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我们的生活由无数不可见的细线串连在一起。” ——赫尔曼·梅尔维尔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的第二个妻子非常爱慕虚荣而且还很自私。这个女人有两个细线串连在一起。 同样爱慕虚荣且自私的女儿。但这个男人的亲生女儿却是个可爱又善良的姑娘。
——赫尔曼·梅尔维尔 我们都知道,她就是灰姑娘。而灰姑娘从一开始就知道,她最好是照着吩咐做,默默忍受责骂,少去招惹她那两个虚荣自负的姐姐。
到后来,多亏仙女的帮助,灰姑娘才得以脱离困境,前去参加一个隆重的舞会.恰恰是在舞会上,灰姑娘引起了英俊王子的注意。再后来,那个坠入爱河的王子在灰姑娘破破烂烂的房间里见到了这个非常不起眼的心上人时,竟然未能马上认出她。
不可思议吧?这个童话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情境所具有的魔力。当盛气凌人的继母在场时,温顺而不起眼的灰姑娘在这个情境中扮演的角色,与王子在舞会上遇到的美丽出众的灰姑娘可谓判若两人。家里的灰姑娘战战兢兢.而舞会上的灰姑娘神采奕奕,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自然大方。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让法国哲学家兼小说家萨特(Jean.Paul Sartre,1946)接受灰姑娘故事中的这个假定应该不成问题。他相信,我们人类“首先是情境中的生物”。 “因为情境塑造了我们,决定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我们便不可能独立于它而存在。”(pp.59—60,转述)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它通过提出那些激起我们所有人浓厚兴趣的问题来达到这个目的(图l—1)。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社交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就像在后面的章节中会看到的那样。我们的社会行为并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建构。婚姻幸福的伴侣会把对方刻薄的言辞(“你就不能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吗?”)归结于某些外部因素(“他今天一定过得不怎么样!”)。婚姻不幸的伴侣则会把同样的言辞归咎于对方的品性问题(“他总是那么恶狠狠的!”),这样一来就不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仅如此,由于一方预期可能会听到对方充满挑衅的言语.他们很可能自己也变得暴躁起来.这样便激起了他们所预期的对方的愤怒。
就像我们还会看到的那样,人们总是预期教授的孩子肯定很聪明:富有魅力的人总是很热情:竞争对手总是不断制造麻烦.这些预期十有八九就会变成现实。社交信念同样也可以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别人对我们的偏见或许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举例来说。或许有人把你的腼腆错认为不友善,故而怠慢冷落了你:这样的举动又惹得你对此人横加指摘;这样一来.你的言行便最终成为证实你确实“怀有敌意”的证据。
如果要求你听命行事.你会以残忍的方式行动吗?纳粹德国究竟是如何构想并最终实施了那场对600万犹太人图1—1 社会心理学
是……
不可思议的大屠杀?这些恶行可以部分归咎于只是千万人奉命行事所致。他们把囚徒塞上火车,赶至拥挤的淋浴室,再用毒气毒死。人们怎么会采取这样可怖的行径?这些人还正常吗?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74)想一探究竟。因此,他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在该情境中,要求实验者对一个学习一系列词语有困难的人不断施加高压电击。就像我们将在第6章中看到的那样。实验结果令人颇为不安:将近2/3的实验者完全服从了指令。
助人?还是助己?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的一条街上.一袋袋现钞从运钞车上滚下来,沿路撒下了200万美元。有些车主停下来帮着捡回了lO万美元。从没有返还的数额来看,更多的人停下来帮了自己一把。随后当在旧金山和多伦多发生了类似的意外时,结局是类似的:大多数钱进了路人的腰包(】30wen,1988)。在其他的事件中同样发现人们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在1969年蒙特利尔的警察罢工期间;在1992年洛杉矶警察袖手旁观的骚乱中;在2003年的巴格达,在那段介于萨达姆·侯赛因统治的终结与进驻、部署新军警之间的无警状态中。每一次,数以千计的“强盗们”都会进驻大大小小的建筑物.高高兴兴地把钱财物品洗劫一空。
究竟什么情境会让人们变得乐于助人或贪婪?是否某些文化背景——或许是小城镇和小村落——能更好地培养人类乐于助人的品质?
看烦了星星,米勒教授开始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资料来源:Reprinted埘th permission by Jason kve at WW'W.ja.sonlove.corn.
这些问题被一条共同的细线串连起来:它们都是关于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影响彼此的。而这同样也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便是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
社会心理学仍旧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不断提醒人们这一点,部分也是为自己对这门学科的一些问题还无法给予完整的回答寻找托词。但它的确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不过是在80年前才被公之于众(1924)。直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心理学才有了现在的雏形。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心理学家在研究说服与士兵士气之间关系方面的卓越贡献.社会心理学才开始成为像现在这样一门生机勃勃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课题是什么——它包罗万象的箩筐里究竟都装了些什么?这一学科的诸多领域.数以万计的研究结果,数以千计的研究者得到的结论.数以百计的理论家提出的真知灼见都可以被浓缩为几个核心观点。生物学为我们提供了诸如自然选择和进化论这样的原则.社会学给我们构筑了诸如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这样的概念。音乐则赋予我们诸如节奏、旋律以及和声这样的理念。
在“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是什么”的列表上究竟有些什么?当你早已经遗忘了绝大部分的细节内容时,什么主题.或是什么样的基本原则还值得你去记忆?我这张短短的“我们永远不该遗忘的重要观点”列表上包括下面这些内容,而我们会在以后章节中对它们逐一解读(图l一2)。
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我们人类总是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想要解释行为,对其归因,以使其变得次序井然.具有可预见性,使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你我对于类似的情境却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想法不同。我们对朋友的责难做何反应,取决于我们对其所做的解释,取决于我们是把它归咎于朋友的敌意行为,还是归结于他糟糕的心情。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我们解释着他人的行为,通常足够快也足够准确。以适应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当他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而且与众不同时,我们会把其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例如。如果你发现一个人说话总是对人冷嘲热讽.你可能就会推断此人秉性不良,然后便设法尽量避免与他的接触。
我们对自己的信念也同样重要。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前途抱有乐观的态度?我们是否认为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我们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还是矮人一头?我们如何构建这个世界、如何构建我们自己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
我们的直觉影响我们的恐惧心理(飞行是否危险?)、印象(我能否信任他?)以及人际关系(她是否喜欢我?)。
直觉会影响危机时刻中的总统。牌桌上的赌徒。裁定罪行的陪审团和评估应聘者的人事主管。这样的直觉随处可见。
事实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无意识心灵——一个由直觉在幕后操纵着的心灵——这是一个弗洛伊德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的心灵。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10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前。思维不是在舞台上进行的,而是在台下进行的,在我们目光所不及的地方。
正像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有关“自动加工过程”. “内隐记忆”,“启发式思维”,“即时特征推论”的研究.即时情绪和非言语交流都体现了我们的直觉能力。思维、记忆和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行的:一个是有意识和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和自动的。今天的学者把它称为“双重加工”。我们的所知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
所以,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思维在幕后工作.但其结果却时不时显示在屏幕上。但直觉有时也是危险的。举例来说:在现实生活中驾驶汽车时,我们判断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取决于进入我们脑海中例子的可利用程度.这一过程大多数时候是自动完成的。特别是在“9·11”之后.我们总能很轻易想起飞机失事的镜头。
如此一来.许多人对于飞行的恐惧远远超过了驾驶汽车的恐惧.而且许多人会为避免飞行的危险而长距离地驾车。
事实上.相比驾车出行而言,飞行的安全程度是前者的3倍(每公里)。
我们对自己的直觉甚至也时常出错。在直觉上我们太过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我们会错误地解读自己的心理;在实验中,我们拒绝承认受到某些事物的影响,但实际上它们确实影响了我们。我们错误地预测自己的感觉——如果我们现在失业了或失恋了.一年之后我们的感觉会有多么糟糕:如果我们现在赢得了国家彩票,一年之后我们的感觉会有多么良好。我们还常常错估自己的未来——在买衣服时,年近中年的人仍然会买紧身装(“我估计会瘦几磅”):很少有人会更现实地说: “我最好还是买些宽松点的。因为我这个年龄的人体重倾向往上走。”
因此,我们的社会直觉不仅因其难以言喻的影响力,也因其棘手的危险性而值得引起我们注意。我们的生活既可能得益于隐秘的直觉思维,也可能会为其可预计的错误所困扰。社会心理学家在了解直觉思维益处的同时,也不忘警告我们它可能会带来的危害.旨在完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多数情境中,“快捷省力”的速食型判断方式足以适应我们的需要。但在另一些情境中,当准确性变得很重要时——正如当我们需要适时地表现出恐惧.合理使用我们的资源时——我们最好用批判性的思维来抑制直觉冲动。
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正如亚里士多德很早就观察到的那样,我们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所说所想均学自他人。我们渴望彼此之间建市关联,渴望归属感,渴望获得他人良好的评价。马蒂亚斯·梅尔和詹姆斯·彭尼贝克(Mehl&Pennebaker·,2003)学与神学。你究竟想探讨哪个层面的内容决定了你采用的视角观点。拿“爱”来说,生理学家可能会描述与热恋有关的大脑化学物质:而社会心理学家可能会探讨不同的个性与条件——出众的外表.伴侣的相似性,或是仅仅多次重复出现在一个人面前——是如何增强我们所谓的“爱恋”;而诗人则可能去赞美偶尔伴随爱而来的美妙体验。
我们并不需要假设,因为在以上不同层面的解释中必定隐含某一个真理。就拿刚才“爱”这个例子而言,生理学取向与情感取向只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视角而已。同样地,对于人类所共有的乱伦禁忌的进化论解释(即乱伦会导致后代繁衍的基因遗传出现问题)并不能替代社会学的解释(即把乱伦禁忌看成是维持家庭完整性的手段)或神学的解释(即把关注点放在道德伦理之上)。各种不同层面的解释可以互为补充(见图1—3)。
假如所有的事实只是真理的一部分,那么不同层面的解释应该可以拼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图景。史蒂文·平克(I,inkel-,2002)对此的诠释是: “地理学家可能会如此解释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与美洲海岸线的嵌合.因为这些大陆曾经是相互毗邻的。但由于其各自属于不同的板块.所以导致最后漂移开来。板块移动的问题可以交给地质学家。
后者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岩浆的上涌推动了板块的移动。至综合层面的解释
基础层面的解释
图1—3部分学科的层级关系
学科领域从研究自然构建的基础学科到研究复杂体系的综合学科。对人类机能某一个层面的正确解释并不一定与其他层面的解释相冲突。
于为什么岩浆会变得如此灼热,则需要求助于物理学家来解释地心与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 (p.70)一旦认识到不同层面之间解释的互补性.我们似乎可以从应该科学地还是主观地看待人性这类无益的争论中解脱出来。因为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屈从了人类的软弱而已。”
———Sir Halford—John Mackinder‘.1 887意识到不同解释层面之间的互补性,让我们得以从应该更科学还是更主观地看待人性这一无谓的争论中解脱出来:这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社会学家安德鲁·格里利(IGreeley,1976)解释道: “不管怎样.心理学无法解释人类存在的目的,也无法解释人类生活的意义.以及人类的最终命运。”社会心理学只是我们看待自我.了解自我的重要视角,但却不是惟一。
小 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科学。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世界,我们的社会直觉如何指引我们.而有时候又是如何误导我们的,以及我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他人、我们自己的态度和生物性的影响。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母体。相比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试图在研究内容上更侧重于个体,在研究方法上更侧重于实验。相比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得较少些.而更多关注人类如何看待影响彼此。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的科学。它揭示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就人类本性这个主题而言.还可以用其他的视角来看待此问题。每一个视角都对应各自的一系列问题与相应的解答。这些不同视角是互补的.而非冲突的.
社会心理学与人类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家自身的价值观对他们工作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与其说社大学与达特茅斯大学之间的一场橄榄球赛可谓是观点影响人们解释事物的经典例证(Hastori’&Cantril,1954;LDy &Cantril,1981)。这场比赛如预期的一样演变成一场仇恨之战,事实上.它成为两校历史上最激烈也是最不光彩的比赛。普林斯顿的一位全美最佳选手被一群对手摔倒在地,再被层层压住,最后被迫出场,还弄伤了鼻子。接着便是一场拳脚大战.双方都有严重的“伤亡”。整场比赛简直与常青藤联盟的上层绅士形象相差千里。
比赛结束不久后.分别来自两个学校的两位心理学家在各自的校园里为学生重放了比赛录像。并把它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的一部分。要求学生以科学观察者的身份.注意每一次摩擦,并确定哪一方对此负有责任。但是学生们却无法将对各自学校的忠诚弃之不顾。普林斯顿的学生相比达特茅斯的学生更容易认定普林斯顿的选手为受害者。例如,普林斯顿的学生所认定的达特茅斯的犯规次数是对方所认定的两倍。有箴言日: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
由于在某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通常持有共同的观点,或来自相同的文化(cuhure)群体之中,他们的研究假设一般不会受到挑战。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些东西——那些被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共同信念(Augoustinos&Innes,1990;图1—4你看到了什么
Moscovici,1988)——通常是最重要,而且是无需加以检验的信念。然而,有些时候,圈外的人会引发我们去关注这些假设。在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者将某些社会心理学家未加验证的假设暴露在大家面前。女权主义者的批评引发了人们对一些隐含偏见的关注,例如科学家的政治保守主义常使他们更乐于接受对社会行为中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Unger,1985)。
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
价值观还会影响概念。试想一下我们如何定义美好的生活。心理学家提到某个个体时,往往把他们归为成熟或不成熟,适应良好或适应不良,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
在使用以上的形容词时,看上去我们像是在陈述某种事实,其实我们所做的却是价值判断。例如,人格心理学家马斯洛因对那些“自我实现”人群的精准描述而享有盛名。自我实现的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安全与归属感需要、自尊需要之后,进一步上升至寻求人类潜能的实现。
很少有读者注意到,马斯洛同时也受到他本人价值观的影响而选择加入了他所描述的那一类自我实现的群体。最终对自我实现人格的描述,即自发、自主、充满神秘感以及其他的特征,其实反映了马斯洛的个人价值观。如果他选择以其他的著名人物为出发点.例如拿破仑、亚历山大或洛克菲勒。这样一来,他对自我实现人格的描述可能就与现在的大相径庭了(Smith,1978)。
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意见同样也反映了咨询者的个人价值观。当健康心理学专业人士建议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时.当育儿专家指导我们如何养育子女时,当心理学家鼓励我们不要考虑别人的想法而应该自由地生活时,其实他们所表达的是他们自己的个人价值观。 (在西方社会,这些价值观通常是个人取向的,即鼓励那些令“我”最感适宜的行为。非两方文化通常鼓励那些令“我们”最感适宜的行为。)在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对所谓的专业人士不免言听计从。但科学并不是回答何为终极道德义务,不是回答生活的目的与方向何在,不是回答什么是生活的意义。事实上它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隐含的价值观甚至会渗入到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概念中。假设你完成了一项人格测验,某个心理学家在给你的答案评分之后宣布: “你在自尊项上得分很高。在焦虑项上得分很低。你的自我力量格外强。”“哈”。你想, “我对此表示怀疑.但听起来还不错。”现在。另一个心理学家让你完成类似的测验,出于某种原因,这个测验问了些同样的问题。之后,你被告知,你似乎有些自我防御,因为你在自我压抑项上得分很高。你不免会想, “这怎么可能呢?另一个心理学家给我的评价着实不低啊!”可能这些评价标签描述的都是同一类的行为反应(倾向于自我评价很高且不承认存在问题)。我们该把这类行为称之为高自尊还是自我防御呢?这些标签无疑反映了心理学家的价隐含的(以及不那么隐含的)价值会渗透到心理学提供的种种建议之中。这一点在那些指导人们如何生活、如何爱的畅销心理学书籍中随处可见。
值判断。
社会心理学的语言中常隐含有这种价值判断,但它并不能作为贬抑社会心理学的理由。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些时候我们谩骂咆哮,有些时候则温言软语。我们给那些参加游击战的人贴上“恐怖主义者”
还是“自由战士”的标签。取决于我们对其行为原因的看法。我们称公共补贴为“福利”还是“救济”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政治立场。当“他们”赞美他们的国家与人民时.可以称其为民族主义;而当“我们”这样做时,则称之为爱国主义。一个卷人婚外情的人是在追求“婚姻解放”还是犯了“通奸”,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我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为“洗脑”,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为“性变态”。诸如对“雄心勃勃”的男人与“盛气凌人”的女人, “小心谨慎”的男孩子与“怯生生”的女孩子的种种评价都别有“深意”。
再次强调一下:价值观隐含于我们对心理健康与自尊的文化定义中,隐含于我们对有关生活的心理学建议中.隐含于我们的心理学标签之中。在整本书里,我还会让你看到有关隐含价值的其他例子。认为隐含的价值一定是毒草,这并非是我们的立场。我们的立场是:对于科学解释而言,即使是停留在描述现象的层面上。那也是一种人类活动。那么,已有的信念与价值观会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的思想行为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了。
“是”与“应该”间无通途
对于那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错误便是从对“这是什么”的描述偏转到“这应该是什么”。哲学家们把这种错误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谬论(nat.uralistic-fallacy)。哲学家休谟于200年前所指出的.在“是”与“应该”之间,在科学描述与道德处方之间的鸿沟,直到今天也丝毫没有缩小。对于人类任何一种行为的考察,例如性行为,都无法在逻辑上指出何谓“正确”的行为。如果大多数人没有表现出某种行为,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错误的行为。即使大多数人表现出某种行为,那也并不意味它就是正确的。一旦我们从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偏转到了对“应该如是”的说明陈述时,我们便把自己的价值观纳入了其中。
社会心理学家的个人价值观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他们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不例外。我们的价值观与假设令我们这个世界亮丽多彩。为了探讨我们的价值观与社会表征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原本以为就该如此的一切,这就需要接触不同的文化。如果你不假思索地认为.小 结
就像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一样,社会心理学的发现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显而易见。然而。实验研究所揭示的结果只是在事实知晓之后才变得“明显”起来。这种事后聪明式偏见常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做出过高评价。
研究方法: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可以对他们的观察活动加以组织,这其中包括可验证的假设以及可用于实践的预测原则。社会心理学家也使用相关研究对行为加以预测,这些研究通常在自然场景中进行。他们还试图通过实验解释行为背后的原因,在这类实验中,他们可控制条件对一个或多个因素进行操纵。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有将近6亿业余从业者。对人进行观察是大家普遍的爱好——公园里.街道上,学校中。我们在观察别人的同时,就形成了关于人类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与联系的种种想法。专业社会心理学家也做着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会更系统(通过形成理论),也更费力些(通常通过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创构微缩的社会情境以探求因果关系)。他们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在最近的一次统计中,涉及到了包括了八百万人在内的25 000个研究(Richard&Others,2003)。
“再没有别的力量更能拓宽我们的眼界.即一种对生活进行系统真切的观察研究的能力”。
——罗马皇帝马库斯·奥里利厄斯(Marcus Aurelius)。
《沉思录)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社会心理学家在思考人类的存在上着实煞费苦心.而再也没有比思考这个更让人“神魂颠倒”了。如果真像苏格拉底所忠告的那样: “不加反省的生活根本不值得过”.那么仅仅“了解你自己”便似乎就已经是个十分有价值的目标。
当我们与人性角力以期发现它背后的隐秘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发现形成理论。理论(theory)是一套原则的整合,它们可以对所观察到的事件进行解释与预测。理论是科学性的速记。
在日常交谈中. “理论”常常指“离事实还有些距离”——是从猜测到理论再到事实的信心阶梯上中间的那一格。但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事实和理论完全是两回事。事实是一种达成了共识的陈述,这种陈述有关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理论则是对事实进行总结与解释的观点。
正如朱尔斯·亨利·鲍因克(Jules Henri Poincare)所言:“科学由事实构建,就如房屋由砖头搭建”, “但一堆事实并非就是科学,就如一堆砖头并非一幢房屋一样。”
理论不仅可以进行总结,同时它还隐含可验证的预测,这些预测被称为假设(Iaypotheses)。假设有几种不同的功能。首先.我们可以以证伪的方式来验证某理论。某个理论可以按照它自己阐述的规律做出相应的预测。其次,预测可以为研究指出方向。如果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研究者在研究时都更有方向性的话,那么该领域也将会更迅速地成熟起来。理论预测可以探测新的研究领域.这样,研究者可以将目光投向他们从未想像过的领域。第三,对于一个出色的理论来说,其预测性也使得它颇有应用价值。举例来说,一个完整的攻击理论可以预测出何时对于人类而言,最令人着迷的主题莫过于人类自己。
资料来源:Copyright@’Fhe New Yorker·Collection,1987.war.ren Miller‘,from cartoonbank.tom.All Rights Resenred.会发生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又该如何控制。就像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勒温(Kurt L。ewin)所断言的那样: “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出色的理论更实用。”
请想像一下这一切是如何运作的。比如,我们观察到.当处在人群中时.人们有时候会变得十分暴躁。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建立起这样的理论:他人在场使个体体会到了一种匿名感,从而降低了自我控制。让我们将信将疑地考虑一下这个理论。或许我们可以构想一个实验室实验,模拟电椅实施酷刑的场面来验证该理论。如果我们让一群人对一个无助的“受害者”实施惩罚性电击.但并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实施了电击,结果会是什么样子?这些人是否会如我们的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当一群人一起实施电击时。相比只让自己一个人实施电击而言.每个人是否会对“受害者”实施更强的电击?
我们也可以操纵匿名性这个变量。如果人们藏在面具后面,他们是否会对“受害者”实施更强的电击?如果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的理论。它同时也提示了我们该理论可能具有的应用价值。如果警察佩戴醒目的警牌,开着写有可辨认身份的巨大数字的警车,那么警察暴力行为或许就会减少。而事实上,上述一切现在在许多城市已经实施。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哪一个理论更好呢?一个好的理论: (1)能对大范围内的观察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2)对我们如何(a)证明或修改理论, (b)进行新的探索,以及(c)指出可能的应用方向这些方面做出清晰的预测。当我们将某个理论扔进废纸篓时,并非因为经证明它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它们就像是旧汽车一样,需要被更新,用更好的型号来替代。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有关大多数你要学到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你会在以后章节的阅读中逐渐消化。不过.让我们先到幕后简单纵览一下社会心理学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幕后的匆匆一瞥可能刚好让你能够欣赏眼前的研究发现。让你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社会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
社会心理学研究随场所的不同而不同。研究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在控制条件下),也可以在现场(1ield)进行(日常生活场景中)。并且,它也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或是实验研究(experimental)(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对报纸杂志上所发表的心理学研究论文有着最佳判断力的读者,那么弄清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让我们先通过一些真实的例子来考查一下相关研究的优势(通常在自然场景中包含有十分重要的变量),以及它的劣势(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十分模糊)。就像我们将在第14章中所看到的那样。现在的心理学家正在把个人和社会因素与人类健康联系在一起。他们当中包括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道格拉斯·卡罗尔(Douglas Carroll)以及他的同事,乔治·戴维·史密斯(George Davey Smith)及保罗·贝内特(Bennett,1994)等人。在对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闯入”了格拉斯哥的古老墓园。他们记下了墓碑上843个人的寿命。把寿命作为衡量健康的一个标准。他们还测量了墓碑的高度,推论认为墓碑高度可以反映出墓地的造价.而造价则可以反映出富足程度,由此把墓碑高度作为衡量地位高低的一个标准。如图l一5所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墓碑越高,寿命越长。
卡罗尔及其同事用数据说明了地位与寿命之间的关系,而在该问题上其他研究者使用这个年代的数据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人口密度最低且失业率最低的苏格兰地区人的平均寿命也最长。在美国,寿命与收入有关(更穷、更底层的人们更有可能早逝)。在现代英国,寿命与职业地位有关。有一项对17 350个英国公务员进行的10年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与高级的行政官员相比。那些专业行政人员的死亡率是前者的1.6倍。文书和劳工的死亡率则分别是行政官员的2.2倍和2.7倍(Adler&others,1993,1994)。跨越不同的时空,地位与健康的相关关系死亡年龄
低
中 高
墓碑高度
图1—5墓碑高度与长寿间的关系
在那些纪念逝者的墓地中,墓碑越高, “主人”活得越长。
似乎是可信的。
“相关”对“因果”
地位与寿命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学科业余爱好者与专业社会心理学家可能都会犯的、也是最无法抗拒的思维错误:当两类因素如地位与健康放在一起时.很可能会得出一个因素影响另一个因素的结论!我们可以假设.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护某人不受疾病的威胁。或者.反过来也会成立吗?或许是健康促进了活力与成功。或许那些活得更长的人积累了更多的财富(使得他们能够拥有造价更高的墓碑)。相关研究可以让我们去预测.但它并不能推论改变一个变量(例如社会地位)将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改变(比如说健康水平)。
在大众心理学颇为混乱的思维背后便是相关与因果的混淆。再来看看另一个真实的相关——自尊与学业成绩。
那些高自尊的孩子往往有着较好的学习成绩(就像任何一个相关一样.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陈述:学业成绩更高的人具有更高的自尊)。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假定(图1—6)?
『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对重金属音乐的喜好程度与他们对婚前性行为、淫秽制品、恶魔崇拜以及毒品、酒精滥用的支持态度之间存在中度的正相关(I.ande98,1988)。对于这种相关。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解释?]有些人认为“健康的自我概念”有利于个体成就的获得。那么.提升孩子的自我形象便也可能会提高其学习成绩。正是相信了这一点,美国的30个州颁布了170多条增强个体自尊的条例。
但是还有一些人.其中包括心理学家威廉·戴蒙(Da.moll.1995)、罗宾·道斯(I)awes,1994)、马克·利里(L.eal-y.1998)、马丁·塞利格曼(Seligman,1994),以及罗伊·鲍迈斯特(Baumeister·。2003)对自信是否真的是一块保护孩子不受学习成绩不良(或是毒品滥用及少年犯罪)影响的盾牌表示怀疑。或许,事实是反过来的:可能是问题与失败导致了低自尊。也可能是自尊通常可以反映出我们的真实状况。或许自尊来源于拼搏之后的成就感。
干得好你可能会自我感觉良好:干得不好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个傻瓜。一项对635名挪威学生的研究发现,在拼写图表上个人名下的一列金色旱犀。以及令人敬仰的老师不断地给予褒奖可以提高一个孩子的自尊心(Skaalvik&.Hagtvet.1990)。还有一种可能是。自尊与成就之所以相关是因为两者都与潜在的智力与社会家庭地位等因素有关。
有两个研究支持这一可能性:其中一个研究样本是l 600名美国男性青年,另一个研究样本为’745个明尼苏达青少年(Bachman&07Malley,1977;Maruyama&others。1981)。当研究者运用统计方法去除智力与家庭地位的影响效应后,自尊与成就之问的相关也化为乌有了。
高级相关分析可以揭示因果关系。时间序列相关可以揭示事件发生的顺序(举例来说,可以指出成就水平的变化是否更多地发生在自尊水平变化之前.还是发生在自尊水平变化后)。研究者还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剔除“混淆”
X
社会地位
自尊
x_Y
(1)
相关
可能的解释
x-Y
(2)
Y
健康
学业成绩
X Y
图1—6相关与因果关系
当两个变量相关时,以下三种假设的任意组合都是可能的变量的影响。因而,在控制了智力以及家庭地位的影响后.自尊与成就之间的相关随之消失。 (在有类似智力与家庭地位的人群中,自尊与成就之间的相关微乎其微。)考虑到吸烟这一现象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要少得多.苏格兰研究小组怀疑,当他们剔除了上述的影响之后,地位与寿命的相关是否还能存在。在控制了这个变量之后.如果两者的相关仍然存在,这说明其他的一些因素,例如更高的压力,更低的自我控制感必然也会提高贫困阶层的死亡率。
所以可以这么认为,相关研究的巨大优势在于,它通常发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在那些情境中我们可以考察诸如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这些难以在实验室中操纵的变量。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劣势在于研究结果的模糊性。这一点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你在耳提面命了25次也没能听进去之后,还是要尝试第26次:两个变量之间共同变化可以使我们运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进行预测。但是相关却并不能清楚解释因果关系。
调查研究
我们该如何测量类似地位与健康这样的变量?一种方法是调查有代表性的一个样本。调查研究者获得具有代表性样本的方法是随机取样(random sample)——在研究总体中,每个人被抽到的概率是相同的。通过这个方法取得的任何一个亚群体——金发的人、慢跑的人或自由党人.他们在调查中所具有的代表性将与他们在整个总体中的代表性相一致。
无论我们调查一个城市的人,还是整个国家的人.1 200个随机取样的个体都能使我们得以描述整个总体.而同时,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该调查的误差不超过3%,这实在太奇妙了!想像一个装满豆子的巨大广口瓶.其中50%豆子是红色的。.50%是白色的。随机选取其中的1 200个,无论瓶子里装了10 000个还是lO亿个.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捡出的l 200个豆子中.其中47%到53%的豆子是红色的。如果你把红色豆子想像成是一个总统候选人的支持者,白色豆子是另一个候选人的支持者.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自1950年以来,在总统大选之前所进行的盖洛普调查对选举结果的预测只差了2%。就像几滴血就能代表整个身体的信息一样,随机取样的样本也可以代表一个总体。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并不能预测选举的结果,它只是描述公众在接受调查那一刻所持的意见。-公众意见是可以变化的。在评估调查的时候,我们必须将以下四个可能会造成偏差的潜在影响因素牢记在心: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问题的顺序,答案的选项和问题的措辞。
不具有代表性的榉本在一个调查中.样本数量并不是调查所要注意的惟一因素。样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所研究的总体同样也很重要。1984年,专栏作家安.兰德斯(Ann L,anders)接受了一个来信读者的挑战,就女性是否认为情感比性更重要做过一项调查。她的问题是: “你是否满足于被拥在怀里,接受对方的柔情蜜意而将‘那事’抛之脑后?”在十万多女性的回答中。’72%给予了肯定回答。随后便是世界性的公众舆论哗然。在回应批评之词时.兰德斯(1995。P.45)承认: “这个抽样也许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美国女性,但它的确提供了诚实而有价值的见解.而这些见解也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我的专栏读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总人数大约有近七千万。”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会怀疑,这七千万就能代表所有的人吗?在‘700个读者中,回答问题的那一个难道就能代表其余没有回答的699个人的意见?
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在下面的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36年,当时有一家名为《文学文摘》的周刊杂志向一千万美国读者邮寄了总统选举调查的明信片。在两百多万读者的回复中.阿尔夫·兰登(All‘Landon)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富兰克林·罗斯福。而几天之后正式选票统计的结果是,兰登只获得了两个州的选票。因为该杂志只向从电话簿和汽车登记处那儿得到姓名地址的人邮寄了明信片.这样一来就将那些无力负担电话与汽车的人群排除在外((.'leghom,1950)。
f司题的顺序假设我们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我们也必须警惕其他的误差来源,比如说我们问问题的次序。当问及“日本政府是否应该对美国工业品在日本的销售数量设定限额”时,大多数的美国人给予了否定的同答(Schuman &【,udwig,1983)。然而,同时在与前一样本相当的样本中,有三分之二的美国人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因为他们先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即“美国政府是否应该对日本工业品在美国的销售数量设定限额?”大多数人都认为美国有权利设定进口限额。为了保持一致.他们也只好回答日本应当有同样的权利。
答案选项的编制让我们再来设想一下答案选项编制的惊人效应。当普拉特及其同事(Plight&others,1987)询问一些英国人,他们希望英国能源中有多大比例来自于核能时,这些人的平均喜好程度是4l%。当他们询问另一些英国人希望有多大比例的能源来自(1)核能(2)煤以及(3)其他能源,他1ff]I答对于核能的偏好程度是2l%。
类似的效应也发生在舒曼和斯科特(Schuman&Scott.1987)的研究中。他们询问一些美国人: “你认为现今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能源短缺,公共教育质量.堕胎合法化或污染问题.或者你也可以自己填写你认为的最重要问题。”在给予上述选择答案的人群中,32%的人认为公共教育质量是最大的问题。而在那些仅仅问及“你认为现今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的人群中.仅有l%的人提到了教育问题。所以请记住这一点:问题的形式可能会影响问题的答案。
问题的措辞问题的精确措辞也会对答案造成影响。一项调查发现.仅有23%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在“救济穷人”上花销过大。而53%的人认为政府在“福利问题”上花销过大(《时代周刊》,1994)。类似地,大多数人同意削减“国外援助”资金而增加“帮助他国饥饿民众”的开支(Simon,1996)。甚至问问题语调上的细微改变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Krosnick&Schuman,1985;Schuman&Kalton,1955)。 ·
“禁止”可能与“不允许”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然而在1940年,54%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禁止”发表攻击民主的言论,’75%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不允许”
发表这样的言论。在2003年末.一项全国调查发现。
55%∞美国人赞成这样的宪法修正案“只允许婚姻发生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而在一项同步调查中,只有40%的人这是密歇根社会研究所的igl--杏
研究中心,中心设有60个带
有监控设备的独立研究室。工
作人员和来访者都必须签署一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79
by Garry Trudeau
调查研究者必须提防那些微妙的以及不那么微妙的偏差。
资料来源:DOONESBURY⑥G.B.7rrudeau.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Universal Press Syndicate.All rights reserved 同意“禁止同性恋婚姻的修正案” (Moore,2004)。调查中问题的设置是十分精巧的环节。即使当人们说他们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非常肯定时,要注意问题的形式与措辞可能也会影响他们的回答。
顺序、选项以及措辞的效力使政客们利用调查结果来显示公众对他们观点的支持。咨询师、顾问以及内科医生通过“构建”选择方式来给我们的决定施加影响。这就难怪在1994年肉制品联盟议员否定了一项美国新食品商标法,以牛肉馅料为例。这项法案要求标注“含有30%脂肪”,而不是“’70%瘦肉,30%脂肪”。
有箴言日:措辞差之毫厘,实去之千里也。下面是一个有关苏丹的故事,苏丹梦见自己掉光了所有的牙齿。第一个被叫来解梦的人说, “天啊!掉牙齿说明您将会目睹家庭成员的死亡。”于是,怒不可遏的苏丹下令给这个坏消息的使者50鞭子。
第二个解梦人听了这个梦以后。他为苏丹解释这是好运气的先兆: “你将比你的整个宗族还要长寿!”于是.安下心来的苏丹下令管家奖给这个好消息的使者50个金币。
途中,迷惑不解的管家向第二个解梦人请教: “你的解释和第一个没有什么区别呀?” “啊,没错,”那个睿智的解梦人回答道,“不过,请记住这一点: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你说话的内容,还在于你说话的方式。”[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僧侣询问自己是否可以在祈祷时抽烟.但却被一口回绝了。一个朋友给了他这样一条建议:试试另一种问法,能在抽烟时祈祷吗? (Crosser,1993)]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由于在自然相关的事物间辨别因果关系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这就促使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在切实可行而又不违背伦理道德标准的情况下,在实验室中模拟日常生活过程。这些模拟场景与航空学中的风力甬道有几分相似。一开始,航天动力学工程师们并非在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中对各种飞行物体进行观察。航空环境与飞行器两者本身的多变性让他们发现,要整理并使用这些数据来设计更好的飞行器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于是,他们便构建了一种可以掌握的虚拟现实。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控制风力条件.就特定风力条件对特定机翼结构的影响进行观察。
控制.变量的操纵
就像航天动力学的工程师一样,社会心理学家也进行实验研究,只不过是这些实验模拟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特征。通过一次改变一个或两个因素——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s),实验研究者探察这一个或两个变量的改变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正如风力甬道帮助航天动力学工程师发现航天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一样.实验使社会心理学家得以发现社会舆论、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使用风力甬道的最终目的在于了解并预测复杂航天器的飞行特征。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了解和预测人类的复杂行为,其目的在于理锵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情境与情境之间以及此时与彼时之间怎样发生变化。
回顾历史,社会心理学家在其大约四分之三的研究中D 第一编社会思维
使用了实验的方法(}Iigbee!&others,1982),而超过三·之二的研究地点是实验室(Adair&others,1985)。我先来看两个典型的实验室研究,它们在之后讨论偏见与力行为的章节中也会出现;这两个实验都可以作为实验究的例子。它们阐释了相关研究发现中可能存在的因果.系。
第一个研究是有关对肥胖人群的偏见问题。人们常常为那些肥胖者同时也是行动迟缓、懒散而马虎的人lyckman&others,1989)。这些态度是否会成为歧视的床呢?抱着了解事实的希望,斯蒂文·高特麦克;ortmaker&others.1993)对370名年龄在16~24岁之的肥胖人士进行了研究。当7年之后再对这个人群进行访时,他们发现.与另一个近5 000人的对照组女性人相比,这一人群结婚的可能性与高薪收入的可能性都要低。甚至在控制了智力测验分数、种族以及父母收入这变量之后,肥胖女性的年收入仍然比平均水平低7 000元。
在校正了其他某些变量之后.歧视看似能够解释肥胖较低社会地位相关背后的原因,但我们仍难以对此下定。 (你是否还能想到一些其他的可能因素?)这就引起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斯奈德和朱利·豪根(Snyder-&mgen,1994,1995)的注意。他们让76名明尼苏达大的男性学生分别与76名女性学生中的一位进行了一次话交谈。给每一名男性学生呈现一张照片.并告知这就与其交谈的对象。其中一半是肥胖女性(并非真正的交对象),另一半则是体重正常的女性。实验还要求.男性学生要对那位与自己交谈的女性形成某些自己的印象。
在随后的电话交谈中,在女性学生身边进行的现场分析发现.在被评价过的人群中,当交谈的女性对象被假定为肥胖时.男性学生与其谈话的热情与愉悦程度都更低。很显然.男性固有的想法影响了他们之后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令其所谓的“肥胖”交谈对象做出的某种行为“证实”
了他们的印象——这样的女性并不可爱。偏见与歧视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忆一下灰姑娘继母的态度,或许我们应该把这种效应称为“灰姑娘效应”。
在呈现第二个示例实验研究以揭示因果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想想电视舆论观点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那些观看许多暴力电视节目的儿童,比起很少看这类节目的儿童有更严重的攻击行为倾向。这表明儿童可能在模仿他们从荧幕上看到的场景。我希望你们现在已经辨别出.这是一个相关研究。图1—5提醒我们,有两种其他的因果关系解释并不支持电视节目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社会心理学家于是便把电视节目搬进了实验室.在那里可以控制儿童观看暴力节目的数量。通过让儿童观看暴力节目或是非暴力节目,研究者可以观察暴力节目的数量对儿童行为产生的影响。Chris Boyzatzis及其同事(1995)给一群小学生(而非其他人群)放映了一段20个世纪90年代最流行、也是最暴力的儿童电视节目——“强力突击队”。在刚看完电视节目之后。这些儿童在平均每两分钟的间隔中所表现出的暴力行为是没有观看节目儿童的7倍多。我们称那些观察到的暴力行为叫做因变量(dependent 这是纽约市“停止暴力,救
救孩子“项目的公告牌。观看
电视或其他媒体的暴力节目是
否会导致个体对这种行为的模
仿,尤其是儿童的模仿行为?
实验研究显示的确如此。(见
彩插)
variable)。这样的实验表明,电视节目可以成为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研究的逻辑是十分简单明了的:通过建构并控制一个模拟的现实世界,我们可以先变化一个因素.再变化另一个因素,以期发现这些因素或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会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任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都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上我们仅仅考虑了其中一部分——控制。即我们在操纵一个或两个自变量的同时也应该尽量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而第二部分则是随机分配。
随机分配.重要的平衡仪
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相关研究的层面上.我们并不想假定肥胖(由于歧视的作用)导致了较低的社会地位,或观看暴力场景导致了攻击行为的发生(更多例子见表1—1)。一个调查研究者可能先去测量某些因素.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剔除一些可能的相关因素,再回过头来看最初的相关是否仍然存在。但是。没有人能控制所有可以区分是否是肥胖人群,是否是暴力场景观看者的因素。或许,那些暴力场景观看者在教育水平、文化、智力水平,甚至在数十个研究者没有考虑到的因素上都会存在差异。
而随机分配(random assignment)似乎在须臾之间便消除了这些额外因素的干扰。通过随机分配,每个人观看暴力场景的机会是相等的。这样一来,这两组人群应该在其他任何可能的变量上——家庭地位、智力水平、教育程度以及初始暴力状态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平均水平。举例来说,那些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在两个组中出现的机会应该是相等的。由于随机分配创建了两个同质组。之后在两组问出现的暴力行为的差异就可以归结到惟一区分两组的表1—1 区分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27
那个因素上——即实验者是否观看了暴力场景(图1—7)。
也正是由于将明尼苏达学生随机分配到两个电话实验组,那些女性的行为才可能受男性对于她们是否肥胖的认知信念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有关电视节目的实验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有些实验在伦理道德问题上备受关注。社会心理学家不会让一组儿童长期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他们只是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的社会经历,然后记录下这种改变的影响。有些时候,实验处理是无害的,甚至是相当愉悦的,参加这类实验的人们都表示同意。但有些时候,研究者却不得不承认他们正处于无害与冒险之间的灰色地带中。
当社会心理学家设计那些引发个体强烈的思想与感情的实验时,他们就常常冒险游历在道德灰色地带中。实验并不一定要符合阿伦森等人(Aronson&others,1985)所称的现世实在论(mundane realism)。即,实验行为(举例来说,将实施电击作为研究暴力行为实验的一部分)并非要与真实生活中的行为一模一样。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这种标准的确很生活化。但并不那么重要。但是实验研究应该符合实验现实主义(experimental realism)即.它应该包括参与实验的人群,并真的让他们投入其中。研究者并不希望实验者们有意识地去表演,或是应付了事:实验需要真实心理过程的参与。举例来说。迫使实验者选择给予他人重度还是中度电击的确是衡量暴力行为的一个现实标准。它确实引发了真实的暴力行为。
为了符合实验现实主义,有时候就要求研究者编个可信的故事暂时“蒙骗”一下实验者。如果事实上在隔壁房间的人并没有受到电击,研究者也并不希望实验者知道这实验者是否可以被随机 自变量 因变量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
早熟的儿童是否更自信?
学生在网上学习是否比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学校成绩是否能预测职业成就?
观看暴力录相游戏是否会增加暴力行为?
人们在独处时认为喜剧更有趣。还是与他人在一起时认为喜剧更有趣?
高收入人群是否有更高的自尊?
否——相关研究
是——实验研究 网上教学还是课堂教学 学习水平否——相关研究
是——实验研究 是否玩暴力游戏 暴力水平请你回答
请你回答
22 第一编社会思维
实验条件
实验组
控制组
实验处理 测量
观看暴力电视 暴力行为
观看嚣暴力电视 暴力行为
一点,否则就会将建立起来的实验现实毁于一旦。基于这个考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尽管这个数字呈下降趋势)在其实验中为了研究的真实性而使用了欺骗(deception)的手段。
研究者们同样也会将他们的预期实验结果保密。以防实验者们出于想成为“好被试”的热诚.而表现出研究者希望他们表现的行为;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表现出与预期相反的行为。乌克兰的安纳托利·科兰登(Anatoly Ko.1adny)教授曾谈到,在1990年的苏联,只有15%的乌克兰人承认他们有宗教信仰,但在苏联解体后的1997年.70%的人承认他们有宗教信仰,而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Nielsen,1998)。研究者的措辞、语调、手势也可能以微妙的方式让实验者做出令人期望的反应。为了将这种需要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t!)——那些看似“引发”特定行为的线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研究者通常将他们的指导语标准化,或甚至使用计算机来呈现指导语。
在设计那些将会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的实验时.研究者常常像是在走钢丝。意识到你正在伤害某些人,或是被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来观察这是否会改变你的意见或行为,这都可能会引起暂时的不快。这类实验又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了出来:这一切值得吗?社会心理学家的欺骗比起真实生活.甚至电视真人秀节目来要短暂与温和得多。即便如此.那些从实验中获得的领悟是否就能成为研究者的欺骗,甚至有时候对人们所造成困扰的托辞呢?
大学道德委员会现在正在对社会心理学研究进行评估,以期能保证研究不违背道德原则。美国心理学协会(2002)、加拿大心理学会(2000)以及英国心理学协会(2000)颁布的道德原则严格要求研究者们做到如下几点:·尽可能告知实验者有关实验的情况.这些情况要足以图1—7随机分配
将实验者随机分配到接受实
验处理的实验条件下,或是
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条件
下。这就使研究者相信:之
后两组之间的差别在某种程
度上是由于实验处理所致。
符合实验者知会同意(informed consent)的标准。
·真诚。只有当必要,且实验目的的确非常重要时,才允许使用欺骗手段.而并非出于“那些会挫伤实验者积极性”的考虑来使用欺骗手段。
·保护实验者不受伤害.保护实验者不受严重不适的影响。
·对实验者的个人信息保密。
·向实验者做出事后解说(debrief。)。在实验之后告知实验者有关实验的一切情况,包括所使用的欺骗手段。
但如果反馈可能会给实验者带来痛苦或困扰。例如他们意识到自己曾表现得很愚蠢或是很残忍时.可视为该原则的惟一例外。
研究者必须足够见多识广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实验者离开时的心情至少与来之前同样的愉快。若实验者由于对心理学研究性质有所知晓而有所获益的话。那就更好了。当实验者得到尊重时.他们中很少有人会因自己被欺骗而耿耿于怀(Epley&Huff’,1998;Kimmel,1998)。事实上,就像那些为社会心理学辩护的人所讲,那些发下考试卷又将成绩反馈给学生的教授们.他们所引发的焦虑与痛苦比研究者在实验中的行为要严重得多。
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
就像研究儿童、电视节目与暴力行为的实验研究所揭示的那样,社会心理学将日常生活的经历与实验室的分析融合到了一起。在整本书中,我们也同样这么做,我们所用的绝大多数数据都来自于实验室研究.而绝大多数的例证则来自日常生活。社会心理学的确可以展现出实验室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互有助益的相互影响作用。来自生活的灵感常会激发实验室研究.而研究又加深了我们对自己的经历、体验的理解。 ’
这种相互影响作用在那个儿童电视的实验中已经有所体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为实验研究指出了方向。
那些电视节目与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们,那些有能力进行变革的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电视影响力的研究都得到了颇为一致的结论;在其他一些领域,诸如有关助人行为、领导风格、抑郁以及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实验室中发现的效应是现实生活的重现。克雷格-安德森及其同事((:raig Anderson&others,1999)写道: “总体上来说,心理学实验得到的是有关心理过程的真实反应,绝非皮毛或零碎。”
然而.在从实验室推论到现实生活时,我们仍需抱着谨慎的态度。尽管实验室研究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基本动态结构。但它仍然是一个简化了的、控制条件下的真实。它可以告诉我们当其他的一切条件都保持不变时,变量X 会产生怎样的效应;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除此之外,正如你将会看到的那样,许多被试都是大学生。尽管这可能会使你倍感亲切,但大学生群体远非是整个人类群体的一个随机样本。如果我们的被试是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还会得出同样的结果吗?这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把人类思维与行动的内容(例如态度),及其思维与行动的过程(例如,态度与行为如何互相影响)区别开来。在不同的文化下,思维与行动的内容比过程还要多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能持有不同的见解,但这些见解的构成却很相似。比如:·波多黎各的大学生所报告的孤独感比美国本土大学生所报告的更强烈。然而,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孤独感的成分却十分类似——羞怯,生活缺乏固定目标。
低自尊(Jones&Others,1985)。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23
·戴维·罗及其同事报告(Rowe&others,1994),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与青少年犯罪的情况上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只是流于表面而已”。在一个民族群体中,家庭结构、同伴压力以及父母教育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其学业成绩或犯罪情况;在其他民族群体中,这些因素也具有类似的预测能力。
我们的行为可能千差万别。但却受同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小 结
社会心理学家将他们的想法与发现构建成理论。好的理论将会在一长串事实中提炼出许多简短的预测原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预测原则对理论加以证实。或加以修改.以产生新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是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这两类。有时候相关研究会进行系统调查。以探寻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得知两个事物之间有自然关系这一信息颇有价值.但这一信息并不能指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会尽可能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探寻因果关系。通过构建一种可控的模拟现实,研究者可以先变化一个因素,再变化另一个,以期发现这两个因素究竟是单独起作用,还是共同起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我们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即被试既可能被分配到实验处理组的条件下.也可能被分配到实验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条件下。然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任何差异归因于自变量的变化(图1—8)。
本书由“ xiaolipan.com”整理, xiaolipan.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子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