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听懂另一半

打断现象的文化差异

打断现象的文化差异

在我对餐桌谈话的研究中,3名高度投入的发言者都是犹太裔的纽约本地人。而在3名高度体贴的发言者中,2名是来自南加州的天主教徒,1名来自英国伦敦。尽管仅仅3个人的样本不能证明什么,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同意的是,许多(显然不是所有)犹太裔纽约人、许多非犹太裔纽约人和许多来自纽约以外地区的犹太裔都具有高度投入的会话风格,并且经常被认为在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发言者(如我的研究中的加州人)交谈时有打断对方的行为。但是,许多加州人比许多中西部或新英格兰人更习惯较短的停顿,因此在他们之间的对话中,加州人会变成打断人的那一方。正如当我生活在纽约时,本地人认为我非常有礼貌,但在加州,我有时就会被认为粗鲁;我认识的一位有礼貌的加州人在搬到佛蒙特州④后被指责粗鲁,这让她感到震惊和难过。

这种循环是无止境的。语言学家罗恩和苏珊娜·斯科隆(Ron & Suzanne Scollon)⑤夫妇指出,那些与美国东部人谈话时会被打断的中西部人,在与阿萨巴斯卡语系⑥的印第安人交谈时反而变成了富于侵略性的插话者,因为阿萨巴斯卡人习惯更长的停顿。许多美国人在与斯堪的纳维亚人交谈时会打断对方发言,但瑞典人和挪威人在停顿时间较长的芬兰人眼中又成了打断发言的那一方,而芬兰人内部也存在停顿时间和说话频率的地区差异。因此,根据芬兰语言学家贾科·莱托宁(Jaakko Lehtonen)和卡里·萨迦瓦拉(Kari Sajavaara)的研究,来自芬兰某些地区的人有语速快且咄咄逼人的刻板印象,而我们认为来自另一些地区的人语速慢而愚钝。

人类学领域的很多论文阐述了在世界上的许多文化中,人们认为在非正式谈话中同时说话是一件好事。比起欧洲北部崇尚的不打断他人的惯例,打断的现象在世界上更多地区更普遍。卡尔·雷斯曼(Karl Reisman)创造了“对位对话”这一术语,用来描述他在安提瓜⑦观察到的语音重叠方式。凯伦·沃森(Karen Watson)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夏威夷儿童的言语习惯:他们一起开玩笑,参与“讲故事”活动。沃森解释道,对这些孩子来说,轮番参与的行为体现的不是个人的表演,而是“伙伴关系的表演”。迈克尔·莫尔曼(Michael Moerman)针对泰语对话也得出了类似的观察结果。林礼子(Reiko Hayashi)发现,日语发言者非正式交谈中同时说话的现象要远多于美国人。

杰弗里·舒尔茨(Jeffrey Shultz)、苏珊·弗洛里奥和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森发现,一个在学校被视作有严重行为问题的意大利裔美国男孩其实只是在插话而已,而这种行为在他家里被认为是合适而正常的。在上述研究者的记载中,这些语音重叠现象不具破坏性,并非旨在行使控制权,也没有侵犯他人权利。相反,它们是具有响应性质的,是一种表现投入、参与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手段。简而言之,同时说话可以成为情感式沟通的一种途径。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