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义务拿起来,笑着合上。跪在地上聆听先祖们的教诲,感觉加入到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跳舞。借用美国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句子表达感受,就是这样的:
“再见,谢谢小说家。”
人活着,总会有几本似乎永远都不可能阅读的书,这本就是这样。首先,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书;其次,感觉很难。当我真正翻开《山海经》的时候,却又发现内容亲切而有趣,这让我大吃一惊。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结构是“向东多远是什么地方,那里又有怎样的动物”。到这里为止,读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像看图鉴或旅行书。问题在后面。这种细致而认真的解释突然着落在荒唐的句子之上。“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瞬间,我停止读书,看向前方。
“嗯?”
后面还是继续这样的故事。“其名曰,食之无卧。”“名曰鸪
,食之不灂。”“其名曰
,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各种内容组成独立的段落,并列相接。见到肛门长在尾巴上的动物或爱笑的人就装睡的猴子,产出珍珠的鱼,这样的描写本身就很新奇,很有趣,而我最喜欢的是所有这些话说完的最后。我喜欢那种省略了夸张,突如其来的结局和落差。那一句话里已经融入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或者那一句话就已经是独立的叙事。当然,它也促使我对剩下的故事做出想象,让我产生把某段话作为线索,创作新故事的欲望。像浮在水面的花瓣能够衡量水深和温度,像微生物的运动,《山海经》能够刺激读者的想象力,也能赋予读者“故事冲动”。“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有九钟焉,是知霜鸣”,诸如此类的描写多么精彩。我明明不知道“有九个钟的村庄”是什么,却陷入已经了解“有九个钟的村庄”的错觉。那个地方的季节和风俗,居民的面孔和故事仿佛近在眼前。明明不知道,却又好像知道的古老预感,古人的无意识和梦境边缘轻轻溅湿的现代人的兴奋,人们称之为“灵感”。
《山海经》是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集。也有人说它是历史书、地理书,或者是讲述古代东亚风俗和宗教的书。当它以文学教科书的形式来到我面前的时候,它又是能让我最愉快阅读的书。它是一座深海,含有大量可供创作者食用的浮游生物。所以,我非常赞同序言中郭璞那《X档案》式的世界观——“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当然还有《易经》中“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二十一世纪,人们不再阅读《山海经》,而是阅读《哈利·波特》,或者去电影院看《星际迷航》,但我们依然喜欢这样的故事,而且创作这样的故事,这是因为现代人和古人的梦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我们无法克服看似不是,却又频繁碰撞的冲动和兴奋。
如果我们在88奥林匹克大道上看到乘坐长有鸟首和蝮蛇尾的乌龟的古代人,让我们举起手指,请求乘坐。坐在那么奇怪的动物上面,我们去往南山经,看东山经,也去海外北经或海内经看一看。偶然乘坐,我们也可以看到丰富而美丽的新天地。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