人。(《明神宗实录》《经略御倭奏议》《东征记》)

尽管兵力得到了极大补充,但东征的明军内部却发生了南北兵的争斗。事件的起因,是岛山之战时,经理杨镐出于某些原因命人捉拿了浙江游击陈寅标下的中军周升,用重棍责打。周升为此深恨杨镐,他将南兵对杨镐的不满,诉之于东征赞画主事丁应泰。周升诬告杨镐,故意对丁应泰控诉道:杨镐在岛山之战中遗弃了许多粮食、器械;明军战死了很多人,杨镐却将实情隐匿起来,让军中的杂役及买卖人等顶上去,补充缺少的兵额;杨镐侵吞军中饷银,不将饷银分给各营,导致军马绝粮一个月。(《宋经略书》)虽然周升打的小报告并不是事实,但杨镐确实对南兵将领很不友好,以致许多南兵将领纷纷附和周升。

六月四日,丁应泰上奏朝廷,弹劾经理杨镐、提督麻贵、副总兵李如梅隐匿实情,指出明军在蔚山战役中实际打了败仗,战死了许多人。据《万历邸钞》记载,丁应泰弹劾的内容为:

贪猾丧师酿乱,权奸结党欺君。抚臣杨镐,谬妄轻浮,机械变诈,既丧师而辱国,敢漏报而欺君,倭至则弃军士之命而潜逃,兵败则画屯守之策而掩罪。副将李如梅贪淫忌刻,欺罔奸谗,张虐势而凌眇将官,挟上交而淫掠属国,逗留观望,则且进且退,擅离信地,则独往独来。提督麻贵,巧于避罪,而文致报章,忍于弃军,而仓皇驰焉。既已损威偾事,乃复冒赏乱功,诸将拊心,三军切齿。

丁应泰又称,杨镐、李如梅献媚加藤清正,欲与清正讲和。还说,自从东征以来,辽兵前后阵亡约2万人,皆死于李如松、李如梅兄弟之手:第一次平壤之战阵亡3000人,第二次平壤之战阵亡三四千人,碧蹄馆之战阵亡3000人,南原之战阵亡3000人,稷山之战阵亡四五百人,岛山之战阵亡近乎1万人。(《万历邸钞》)

明神宗接到奏本以后,勃然大怒,将杨镐革职,让他回到河南老家赋闲,又命经略邢玠暂时经理朝鲜军务。虽然杨镐在蔚山战役中打了败仗,又遭到丁应泰的弹劾而去职,但是朝鲜人发自内心地尊敬他,对他评价极高,不舍他离去。“去年秋,贼酋行长攻陷南原,清正领大众来会,凶锋已迫汉南,都城之民鱼骇鸟窜”,杨镐挺身而出,“单车疾驱,冒入危城。慰谕余氓,申饬将士。使人心依赖,贼情畏沮,遂却敌于谈笑指挥之间”。朝鲜人因此认为杨镐功莫大焉,蒙受了冤屈,替杨镐辩白说:“都城得保今日,皆其力也。岛山之役,镐以文职大官,环甲上阵,暴露虎穴,与提督及诸将,励气督战,焚烧内外寨栅,斩获千余级。清正穷蹙一穴,渴馁几毙,而不幸天雨急寒,士卒多伤,我势已疲,而贼援大集,固将有腹背受敌之患。镐与麻贵密察事机,宣令左次,排选马军,身自为殿,即其事状,终始如此。若征剿实绩,则陪臣及诸将,皆目见而知之,功罪查核,自有公论,天日在上,岂容虚诳。”(《宣祖昭敬大王修正实录》)

离开朝鲜前,朝鲜国王李昖在弘济院为杨镐践行,并因他的离去伤心流泪,杨镐自己也凄然动容。朝鲜父老遮住道路,拦着不让杨镐走,大声号哭,杨镐在轿子上鼓励、安慰他们后,流着泪离开了。(《宣祖昭敬大王修正实录》)

除了杨镐,李如梅也因为回辽东买马离开了朝鲜,由新到朝鲜的总兵董一元接替他的职务。

同样是在六月,战争祸首丰臣秀吉产生了结束侵朝战争的念头。据日本史料《西笑和尚文案》记载,六月下旬的时候,丰臣秀吉生了重病,他命加藤清正与朝鲜交涉议和事项,只要朝鲜向日本道歉,日本就立刻撤兵。由此可见,蔚山战役过去仅仅半年,丰臣秀吉就有了结束侵朝战争的想法,他实在撑不下去了,蔚山战役对日军造成的打击非常巨大。

杨镐去职以后,明朝政府和在朝明军继续进行人事调整,加强武备,准备对日军发动全面攻势。

六月十五日,明神宗任命汪应蛟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理朝鲜军务。六月二十三日,明神宗又下诏令万世德替代汪应蛟,经理朝鲜军务。九月,新任经理万世德尚未到达朝鲜,经略邢玠就收到了丰臣秀吉已经死亡的风声,为此日军将要从朝鲜撤退。于是他利用这个机会,将明军兵分为四路,准备直捣侵朝日军在朝鲜的巢穴,以达到扫穴犁庭的目的。

据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四路明军的兵力分别如下:

Figure-0532-0147

四路明军的具体编制,在朝鲜史料《再造藩邦志》中有一份更加详细但兵力不同的记载:

Figure-0533-0148

《再造藩邦志》记载的四路明军,除了东路以外,其余三路兵力都与《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不同,要少很多。不算上朝鲜军,《宣祖昭敬大王实录》里的四路明军总兵力是92100人,而《再造藩邦志》里的四路明军总兵力是64300人,要比前者少去近3万人。不过,虽然计算出的四路明军总兵力才64300人,但《再造藩邦志》原文却说四路明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42700多人,号称20万人。这一说法应是夸大其词,不是事实。在四路明军的兵力上,笔者认为应当以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为准。

此外,《再造藩邦志》对部分明朝将领的编制记载有误。比如该书说游击彭信古被安排在东路,隶属于提督麻贵,但实际上彭信古应是被安排在中路,隶属于董一元;又说游击蓝芳威被安排在西路,隶属于刘,但实际上蓝芳威也被安排在中路,隶属于董一元。总之,《再造藩邦志》里的四路明军编制表,存在着一些细节错误,只能够作为参考。

无论如何,明军在蔚山战役后振作起来,重新发动大军南下,给日军造成了很大震动。据《看羊录》记载,收到明军大举出征的消息后,加藤清正写信给德川家康,焦躁不安地对他说:“唐船及朝鲜兵船,自西海盖海而来。倭城十六,几尽受围,吾朝暮且死。援兵若不早出,吾且决腹,不受人刃。”准备再次渡海来到朝鲜的石田三成,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不敢渡海了,留在了九州岛肥前。(《朝鲜群书大系·海行总载》)从加藤清正和石田三成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明军再次大举出征充满了恐惧。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