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睡觉和做梦时,人往往比任何时候都要孤独。两个人同床共眠是亲密的表现,选择在同一张床铺上躺卧是伴侣之间约定俗成的仪式,象征着双方的紧密关系。没有什么是比躺卧时的交谈更亲密无间的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床笫私语”。有一种法式床铺,配备可供两个人使用的大床单和被子,能使两个人都睡得舒坦。在床上时,如果会随时碰到对方,可以试着与伴侣磨合睡觉时的距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身体都会做出清晰的表态。美国作家艾温妮·托马斯在她的小书《换个姿势爱》(The Secret Language of Sleep)中总结了三十九种可能的睡姿,从传统的“勺子睡姿”到“马车睡姿”,再到“圣剑式”——两个人紧紧缠绕在一起睡,直到“拉链式睡姿”——两个人背对背躺着,但是下身贴到一块儿。而“面包式睡姿”甚是极端,其中一人要躺在另一个人的身上(显然还不能让下面的人感到负担过重或窒息)。
伴侣所选择的睡姿对双方睡眠质量、伴侣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心理有何种影响?对此当然不应该仓促定论:伴侣在睡觉时是否选择翻身,首先取决于这个姿势是否让他感到舒适。但一起睡觉会出现一系列背靠腹、腿压腿的时候,两个人想要、应该、能够让身体保持多大的距离?两个人在床上距离的远近能暗示彼此关系的亲疏吗?分床睡大概已经是某种轻微的出轨吧,甚至是两人关系走到尽头的预示?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有些人从不会操心这些破事儿,对他们来说,日子久了之后,共享床铺已经成为一种毋庸置疑的习惯。真幸运!
如果伴侣中有一位遭受到某种内在的、在睡眠中无法控制的行为的驱使,产生打呼噜(音量高达一百分贝,接近摩托车启动时的噪音)、说梦话、下意识地按节奏挥胳膊或腿乱动等症状,同床共眠就可能会产生问题。还有些人的生物钟相差甚远,入睡时间差了好几个小时。对有些人来说,选用更宽的床铺,或两个人各睡各的被子,都会对缓解问题有所帮助。有些伴侣在年纪大了以后就决定不再同床,而是分开睡,这样就不会妨碍到对方的睡眠。奥地利睡眠研究专家格哈尔德·克略施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女人在男人身边时通常睡眠质量较差,因为她觉得自己对男人负有责任;而出于相同的原因,男人在女人身边时睡眠质量则更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支持同床睡:如果伴侣紧挨着躺在一张床上,其中一人心肌梗死时就能更早被发现。
至于单独睡是否合适,那就只能就事论事了。许多人根本不愿意放弃身体上的亲近。不过,即使伴侣中有一个人因同床睡而受到困扰,而他们并不愿意放弃相伴而眠,也还有折中的办法:比如说在下半夜换到另外的床上或卧室里去。如果伴侣想彼此靠近,或只想稍稍分开一点,而不是立刻离得远远的,可以选用“分体双人床”,也就是两张能根据需要用拉链拼成双人床的单人床。对有些伴侣来说,睡在同一张床上但方向相反,也能应付应付。建筑家奥托·巴特宁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设计的双人房听起来就像美好的传说:在这间双人房里,两张床被透明的玻璃墙隔开。伴侣既可以睡在一起,又不必承受恼人的干扰。
长久以来,伴侣们同床共眠早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没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对许多人来说,直到最近几十年,这才成为一项议题。如今人们把“选择权”一词挂在嘴边,通过摩擦试错,来找到合适的距离。也许在有些情况下,分开睡反而能保证关系的持久。也可能同床睡才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