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反攻

明军反攻

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日军筑城工程尚未结束,明朝便大发援军进入朝鲜,对侵朝日军进行全面反攻。宣府、大同、辽蓟、延绥、保定、浙江等各路兵马,相继进入朝鲜[2],集结在王京待命,兵力达到4.2万余人(《经略御倭奏议》)。

同月,明朝东征军最高指挥官、御倭经略邢玠渡过鸭绿江,于二十九日抵达朝鲜都城王京,与明军经理杨镐、提督麻贵在王京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剿灭日军的具体事宜。明军高层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先攻打日军在朝鲜东部的前线据点蔚山,理由是:

以蔚山联络西生浦,负东海,直吞庆尚左界,为清正新据巢穴。闻其大集西生浦、机张兵甲于兹……欲渐进而蚕食江原、咸镜道,包括王京有之。使其势得逞,我之前后左右皆难救应,虽百万兵无所施矣。(《经略御倭奏议》)

明军高层将各处兵马分为三协,一一安排诸将职责。根据明人诸葛元声的《两朝平攘录》[3]记载,明军的具体部署如下所示:

Figure-0484-0135

不过,《两朝平攘录》的这一记载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中协的苑进忠此时尚未进入朝鲜,也就没有投入后面的作战。所以,明军的实际兵力要更少一些。

又据《两朝平攘录》记载,明军为此次总攻准备了大量火器,“大将军炮一千二百四十四位、火箭十一万八千支、火药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斤、大小铅子一百七十九万六千九百六十七斤,皆辽阳分守张登云运。至于三眼铳、铁须筤、闷棍、火炮、火筒、团牌、佛郎机等器,皆倭所深畏者,无一不备,其粮饷足供一月”。

不过,这一记载严重夸大了明军在火器投入上的数量和种类,并不能视作事实[4]。举一个可以用来作为参考的例子,万历二十一年第二次平壤之战前夕,时任备倭经略的宋应昌指示提督李如松配备的大将军炮数量是十几门。由于每门大将军炮至少需要配有20多名善用火器的炮手(《经略复国要编》),如果投入1244门天字大将军炮,则明军至少需要24880名炮手,几乎占了4万余明军总数的一半,这显然太夸张了。

部署好兵力后,经略邢玠命令经理杨镐、提督麻贵督左、右两协,自忠清道的忠州、鸟岭南下,经庆尚道的安东、庆州,趋向蔚山。同时,邢玠担心小西行长会从西面的全罗道顺天[5]出兵救援加藤清正,便命令中协的一队人马屯驻于庆尚道的宜宁。这样安排既可西防全罗道的日军援兵,也可东援左、右两协,攻打加藤清正。邢玠又在三协中挑选出1500名骑兵,联合朝鲜兵,自忠清道的天安与全罗道的全州、南原而下,一路大张旗鼓,做出要进攻小西行长所在的顺天城的样子,从而牵制日军。(《两朝平攘录》)

杨镐、麻贵渡过汉江,向庆尚道进发。十二月七日,麻贵抵达庆尚道边缘城市闻庆,召集三协大将秘密召开军议。他暗中告诉朝鲜都元帅权栗,希望朝鲜庆尚左道水使李云龙能出动水军,多载炮手,在西生浦附近鼓噪,以助明军声势;并称,朝鲜水军出动后,明军会派遣数百南兵以及明、朝两国的200鸟铳手相助。(《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可惜的是,此后朝鲜水军始终未能响应明军。

十二月十八日,杨镐抵达庆尚道义城。他与朝鲜接伴使李德馨商量,派出明军侦察兵宋好汉、田仓与朝鲜侦察兵、降倭吕汝文,一齐去侦察日军巢穴。降倭吕汝文投降朝鲜以后,本已留起长发,换成朝鲜样式的发型,但为了这次侦察行动,他又剃成了日本发型。

十二月二十日,杨镐、麻贵统领明军三协,进兵至庆尚道的庆州。诸将秣马厉兵,个个都想争先取得日军首级。同日,杨镐召集诸将,讨论进兵事宜。

第二天,降倭吕汝文带回了他所侦察到的情报:日军屯聚于岛山城(即蔚山新城),此城依山而建,地势险峻;岛山的南面是太和江,可走水路到达釜山浦;岛山的西面是彦阳,可走陆路到达釜山浦。日军还在岛山城周围修建了多个日式城防工事,如城隍堂(又称“浅野丸”“出丸”“蔚山清正大寨”)、伴鸥亭(与城隍堂合称“东部洞”)、西部洞。这些工事与岛山城构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日式工事群,被称为“蔚山倭城”。在蔚山倭城的东南面,还有一处东营(又称“浅野小屋场”);而西面则有一处太和江寨,与蔚山倭城互为犄角。吕汝文利用自己日本人的身份,进入岛山城、城隍堂、太和江寨,查看日军兵力,并亲绘地图。

此时麻贵欲全力进攻蔚山倭城,但他担心釜山浦的日本援军会从陆路、水路救援蔚山倭城,于是下令中协副总兵高策、副总兵吴惟忠统领官军,在陆路上堵截从梁山、彦阳北上的釜山日军;接着,从左协选出游击董正谊的兵马,使其前往全罗道的南原、求礼,牵制顺天城的小西行长、晋州城的岛津义弘;最后,命令右协游击卢继忠率领2000人,屯驻于西江口,堵截日军水路援军。

此时,明军三协中被抽调的兵力如下:

Figure-0487-0137

从战略部署来看,蔚山战役发起前,明军一共构筑起了两条防线:一条堵截全罗道顺天城的小西行长从其驻地率军来援,一条堵截庆尚道的釜山日军从水、陆两个方向发兵救援。明军接连三次抽调兵力去遏制全罗道的小西行长,可见对小西行长极为重视。

另据明朝人诸葛元声所作的《两朝平攘录》的记载,麻贵还派遣季金、于承恩统领南兵,会同朝鲜水兵,从庆尚道的长鬐港口渡海出发,绕至全罗道的珍岛、雁山岛,作为虚张声势的疑兵。这一记载应该不是事实,因为这条航线路途实在太长了,而且途中必须经过日本水军屯驻的釜山浦、加德岛等,明朝、朝鲜水军不可能轻易通过。

相比之下,明人徐希震所著的《东征记》记载的部署较为合理:

令于承德(恩)统领南兵及朝鲜水兵,由长鬐、西生浦一带束草为人,并插竿、披衣,杂布旌旗,大喧鼓角,拽柴扬烟,疑惑贼心。

十二月二十二日,明军从庆州南下,分三路前进:东路军为原来的三协大部队,直趋蔚山,向目的地发起进攻;中路军和西路军是从三协中抽调出来的部队,去牵制在晋州的岛津义弘、顺天的小西行长,提防他们出兵救援加藤清正。由于中路和西路兵力少、器械少,邢玠刻意放出假消息,声称他将亲自统兵20万驻扎在全罗道南原,讨伐西路的小西行长、中路的岛津义弘。实际上,自明军兵分三路南下以后,只有1500明军跟随邢玠留守王京。《东征记》将邢玠的这一恐吓战术称之为“计在牵贼于北,我得专力于东。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

东路明军出发后,先前为明军侦察日军情报的降倭吕汝文,也随这路明军一同出发,并再次潜入到倭营当中。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