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山居七年

主动非主动

主动非主动

以前有段时间我分不清行为艺术和“行为”的区别,来自民间的随便一条社会新闻,都比那些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更有力量。比如河南有个企业家,花钱给一个巨大的弥勒佛雕像按照自己的样子,做了个大背头。按说这个金光闪闪的大背头弥勒佛,放在任何美术馆,都是一件分量十足的杰作。但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创作者的主动性。

“行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创作者本人的主动性,是有表达意识的创作,而那个大背头佛像不是艺术,是因为创作者在制作时,作为一个匠人,只是单纯地按照老板的要求,从开始到完成,都没想过自己是在做一件反讽意味的雕塑,所以它不是艺术。

但如果我把那个大背头佛像买下来,放进美术馆,它便又成艺术了。因为我把它的反讽意味以及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注入了那件雕塑,那件雕塑才有了具体的表现力,成为我的作品。

因为这个观念,是艺术的。

就像我们村有个老太太,每年都有那么两个月,一整天一整天地搬着小板凳,在地里拔草。一两个月,任何时候路过,她都在那块地里趴着,就像长在一块绿布里的小黑点。基本两个月过后,那块地就会被她收拾得像筛过一样,一根草芽也没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块绿布上缓慢移动的小黑点,在纯粹和耐性上所表现出的张力,以及在图像上所产生的秩序,比很多作品都更有禅宗的意味。但即便如此,却没有人会把老太太当成艺术家,把她拔草的行为当作艺术,因为谁都知道,老太太拔草只是在劳作,不是在表达什么。而只有这个劳作的过程,被我记录下来,作为影像来呈现时,这个行为才变成艺术品。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