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社会心理学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力量——一对相反的事实

“有三样东西是极端坚硬的, 击n果你视力不好,你就得想办法解决。你可能会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但如果你听力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H不好,你有四分之三的可能会不去理睬这个问题,即不会戴助听器。作为一个听f‘‘孤。re nre f^re。thinxs。戈一 力很差的人,我常常思考这种差异。为什么那些听力差的人,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就不tremely hard,Js把eZ。A Dia. 会要求配戴“耳朵的眼镜”——助听器呢?

mond,帆d加know D聊≮。。所,, 对于美国人来说,部分原因在于助听器比较贵。但是在英国和澳大利亚,那里的国注:hard又能译作困难) 家健康系统提供免费的助听器,很多可以通过助听器获得益处的人也不去佩戴它。出于——本杰明.富兰克林 对自我形象的关注——人类把无数钱财花费在染发、牙齿漂白和整容上——我们不想让任何人认为自己的听力有问题或者自己变老了。

但是其他人是否真的关心我的耳朵上有什么小仪器呢?还是他们一心想着自己以致没有注意到那小东西?对话时,我的听力很差(不戴助听器)会小会比戴助听器更引人注意呢?

很显然,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这种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吉洛维奇等人(Gilovieh&others,2000)演示了这种焦点效应。他们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被试穿上Barry Manilow的T恤,然后进入一个还有其他学生的房问,穿T恤的学生猜测大约一半的同学会注意到他的T恤,而实际上注意到的人只有23%。

当我们是一个大团体中的某个小团体的一部分时.我们经常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当我们的社会团体占多数时,可能我们就不太考虑它。作为一个男性团体中单独一名女性,或一个欧洲群体中的加拿大人。我们都会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作为白人学校中的黑人学生,或黑人学校中的白人学生.个体都会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种族身份并因此而做出反应。在加拿大,大多数人把自己看做是“加拿大人”——除非是在魁北克,那里少数法国血统的人更多地感觉自己是“魁北克省人” (Kalin&Berty,1995)。

在英国。英格兰人比苏格兰人多十倍,苏格兰人对自己身份的定义与英格兰人不同。 “苏格兰人,在某些程度上。不喜欢甚至憎恶英格兰人” (Meeeh&。Kilborn,1992)。英格兰人作为多数,很少会意识到自己不是苏格兰人这个问题。在我最近入住的一家苏格兰宾馆的客房登记簿上,所有的英格兰房客在国籍一栏填写了“英国”,而所有的苏格兰人(他们同样是英国人)则在国籍一栏填成了“苏格兰”。此外,在大学中,英国学生更多地把自己看做是英国人,而很少把自己看做是欧洲人(cin,nirella,1997)。(更多请看第9章和第13章的种族认同)社会比较

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富有、聪明或矮小?一种方式是通过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s)(Festinger,1954)。

我们周围的其他人会帮我们树立富有或贫穷、聪明或愚蠢、高大或矮小的标准: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社会比较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进入一社会自我

我作为学生、家庭成

员和朋友的角色;我

的群体特性

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37

图2—1 自我

所优秀生很少的学校后,会有更高的学业自我概念(Marsh&others,2000)。当结束了名列前矛的中学学习后.很多在学业上非常自信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业自尊在进入了大型综合性大学后受到了挑战.因为大学的很多学生在毕业时都是当时班里的尖子生。这就尤如放在小池塘里的鱼看起来会大一些。 .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当别人不漂亮时我们就觉得自己英俊。当别人迟钝时就觉得自己聪明,当别人无情时就觉得自己有同情心。当我们评价某个人的表现时,不可能不把他和自己做比较(Gilbert&others,1995)。因此,我们可能会为别人的失败而暗自高兴,特别是我们嫉妒的人遭受失败或遇到不幸.而且当我们不太可能遇到这种倒霉事时(Lockwood。2002;Smith &others,1996)。

社会比较同样会给人带来烦恼。当人们的财富、地位或业绩增长时,他们会提高对自己成就的评价标准。当人们感觉不错并获得成功时.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ruder。1977;Suls&7Feseh,1978;Wheeler&others,1982)。当和竞争对手做比较时。我们常常认为竞争对手占有优势,以保护我们动摇的自尊(比如有更好的指导并且练习了更长时间——对大学游泳运动员的一个研究——Shepperd&Taylol‘,1999)。

成功和失败

自我概念并不仅仅由我们的角色、社会认同和比较所决定,它也决定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挑战现实的任务并取得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能干。如果女性凭表2—1现代个人主义的声音

·做你自己的事情 ·削减税收

·追求你的幸福

·如果你感觉好.那就去做吧

·做真正的你

·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不要

迷失自我

·爱人先爱己

·宁可精神独处.也不要信

仰共有

·不要盲目从众 ·相信你自己

·不要把你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想法与众不同·不要限制我拥有枪、散播色

情作品和做违规生意的权利

而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把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文化孕育了相互依存的自我(Kitayama&Markus,1995)。这些文化中的人们更多地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Ieine&others,1999)。特性被更多地定义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马来西亚人、印度人、日本人和传统的肯尼亚人。举例来说比如Maasai,比澳大利亚人、美国人和英国人更可能用群体特性来完成“我是——”的句子(Kanagawa&oth.ers,200l;Ma&Sc】aoeneman,1997)。聊天时,人们比较少地说“我”(Kanagawa&Kas}tima,1998,21)03)。

当语法或上下文能够清楚地表明主语时.个体会说“去看电影”而不说“我去看电影”。

集体主义有很长的历史,例如在中国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粮食生产。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比特(Richard Nisbert)在《思维地理》 (Ge.ograp^),矿Thought,2003)中主张,其结果不只是社会关系与倡导个人主义文化的西方不同.而且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想一想:哪两者——一只熊猫、一只猴子、一根香蕉——更可能在一起?可能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熊猫.因为他们都是“动物”类的?亚洲人却比美国人更可能看到这样一种关系:猴子吃香蕉。

当呈现一种栩栩如生的水下场景时(图2—2),日本人自然地回忆出比美国人多60%的背景特征.他们的讲述更多以关系为主(青蛙在植物旁边)。美国人把注意更多地放到焦点目标上,比如单独的大鱼。而较少注意环境特点(Nisbett,2003)。Shinobu Kitayama等人(2'.003)也发现日本人更多地是对知觉到的情境做出反应。呈现图2—3的刺激,要求在一个更小的空盒子里画一条相同比例的线,日本人比美国人完成得更准确。要求画一条长度完全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33

图2—2亚洲和西方的思维

当呈现一种水下场景时,亚洲人常常描述环境和鱼类之间的关系。美国人更多地注意单独的大鱼(Nisbett,2003)。

新异的刺激

图2—3不同文化中的知觉

Shinobu Kitayama及其同事们

(2003)给被试呈现上述刺激.

然后让他们在一个更小的或更

大的盒子里再画一条与范例中

同样长或与盒子等比例的线。

美国学生在画同样长度的线时

更加准确:而日本学生在画等

比例的线时更准确。

相同的线,美国人可以准确地忽略关系并且画出同样的线。尼斯比特从这些研究中总结出东亚人的思维更加整体化——在与其他事物或环境的关系中知觉和思考对象与人。

无论如何,像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样分类如此鲜明的文化似乎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任何文化中的个人主义都会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发7#变化(13yserman&others,2002a,b)。这种变化同样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和政治观点之间。在美国,夏威夷人和住在最南部的人要比那些西部山区比如俄勒冈州和蒙大拿州的人表现得更为集体主义(Vandello&Cohen,1999)。保守派倾向于成为经济上的个人主义者(“不要征税或管制我”)和道德上的集体主义者(“制定法律来约束不道德行为”)。而自由主义者则倾向于成为经济上的集体主义者和道德上的个人主义者。

34 第一编社会思维

独立自我的观点

资料来源:Copyright@The New Yorket·Colle(:tion,2000,Jack Ziegler.from cartoonbank.com.All Rights Reserved.一个具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相互依赖型的人在与家人、同事和朋友完全分开后。会失去那些定义自己的社会联系。他们不是只有一个自我,而是有很多个自我:与父母相处时的自我、工作时的自我、与朋友一起时的自我(Cross&otlflel'S,1992)。如图2—4和表2—2所示.相互依赖型的自我是镶嵌于社会关系中的。

直接的交谈比较少,更多是礼貌性交谈(17Iohgraves,1997)。其社会生活目标更多地不是增强个体自我而是协调并支持他所在的群体。金和马库斯(Kim&Markus,1999)指出:个性化的广告板——“无咖啡因咖啡、单份的、小量的、高热量”——在北美的咖啡店里看起来很正常。但是在汉城就显得有些怪异了。他们的研究证实,在韩国.人们并不把太多精力放在独特性上,而是放在传统文化和分享行为上(I=hoi&Choi,2002)。韩国的广告较相互依赖自我的观点

图2_4独立的或相互依赖的自

我建构

独立的自我承认自我与他人的关

系。但是相互依赖的自我会更深

地融人他人(Markus&Kitaya.

ma,1991)。

少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其特色是与众人在一起(Markus,2001)。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与“别人怎么评价我和我的群体”密切相关。自我概念是有弹性的(与特定的情境有关)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跨情境的持久性)。在一项研究中,认为在不同活动领域里仍然保留了自我(内在自我)的加拿大学生为五分之四.而中国与日本的学生则仅为三分之一(T'afarodi&others,2004)。

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特别是那些少数学会不必太在意别人的偏见的人. “在他人的评价之外”并且认为他所在的群体没有那么重要((:rocker-,1994;Kwan&others,“一个人需要培养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精神。”

——中国谚语

表2—2自我概念:独立或相互依赖独立自主 相互依赣

特性 个人的,用个人特点 社会的,用与他人的关和目标定义 系定义

重要的事 我——个人的成就和 我们——集体的目标和自我实现;我的权利 团结;我们的社会责任和自由 和关系

反对 从众 唯我主义

座右铭 “你要拥有真实的自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我” 在的”

支持的文化 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 集体主义的亚洲和第三世界

渗I

——■■■——■■—卜

——■■●■——■◆

■●—■■■■■■—卜

■—■—●—■■■■卜

—■—■■—■■——卜

圈2—5你会选哪支笔7(见彩插)

当金和马库斯(1999)要求美国人从中选择一支笔时。7。7%09人选择颜色不寻常的那支(不管它是橙色的还是绿色的)。对于同样的选项来说。3l%的亚洲人选择了颜色不同的笔。研究者指出.该结果表明既有偏爱独特性的文化也有偏爱一致性的文化。

1997)。自尊更多的是个人的而不是关系的。对个人特性的威胁会比群体特性的威胁更让我们感到气愤和郁闷((:,aertneI’&others,1999)。

现在请你想像一下。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日本大学生和个人主义的美国大学生会如何报告他们的积极情绪,比如高兴和得意7.Kitayama和马库斯(2000)报告.对于日本学生来说,高兴是伴随积极的社会交往而来的——亲密感、友好和尊敬。而对美国学生而言,这种情绪通常伴随解脱的情绪——效能感、出众和骄傲。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冲突常常发生在群体之间:而个人主义文化则会发生更多个体之间的争斗(1Mandis,2000)。

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35

在美国进行了10年的教学和研究后,Kitayama (1999)访问了他的日本母校——京都大学,当他介绍西方的独立自我的观点时,研究生们感到“震惊”。“我坚持介绍西方的自我概念的观点(我的美国学生本能理解的观点)并最终说服他们真的相信,很多美国人对自我都有这种分离的想法。尽管如此,最后还是有一个学生深深地叹息道. ‘这确实是真的吗?”’当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后——例如.多亏西方对日本大都市的影响以及到西方国家访问交换的日本学生——他们的自我概念会变得越来越个人主义吗?伴随着“相信个体自己的能力”的忠告,伴随着扮演个人英雄主义的警察不顾他人阻挠捉住坏人的电影。西方宣扬个人成就对日本人的冲击会比他们所受前辈的影响大吗?根据斯蒂文·海因及其合作者(Heine&others,1999)的报告,好像确实是这样的。日本的交换学生在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生活了七个月后。个人自尊增强了。在加拿大,那些长期的亚洲移民的个人自尊要高于那些近期的移民(也高于生活在亚洲的人)。

自我认识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忠告我们: “认识你自己。”我们当然要尝试。我们很容易形成对自己的信念,而且可以毫不迟疑地解释我们的感觉和行为表现的原因。但是我们对自己真正了解多少呢?

行动中的集体主义:1995年

36 第一编社会思维

三1:旺rI

Shinobu和黑兹尔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开始了他们的合作、Shinobu想知道美国式的生活为什么如此怪异。黑兹尔则认为日本也有一些奇妙的逸事。文化心理学就是使稀奇的事变成熟悉的,而使熟悉的事反倒变成陌生的了。

我们分享了文化遭遇带给我们的惊讶.并且确信当涉及心理机能时.问题就出现了。

在日本对英语很好的学生演讲了几周以后.黑兹尔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发表任何言论——没有问题.没有评论。她以为学生的兴趣点和她不同,否则为什么没有回应呢?意见、争论和批判思想的迹象会表现在哪儿呢?就算她直接询问: “最好的面店在哪儿?”答案依然是不变的沉默。而后几个学生回应“要看情况。”日本学生难道没有偏好、想法、意见和态度吗?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么他们头脑中有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不告诉你他在想些什么.你怎么去了解他呢?

Shinobu对美国学生不是仅仅听讲座而且有时经常打断彼此并与教授互相交谈的原因感到好奇。为什么这些评论和问题带有强烈的情绪情感并且伴有竞争意味?这种争论可以表明什么?为什么智慧看上去似乎与得到他人的赞许有关,甚至是在彼此都非常了解的班级里?

美国主人会给自己的客人各种选择.这使Shinobu 深感惊讶。你要白酒还是啤酒,软饮料还是果汁.咖啡还是茶?为什么让客人承担这些琐碎的决定?主人当然应该知道在这种场合什么是好的饮料。并且应该准备一些适当的好东西、

选择是一种负担吗?黑兹尔想知道这是不是在日本的某种特殊受辱经历的关键所在,一个8人小组在法国餐馆用餐,每个人都遵循通用的用餐程序,首先是看菜单、侍者很靠近地站在他们旁边。黑兹尔说她选择开胃食品和主菜。接着是日本主人和日本客人之间的紧张谈话。当正餐送上来时。她发现并不是她刚才要的那些。

桌上每个人的食物都相同。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如果你都不能选择自己的正餐.那你怎么会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呢?如果每个人的食物都相同.那菜单还有什么用呢?

在日本,一致性是他们想要的感觉么?当黑兹尔走在京都的寺庙广场上时,看到了小径岔口处的一个标志,上面写着: “寻常小路。”谁会想走普通的小路啊?特殊的、较少人走的路在哪儿呢?选择不寻常的路可能是美国人显而易见的路线,但是在这个例子中它通向寺庙广场。这种寻常小路不是无趣或没有挑战的路.而是意味着它是最适合的好路线。

这些交流促进了我们的实验研究.并且提醒我们生活中总有比我们所知道的更好的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家在欧洲和美国的中产阶级中进行的。在其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有关如何做人和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可能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这些差异会对心理学功能产生影响。这也是我们对合作研究和文化心理学一直保有兴趣的燃料。

Hazel Rose Markua

(斯坦福大学)

Shinobu Kitayama

(密歇根大学)

刘易斯(c.s.L七wis,1952,pp.18一19)指出. “在整个宇宙中有一件事,而且只有一件,那就是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从外部观察学到的还要多,”“这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这么说,有内在信息;我们知道内情。”当然.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但是我们的内在信息是错的。这就是一些看似吸引人的研究所无法避免的结论。

解释我们的行为

你为什么会选择那所学校?你为什么要攻击室友?你为什么会爱上他(她)?有时候我们知道原因。而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当问到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和表现时.我们会做出看似合理的回答。然而.当原因有点微妙时.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错误的。我们会忽视38 第一编社会思维

84%的参与者预测自己会与其他人合作以共同获益,而实际上只有61%的人做到了(此外,这与他们对其他人的合作比例64%的预测接近。)如果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正确的,那么很明显大多数人是智大于明的。

预测我们的感觉

人生中会有许多重大的决定。其中包括对我们未来感觉的预测。和这个人结婚能一辈子都幸福吗?加入这个行业会有满意的工作吗?这次休假会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吗?还是最后结果更可能是离婚、失业和令人失望的假期?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我们考试不及格,在大型比赛中获胜,或用半小时漫步来减轻我们的紧张情绪。我们知道什么会让自己愉快。什么会让自己担忧或感觉无聊。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错误地预测自己的反应。如果在求职面试时被问起性骚扰的问题,自己会有什么感觉,伍德茨卡和拉弗朗斯(Woodzicka&LaFrance,2002)调查的女性大都回答她们感到愤怒。然而,当实际提问到这样的问题时,女性更多地体验到害怕。 “情感预测”的研究显示人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Wilson&Gilbert.2003)。人们会错误地预测自己谈过一场浪漫的恋爱、收到礼物、错过选举、赢得比赛和被污辱后的感觉(Gilbert &Ebert,2002;I.oewenstein&Schkade,1999)。下面还有二些例子:

·向男青年呈现引发性唤起的图片,然后向他们提供一个充满激情的约会情节,在他们约会时要求他们“停止”,他们承认自己可能无法停止。如果他们事先没有看过引发性唤起的图片。他们会否定其性侵犯的可能性。当没有性唤起时,个体会很容易错误地预测一个性唤起的人会如何感觉和行为——这种现象受到性欲强烈时发表爱的宣言,意外受孕,以及真诚地发誓“再也不会那样”的性虐待者的强烈挑战。

·饥饿的购物者会比那些吃完了很多越橘松饼的人有更“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他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离开;当它离开了以后,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来过:当它再回来时,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离开。”

——苏格兰作家、演说家和诗人George MacDonald。

What's Mine's Mine。1 886

多的购买冲动(“那些油炸圈饼会很美味!”) (Gilbert &Wilson.2000)。当饥饿的时候,个体会错误地预测自己对油炸圈饼的食量。当吃饱了以后,个体会错误地预测深夜喝牛奶时再吃个油炸圈饼会很美味。

·只有七分之一偶尔抽烟的人(每天少于一支)预测自己五年内会一直吸烟。但是他们低估了自己对药物成瘾的依赖.大约一半的人会继续吸烟(I.ynch&Ben.nie,1994)。

·人们会高估暖冬、体重减轻、更多的电视频道或更多的休闲时间对自己的积极影响。甚至一些极端的事件。

比如中了国家彩票或意外遭受瘫痪,对长期幸福的影响也会低于多数人的想像。

我们的直觉理论似乎是:我们想要。我们得到。我们快乐。如果这是事实,这一章的字数就会少很多。实际上,吉尔伯特和威尔逊(Gilbert&Wilson,2000)指出。

我们常常“错误地想要得到某些东西”。人们常常想像拥有一个有阳光、海浪和沙滩的田园荒岛假期,但当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多么需要日常生活、智力开发或时尚流行打预测行为,甚至是对自己行为的预测,并不是简单的事,这可能就是这位游客向手相师寻求帮助的原因。

42 第一编社会思维

。无论我俄什么.

事情都不奢接我的

方式进-f-i-。她抗羹

越过袁7。”

… ?~~w’+~~…~—々—一’圈2—6控制点

“如果我的头脑可以构想。我的内心拥有信念,我认为我一定能实现。消除绝望!树立希望!我是重要人物!”

——美国民权活动家杰西·杰克逊。《向华盛顿进军>。‘1983花了太多钱”——会得到更好的成绩,拥有更好的关系,并且心理更健康(Tangney&others,2004)。

成功的人更可能把挫折看成是一次意外.或者认为,“我需要尝试新的方法。”那些把失败看成是可控制的人寿保险销售代表(“虽然很困难,但是经过坚持我会做好”)会卖掉更多保险。与其更悲观的同事相比。他们中可能只有一半会在第一年中放弃(Seligman&Sehulman,1986)。

在大学游泳队队员中.那些有乐观的“解释风格”的人比悲观的人更可能比预期表现得还要好(Seligman&others,1990)。就像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在《埃涅阿斯记》“直面你的局限性吧。毫无疑问它们是属于你的。”

——作家Richard Bach.Illusions:Adrentures D,a Reluctant Messiah。1 977似e聊卿中说的, “他们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对具有控制感的好处的研究也同样出现在动物研究中。被关人笼内而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会习得一种无助感。之后这些狗就算处在其他可以逃避惩罚的条件下也只会被动地畏缩。狗如果学会了自我控制(成功地逃避开第一次电击),会更容易适应新的情境。研究者马丁·塞利格曼(Seligman。1975。1991)指出这种习得性无助(1eamed helplessness)在人类情境中也有类似之处。例如.抑郁或苦恼的人变得被动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无助的狗和抑郁的人都遭遇了意志瘫痪,被动顺从.甚至死气沉沉的冷漠(图2—7)。

在此我们想说明有些机构——不管是恶毒的。比如集中营,还是慈善的,比如医院——如何令人失掉人性。在医院里,所谓的“好病人”是不按铃,不问问题,不努力控制将要发生的问题的病人(1['aylor,1979)。这样的被动配合可能对医院的效益有好处,但是却不利于人的健康和生存。对你做的事和别人对你做的事失去控制可能会演变成令人不愉快的压力事件(】?omedeau&Rodin,1986)。很多疾病与无助的感觉都与选择性减少有关。这可能就是在集中营和疗养院的病人会快速衰老和死去的原因。医院里那些通过训练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压力的病人只需要较少的止疼药和镇静剂,并且较少表现焦虑(I.anger&others,1975)。

兰格和罗丁(I.anger&Rodin。1976)证实了个人控制的重要性.主要就是用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训练一家高价的康涅狄格疗养院的老年病人。一组慈善的看护者强调“我们的职责是让你们为这个家感到自豪和幸福。”他们给被动的病人以正常的、好意的、有同情心的照料。三周以后,多数自我报告或由研究者和护士评价为更加虚弱。兰格和罗丁另外一种训练方法则促进了个人的控制,它强调选择的机会、影响疗养院政策的可能性和看护者的责任:“让你过任何想要的生活。”这些病人可以做些小决定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在接下来的三周里,这个组93%的病人表现出机敏、活力和快乐。

图2—7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第一组的经验与87岁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麦凯(MacKay。1980)的经历很类似:

去年夏天我变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我妻子的膝盖患有关节炎。而在那个时候。我的腿断了。我们来到一个疗养院。那儿只有疗没有养。医生和护士长做所有的决定;我们仅仅是有生命的物体。感谢上帝那段时间只有两周——疗养院的护士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并且非常富有同情心;我认为那的确是城里最好的疗养院。但是我们从进入到离开都是微不足道的人。

研究证明。促进个人控制系统确实可以真正地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Deci&Ryan,1987)。

·对环境有一定控制权的囚犯——可以移动椅子,控制电视。并且开关电灯——会较少体验压力,较少出现健康问题,并且较少有故意破坏的行为(Ruback&others,1986;Wener&others,1987)。

·给工人完成任务的回旋余地和让他们拥有一些决定权可以改善并重振士气(Miller·&Monge,1986)。

·和你一起住的人如果可以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去看电影。晚睡还是早起.那他们可能活得更久并一定会更快乐(T'imko&Moos.1989)。

·庇护所里无家可归的居民很少可以选择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更谈不上控制自己的隐私权.所以在寻找住处和工作时更可能产生被动和无助感(Bum,1992)。

个人控制:西班牙现代的瓦伦西亚监狱里那些行为表现好的犯人可以得到进入课堂、参加体育运动和享受文化娱乐的机会。工作所赚的薪水可以存入信用账户,还可以换额外的餐点。

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43

像自由和自我决定这样的好东西人们会嫌多吗?

Swarthmore大学的心理学家施瓦茨(Schwartz,2000,2004)声称个人主义的现代文化确实存在“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无所适从.或像施瓦茨所说的“自由的专制”。在从30种果酱和巧克力中做出选择后,人们表示其选择的满意度比那些从6种物品中做出选择的人的满意度低(1yengar&Leppel’,2000)。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

在其他实验中,人们对无法反悔的选择(比如“最后大甩卖”中的选择决定)的满意度比对可以反悔的选择(当允许退款和更换时)的满意度要高。可笑的是,人们似乎喜欢和愿意为推翻这种选择的自由而付出代价。尽管这种自由“可能会让你产生不满意” (Gilbert&Ebert.2002)。拥有一些无法反悔的事会让人们心理感觉好一点。

该原则可能有利于解释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Myers.2000a):国家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人们对无法反悔的婚姻表示了更高的满意度(“一次性成交”)。现在,尽管人们有了更多的婚姻自由,人们却对他们拥有的婚姻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总结反思:尽管自由会走向极端.但个人控制总的说来还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对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研究是相对较新的,但是对其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实现我们的潜能的强调却是一贯的。阿尔杰(Horatio Alger)的书“速玲我的信心带耒了真正的推避。”

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会因成功而增强。

资料来源:Copyright@。the New 1Yorker-Collection,1 983.Ed.ward Koren.form eartoonbank.eom.All Rights Reserved.44 第一编社会思维

中“你能做好”的主题就是他一直坚持的思想。我们在诺曼.皮尔(Normen vineent Peale)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畅销书《积极思维的力量》(The power矿Postive Thinking)(“如果你用积极的方式思考,你会得到积极的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发现了这种思想。我们在很多力劝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取得成功的自助书和录像中也发现了这种思想。

自我控制的研究为我们的传统美德比如坚定不移带来更多的信心和希望。但是班杜拉强调自我说服(“我认为我能,我认为我能”)或有意地吹捧(“你太令人惊讶了!”)不能从根本上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如果你在减肥、戒烟或提高学习成绩方面.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你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一个由鲍迈斯特(2003)领导的研究小组主张,“仅仅为他们是他们自己而称赞所有的孩子.简直是在使赞扬贬值。”有利于增强个体自尊的赞美会更好,“认可好的表现……当个体行为表现较好时,自尊因受到鼓励而增强,仅其结果就会强化好的行为并使之加以改善。那些结果同时也有益于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小 结

很多研究表明了效能感和控制感的好处。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比那些习得性无助和悲观绝望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自 尊

自尊(self二esteem)——我们全面的自我评价——是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吗?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做是有魅力的、强壮的、聪明的,并且命中注定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们就会有高自尊吗?这就是心理学家们做的假设。根据这个假设他们提出,要使人对自己的感觉更好,就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更有魅力、更强壮、更聪明等等。特别是克罗克和沃尔夫((:rocker&Wolfe.2001)主张,那些特殊领域对人们的自尊非常重要。“一个人的自尊可能取决于学校中的良好表现和外表的魅力.而另一个人的自尊可能取决于为上帝所爱和遵守道德标准。”因而,第一个人感觉自己很聪明很漂亮时会有较高的自尊,而第二个人则在感到自己很有道德时才会有较高温弗里想像中的可能性自我,包括不要超重的自我、富有的自我和健康的自我,这激励她努力工作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见彩插)的自尊。

但是布朗和达顿(Brown&Dutton,1994.)主张,这种“自下而上”的自尊观点并不全面。他们认为因果的箭头可能是相反的。以综合的方式评价自己的个体——那些高自尊的个体——更可能进一步评价自己的外表、能力和其他方面。他们更像是初为父母之人,爱他们的孩子,喜欢孩子的手指、脚趾和头发。 (父母并不是先评价自己孩子的手指或脚趾,然后才决定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孩子。)为了证实他们关于整体自尊影响特殊自我感的观点(“自上而下”),布朗和达顿给华盛顿大学的学生介绍了一种假设的品质,叫做“综合能力”。(他们给学生呈现三个单词——如“汽车(cal'·)”、“游泳(swimming)”、“榜样(cue)”——并要求他们想一个能联结这三个词的词。提示:这个词以p开头。)当告诉学生这种能力非常重要时,高自尊的人会比被告知这种能力没什么用时更可能报告他们有这个能力。看起来,在综合方面对自己感觉良好的人,在其特殊的自我图式(“我具有综合能力”)和可能性自我上会发出玫瑰色光芒。

自尊动机

动机引擎(motivational engine)驱动着我们的认知机器(【)unning,1999;Kunda,1990)。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Agostinelli&oth-

er8。1992:Brown&Gallagher,1992)。在失败之后人们的生理唤醒水平越高.他们越容易以自我保护式的归因来为失败申辩(Brown&Rogers.1991)。我们决不只是冷冰冰的信息加工机器。

据佐治亚大学的特瑟(1"esser,1988)报告, “维持自尊”的动机可以预测许多有趣的发现。例如兄弟姐妹之间的摩擦。你是否拥有一个与你年龄相近的同性兄弟或姐妹?如果是的话.人们很可能会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对你们互相比较。特瑟推测,如果人们对你们俩中的一个人评价更高,就会促使另一个人以某种维持自尊的方式行事。

(特瑟认为拥有一个特别能干的弟弟或妹妹的人,其自尊受到的威胁是最严重的)。因此,那些拥有一个相当能干的弟弟的人总能回忆起兄弟之间的相处不佳:而那些和弟弟能力不相上下的人,反而往往想不起来自己和兄弟之间有什么摩擦。

自尊的威胁也可能发生于朋友之间,因为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Zuekerman&Jost.2001)。它同样可以在夫妻之间发生。尽管夫妻之间具有深厚的共同利益,但相同的事业目标仍然会使他们产生紧张和嫉妒((:lark&Bennett,1992)。类似地,人们最嫉妒那些既是同行里的佼佼者又是情敌的人(I)eSteno&Sa.10vey,1996)。

维持或增强自尊动机的意义是什么呢?利里(Mark Leary,1998,1999)认为,我们的自尊感犹如汽车上的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45

油量指示灯。正如我们先前注意到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导向意义。因此,当我们遭遇威胁性的社会拒绝时,自尊指示灯会警告我们,以促使我们更敏锐地觉察他人对我们的期望。研究证实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当我们被藐视或抛弃时,我们感到自己缺乏魅力,能力不足。这种痛苦如同驾驶舱里闪烁的指示灯一样。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并在其他地方寻求社会接纳和认同。

自尊的阴暗面

低自尊的人在抑郁、滥用毒品和各种形式的行为过失方面面lI缶更多的风险。高自尊则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Baumeister-&others,2003)。而那些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性活动的男孩子倾向于有比平均值更高的自尊。道斯(Dawes,1994,1998)指出,那些黑帮头目、极端种族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也同样具有更高的自尊。

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反应。一个心高气傲的孩子,如果又遭到社会性拒绝的威胁和挫折,那将是相当危险的。在一项实验中,希瑟顿等人(}teatherton&Vohs,2000)以在能力测验中的失败性来威胁一组大学生,而另一控制组则不受此威胁。结果.只有那些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图2—8)。

在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之

间,如果弟弟或妹妹很能干,

刚哥哥岢姻媚酌白苴小静全罟

46 第一编社会思维

条件

图2—8当高傲的自尊受到挑战时

当感觉受到威胁时,只有高自尊的人会变得非常敌对——骄傲、粗鲁而且不友好。

资料来源:FFom}teatherton【&Vohs,2000.在另一个实验中.布什曼和鲍迈斯特(Bushman&Baumeister.1998)让540名大学生志愿者分别书写一段话,并由另一个学生对他们进行夸奖(“好文章!”)或做出讽刺性的评价(“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烂的文章”)。然后让那些文章作者们和其他学生一起玩一个反应时的游戏。

当某个人的对手失败时.该作者就可以用任意强度和任意时间长度的噪音来攻击该对手。在文章受到批评后,那些自尊最强的人——同意“自恋的”陈述比如“我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具有异常的攻击性。”他们使用噪音折磨的时间长度是普通自尊者的3倍。受伤的自尊心引发了报复性行为。

鲍迈斯特(1996)说, “那些满怀热情地倡导自尊运动的主张基本上不是幻想就是胡说八道。”他自称“发表的有关自尊的研究可能比任何人都多”。“自尊的影响是微小的,有限的,而且并不都是好的。”他指出,高自尊的人常常是令人讨厌的。而且常常喜欢插嘴打断别人.他们喜欢对人评头论足,而不是与人交谈(与那些害羞、谦虚、不爱出风头的低自尊的人相比)。“我的结论是,自制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

那么,那些常常做坏事的自我膨胀的人。是否是在掩饰他们的内在不安全感和低自尊呢?那些过分自信和自恋的人,是不是在用一个夸大自我的面具来掩盖其弱小的自我呢?许多研究者都试图要找到包藏在这种外壳里的低自尊。然而,通过对欺诈者、黑帮成员、种族灭绝的独裁者和令人讨厌的自恋者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相关的证据。鲍迈斯特和他的合著者(2003)指出, “希特勒具有非常高的自尊。”

道斯(1994)总结说, “隐蔽的自尊缺乏是新世纪心理学家的以太。以太曾经被认为是布满整个空间的光波媒介。经证实它是无法探测到的,而且以太的概念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引入而被放弃了。认为隐蔽的低自尊是万恶之源的信念甚至更加荒谬,所有现有的证据都和它矛盾。”

高自尊的阴暗面也存在于压力中.同时也发现低自尊的人在各种临床问题面前表现得更加脆弱.这些问题包括焦虑,孤独,饮食障碍。当感觉很糟糕或受到威胁时,他们更倾向于透过有色眼镜来看待一切——注意并记住别人最坏的行为并认为伴侣不爱自己(Murray&others,1998,2002;Ybarra,1999)。

萨米瓦利(Christina Salmivalli)和她在芬兰特基大学的同事(1999)进一步指出,黑帮成员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卫式的夸大自我的自尊模式。那些具有“真正自尊”的人,即那些无需通过寻求成为注意焦点或被批评激怒后才能明确感到具有自我价值的人。会更经常地去保护暴力行为中的受害者。当确信自己感觉很好的时候,我们的自我防御意识会降低(Epstein&Feist,1988;Jordan&others,2003)。我们也不会那么脸皮薄和好评论,不会去吹捧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或指责不喜欢我们的人(Baumgardner&others,1989)。

和自尊脆弱的人相比,把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的基础上的自尊感明确的人,会一直感到状态良好(Kemis,2003;Sehimel&others,2001)。克罗克及其同事(Crocker&others,2002,2003,2004)对密歇根大学的学生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与自尊建立在如个人品质这样的内部因素的人相比,自尊主要建立在外部因素基础上的自我价值感脆弱者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吸毒酗酒以及饮食障碍。克罗克和帕克(Crocker&Lorar Park,2004)指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试图通过变漂亮、富有或受人欢迎来寻求自尊的人。对真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进一步讲。如果良好的自我感觉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就不会不把批评放在心上,我们会更加倾向于去批评别人而不是对他们倾注感情.更加倾向于在压力下追求成功而不是仅仅在行动中获得快乐。

克罗克和帕克指出,时间久了,如此寻求自尊并不能满足去甚,去奢,去泰”(译者注: “所以明智的人去除过份.去除奢华,去除骄纵。”.英文原文是At no time in the world will a man who is sane Ovel。reach himself.Over-spend himself.Over.rate himself.)是正确的,那我们多数人都不太明智。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和总体水平相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更健康,甚至更具洞察力并且在自我评价时电更为客观(见“聚焦:自我服务偏见——如何爱自己?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方面”)。

似乎每一个群体,都像加里森·基勒的小说《沃伯根湖》一样。 “所有妇女都很强壮,所有男子都很英俊,所有孩子都比平均水平要好。”也许造成这种乐观主义的一个原因是:虽然12%的人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要老,但远田

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49

多于此的人(66%)都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要年轻(jDublw Opinion,1984)。这上面的一切让人想起弗洛伊德的一个笑话:一个丈夫对妻子说:“如果咱们俩中的一个先去世,我想我会搬到巴黎去住。”

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如“守时的”),主观行为维度(如“有教养的”)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学生们在“品德”方面比在“智力”方面更可能把自己评为优秀的(Allision&others,1989;Van I..ange,1991)。而绝大多数社区居民也认为自己比周围的多数人更“关心”环境,饥饿和其他社会问题,虽然他们并不认为在这些问题上自己比别人干得更多.花的时间或金钱更多(White&Pious,1995)。教育无法消除这种自我服务偏见;甚至社会心理学家们也会暴露出这种自我服务偏见,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更道德(Van Imnge&oth.戴夫·巴里(Dage Barry,1998)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我们也相信我们在多数主观的和令人向往的特质上强于一般人.自我服务偏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伦理道德。大多数生意人认为自己比一般生意人更道德(Baumhart,1968;Brenner&Molander·,1977)。

一个全国性调查有这样一道题目: “在一个百分制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l%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或74以下(bten,1997)。

·工作能力。90%的商务经理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其普通同事的评价(I"reneh,1968)。在澳大利亚,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l%的人评价自己低于平均水平(}leader&Wearing,1987)。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自己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Gawande,2002)。

·优点。在荷兰,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比普通高中生更诚实,更有恒心,更有独创性,更友善且更可靠(}|oorens,1993,1995)。

·驾驶技术。多数司机——甚至大部分曾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且更熟练(Guefin,1994;McKenna&Myers,1997;Sven-

8011,1981)o

·聪明才智。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周围的普通人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Public研)inion,1984.;Wylie,1979)。当有人超过自己时,人们则倾向于把对方看成天才。

·忍耐度。在1997年的盖洛普民意测验(Gallup Poll)中,只有14%的美国白人在黑人歧视程度的lO点量表(O分到lO分)上打分达到或超过5。可是在给其他白人打分时。.44%的白人的分值达到或超过5。

·赡养父母。多数成年人认为自己对年迈父母的赡养比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多(kmer&others,1991)。

·健康。洛杉矶居民认为自己比大多数邻居更健康.而多数大学生认为他们将比保险公司预测的死亡年龄多活十年左右(Iarwood,1978;C.R.Snyder,1978)。

·洞察力。我们假定,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能够体现他们的本质。我们私下的想法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比别人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也认为比起别人来,我们更了解自己(】?ronin&others,2001)。很少有大学生会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天真或更傻,但他们会认为别人要比他们傻得多(I.evine,2003)。

·摆脱偏见。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偏见的影响(Provine&others,2002')。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比多数人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服务偏见。

乐观主义在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安宁方面确实比悲观主义强得多(Armor&。Taylor,1996;Segerstrom.2001)。作为天生的乐天派,大多数人相信自己在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更幸福——这种信念的确有助于营造当前的快乐心态(Robinson&Ryff。1999)。

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57

向于不做充分的准备。和他们能力相当但更焦虑的同伴们.则因为担心在未来的考试中失败而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最后通常会获得较高的成绩(Goodhart,1986;Norem&Contor,1986;Showers&Ruben,1987)。

警世语:要想在学校里获得成功和出类拔萃。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对利害的关注。

“主啊,请赐予我们宁静以坦对无奈,请赐予我们勇气以革除痼疾,请赐予我们智慧以明辨是非。”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Reinhold Niebuhr,The Serenil!y Prayer,1 94318~19岁的美国青少年中有一半人想到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或“非常”有可能富有时都会感到振奋(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信奉者越来越少的信念)。然而少量的现实主义——或者如朱莉·诺雷姆(Julie NoremlJ所称的“防御性悲观主义”——可以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拯救出来。那些高估自己学习能力的大学新生经常会体验到自尊心和幸福感受挫的痛苦(1lobins&Beer·,2001)。防御性的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地应对。正如一句中国成语所说, “居安思危”。自我怀疑则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注定低分的学生——在考试来临时都显示出过分的乐观(Prohaska,1994;Sparrell&Shrauger。1984.)。

(这种虚幻的乐观常常随着考试成绩公布日期的接近而消退——‘l'ayoI‘&Shepperd,1998。)那些过分自信的学生倾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 (Kruenger&Clement,1994;Marks&Miller,1987;Mullen&Goethals,1990)。

如果我们赞成加拿大全民公决或是支持新西兰国家党.我们会满怀希望地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Babad&oth.Ors,1992;Koestner-,1993)。好像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是一种常识。

如果我们行为不佳或是在任务中失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之后,他便开始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Sagarin&others,1998)。他会觉得其他人也像他那样思考和行事:“我是说谎了,可别人不也都如此吗?”如果我们隐瞒个人盲目乐观:大多数夫妇都憧憬

着能与爱人白头偕老,实际

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半数

的婚姻以失败而告终。

自我服务偏见

例子

虚假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

我知道多数人都和我一样相信全球变暖会威胁到我们的未来

力(Dunning,1995)。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Sanitioso&others,1990;Swann,1996,1997)。

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Sedikides,1993)。自尊的动机也促进了自利偏差的出现。

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许多读者肯定会觉得,自我服务偏见或者给人们带来沮丧苦恼感,或者让人觉得自己能力很高。的确。当那些带有自我服务偏见的个体面对在成就、吸引力或技能方面高其一筹的人时,会有自卑感。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持有自我服务偏见。确实有一些人正承受着低自尊的痛苦。

在实验中,自尊刚受到打击的人(例如被告知在智力测验中的成绩很差),更容易去贬低他人(Beaureguard&Dunning,1998)。自我(ego)刚受到创伤的人相对于自我刚被提升的人会更倾向于用自我服务来解释成功和失败(McCarrey&others,1982)。因此自尊受到威胁后,可能会激活自我保护性的防御机制。当个体感到自己不被肯定时,他们会使用自夸、推脱和贬低他人等方式来肯定自己。更普遍的是,看不起自己的人也倾向于会对他人的怠慢作出过激的反应。其实他们感受到的拒绝并不存在.而只是因为他们惯于责备别人(Murray&others,2002;Wills,1981)。取笑别人的人其实和被取笑者一样可笑。

高自尊和自我服务偏见总是形影不离。那些在自尊测验中得高分的人,即那些用好话来评价自己的人,在解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时,在评估其所在的团队时.在拿自己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53

圈2—9自我服务偏见如何

起作用

资料来源:Copyright@‘Fhe New Yorker Collection 1996.Mike 1'wohy.from eartoonbank.com.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别人相比时。同样会用好话来评价自己(Brown。1986;Brown&others,1988;Schlenker’&others,1990)。

自我服务偏见的适应性

自尊有其阴暗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当好的一面出现时,相比于低自尊的人而言.高自尊的人往往更能尽情享受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感觉(Wood&others,2003)。即使是错觉性的自我提升也是与许多心理健康指标联系在一起的。谢莉·泰勒和她的同事(1'aylor&oth.“玩在我们已达成共识:咱们丹支绝无腐败乏事。

腐败只会发生在其他地方。”

在群体内的自我服务式吹捧会变得非常危险。

资料来源:Copyright⑥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1983,Dana Fradon.from cartoonbank.com.All Rights Reserved.这种盲目乐观常常是失败的先兆。如果那些炒股者或房地产商直觉认为自己的生意要比对手们强.他们就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挫败。甚至17世纪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一个人类经济理性的捍卫者.也预见到人们将高估他们盈利的机会。这种“对他们自己产品的荒谬假设”,来自“多数人对自己能力的自负的幻想”(Spiegel,1971,p.243)。

人们带着赞许性的偏见来看待自己和他们的群体,这种观点当然不是最新的——在古希腊悲剧中,狂妄和傲慢已被描述为悲剧性的缺陷。正如我们实验中的实验者们一样,那些希腊悲剧人物并非有意地作恶;他们只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在文学作品中。傲慢的危害同样被一遍遍地描述。在神学中。傲慢一向居于七宗罪之首。

如果把傲慢归属于自我服务偏见.那谦虚呢?是对自己的轻视吗?或者,如果没有自我服务偏见。我们也会肯定和接受自己吗?按英国学者作家刘易斯(C.S.Lewis)的说法,英俊的人觉得自己丑陋,聪明人觉得自己傻,这并非谦虚。虚伪的谦逊其实是为了掩饰个体认为自己真的优于众人的想法。【James Friedr4eh(1996)报告,大多数人都认为,个体在“不确信自己比一般人更好”时,就要比一般人更有自知之明!】真正的谦卑,与其说是虚伪的谦逊,还不如说是不太在意自己。它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到他人的专长。

小 结

与“多数人可能都遭受低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的假设相反.研究者们发现多数人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在实验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而在成功时安享荣誉。我们在一些主观性和盲目赞许性的特征和能力方面。往往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要好。过分相信自己。使我们显现出对未来的盲目乐观。我们还容易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虚假普遍性),同时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虚假独特性)。这些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来自我们“维持和增强自尊”的动机.这一动机有利于我们抵制抑郁.但却会引起错误评价和群体冲突。

自我展示

我们人类似乎不仅以自我美化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也同样以受赞许的方式来向他人展示自己。那么.我们的“印象管理”策略是如何把我们引向虚假的谦逊或自挫行为的呢?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自我位于我们社会世界的中心.自尊和自我效能确实带来一些益处,而自我服务性的傲慢却使自我评价出现偏差。也许你会问:那些美化自我的对外展示都是真实的吗?人们当众说出的话.是他们的真实感受吗?还是。人们即使在怀疑自我的时候也会装出一副积极的面容?

虚伪的谦逊

确实有证据表明,人们对外展示的自我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不同的。最明显的例子不是虚伪的傲慢。而是虚伪的谦逊。也许你现在已经想到一些人们自谦而不是自夸的例子了。这种自我贬低是一种很巧妙的自我服务。因为它很像安抚心灵的定心丸。一句“我太笨了”可能会引发身边的朋友安抚说: “你做得很好!”甚至像“我多希望我没这么丑”这样的评论,至少也会引发“那有什么。我认识不少人,可比你丑得多”这样的安慰。

人们之所以贬低自己,夸奖他人,还有另一个原因。

想想那些在大赛前称赞对手实力的教练。这些教练说的是心里话吗?当教练们公开夸奖对手时.他们展现出一种谦·在那些关系到自我形象的困难任务中并不尽全力(Hormuth,1986;Pyszezynski&Greenberg,1987;Riggs,1992;7ruiner&Pratkanis,1993)[在败给几个年轻对手之后,网球巨星纳夫拉蒂洛娃承认,她“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恐发现自己虽尽全力仍被击败,因为一旦如此,就证明我完了。” (Frankel&Sny—der。1987)]

印象管理

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在不同程度上,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印象。无论我们是引人注意、胁迫他人还是表现出无助的样子,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

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致力于管理自己营造的形象。我们通过推脱、辩护和道歉等方式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Schlenker&Weigold,1992)。在熟悉的环境里,这些并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发生。而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例如我们想给宴会上的某个人留下印象或是在和异性聊天时,我们都能确切地意识到我们正在为自己营造印象,所以就不会像和熟识的老朋友在一起时那样谦逊了(kary&oth.ers.1994;’Yice&others,1995)。当我们准备给自己拍照时,我们可能还会特意到镜子前试试各种不同的表情。

出于我们对自我展示的关心,毫无疑问,当失败可能会使人们看起来很糟时,人们就会采取自我妨碍的方式嗯,我今天谖栽哪个呢?”

(Arkin&Baumgardner,1985)。例如,人们冒着健康的风险接受致癌射线的射入以至于皮肤出现皱纹;变得食欲不振;屈从于同伴压力而去吸烟、酗酒和吸毒(L—eary&others,1994)。当然,当人们的自我恭维,在一些明察秋毫的专家面前被揭穿时。人们会表现得更谦逊一些(Arkin&others,1980;Riess&others,198l;Weary&others,1982)。当史密斯教授把她的工作展示给同行时,显然不像展示给学生时那么自信。

对某些人而言,有意识地自我展示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校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达到社会赞许性效果。那些在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这些人往往赞成“我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表现得像社会中的变色龙——他们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Snyder,1987;Gangestad&Synder,2000)。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和环境合拍.他们很可能会支持一些其实他们并不想赞成的观点(Zanna&Olson,1982)。由于总是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所以他们很少会依据自己的态度而行动。

对于高自我监控者而言,个人态度是为其社会调节功能服务的。它可以帮助这些人适应新工作、角色和人际关系。

那些自我监控性差的人则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

他们更多地受其内在的指引,从而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来说话做事(McCann&Hancock,1983)。如果要他们列举一下对同性恋伴侣的看法。他们会怎么想就怎么说,而毫不顾及听众的感受(Klein&others,待发表)。

我们大多数人则处于行骗专家式的高自我监控和榆木疙瘩式的低自我监控这两个极端之间。

“有的人对舆论不置一顾;有的人则对之万分恐惧。因为对他们来说,舆论总是一种独断专横的东西。”

——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1930展现自己以给人留下赞许性的印象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人们希望自己被看成是有才华的,同时又是谦逊和诚实的(Carlston&Shovar,1983)。谦逊可以营造良好的印象,无故地夸耀则恰恰相反。这样,虚伪的谦逊现象:我们表现出的自尊常常要弱于我们私下感到的自尊(Miller &Schlenker,1985)。但当我们的确做得很好时.过分谦逊(“我是做得不错,但这不算什么”)反而会给人留下故作谦虚的印象。营造一个既谦逊又有才华的好印象,这确58 第一编社会思维

群体特性:在亚洲国家,自我展示会受到抑制。孩子们需要学会让自己和群体保持一致。

“要是美国人在球场上脑袋被棒球击中了,他会提起诉讼:要是日本人的话,他会说: “真荣幸。这是我的错。我本不该站在那儿的。”

——日本律师协会官员Koji Yanase,这样解释“为什么全日本的律师数目只有华盛顿大区的律师数目的一半”。

NewsWeek,February 26。1 996.实需要一定的社会技能。

在一些以自制为美德的文化中,如中国和日本,人们更多地展现出谦逊和自制性的乐观(Brown&Kobayashi,2003:}teine&others,2000.2002;Yik&others,1998)。在中国和日本,人们较少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

孩子们要学会如何与别人分享成功的荣誉并勇于承担失败的责任。 “当我失败时,那是我的错,不是集体的错”

(Anderson.1999)。在西方国家,孩子们则要学会在成功时感到骄傲而在失败时归因于环境。据菲利普·津巴多(Zimbardo,1993)报告,其结果是不爱出风头的日本人,更谦逊和害羞了。

世界各地的人.尽管在自我展现方面互不相同,但在各自心里却都在自我美化(Brown,2003)。在荷兰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在比利时的篮球运动员中,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中,在日本的大学生和司机中,在以色列和新加坡的学龄儿童中,在澳大利亚的学生和工人中,在中国大陆的学生中,在中国香港的学生和体育撰稿人中,以及法国各年龄的人群中。都发现了人们的自我服务偏见(分别见Brown&Kobayashi,2002,2003;Codol,1976:de Vries&van Knippenberg,1987;Falbo&others,1997;Feather,1983;Hagiwara,1983;Hallahan&others,1997;Jain,1990;IJebrand&others,1986;I—efebvre,1 979:Murphy.Berman&Sharma,1986;Ruzzene&Noller,1986:Sedikides&others,2003;Yik&others,1998)。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这种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用来解释虚伪谦逊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人们贬低自己,恭维未来的对手,或是当众感谢他人而私下里却把荣誉归于自己。有时人们甚至会以自挫行为来实现自我妨碍,用以为失败提供借口,从而保护自尊。

个人后记:傲慢的危险与积极思维的力量——一对相反的事实

自我效能感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就失败了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而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于分心。高自尊也具有类似的适应性意义。

当我们相信自己的美好未来时,我们就不容易沉沦,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成功。

那些有关盲目乐观以及其他形式的自我服务偏见的事实,提醒我们自我效能感无法解释自我在社会世界中的全部问题。要是积极思维就能够挽回一切的话,那么如果我们婚姻不和、贫困或是消沉时.我们就只能责怪自己了:“真不害臊!要是我们多努力一些.老实一些,不那么愚蠢的话.哪会这样啊!”却没有考虑到困难常常来自社会环境中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使我们不但责怪别人甚至苛责自己。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这一对相反的事实——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服务偏见——使我们想起300年前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话: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

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回忆一下你尽你所能而获得成功的情景。然后再设想一下,如果你非常努力,但结果并非如你所愿,这时你体验到了自我的局限性。虚幻的乐观会对你下一次的判断产生影响吗?

联系社会

本章关于自我和文化的讨论,考察了马库斯和Shinobu Kitayama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研究。我们还将在以后的章节里进一步讨论他们的工作(如第6章和第13章)。

本书由“ xiaolipan.com”整理, xiaolipan.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子书下载!!!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