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伴侣们谈论他们的沟通情况时,我惊讶地发现,在解释他们为什么会那样说话时,男性会频繁提到他们作为女性保护者的角色。例如,一对夫妇向我讲述了最近的一次争吵。妻子注意到丈夫喜欢用一侧手臂,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另一侧)的手臂受伤了。她问他疼了多久,他说:“哦,才几个星期。”他没想到,她对此的反应竟是伤心与愤怒:“随你便,就把我当外人好了!”
对她来说,亲密关系意味着丈夫要告诉她自己的想法,包括伤痛。丈夫没有把胳膊受伤这件事告诉她,就等于是在推开她,用他的沉默疏远她。凭借本能,我可以理解这个妻子的想法,但我并不能马上理解这个丈夫的想法。谈到他对这件事的态度时,这位丈夫解释道:“我认为男人从一开始就学到了要保护女人。”这令我感到困惑不解。我问他,不告诉妻子他的胳膊受伤和保护她有什么关系。“我是在保护她,”他解释说,“我为什么要把我的疼痛告诉她,让她担心呢?这件事可能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反正都会变好的。”
决定告诉妻子什么的行为反映的事实是,这个丈夫将自己视为她的保护者。但是,这种情况正来自他的优势地位带来的互动模式,也反过来强化了这种模式。丈夫比妻子更强大,有能力通过他透露的信息引发她的担忧。与妻子的观点不同,这个丈夫并不觉得自己是想损害他们之间的亲密感。对丈夫来说,亲密感根本就不是这里要讨论的问题。在妻子的世界里,倾吐个人信息是亲密关系的基本性实质内容,因此隐瞒这些信息就是在剥夺她视如珍宝的亲密感。他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解读只是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关注点。他们处在不同的频率上。
也许这个男人也是在保护他的自主权,避开妻子的过分关心。但这并不是他在解释自己的动机时给出的理由。在他的解释体系中,他作为保护者的角色才是首要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另一位丈夫身上,他的妻子抱怨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
我称妻子为米歇尔,丈夫为加里,引起米歇尔抗议的是加里回答她问题时总是答非所问的习惯,以下是她讲述的两段典型的对话:
米歇尔:音乐会是什么时候?
加里:你得在七点半之前准备好。
米歇尔:有多少人要来吃晚饭?
加里:别担心。东西够吃。
米歇尔感到很沮丧,因为她感到,加里对信息的保留让他在这段关系中紧紧抓住了权力的缰绳。但加里坚持认为,自己是在“替她着想”,抓到了她真正想问的点。这两种观点都是可信的。他们对同一对话存在不同的解读,其原因就在于“保护”行为固有的模糊性。加里认为自己对她关心的问题的注意是一种保护;米歇尔认为这种保护性姿态给了他更有能力和控制权、地位更高的定位。
另一位男性也表示他与妻子有过类似的谈话。然而,在这个案例中,男女的角色互换了:妻子瓦莱丽没有回答问题,而是给出了她心目中的相关信息;丈夫耐德对她的这种做法提出了抗议。下面是他们对话的两个例子:
耐德:你现在要走吗?
瓦莱丽:你想睡就睡会儿吧。
耐德:你快搞定了吗?
瓦莱丽:你现在想吃晚饭了?
针对耐德的抱怨,瓦莱丽给出的解释与前一例中加里给出的截然不同。她说她是在猜测丈夫的心思。
他们对同样的行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似乎的确认为自己做同样的事是出于不同的原因。对加里来说,成为保护者是他的核心要务;对瓦莱丽来说,帮助他人则是她的头等大事。
如果说,有时女性和男性相似的行为存在不同的动机,那么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的不同动机会导致他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来平衡地位等级的差异,以及巩固或发展人际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动机看作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那么女性和男性往往会聚集在相反的端点上。由于观点上的这些不同,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个场景,而后误解彼此的动机。理解这些差异可以改变我们的误解,并帮助我们理解之前不理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