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每个人的投资人生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对待错误的第一原则,就是假定自己百分之百会犯错误。投资是不确定的,但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肯定会犯错。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巴菲特、芒格这样的奥马哈圣人都会犯很多错误。我们能假定自己的水平远远超过巴菲特、芒格吗?显然不能。但是,还是有很多投资者假定(或潜意识地假定)自己是永远不会犯错的。例如,长期只持有一只股票,还加上很高的杠杆。承认自己必然犯错误,在心理上是不容易接受的,因为需要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人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
有了必然犯错的假定,我们就有必要建立投资体系的容错机制,错误就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假定我们必然犯错,我们就自然会采取各种方法来避免全盘皆输。投资体系的容错机制应该包含七个方面,极其重要。我们已在本书第一部分“投资的风险观”部分详细论述容错机制,此处不再重复。“容错机制”就是我们投资的诺亚方舟,哪怕大洪水到来、“黑天鹅”光顾,我们也能确保自己永远活下来。活下来是投资的第一要务。哪怕投资收益是一万倍,一次性亏损100%,结果也是零。
巴菲特尽管经常“吹嘘”自己犯下的错误多么严重,但为什么业绩还那么好呢?因为他有容错机制,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从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致命。这样,时间就会成为他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面对已经发生的错误,我们首先要做到坦诚面对,反思经验教训。人们更愿意吹嘘自己的成绩,很少坦诚面对错误,公开场合的坦诚更让人难堪。其实,错误并不可怕,经过正确的反思后,错误反而是进步的垫脚石。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不会反思,在错误的时候能学到最多,因为有切肤之痛。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根据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许多事物会受益于一定限度的压力、混乱、波动和不确定。犯错的时候,也是一个投资者可能成长最快的时候。但“反脆弱”的前提是,这个错误不是毁灭性的。如果犯一次错误,将本金亏损殆尽,即使吸取了教训也无力回天了。
巴菲特就是勇于承认错误的典型。1998年,在与佛罗里达大学生的交流会上,有人问巴菲特犯过哪些错误时,巴菲特幽默地答道:“那要看你有多长时间听我说了!”在1990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详细回顾了过去25年的错误。2015年致股东的信,巴菲特在《伯克希尔: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用很长的篇幅回顾了过去50年所犯的错误,包括贪图便宜,错误投资伯克希尔纺织厂、让伯克希尔而不是巴菲特合伙企业买下国民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企业Waumbec Mills、用伯克希尔股票而不是现金购买Dexter鞋业、因为锱铢必较险些错过喜诗糖果等。巴菲特在1990年、2015年的致股东信中只是系统地总结错误,几乎在每年的致股东信中,他都会反思当年所犯的错误。在很多次公开访谈中,也承认自己曾经投资航空股、石油股以及错过很多好公司的错误。
总结错误也是有学问的。千万不要把经验教训总结错了,得出错上加错的结论。很多人投资失败,总结出的教训不在点子上。例如做短线操作失败,反思自己观察不细致没看好K线形态,或者,心态不好,执行不坚决。
什么叫错误?一定要有个正确的定义。买入股票后,跌了30%就一定是犯了错误?很多人股票涨了就开始总结成功经验,跌了就反思错误。有朋友曾买了一只股票,涨了50%没有“及时”卖出,后来又较成本价跌了20%,就反思今后凡是浮盈50%必须清仓止盈,从此又错过很多十倍股。根据股价的变动而进行的这种反思没有任何意义,但大部分的反思都是根据股价做出的。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自己犯错了呢?一种是让结果自然地呈现。过一段时间后,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我们的预想出现巨大偏差,证明当初的判断失误,或者遗漏了重要变量。另一种情况是,尽管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我们的预期一致,甚至比我们的预期还要好,但是我们后来掌握了关于企业更多的信息,或思考得更深入之后,发现当初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很多时候,我们是否犯了错是不太容易判断的。企业出现问题,股价大幅下跌,也可能只是暂时的,根本逻辑不变。即便是股价涨了很多,公司也可以在通往毁灭的道路上。所以,我们可能会出现“判断自己出错,其实没错”“认为自己没错,其实出错”两种错误。
真正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原则性错误,大方向上犯错。第二类是战术性错误,包括“看错”和“错过”。段永平把做事情分为两部分,一是做对的事情,二是把事情做对,这个区分很重要。做对的事情是原则性的问题,把事情做对则是具体操作的战术性问题。犯原则性错误是绝对不可饶恕的,战术上犯了错误则可以不断改正提高。
犯原则性错误是不可原谅的,这是投资的底线。大多数人在真正走上投资的道路之前,要经历投机的阶段,巴菲特也画过10年的K线图。一旦走上投资的道路,就不要再犯原则性错误。所谓原则性错误,就是背离投资的道路,做投机的事情。例如,在股价下跌时,因恐慌或无法忍受暂时的浮亏,而卖掉股票;在股价大幅上涨或大幅回撤后,因要“保住胜利果实”,而赶紧卖掉股票;在手上股票涨幅不如别人时,无法忍受诱惑,换入当前涨幅更大的股票;背离安全边际原则,买入估值过高但“正在”上涨的股票;背离能力圈原则,为了预期的上涨,买入自己完全不懂的资产;频繁交易,做空,上杠杆……无论短期的结果如何,应该始终做原则性正确的事情,这才能叫作真正的投资者。我们最终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做真正纯粹的投资者,但长期优秀的结果,需要我们这么做。投机已经被证明是很难长期取得好结果的。
“看错”和“错过”是战术性错误,是可以犯、也一定会犯的。投资本质上是对不确定的未来下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我们的预见能力多么强大,也总是有限的。此外,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无论买入确定性多么高的公司,后面也可能发生我们不能提前预见也不能及时做出评估的新变化,这就增加了“看错”的概率。
我们可能发现,事前看我们很有信心的投资,事后看似乎在能力圈之外。当然这种情况不算违反原则,投资之前如果认为自己看懂了,实际上并没有看懂,这还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应对“看错”的风险,别无他法。只有终身学习,大量阅读、大量实践,不断扩充理论和思维模型、不断研究案例、不断避免犯别人的错误、不断提升商业洞察力,争取不犯、少犯错误,尽可能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过可以确定,即使我们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但还是会犯错误。唯一可以避免错误的方法就是不投资,但不投资本身就是资产配置的严重错误。
第二类战术性错误是“错过”的错误。《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对这一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伯克希尔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是坐失良机的错误。我们看到了许多好机会,却没有采取行动。这些是巨大的错误——我们为此损失了几十亿美元。到现在还不断地犯这样的错误。我们正在改善这个缺陷,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它。”
坐失良机的错误一般是两种原因造成的,研究不深入以及心理偏误。第一是研究工作不太深入,当机会来临时由于信心不足,白白错过。当发现错过时,股价已经高高在上。解决的方法就是平时的研究工作要深入而广泛,建立个人的“股票池”或“公司储备库”,储备库中的公司应该是经过深入研究而且长期跟踪的,等待机会来临就不那么容易错过。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偏误,包括过度斤斤计较价格(喜诗糖果再多要10万美元就走开),以及锚定心理(因为沃尔玛的股价上涨了一点而没有买进)。克服心理偏误,需要对人类认知偏误有更多的思考,建立清单,投资时对照检查。另外,对投资体系中的问题要做更深的思考。例如安全边际,不能简单理解为花5角钱买1元钱的东西。难道6角就不能买了?安全边际是有“度”的,太安全了就会错失大好机会,估值太高又是犯了原则性错误,造成本金亏损或回报不足。那么这个“度”到底拿捏在什么地方?如果思考不深,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特别优秀的企业,如果过于追求安全边际,就很容易错过。这个度的拿捏也是一门艺术。
接受我们100%会犯错误,还有另外一层次含义,就是我们要心平气和接受错误。视野始终要面向未来,不要停留在悔恨之中。“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应有接受失败的平常心。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我们总结好经验教训,争取今后不犯第二次,价值就完成了。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成为“沉没成本”,不要让悔恨、自责的心理影响自己。对投资有价值的是理性而不是情绪。投资的本意就是要面向未来,企业过去怎么样不重要,买入的成本价多少也不重要,我们做过怎样的决策也已随风而去,未来怎样才真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