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投资至简

第二节 知其害而用其利: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运用

第二节 知其害而用其利: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运用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归纳法是通过一系列经验观察总结出一些规律,再用规律预测类似事物。演绎法则是从一些原点或公理出发,推导出一些新的结论。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归纳法和演绎法在投资中都是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投资能力。

归纳法的力量是巨大的。在2016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被问到如何获得比别人更高的认知能力。他回答说:“我一生都在研究生意,哪些能成功,哪些会失败,这叫作‘模式识别’。正如尤吉·贝拉(美国职业棒球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所说,‘仅仅通过观察,你就能发现很多’。”巴菲特、芒格之所以成为投资的集大成者,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一生中不断的阅读、思考和观察,对企业经营的规律、人性的规律、投资的规律有深刻的积累和洞察。他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知道一家企业有没有投资价值,就是因为观察过的企业和企业家太多,他们已经具备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法来思考很多问题。例如,投资中有很多条道路,这些道路究竟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如果我们对不同投资体系的众多投资者的长期业绩做一些观察,一定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什么样的投资者会成功?失败的投资者往往栽倒在哪些地方?通过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很多人不会从他人身上吸取教训,总是在自己出现严重问题后才后悔,就是不懂得归纳法的作用。

哪些企业会成功?优秀企业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本书归纳了商业模式、成长空间、竞争壁垒、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的“好、大、高、正”等特征。失败的企业又有那些共性?观察成百上千家失败企业案例,就会发现,它们失败的方式基本逃不出几条共性原因。这样,我们遇到有类似特征的企业,就会多加小心。护城河宽的企业有哪些特征?优秀企业家有什么共同特点?国企和民企有什么不同点?环保行业有什么共性?教育行业又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然后找来尽可能多的相关企业,不断地比较分析,很快就能得出一些一般性规律,对投资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演绎法能够极大地加深我们对投资本质问题的理解。有人质疑演绎法不能给人带来新知识,因为它的结论本身就包含在前提之中。其实不然。演绎法能够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这些重要的隐性知识如果不经过很多步骤的推导,人们实际上是不知道的。

演绎思维能力特别强的人,在完全未接触投资的情况下,只要告诉他两句话(甚至只有第一句话):“买股票就是利用股票市场买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值”“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器”,他就再也不需要看任何投资书籍了。整个投资大厦和体系都可以从最简单的原点推导出来。

有些道理看似人人都知道,其实不经过反复的演绎和推导,理解是不深入的。例如,“股价短期内是随机的,难以预测”,这个道理大部分人是承认的。但大部分人做投资决策时,又不知不觉地隐含着对未来短期市场走势的判断,这就是对一些基本道理没有深刻理解和演绎推理的结果。“真知”才能“真行”,“真知”等于“真行”,演绎法是强化“真知”的重要方法。

二、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局限和危害

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是重要的思考方法,但也是有局限的。如果不能恰当运用,害处是巨大的。只有知晓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危害并加以规避,这两种思维方法对我们才是有利的。

错误地运用归纳法,被过往经验所害,是投资者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巴菲特说:“如果从历史就能推测未来,那么最富有的人都是图书管理员了。”

很多投资者热衷于“回测”,经常有投资者通过研究历史股价走势发现一个很厉害的技术指标;或者发现如果每年重仓市值最小的股票或ST股票,10年会获得远远超过50%的年化收益率。如果据此指导自己的未来投资,无论赚多少倍,一次亏损100%,就毫无意义了。“回测”是一种归纳法,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逻辑作为前提,大部分的“回测”是无意义的。

如果不明白因果关系及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盲目根据过往经验行事,是很不靠谱的。就连一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投资策略,未来也可能不复存在。比如打新股,须知新股泡沫是我国独有的不合理现象,是发行审核制度下阶段性的产物。一旦实行注册制,完全可能出现新股破发的现象。还有过去炒壳股、重组股等带来的高收益,也是不合理发行审核制度造成“壳价值”的产物,将来会不断失效。

我们在选股时,一定不能被过往的漂亮财务数据、好看的股价走势等因素所迷惑。哪怕这些数据持续了很多年甚至数十年,也不代表未来情况依然会如此。过去很多爆雷的企业看起来财务数据很漂亮,而且持续很多年,因此迷惑了很多人。乐视网、康美药业、康得新等企业,在出现问题之前,股价和业绩都持续上涨了很多年,直到突然倒塌,让人猝不及防。所以,分析企业绝对不能迷信数据,哪怕企业维持了10年以上的高ROE,维持了10年以上的高增长、高利润,也不代表能够持续。即使过去10年、20年都是大牛股,也不代表当前有任何投资价值。我们应定性地分析,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吗?企业过去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经营业绩?目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了吗?良好业绩还能持续吗?数据的分析最多只有一些参考价值,定性分析才是重要的。

历史虽然踏着相似的韵脚,却很少重复自己。以过往的经验来推测未来是危险的。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时,美国著名投资者比尔·米勒挑选了AIG、贝尔斯登和房地美。当这些股票连连下跌的时候,他认为投资者反应过度了,还在继续买进。米勒认为情况同1989—1990年时类似。他认为,“有时市场会重现你在以前见过的模式”。而巴菲特就能看出这些公司的业务问题,去投资了高盛等更可靠的企业。可见,不是所有急速下跌的股票都会反弹,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落难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青蛙。懂公司业务才最重要。

看一家公司的产品,我们也不应过度运用归纳法。例如,一款中药保健产品,过去人们使用了几千年,就代表未来一定还会使用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仅仅运用归纳法,逻辑一定是不充分的。我们必须能证明这款产品确实是有效的,哪怕经过各种科学方法的论证,也是被人们认可和需求的,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我国几千年的酒文化会改变吗?我们需要对当前人们对酒的需求做仔细的观察。酒文化持续几千年本身并不能证明它一定还会持续下去。哪怕经历了几千年的经验,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也可能经验不再适用。持续百年、千年却很快消失的事物有很多。

运用归纳法还需注意,不要进行错误的归纳,归纳的过程一定要是严密的。例如,如果统计回测发现,购买业绩亏损的股票反而有不错的回报,就一定要考虑到是不是很多亏损股已经退市了,根本没有被纳入统计。不要犯“幸存者偏差”的错误。雪球网曾经举办过“唯一幸存者”比赛,每天猜涨跌,每天大约淘汰一半人,经过几十天淘汰,选出来一个连续几十天猜中大盘走势的人。这个人会被邀请接受采访,传授经验。其实,大猩猩扔硬币,也一定会选出来一个大猩猩投资大师。可见,归纳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很多投资者将自己的长期失败归结于止损不及时、未严格控制交易纪律、交易不果断等,其实大部分是错误的归纳。

所以,归纳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归纳法是从小范围推知大范围、从过去推知未来的方法,难以保证其普遍适用性和必然性。即使我们见过十亿只白天鹅,也不能轻易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一只黑天鹅就足以否定结论。这并非否定归纳法的作用,即使我们归纳的一般性规律不能适用所有情形,它也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牛顿定律也不是绝对真理,但在宏观、低速的范围内,是完全正确的,这个定律也改变了人类。

演绎法由于从原点假设出发进行推理,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弄错了前提假设。不管推理论证的逻辑多么严密,如果推理的前提错了,那么整个逻辑大厦就轰然倒塌。

很多投资者潜意识中有一些预定的假设,如果假设是错的,那么在股市一生的忙碌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例如,有的投资者假设“历史交易信息中包含了未来的交易信息”,他们就会研究K线图,关注过往的股价、成交量、资金动向等,并发明波浪、头肩、死叉、金叉等概念。如果短期股价真的是随机的,那么这种做法就足以荒废一生了。

运用演绎法,还要注意推理过程不应出现逻辑错误。例如,一些投资者认为“短期股价是随机的”,由于长期是由每个短期构成的,既然每个短期是随机的,那么股价长期也必然是随机的,完全不可预测的。这种推理看似严密,却是错的。长期的确由无数个随机的短期所组成,但一些短期的“投票器”却以某种无法提前预期的形式体现出“称重器”的作用。股价长期反而是有规律的,就是一定会回归其内在价值。可见,演绎法的推理过程做到严密无误也是有难度的,这需要我们规避很多逻辑思维误区。

《孙子兵法》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是投资中重要的思考方法,但只有了解它们的局限之后,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从一系列的现象和经验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对一般性的规律进行演绎,并用来对更大范围的事物进行推测。如果结论被证伪,我们就需要重新循环,更新自己的认知,寻找更一般、更正确的规律,这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结合是人类认知的一般模式,也是我们不断提高投资认知能力的一般模式。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