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试着想象一岁半的小侄女走在街上时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她不认识字,那看到的所有的广告牌、商店名、路标,应该都像我看梵文或者英语一样。但似乎也不一样,因为她看不懂的时候,可以无视那些字,专注图像的部分,而我下了飞机到达全是英文的地方时,却很紧张、恐慌,根本没心思专注于图。
早已习惯了以文字识别环境,面对突如其来的陌生感,就像被没收了枪的入侵者,踌躇不安。其实如果冷静下来,忘掉自己的习惯,像个不识字的孩童那样,以直觉和对图像的辨别来认识一个陌生世界,反而没那么难。你会发现,不管印度、英国还是阿拉伯国家,只是语言不通而已,比萨还是肉夹馍,没什么区别。所谓文化差异,不过就是不同审美体系掩饰着的同一种七情六欲。
陌生感是人的局限,所以“障”这个概念太厉害了。假设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小宇宙的话,那个包围着自己的,像玄幻电影里那种可视的、修仙护体的圆形透明罩子,就是每个人的自我,然后这个小宇宙里有他成长过程中所建立的三观和认知。那三观和认知所形成的小宇宙的边界,就是“障”。
大部分人在自我这个小宇宙里是不愿意出来的,那里坚固、安全、让人自信,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乐意把头探出去,像看陌生人那样理性客观地反观、审视自己。所以我一直都认为,“能够反观自身”,就是佛教里讲的慧根,跳出自己了,而改变,就是一次次涅槃,直到我们小宇宙的疆域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智者。所以不管是法执障碍还是我执障碍,悟“空”最重要。
熟视无睹、屡见不鲜,都是在说,已知对理性、直觉的破坏。
我曾有疑惑,身边朋友聊到那些还算知名的画家、书法家时,大多数人都能说出那些大家各有哪些局限。比如我就认识一个画家,画得挺好,字写得一般,常常因满屏的题跋破坏了画,但他非常得意自己的字,聊起来也自认为比画更高。其实随便懂点书法的人,都能看出他书法很一般。类似这种明显的不足,为什么他自己就看不到呢?
就像很多导演对自己刚拍好的电影很有信心,一旦上映,就差评如潮,每个影评人都能看出来,里面有一部分剧情很多余、拖沓,剪掉会好一些。但明显的败笔,导演却没剪,是导演没有观众或者影评人的能力高吗?
很明显不是的,因为每一个镜头都是导演拍的,所要表达的他太熟悉了,熟悉到会放大每一个镜头。所以,导演拍完电影,看了五十遍,最后发现每一段都有表达的必要性,他盯着局部,看到的也都是局部。但上映后大众是带着陌生感去看的,并不清楚他在哪个地方埋了什么伏笔,在哪个镜头的切换上下了多少功夫。大众看的是节奏、剧情,是这部电影的“整体性”,好坏判断就非常直接清晰。
所以影评人和观众常常一眼就能看出一部电影的缺陷,而导演却不能。就像自恋的人,太熟悉自己了,每天看,怎么看都好看。只有像永琴那种,一生没照过镜子,完全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的人,突然看到自己照片时那一瞬间的判断,才是最准确的。客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