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情绪比喻成头痛脑热,我们会如何医治?
·是忍住假装没事?
·还是在手上划一刀,让注意力转移到手上的痛感?
·或者对头部进行冰冻让头脑降温?
·甚至干脆把头砍下来不要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处理方式很滑稽,但我们现在处理情绪的方式,和刚才说的头疼医头的方式是一样的。
我们把情绪当成了“问题本身”
我们会和对方说,请你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和自己说: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头痛,意味着你身体的其他部位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你去处理,比如某个部位发炎了,或者身体感染了某个病毒,等等,你得对症下药才有效。
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那更好的治疗方式是什么呢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想必你在中学课本里都学过。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的时候,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意思是你有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如果现在不及时医治,病情就会恶化。蔡桓公没有理他……
第二、第三次扁鹊见到蔡桓公,说他的病情已经到肌肉和肠胃了。蔡桓公还是没有理他……
最后一次,扁鹊说病已入骨髓,无药可医……
五天后,蔡桓公果然身体剧痛难忍,但是等身体感觉到痛了,已经来不及医治了……
所以,真正厉害的医生是治未病的,在症状还没出现之前,就把可能会产生症状的原因给消除了。
情绪来了再想要控制,已经来不及了,情绪已经失控了!
因此,消除负面情绪的方式,不是等情绪来了再去控制,而是根本不让负面情绪有可能出现!
那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对情绪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由内在的感受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1.表现状态
情绪是一种状态,不是问题本身。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消除状态。发烧了,要找到是身体哪里有炎症,是什么部位出了问题,而不是只在头上敷冰袋。
2.内在感受
内在感受是导致情绪状态的原因,那是什么导致了不同的内在感受呢?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你正参加一场培训,很认真地在听讲,突然老师冲下讲台,抢走了你的手机,然后对你大吼一声:“你爸妈小时候怎么教你的?!上课玩手机,你懂不懂尊重人啊!你是不是有病啊!”
然后当着众人的面,越骂越凶……
请问,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一定是怒火中烧吧,是不是会立刻站起来怼回去?甚至握紧了双拳,随时准备挥舞?
可是,如果你在上课之前,收到了这样一条消息:“今天给你们分享的这位老师,有点精神失常,今早出门的时候忘记吃药了,你要小心一点……”
再面对刚才的一幕,请问你心里又会是什么感受?
也许不是愤怒而是害怕了吧,不是想怼回去,而是想赶紧躲得远远的吧……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情,你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这里有两个原因:
1.因为你对外围世界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原来你觉得老师是个正常人,现在变成神经病了!正常人做出这种行为是不可理喻的,而神经病做出这种行为就是情理之中的……
2.你对眼前问题失去了掌控力。
老师原来是个正常人,你这样羞辱我,我是有办法处理这种情况的,我要么怼回去,要么把你打趴下;可如果面对的是一个神经病,那我真不敢保证搞得过他,谁知道他会干嘛,吓死人了,还是走为上计!
所以,负面情绪的真正来源是两个
1.信念不匹配
外围世界的情景,与你内在的信念系统BVR[1]冲突,你觉得应该如此,而事实上大相径庭。
比如,你觉得作为老师,应该彬彬有礼,应该为人师表的,而他做出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你信念系统的预期的,你的情绪就自然会冒出来。
就像我们情绪上来了,开口第一句话通常是:“你怎么可以这样!?”
这就是对方的行为,和你心里对他的行为预期不一致。
2.能力不足够
你的能力能否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能解决,你会展现出“自信”的情绪;如果解决不了,你可能就会展现出“害怕”或者“恐惧”的情绪了。
比如,你打开家门,一只蚊子飞进你家,你双手一拍,吧唧,蚊子死了,你的情绪没有任何的波动;
如果进来一只老鼠,你女朋友在屋里就会大声尖叫,以示害怕,因为你女朋友搞不定它啊!而你拿起拖鞋,追着老鼠一顿狂揍,将它赶出了家门。这时候,你展现出来的情绪叫“勇气”;
而如果一开门,冲进来的是一头老虎,那么大声尖叫、四处逃窜的估计就变成你了……
所以,情绪并不是什么外在事件导致的!情绪也从来不是问题!
你的信念系统(BVR)无法理解眼前这个世界了,才是问题!你的能力无法处理眼前的这件事了,才是原因!
OK,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解开“负面情绪”这道封印呢?
[1] 什么是信念,什么是BVR?请复习第6章“你是第几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