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听懂另一半

意义视情况而定

意义视情况而定

在努力培养这种对沟通方式的认知时,人们常常问我,某个特定的表达或对话习惯“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我总是回答说,任何一个短语或措辞都不会只有一个意思。就像语音重叠——在别人开始说话后插话——表面上看起来都属于一种说话方式,实际上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听者随着发言者一起说话,可能是为了提供支持,也可能是为了改变话题。即使是改变话题,也可能有多种含义:可能表示缺乏兴趣,可能企图控制谈话,也可能是一种“互相坦白的策略”——让发言者的经历与听者的经历相匹配。即使是互相坦白也可能出于不同的动机:要么是本着发展联系的精神,建立亲密关系,强调相同之处;要么是本着竞争的精神,以一个故事取胜,将自己定位为更重要的人物。

同样的行为可能有迥异的含义,这在李·克朗克(Lee Cronk)的一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送礼行为的文章中找到了证明。克朗克举了一个非洲的例子,他用一个名为佐马的孔人(!Kung)④的话来描述这种名为“萨若”的习俗:“萨若就是我把某样有价值的东西送给你,之后,过了很久,当你发现某个好东西时,你再将它送给我。我再找到某个好东西时,我又把它给你,于是我们就将一起度过很多年。”当被问到怎样才算公平交换时(比如,假设你的朋友给你一支长矛,那么你得送多少串珠子),佐马没法回答。他解释说,任何回馈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重点不是交易物品,是与人交易这件事”。

相比之下,新几内亚的部落有一种叫作“莫卡”的习俗:人们送礼物是为了获得声望和羞辱对手。在20世纪70年代,一件具有传奇色彩的“莫卡”赠礼包括几百头猪、一些牛和野生禽类、一辆卡车、一辆摩托车以及数千美元的现金。据说,送出这一切的人曾对他的赠送对象说:“我赢了。我给了你这么多,把你打倒了。”

在这两种文化的礼仪中,同样的举动——赠送礼物——有着非常不同的含义。“萨若”发生在朋友之间,是具有合作精神的;而“莫卡”发生在对手之间,是具有竞争意味的。这两种惯例之间的关键区别是对等性和不对等性的区别。在“萨若”中,礼物的交换是对等的,每位朋友都会用一份匹配的礼物作答。但在“莫卡”中,交换是不对等的,每位对手都试图超越对方的礼物,借此让自己胜出,占据制高点。

由于任何言语或行动都可能源于大相径庭的动机和意图,认为我们的直觉可以解释某个评论或行动的“含义”,其实是一件颇具风险的事。与实行“莫卡”的新几内亚部落成员相比,一个孔人对礼物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本能反应。这种意识可以成为改善男女对话方式与关系的关键。我们最好不要相信我们对别人说的话的自动化反应,尤其是当我们的自动化反应比较消极时。相反,我们应当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我们一旦明白男性与女性对世界和沟通方式的设想是不同的,就会更具创造性地去思索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