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与岛津军的交锋

明军与岛津军的交锋

蔚山战役爆发前,经略邢玠从中协抽调出一支部队,使其屯兵在庆尚道的宜宁,西防全罗道顺天城、庆尚道晋州城的日军援兵,东援明军左、右两协。明军从岛山撤走的第二天,也就是一月五日,为查探敌情,这一支明军派出十五六名骑兵从宜宁南下,潜至岛津军屯驻的晋州城下进行侦查。晋州城的岛津军守将三原重种、蓑轮治右卫门引兵出城,邀击明军。明军侦察兵见敌兵出动,立即撤兵遁走,但有一名骑兵来不及逃走,被岛津军俘虏。(《旧记杂录后编》《岛津国史》)

经岛津军审讯,这名明军骑兵交代:明军发兵百万,至全罗道的全州、南原,将要屠灭驻守晋州的日军,因此派出侦察队进行查探。岛津义弘听说后,担心晋州城的寡军不敌明军大军,命令三原重种、蓑轮治右卫门撤回后方的泗川城。其余侵朝日军大将听说“百万”明军进至全州、南原以后,非常畏惧,认为蔚山、顺天、梁山三城位于险要之地,一旦被攻,进退失据,不如舍弃三城,退守西生浦等地,筑城固守。于是在一月二十六日,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蜂须贺家政等人签下联署状,要求收缩战线,但是被丰臣秀吉严词拒绝。(《岛津国史》)

一月二十七日,丰臣秀吉鉴于日军在蔚山战役中没有侦察敌情,导致明军袭来都不知道,特意写信给岛津义弘,要求派出斥候侦察动向,修建堡垒,慎重守城。三月十三日,丰臣秀吉再次写信给岛津义弘,要求存储铳弹和火药。(《岛津国史》)

岛津义弘见“百万”明军迟迟未有动作,便命令岛津军重新占据晋州城。之后,岛津军将守势改为攻势,不断外出掳掠,与明朝、朝鲜联军在庆尚道、全罗道发生了一系列拉锯战。

二月二十一日,屯驻在晋州城的岛津军出城劫掠,200余名岛津军士卒分为三队,一队向庆尚道的安阴进军,其余两队则向庆尚道的咸阳与全罗道的云峰、山内进军。得知日军出动的消息后,朝鲜将领李光岳、李庆浚、元慎等人与明军联合,一同发兵山内。岛津军在明朝、朝鲜联军出动后立即退却,让两军扑了个空,明军见搜寻不到日军的踪迹,就撤军了。岛津军见明军撤退,又在全罗道咸阳的登丘县纵火抢掠。李庆浚欲迎战日军,但天降大雪,朝鲜士卒只能无奈退去。(《乱中杂录》)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收到报告,称一股日军(岛津军)在庆尚道居昌等处劫掠,提督麻贵遂派遣副总兵解生、游击摆赛前去围剿。解生、摆赛二将于三月一日出发,八日抵达全罗道的忠州,但摆赛在途中感染痰火,不能前进,于二十六日退回忠清道的振威,并最终因病亡故。摆赛病故后,其所部兵马交由解生统领,解生继续领兵进剿滞留在庆尚道的日军。

三月二十四日,解生统领500家丁,与朝鲜将领郑起龙等人联合,然后兵分两路,本路进至庆尚道的陕川、三嘉,西路则进至庆尚道的居昌、憨八。(《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本路抵达目的地后,解生屯于陕川,郑起龙屯于三嘉。郑起龙侦察到岛津军在劫掠三嘉县境内的栗院,于是与解生合兵进击。岛津军见状撤退,解生、郑起龙一路追击至三嘉县南部。岛津军登上山头,扼守险要,郑起龙假装退军,将山头上的岛津军引诱至平地,随后分兵夹击,打败了岛津军。(《宣庙中兴志》)此战,岛津军一共有200多人,郑起龙斩得首级24颗,明军斩得首级72颗,联军夺回了被俘虏的朝鲜男女150多人。(《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西路进至庆尚道的居昌、憨八以后,在此遭遇300余名岛津军士卒。由于此处道路狭窄,人马难行,岛津军据险防守、堵截路口,使明军难以放手一搏,最后仅仅斩得1颗首级。

四月八日,朝鲜将领李光岳、元慎、李庆浚领军数千,联合500余名明军士卒,一同发兵全罗道的长水,逼近屯驻在全罗道长溪的岛津军。岛津军见明、朝联军出动,未敢应战,立即撤兵退走。明军在岛津军撤退以后,也随之撤军。

四月九日,屯驻在庆尚道泗川城的岛津军出城劫掠,向庆尚道的山阴、咸阳进军。朝鲜将领郑起龙与明军联合,将岛津军击败,使其退走。(《乱中杂录》)此战是为山阴、咸阳之战,是明、朝联军击退岛津军的一次会战。

四月二十日,岛津军又劫掠庆尚道的居昌等地。明军副总兵李宁为了剿灭这股日军,从庆尚道的安东发兵居昌。他听说岛津军从山阴袭来,于是率领130余名士兵,与朝鲜将领郑起龙一道前往咸阳沙斤驿迎战岛津军。交战中,李宁和他的战马被铁炮击中摔倒在地,岛津军趁机上前乱砍乱斫,李宁殉职身亡。(《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据朝鲜史料《宣庙中兴志》记载,虽然李宁战死,但明军仍旧取得了斩首300级的战绩。不过,从明朝史料对此毫无提及来看,这一记载可能不是真的。

副总兵李宁是提督李如松的家丁,勇力与李家的另一家丁祖承训齐名。碧蹄馆之战时,李宁曾拼死护卫李如松,一路杀出重围,此时折损这样一员勇将,实在可惜。三四月间,明军接连丧失了摆赛、李宁两名骁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在咸阳沙斤驿丧命的副总兵李宁外,明军队伍中还有一名同名同姓的大同参将李宁,此人隶属刘麾下,后来跟随刘参与了顺天之战,一直活到战争结束。

副总兵李宁的死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象村稿》声称,李宁是在居昌中伏,力竭后中枪而亡。《宣庙中兴志》《再造藩邦志》对这一说法有更加详细的记载,两书称李宁统领2000兵马出征居昌,岛津军收到消息后将精兵埋伏于山后,李宁轻兵冒进,被岛津军引入埋伏圈,最终力战不支,中枪身亡,亲兵把总李鸾率领600家丁力战突围,仅以身免。笔者认为,应当采信《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说法,因为李宁与岛津军交战并最终阵亡的地方是咸阳沙斤驿,而不是居昌。部分朝鲜史料对李宁战死居昌的说法可能存在误传,因为李宁以轻兵作战、被日军引诱的情节与一些朝鲜史料中对碧蹄馆之战的记述很相似,可能是将李如松的事情附会到了李宁身上。据说李宁战死以后,其所部明军因明神宗特许,交由朝鲜将领郑起龙统领,但这一说法是否真实还待考证。

六月五日,泗川城内的岛津军又出城劫掠,400余名岛津军士卒沿水路从庆尚道发兵全罗道。登陆全罗道以后,岛津军分兵行动,或发向乐安,或发向兴阳、宝城,朝鲜民众望风奔溃。岛津军进兵至草岘时,数十名明军与朝鲜将领联合抵御,但战斗失利,是为草岘之战。(《乱中杂录》)朝鲜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听闻岛津军登陆全罗道,也欲登陆作战,但明军水师提督陈璘以水、陆作战有异为由拒绝,命令李舜臣停止出兵行为。这些岛津军进兵至全罗道的乐安培界院以后,就停止了下一步攻势,退兵到庆尚道。

七月二十三日,庆尚道昆阳城内的20余名岛津军士卒潜至全罗南道光阳一条名为知分川的河流处,但是被明军击退。(《乱中杂录》)此战是为光阳知分川之战,是明军驱逐岛津军的一次小规模战斗。

七月下旬,泗川城内的500名岛津军士卒分为两队,出城掳掠。一队经庆尚道的咸阳,向六十桥(庆尚道与全罗道的交界处)进发;一队经庆尚道的居昌,向全罗道的茂朱、锦山进发。朝鲜全罗道兵营别将佥裴敬南领军数百,前往抵御,但是不敌岛津军,于是向驻守全罗道全州的明军告急。明军提督董一元派兵数百,与朝鲜军合力进讨,终于击败岛津军,斩首20级。(《乱中杂录》)此战,是为茂朱、锦山之战,是明军再度打败岛津军的一次战斗。

八月二十一日,在茂朱、锦山战败的岛津军从全罗道撤军,逃回庆尚道。明军游击蓝芳威派出麾下士兵,追击岛津军至庆尚道的咸阳,在此将其击破,斩首42级,夺回被岛津军俘虏的100多名朝鲜人与60余匹牛马。此战,是为咸阳之战。此时,全罗道的数千明军开始出动,从全罗道进入庆尚道,他们一队经全州、锦山进入庆尚道,一队经南原抵达庆尚道咸阳。泗川城内的岛津军听说明军大至,派出侦察部队在庆尚道的山阴查探情况,但被蓝芳威麾下士兵击败,斩首40余级,岛津军再次败走。(《乱中杂录》)此战,是为山阴之战。明军相继在茂朱、锦山之战和山阴之战中打败岛津军,但蓝芳威顾虑到明军对日军仍无必胜把握,于是命令明军撤回全罗道。

八月下旬,晋州城内的岛津军故态萌发,派出500名岛津军士卒出城,一路进兵至智异山。智异山,位于庆尚南道与全罗南北道交界处,在全罗道南原东面、庆尚道晋州西面。日军兵抵智异山后,杀掠无数。收到消息的蓝芳威派出明军,击退了岛津军,是为智异山之战。(《乱中杂录》)此战结束以后,明军与岛津军在庆尚道、全罗道的拉锯战,暂时告一段落。

注解:

[1] 日本战国时期的一种度量衡,一寸约为3.03厘米,一尺等于10寸(约为30.3厘米),一间等于6尺(约1.818米),一段等于六间(约10.908米),一町等于十段(约109.08米),一里等于36町(3926.88米)。

[2] 明朝援军抵达朝鲜的时间,有两种说法。《明神宗实录》作“十一月乙卯,经略邢玠抵王京,议进剿,而所调宣、大、延、浙之兵,并至”。《两朝平攘录》作“此时,宣府、大同、辽蓟、延绥、保定、浙胜营兵,俱已到久”。

[3] 朝鲜史料《象村稿》与《两朝平攘录》在明军的部署上记载有异。《象村稿》称,左协大将是李芳春,中协大将是高策,右协大将是彭友德。依据经略邢玠在《经略御倭奏议》中的记录,左协大将是李如梅,中协大将是高策,右协大将是李芳春、解生,这与《两朝平攘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吻合,是以取这一说法。

[4] 日本学者洞富雄在《铁炮传来与其影响》一书中将《两朝平攘录》里的说法视作事实,此为大谬。

[5] 《明神宗实录》《两朝平攘录》记载,小西行长屯兵釜山浦。这一说法有误,因为小西行长当时屯守在全罗道的顺天城,驻守在釜山浦的日军守将并不是他,而是侵朝总大将小早川秀秋。

[6] 日军袭击兵营城的时间有不同说法。《大河内秀元朝鲜记》记载,明军于寅刻(日本旧计时单位,即凌晨4时)袭来,《浅野家文书》记为卯刻(清晨6时)袭来,《朝鲜日日记》记为辰刻(上午8时)袭来。

[7] 这是日本的特定时间称呼,不能和中国方面的称呼相混淆。巳时在中国指上午9时至上午11时,日本人把巳时分为巳时上刻、巳刻、巳时下刻(末刻),分别指上午9时、10时、11时。其他时间以此类推。

[8] 此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但在《两朝平攘录》中,这一建议是由吴惟忠向杨镐提出的。

[9] 《两朝平攘录》称,小西行长从釜山抽调一二千精锐救援岛山城。这一说法有误,当时小西行长在顺天城,不在釜山城,而且也没有发兵救援岛山城。同时,该书声称小西行长凭一二千援军就吓跑了杨镐,这一说法纯属捏造。

[10] 《两朝平攘录》称,杨镐在一月二日收到日军援军大举出动的消息后惊慌失措,计划在一月四日撤兵。这一叙述完全属于捏造,杨镐是在一月三日晚上最后一次攻打岛山失利后才下定决心撤兵的。

[11] 此据《再造藩邦志》《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两朝平攘录》则认为,负责殿后的是吴惟忠、茅国器。

[12] 《朝鲜征伐记》《丰臣秀吉谱》《清正记》称,小西行长主动提出撤守顺天、蔚山的议案,但遭到加藤嘉明的坚决反对。

[13] 经笔者核对,日军诸将要求后退的地方应该是龟浦,后来丰臣秀吉同意弃守的也是龟浦,而相关文献则错记为“熊川”“加德”。

[14] 即龟浦,文献错记为“加德”。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