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美国女人登上度假邮轮,抵达土耳其,随后却锒铛入狱。这是吉恩·利佩莱(Gene LePere)在《永别此路》(Never Pass This Way Again)中记录的故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可以看出,吉恩的这段惨痛经历是一种文化差异的潜在灾难性后果的极端例子,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就是我所说的沟通方式差异——表达意思的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认识的差异。利佩莱的经历也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戏剧性方式表明,试图避免冲突并以一种礼貌的方式说“不”是有危险的。
当时,利佩莱下了邮轮,在土耳其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访古之旅。在跟团参观一处遗址时,她在全神贯注地欣赏那些遗迹时掉了队。突然间,一个男人拦住了她的去路,兜售着她并没有兴趣购买的手工艺品,并把一个石雕头像塞到她手里。她礼貌地告诉他,她不想要,他却不肯收回,反而又塞了一个给她,她再一次下意识地接住了。由于这个男人不愿意拿回任何一个头像,她能想到的唯一的脱身方式就是买下它们。她把他提出的价格砍到一半,希望他能拒绝,这样她就可以继续前进了。没想到,他同意了,结果她只能把这两个头像丢进她的手提袋里。但当她把钱递给他时,他又给了她第三个头像。她再次坚称她不想要它,而他只是向后退,拒绝拿回它。见没有别的办法,她付了第三个头像的钱,这才在震惊和愤怒中离开。当利佩莱试图重新登上邮轮时,她向海关人员出示了她购买的物品,结果被逮捕,并以企图走私国宝的罪名被投入监狱。原来,第三个头像是真正的古董。
我曾在希腊生活过一段时间,观察过那里讨价还价的语言艺术。我可以想见,对小贩说她不想要这些手工艺品,在小贩看来就意味着如果价格更低些,她可能会想要。她如果真没有购买的打算,就根本不该理他。她会从他身边挤过去,继续前行,绝不与他进行眼神交流——当然更不会接过任何头像,无论他多么坚持要她拿着它们。每次她接过一个头像,他就接收到一条证据,证明她对此感兴趣,是在鼓励他再提供一个。在他眼中,她的行为很可能是一种讨价还价的策略,于是他一步步地用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推销手法予以回应。拒绝看他,拒绝和他说话或是在无路可退时用最后一招——把他给的头像放在地上——都是一个有礼貌的美国女性无法想象的选项。
利佩莱为这场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短暂事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虽然两性间的跨文化交流通常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但是误解从产生到递增的这种渐进过程是相似的。在某种程度上,两性间的沟通不良会更危险,因为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普遍,而我们却对它少有准备。当我们与来自不同的国家的人交谈时,我们对差异是有预期的;我们有办法思考这些差异,比如“风俗习惯”和“文化预设”(cultural assumption)。但是,我们不会事先想到,在“同一种文化”中成长,说“同一种语言”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伴侣会对某些措辞有不同的理解,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可他们常常就与我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