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30年”,为什么GDP还是世界第三
@ 不明真相的群众:所谓日本“失去30年”,其实是之前超速发展几十年的均值回归。(1)人均GDP领先全球,趋于增长的极限,如果生产率不能进一步提升,GDP增速一定会降下来。(2)资产价格建立在这个超速发展的基础上,如果这个速度不能持续,资产价格就会被修正。(3)政府也不喜欢增速放缓,为了发展经济,大举借债搞财政刺激,无奈经济不受刺激,政府背了一身债。
@ 求真求善求美:日本,一个低调顽强、不接受赞美的国家。日本影视界和出版界曾推出一系列的忧患反省之作——《日本沉没》《日本即将崩溃》《日本的危机》《日本的挑战》《日本的劣势》等。
日本这个民族不接受赞美。他们从来都是把自己放在暗处,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用很缜密严谨的心思在思考,用很低调的声音在说话。他们深谙“枪打出头鸟”的哲学,他们吸取了过去咄咄逼人而招致暗算和打击的教训,精心“化妆”,有意弱化自己,努力改变国际上流行的“日本第一”的国际形象。
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常因缺乏透明度、具有暗箱操作性受到西方学者的批评和指责,但日本政府照样我行我素,始终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日益走向萧条的国家,将自己定位在“危险”和“萧条”的边缘。日本的学术界也不断地进行历史总结和“学术创新”,毫无愧色地说过去的十年是“失去的十年”,而且追加说,弄得不好还将再失去一个十年,惹得海内外舆论一起唉声叹气。在很多领域,日本竭力以低调和不事张扬的面貌出现,无论是在制造业、科技领域还是金融业,主动放弃了许多“世界第一”的称号,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觉得日本是个正在衰落的国家,从而放松对日本的警惕。但是常去日本的学者和专家到了日本一点儿也感觉不到萧条。即使经历了大地震和海啸,经历了金融危机,日本人的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依然保持高品质的生活。
可以说,正是日本这种“严谨精细”“积极认真”“低调顽强”的民族素养,让这个民族能够迅速从灾难中奋起,始终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 长安卫公:日元极度升值才是日本“失去30年”的原因。日本崩盘的主要原因不是贸易战,而是日元是一个开放的货币系统。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子制造业强大的时候,民族自信爆棚。当时的日本把很多低端制造业迁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国内只留高精尖。结果国外炒手进场炒高日元又大幅抽血,才使得日本“失去30年”。
@ 不明真相的群众:1995年日本人均GDP是43440美元,如果日本不“失去”,而是一直以6%的速度增长,现在日本人均GDP是165929.93美元。大家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 青山常在789:根本不可能实现,日本“失去30年”本来就是个伪命题。怎么不说如果美国一直都按“一战”之后的速度发展呢?“二战”后美国GDP占全球一半,美国失去了70多年。
@ Bohemianbobo:的确,日本这30年过得不差,去看看就知道,只能说前面的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一个高度,没有大规模建设需求了。
@ 青山战魂:所谓的日本“失去30年”,本质上是原有的工业化产业效率达到了极致,而创新行业又不是美国的对手,例如信息革命的旗手依然是美国。《广场协议》之类的不是本质原因,甚至按照《时运变迁》一书的观点,日本是主动选择刺破泡沫的。
@ 小小基巴:方丈的意思是说所谓的“失去的30年”根本就是伪命题,不过是经济从高速增长下来换挡了而已,任何经济都无法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失去了30年”,GDP依旧是世界第三,人均GDP依然保持在发达国家队伍内。
@ 福布斯与怀特:达到极致,高位横盘,并未失去。
@ 宁静的冬日M:对于日本长期经济停滞的观点大致上都集中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度、房地产泡沫、货币金融政策失当等,而日本当年确实也有很多地方看起来跟当今的中国很像,所以按图索骥,中国也很快会步其后尘(当然还有一种流行观点是日本停滞是假象,中国想步其后尘也做不到,只会糟糕百倍)。
我却一直怀疑日本的问题核心根本不在于这些周期或金融货币政策因素,换句话说,长期看,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远没有天天关心股价涨跌的朋友们直观上那样高。甚至可以说,这种停滞也不是其高经济基数下的必然(20多年前新加坡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一半,后来达到了日本的水平,却并没因此出现同样的停滞,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经至少比日本高了50%,却依然在以比日本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是一个体制问题。
所谓体制,并不仅仅指政治制度,而是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宗教、习俗、偏好等多因素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总体效率。类似于不同的企业文化最终决定了企业效率。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高效体制国家,比如英国曾经比清朝高效得多,日本也曾经比民国时期高效得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世界上永远找不到固定的体制可以维持高效,这是充满悖论的人性本身所决定的。日本效率日益低下有两大诱因:一是企业层面的年功序列制;二是更加普遍存在的、整个社会层面的过度福利,这个顽疾也可见于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这是一个法久弊深的体制顽疾,绝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如果人性无法轻易改变。这个顽疾导致了日本的效率低下,导致了它今天落后于新加坡。如果不改变,它未来落后于中国也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 不明真相的群众:我也觉得企业内部和整个社会激励不足,在分配上下了太多功夫,可能是日本丧失发展动力的根本原因。
@ 不明真相的群众:前两天有人问日本资产泡沫破灭以后什么品种表现最好,答案可能超出大部分人的预料——股票。
@ Michael0001:丰田。
@ 不明真相的群众:好,你说到丰田汽车,那么丰田汽车在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署时间)的股价是每股7美元,现在每股120美元,还不包括分红哦。
@ 认知狗:那么有表现最差的品种吗?
@ 不明真相的群众:房子啊。
所谓盛世:现代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对传统治乱模式的颠覆
@ 不明真相的群众:我觉得现在中国国运很好,三千年未有之盛世。
@ wdctll:比唐朝还好吗?
@ 不明真相的群众:比唐朝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所谓盛唐,不过就是饿死的人少一点儿而已。
@ 河务局:关键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煤、油、矿产资源越来越多、越便宜,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降低了,也使得发动抢夺地盘和资源的战争不必要。
@ 不明真相的群众:对,这是根本性的改变,占领他国的领土在政治经济上已经没有意义。
@ 狸哥很懒:每次鼎盛世道过后,离乱就不远了。不知这次是否不一样。
@ 不明真相的群众:要看到现代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对传统治乱模式的颠覆。
@ 不远的将来:听着还是挺让人激动的。近几十年,人类的能力发生了跨越式的提高,完全可以坐下来谈判,解决任何困难,发动战争只能是愚蠢而疯狂的行为。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而又聪明的一群人吗
@ 打发滴儿吧:经常有这样的论调,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一群人。您满世界转过,见多识广,您认为这到底是一种狭隘的观点还是偏向事实?如果是偏向事实,是不是因为此前中国人民日子太苦,被逼着勤劳?还有是否全人类根本上都贪图享受,导致这种勤劳是阶段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逐步变得懒惰?
@ 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我记得早年欧洲殖民者刚到美洲的时候,需要劳动力。理论上,当地有现成的劳动力,就是印第安人,但是实验以后发现,当地原住民不但接受劳动分工的意愿很弱,而且劳动很容易把他们折磨致死。所以欧洲殖民者改成到非洲去拉黑人,黑人的耐劳性比印第安人好。但是殖民者也承认,即便是最耐劳的黑人,还是比白人的劳动效率低(指的不是科学家、工程师这样的高科技劳动,而是耕地这样最简单的劳动)。美国修泛太平洋铁路的时候,爱尔兰劳工效率不是很让人满意,有人提出引进华工,结果华工的表现很让人意外,劳动效率比爱尔兰劳工高多了。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不同的种族在工作精神、劳动效率方面是有一些差别的,当然这种效率跟这个种族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产业经验可能也有一些关系。同时,社会的发展状态、社会制度对民众的劳动意愿和效率也有影响。基本上,在社会高速发展阶段,存在可逾越的贫富差距和阶层鸿沟的时候,民众的劳动意愿和工作效率较高。如果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层鸿沟无法逾越,比如资源世袭的专制社会,或者不需要逾越,比如吃大锅饭的福利社会,那么民众的劳动意愿和工作效率可能会下降。
这些都是很感性的看法。有很多专家、学者写过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你可以找来看看。
@ 阿土老伯伯:简单地讲,是不是跟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有关?
@ 不明真相的群众:如果一定要概括,可以这样说。据传有一位印第安酋长曾经对追捕他的白人说:你们认为我们淳朴善良,其实根本就是错的,我们不想劳动,我们就想偷盗和抢劫。但到现在很少有印第安人靠偷盗和抢劫为生,他们融入现代社会以后,也接受了现代社会的分工和劳动秩序。
@ 几千越甲:主要是两条:(1)聪明,预期能力强,总是着眼于未来;(2)历史上生存环境恶劣,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
@ 多思慎行:这好像逻辑不通,既聪明又勤劳,那为什么落后呢?
@ 几千越甲:制度。作为个人的中国人是优秀的,智商比白人还要高10个点,即便体力处于弱势,一般也不会混得很差。在本土,几千年处于奴隶制或准奴隶制之下,每个人都精于个人计算,灵光地屈服于暴力,使得整体处境越来越差。
@ 学经济家:我的看法是,在同等富裕情况下(强调这个前提):(1)新教文化是相对比较勤劳的;(2)公共福利稍差的比较勤劳;(3)农耕生活历史久的比较勤劳;(4)交税、交租历史久的比较勤劳;(5)刚脱离游牧采摘部落的最懒,再加上福利体系的话简直没救。
儒家社会鼓励读书、鼓励熬出头,但后劲相对不足,而且鄙视体力劳动,鄙视“治于人”,创新投机优于日本,耐性低于日本。二代、三代接续意愿和能力差。鄙视体力劳动的观念现在觉不出,其实挺深的。以前士子小指都留长指甲,以区别于体力劳动者。即使不留了,喝茶也翘个小指,以示自己出身于士绅之家。
@ 不明真相的群众:刚脱离游牧采摘部落再加上福利体系,可以解释很多民族的灾难。
@ 王小大力:这也能看出来采集渔猎民族生活比农耕和工厂里的人舒服多了,可能营养也要好。农民和代工厂的工人是最苦的,做的是最难以忍耐的工作。中国人有勤劳忍耐的美德,是几千年的农耕生活练就的。
为什么有些聪明人沦落为流浪汉?因为有些人骨子里就难以忍受长久的重复劳作,宁愿挨冷受冻也不愿意做这种工作。
@ 不明真相的群众:但是渔猎社会食物供应不稳定,生存概率应该远低于农耕社会。
改革也有瞎折腾,减税才是硬道理
@ 养猪的汉子:司马光说过,世间万物的供给总量基本有个大概的总数,官府得到的多,老百姓得到的自然就少。所以说,王安石的改革虽然充实了国库,但是与民争利,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减税才是硬道理。
@ 不明真相的群众: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与民争利,是奸臣,大体上是对的,但他说“世间万物的供给总量基本有个大概的总数”是不对的,其实,只要技术进步、贸易自由,人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会源源不断地增加。
@ 随云舒卷:王安石和司马光是出了名的政见之敌,司马光是纯儒风格,会这么说王安石并不奇怪,汉武帝时期负责经济体制改革的桑弘羊不也是被儒臣们批得一无是处吗?
@ 不明真相的群众:桑弘羊和王安石都是妖言惑上、祸国殃民的妄人啊。
@ aglass888:方丈把王安石和桑弘羊定性为妄人,充满负能量。那么请问方丈,该怎样评价贾似道?
@ 不明真相的群众:贾似道只是一个弄权的政客,并没有清晰的政见。桑弘羊和王安石有清晰的、一定通向坏结果的政见。所以,桑弘羊和王安石造成的后果比贾似道严重多了。
@ 陈锡载周:那这两个人有主观恶意吗?
@ 不明真相的群众:他们的动机很清晰——给皇上敛财,你说这是不是主观恶意呢?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国进民退,与民争利。他们的结果很清楚:民财没了,国用也没有搞到,就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从审美趣味、个人道德方面看,围在他们周边的都是一帮妄人,导致整个社会欺上瞒下,道德矮化很明显。
@ 不明真相的群众:我觉得减税属于很好的改革,不折腾,让利于民,民肯定十倍报国。
@ 谁主沉浮i:方丈,这是让利于民,可是才减少1%啊!
@ 不明真相的群众:中央也没余粮啊,能减一点儿是一点儿,历史上的盛世都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搞出来的。
@ 随云舒卷:这是拿现今人民权利的标准看,他们当时破坏了原有体系的稳定。但是换成以封建时代臣以君为纲的标准看,这两个人实施了皇帝心中的迫切渴望,都是标准的忠臣啊!
@ 不明真相的群众:他们的动机是这样,但他们的搞法是涸泽而渔,只有阶段性疗效,最后皇上的渴望也落了空,皇上会翻脸的。
@ 学习投资ing:那方丈怎么看张居正的改革啊?
@ 不明真相的群众:张居正的改革核心是一条鞭法,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对增加国家可用财税资源起了一定作用,但依然是在分配上下功夫,没有在生产上解决问题。只有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白猫黑猫,解放思想,分田到户,村村冒烟,西风东渐,做起了巨大的增量,成就了今日盛世,这才是几千年来伟大的改革。
殖民与自由贸易:德国和日本战败后实现了战前的经济目的
@ 啊_呀哈:非洲是当年欧洲人的殖民地,是什么原因致使欧洲人放弃非洲,打包回老家的呢?
@ 不明真相的群众:(1)欧洲人发现,经营殖民地从经济上是不划算的。(2)非洲人不欢迎他们。
@ lamppost:方丈说的第一条可以理解为从非洲到欧洲以及全球其他地方进行贸易基本无利可图,第二条可以理解为尝试后发现,欧洲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没法在非洲生根发芽。殖民的两大目的既然都达不到,也就放弃了。
@ 不明真相的群众:并不是跟非洲贸易无利可图,而是殖民地这种“治理结构”有问题。如果殖民地以原住民为主,而宗主国处理跟原住民关系的方式不被原住民认可,那么原住民的工作效率就很低,甚至完全不工作,而且不时叛乱。宗主国在殖民地的主要工作最后变成了维稳,所以经济上并不划算。最后,英国人悲哀地发现,本土中产阶级缴纳税收维持大英帝国的荣耀,其实这个荣耀只是印度总督个人的奢侈生活。这是“二战”以后殖民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
然后,最搞笑的是,“二战”的主要发起国德国和日本想要通过战争达到的经济目的,在它们战败后完全实现了。“二战”后,德国和日本成了经济外向性最强的国家。
王朝更迭:清朝对明朝的财税系统有什么改进吗
@ 铁臂阿吉:方丈,你说单姓王朝300年是个生存周期的极限,核心原因是财税系统崩溃。那为什么清朝统一全国后又能再统治200多年,它对明朝的财税系统有什么改进吗?
@ 不明真相的群众: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王朝更迭本身会有很多改变。(1)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明末长年的战乱死了很多人。(2)财政供养的人口减少。比如几十万完全由财政供养的朱元璋后代基本被杀光了。大量土地占有者也无法维持对土地的占有,所以政府可以调节土地占有关系,省掉中间的收租层,类似于土改吧。
当然,清朝后来也碰上几件比较有利的事情:一是新的农产品的引进;二是晚清工商业的发展,跨国关税和地区间关税(厘金)提供了大量的新增财政收入。
广东的繁荣:香港和深圳的作用大过广州
@ 美国消费:来验证下,是不是广东的股民朋友最多?
@ 不明真相的群众:最主要原因是广东人最多。美国炒股的人里肯定也是加州人最多。广东常住人口数量在1.2亿左右,四川、河南等人口大省的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而且其中消费能力最强的一批可能都外流了,人口结构不如广东。
当然只讲结构的话,广东又不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但是这些省市的人口总量又远不如广东。
@ 胡嘉:不仅是人口比例吧?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广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业型城市。像纽约、首尔、东京等城市都是过去500年间才崛起繁荣的,上海开埠时间也不足200年,香港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繁荣起来的。
@ 不明真相的群众:我觉得现在广东的繁荣和广州没有特别大的关系,龙头是香港和深圳。香港让中国产业有对接全球的渠道(对外开放),深圳打开了体制创新的口子(对内开放)。
如果只有广州的“商业传统”,那么广东现在肯定只是一个平庸的省份,甚至广州过去的商业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它取得了一定阶段的外贸特许权。
@ 老汉推车:这个说法太偏激了吧?真的很难想象是方丈的发言。我不否认深圳、香港对广东繁荣的贡献,但你拉长这个时间维度,10年前、20年前、30年前,深圳刚起步,还在广东的悉心培育下。
我国的发展是外贸立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贸驱动,广交会一直以来是我国的出口晴雨表,珠三角的“三来一补”[1]出口外贸获益良多。广州又是全国最重要的批发市场和商品集散地、铁路航空枢纽,人流物流聚集,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原动力。北上广超一线地位对人才的引力就像黑洞。深圳近些年发展比较好,我身为广东人也非常自豪,但不应该抹杀其他城市的贡献,各领风骚而已。
客家人:跟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
@ 梁高198:方丈,海内外客家人多大政治家、少大富豪。作为客家人,你怎么看客家人?
@ 不明真相的群众:这是因为客家人聚居的地区(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几省交界处)过去没有从商的便利,而有从政的便利。客家人跟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
@ MTery:对的,我就是梅州客家人,其实究竟是经商还是从政,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受到环境影响,比如与我们同饮一江水(韩江)的潮汕人,从很小就开始帮家里看店铺做生意,稍大一点儿开始做批发之类的生意。而我们客家人小时候,家人强调的是你可以少做家务,但是得读好书,稍大一点儿就开始告诉你,考公务员是世界上最好的选择。所以一江之水的上下游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化。
@ 顿牛:这30年南方之所以经济发达、富裕,不是因为南方人机会好,而是因为30年前没机会。30年前的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基础工业,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不适合大规模种植,生活艰苦。改革开放前,很多福建人就因生活所迫在全国各地做生意,那会儿叫“投机倒把”,改革开放后,这些人就成了最先富起来的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60岁以上的人大多有退休工资,他们年轻的时候很安逸,缺少拼搏的压力。
@ 不明真相的群众:因为穷而到处跑,这个机会相对全国人都是公平的,不太可能有超额收益。真正不可复制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位优势。
@ vmnvw:方丈,作为客家人族群中的杰出代表(以后可能会更杰出),当非客家人提起你时给你打上客家人的前缀,又或者客家人提起你时骄傲地强调你也是客家人时,你会排斥反感被这样强调并反过来鄙视以你为荣的客家人吗,觉得他们低俗之类的?
@ 不明真相的群众:我认为两种认识方法是有效的:每个人的独特性,以及人性。中间的特征分类办法都面临着取样科学性、统计偏差的干扰,价值不大。
@ 梁高198:方丈是觉得大到种族、小到地域群体,性格特征不会有差别,对吗?那为什么全球范围内日耳曼语系的人管理的国家普遍比拉丁语系的人管理得好(拉丁语系的人好像比较懒散、好玩)?美国种族之间勤劳好学等方面表现得也明显不一样?
@ 不明真相的群众:换一个角度,你有没有发现发达国家基本都位于寒温带,而这些国家的居民包括各个民族,说拉丁语的人基本住在亚热带,而黑人则住在热带。
@ Serenity想看世界:是不是天气一热,人就根本勤劳不了?时间长了就形成文化了?
@ 不明真相的群众:等黑人搬到寒温带的芝加哥住,他就当了美国总统。
@ 用户5979397136:热带天气炎热,工作环境差,而且雨水、光照足,植物繁茂,生存资源比较丰富,不太需要琢磨工业、技术之类的对抗环境,发展通常也就慢。
@ 我是闪电:《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观点是欧亚大陆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可以培育更多品种的高产农作物、更多品种的牲畜、更多致命的病菌。当然由于物竞天择,生存下来的人都是有相当抵抗力的,这些奠定了欧亚大陆具备产生更高层次文明的条件。
@ 是些儿家:这本书作者力求客观,除了日本陶瓷造假引发的突兀。这本书成书年代早于被揭露时间,确实是好书。中国技术发展最快、文化最强大的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三派争雄,墨家其实就是西方科学派一类。
文化渊源和路径依赖:莆田人为什么开医院
@ forcode:王兴和张一鸣也是客家人吗?客家人真的这么重视教育吗?方丈考大学有没有得到宗族或同村人的支持?
@ 不明真相的群众:我觉得客家人和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区别。查一下明清进士榜,结论很简单: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高。
@ forcode:但是,为了躲避战乱、放弃既有的社会关系、财产,拖家带口、远距离迁徙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需要很大的魄力。在陌生环境中,要想获得土地、争取生存资源,免不了受到当地人的歧视、敌意,不得不聚居、集体防御、抱团取暖,这种独特的群体经历和聚居生活方式还是会影响他们的做事方式、思想观念吧?是不是客家人相比其他民族,老乡观念更强、更愿意抱团取暖?
@ 不明真相的群众:汉族的发展史就是不停地从北方往南方移民的历史。现在华东、华南、华中的居民大多数都是从北方迁移过来的。客家人只是其中的一个语言分支。
@ forcode:我最近在思考为什么会有互联网“龙岩帮”现象,你觉得核心原因是什么?互联网社交类成功创业者(微信的张小龙、快手App的宿华、陌陌网的唐岩、映客的奉佑生等)集中来自湘西、湘南地区,同样引人深思:这背后是否有某种共同的地域文化因素,使得该地区的人对某类细分市场特别敏感、特别能摸清其中的门道?湖南卫视能够在全国省台中脱颖而出,与湖南广播电台高质量的节目是一脉相承的,这又跟湖南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夜总会文化多少有点儿关系。而东北寒冷漫长的冬天,坐在炕上唠嗑的传统也锻炼了东北人说段子的口才,这种地域文化和群体性格多少又在今天的在线直播领域异军突起了……你们龙岩有什么独特的文化渊源,让你们这么多人都在互联网创业中冒出头来,成为一种现象呢?
@ 不明真相的群众:文化渊源基本无法分析,路径依赖是可以分析的。比如,莆田人为什么开医院,难道他们有治病救人的文化渊源?非也,是因为家里亲戚都在开医院,你开医院的可能性和成功的概率就大多了,这就叫路径依赖。宁德人都做钢贸,是因为他们有打铁炼钢的文化渊源?根本不可能,宁德没有一座钢厂,也没有一粒铁矿石。安徽凤阳出了那么多将军、元帅,是因为当地人都好武吗?非也,是因为出了一个朱元璋……
长汀人卖调料,仙游人贩木材,永福人种鲜花,南靖人种柚子,都是这个道理。
@ 释老毛:文化是一个什么都能解释的万金油概念。为什么桐庐成为快递之乡?为什么连云港药企扎堆?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有什么文化渊源!原因很简单,亲戚邻里之间羡慕妒忌恨,比学赶帮超……
@ forcode:那不说文化,说渊源就好了,还是有个渊源的。
@ 释老毛:渊源就是第一个因此而发家致富的人。
@ forcode:青岛啤酒的渊源就是当年德国侵占青岛,百威啤酒的渊源据说是美国的德国移民,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渊源就是当年三线建设从上海迁到株洲的机械研究所,硅谷的渊源是斯坦福大学和靠近美军西海岸的军事研发基地,湖南卫视的渊源跟湖南夜总会表演有关,东北人在线直播的渊源跟二人转和东北寒冷漫长的冬季人们无事可干有关。渊源这东西,我觉得还是有点儿道理的。
@ 灵_狐:江西当初经济也不发达,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状元呢?
@ 不明真相的群众:江西的地位,在近现代有一个断崖式的下跌。
在河运时代,江西是中国南部的交通要冲,因为它是鄱阳湖—长江—赣江航运网的中心,也是华北进入广东的主要通道(从赣江经过梅关古道进入广东),因此江西的经济、文化相对周边省区发达。
一旦交通改成铁路和海运,江西就悲剧了。江西完全不靠海,跟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没法比;南北向的铁路主干道变成了京广线,根本不经过江西,甚至东西向的主干道浙赣线也不经过江西的核心地区(南昌、九江),于是江西的地位一落千丈。类似的情况也适用于安徽。如果说向塘是江西的阿喀琉斯之踵,蚌埠就是安徽的阿喀琉斯之踵。
@ e大海航行靠舵手:为什么古代江西“状元冠天下”,近代却落后于湖南?从历代人物和科举情况看,唐朝以前湖南与江西所出的人才相差无几,北宋开始拉开差距,南宋至清初,江西远远超过湖南。在《二十四史》中有籍可考的578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只有57人,仅占全国的0.98%,而江西达378人,占全国的6.54%。从明朝科甲人物看,湖南有进士427人,占全国的1.9%,而江西有进士2724人,占全国的11.9%;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人物,江西有55人,占全国的21%,为全国之冠。在明朝89个状元中,江西有17人,湖南只有1人。
@ 思念如燕:方丈怎么看犹太人中有如此之多的科学家、艺术家?
@ 不明真相的群众:因为他们没有土地,被迫经商致富,所以有条件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大。
@ WasteHouse:怎么区分经济强促进了教育,以及重视教育促进了经济?
@ 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个肯定可以互相强化,但是经济发展更容易突变,比如技术革命、制度创新,所以容易成为自我强化的起点。
地理与经济:广西准备挖一条运河来面朝大海?
@ 不明真相的群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没有河流流入的沿海地区,可能比内陆还贫困。我们来看广东,汕尾是比较罕见的沿海连片贫困地区,但西部的珠江三角洲和东部的潮汕(韩江三角洲)都比较发达,汕尾整个区域没有大的河流注入。
再看福建,最贫困的沿海区域是宁德,没有大的河流注入。
再看浙江,传统上北部的杭州周边(钱塘江入海口)和南部的温州(瓯江入流口)都比较发达,但中间的台州就一般。台州地区没有大的河流注入。
@ 君子思无邪:孟加拉国笑了,你要多少河流!河流过多、降雨量过大的沿海地区也可能比内陆还贫困。
@ Wonderful1439:山东没这个规律呀,大港都没有河流流入,黄河入海口反而落后,我觉得背后的逻辑是改善运输成本,山东靠铁路,东南靠河流,公路成本还是太高。
@ 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本质上是运输。没有通航条件的河流没有意义,比如黄河沿岸和入海口。铁路和公路取代水运后,这个规律会变化,比如石家庄、郑州、青岛。
@ forcode:地理决定论认为,广西经济不行,主要因为河流不是南北走向,而是东西走向,虽然主要河流离海只有100千米,却要走1000千米才在珠江入海,便宜了广州和香港。据说广西准备投资挖一条运河,把入海距离大幅缩短,广西货物不需要绕道,就近入海,水运成本远低于公路……
[1]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