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亲密关系

与时倶变的奖赏和代价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亲密关系中伴侣的探讨,好像把他们都看成贪婪的享乐主义者,只关心自己有什么样的关系结果。这种看法虽然不带褒扬色彩,但却很实用,因为奖赏和代价在亲密关系中有着非凡的意义。此领域的研究证据很好地支持了相互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尽管如此,在这点上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描述并不全面。为什么人们通常也希望自己的伴侣兴旺发达,存在很多其他充分的理由。

相互依赖的实质

你已经了解到:根据相互依赖理论,人们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奖赏,总是想得到最好的人际交易。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当他们得到一笔不错的交易时,又会怎样做呢?他们会依赖自己的伴侣,不想离开他们。这一点值得注意,因为它意味着使自己的伴侣保持快乐与他们自己的利益攸关,这样做伴侣才能继续提供这些令人期待的奖赏。如果你想使珍视的亲密关系继续下去,确保伴侣对你的依赖和你对伴侣的依赖程度一样,这对你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做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是,为伴侣提供高水平的关系结果,使他们想要留下来。

奉行这一策略会影响人们与心仪的伴侣交往所产生的价值。某种行动如果付诸于陌生人,其代价是高昂的,但在亲密关系中却有很高的奖赏意义,因为它给伴侣带来了快乐,使伴侣更易得到有价值的奖赏 (Kelly, 1979)。如果为伴侣提供美满的结果能使称心的亲密关系持续,即使需要作出努力和牺牲,最终对自己也是有利的。的确,如果慷慨待人能增加自己的利益,贪婪的人也会变得乐善好施。正如某读者给咨询专栏写信说,“拥有一位以悉心照顾我为乐的伴侣,这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作为报答,我也会竭尽所能使他快乐” (Mitchell & Sugar, 2007, p.A6)。

所以,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在追求美满的关系结果时,个体应经常对自己所依赖的人宽容大度,因为这样做合乎情理 (而且很有价值)。如果伴侣双方都想亲密关系持续,双方都应该深思熟虑地保护和维持对方的幸福。如果人们需要彼此,宽容大度地对待对方是非常有益的,能增加伴侣的利益,从而使他/她留在自己身边。所以即使人性本贪,在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中也可能存在充满温情的周到体贴和宽宏大量。

交换关系与共有关系

的确,当人们想亲近他人时,从遇见新伴侣的那一刻起,他们常常是大方慷慨的 (Berg & Clark, 1986)。我们似乎认识到,只有在追求短期利益方面不贪婪,具有奖赏意义的相互依赖才更有可能得到发展。考虑到这一点,玛格丽特·克拉克和贾德森·米尔斯 (Margaret Clark & Judson Mills, 1993) 认为有必要区分两种亲密关系,一种显然是由外在的公平交换规范调节的伴侣关系;另一种是以关心伴侣幸福为特征的更宽容大度的伴侣关系。交换 (exchange) 的亲密关系受“给出的利益要即时得到偿还”这一欲望和期望的调控。因而,任何付出的代价都应该迅速地为补偿性的奖赏所抵消,总体的收支平衡应该保持为零。如表6.1所示,交换关系中的双方不喜欢彼此欠债;对共同作出的努力要分出各自的贡献;只有在认为自己有所得时才会关注对方的需要;即使拒绝帮助对方也不会感到内疚。正如你所预期到的,交换关系多为陌生人或一般熟人之间的关系,其典型的特征是肤浅、短暂、很大程度上是任务导向的。

两相对照,共有 (communal) 的亲密关系受到“对彼此需要的相互应答”这一欲望和期望的调控 (Mills & Clark, 2001)。寻求共有关系的人不会严格计算自己付出的代价,他们显然更关注伴侣的幸福。他们不会热切地希望自己的付出能立刻得到报答;即使没有机会得到好处,也会密切关注伴侣的需要;如果能帮到伴侣则自我感觉非常好。在共有的亲密关系中,人们常会为伴侣作出一些小牺牲,彼此帮对方的大忙,结果是他们享受到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Clark & Grote, 1998)。人们喜欢这种形式的婚姻关系 (Clark et al., 2002),有价值的恋爱关系通常都是共有的亲密关系,但共有和交换这两个标准同样适用于友谊,朋友关系也有这两种类型 (Clark & Mills, 1993) 。

人 (和猫) 通常对自己所依赖的对象慷慨大方。

表6.1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的差别



 交往情境   交换关系的表现   共有关系的表现   帮别人的忙时   期待他人立刻回报   不会希望他人立刻报答   别人帮自己的忙时   期待他人立刻要求自己回报   不会希望他人立刻要求自己报答   与别人共同完成任务时   竭力分清各自的功劳   不会明确区分各自的功劳   别人需要帮助时   施恩图报   施恩不图报   帮助别人时   心情和自我评价只会轻微变化   心情变好、自我评价提高   不帮助别人时   心情不会起变化   心里会感到内疚   向伴侣表达情感和感受时   伴侣更不喜欢我们   伴侣更喜欢我们  资料来源:Clark, 1984; Clatrk, 2002; Clark et al., 2004; Clark, Mills, & Corcoran,.1989; Clark, Mills, & Powell, 1986; Clark & Waddell, 1985; Williamson & Clark, 1989; Williamson et al.t 1996.

的确,对伴侣的需要表现出的慷慨大方在不同的亲密关系间变化很大,米尔斯和其同事 (Mills et al., 2004) 编制了一个简要的量表来测量共有强度 (communal strength),即对特定伴侣的需要作出反应的动机 (见表6.2)。随着人们共有强度情感的增加,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的伴侣,夫妻对他们的婚姻也感到更加满意 (Mills et al., 2004)。对自己伴侣幸福的周到体贴的关心,明显地与亲密伴侣关系中的亲近和满足有关联。

在共有的亲密关系中不存在明显的贪婪,这是否表示我们上面提及的交换原理在这里不适用呢?完全不是。举一点来说,针锋相对的交换在共有的亲密关系中也可能发生,只不过这一关系中奖赏表现出的时间更长、形式更多样化 (Clark, 1981)。在较为事务式的亲密关系中,人们期望交换能很快地发生,因而欠的债能马上偿还。代价和奖赏也应该具有可比性,这样你的付出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在更亲密的关系中,存在更多变式。我们为满足伴侣的需要而实施的行为或许与伴侣为满足我们的需要而实施的行为相差很大。由于我们信任伴侣并预期关系将持续,所以我们也能等待更长时间以得到奖赏。在这个意义上来看,交换和共有的伴侣关系都是“交换”的关系,人们都期望自己得到的利益能配得上自己的付出;只不过在共有关系中交换的形式不同,表现得更不明显而已。

此外,交换的观点看起来似乎并不适合更亲密的关系,因为当伴侣们进展顺利时,他们享受到“盈余经济”,似乎不太在意对方做得怎样 (Levinger, 1979)。如果伴侣双方都美满幸福,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去明确地计算各自的奖赏和代价,为细枝末节而担忧。比如置身于幸福和稳定的亲密关系中的人们,可能不会去想“伴侣最近为我做了什么? ”原因可能是伴侣已经做得足够多或者自己很幸福根本不介意。然而,如果他们的关系结果开始变糟,令人陶醉的收益蒸发时,即使 (曾经是) 共有关系中的亲密伴侣也会开始密切关注交换过程 (Grote & Clark, 2001)。的确,当出现不满意时,处于 (曾经是) 共有关系中的人们也常常变得对关系结果的些微不公特别敏感 (Jacobson et al., 1982)。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开始使自己的“账本”收支平衡,开始算计“每一分钱”。

表6.2测量共有强度的量表

通过多次回答下面的问题,你可以比较与不同伴侣的人际关系的共有强度。根据下面的量表等级,在每个问题的空格处填上你的评定。

两地分居时你是否愿意去探望对方?_ 帮助对方你感到有多快乐? _ 你可能给予对方的利益有多大?_ 为满足对方的需要你会承担多大的代价?_ 把对方的需要置于自己的脑后有多轻易?_ 满足对方的需要对于你的优先性有多高?_ 为对方作出牺牲你有多勉强?_ 为使对方获益你愿意放弃的利益有多大?_ 为对方办事你会走多远?_ 拒绝帮助对方有多容易?_ 要计算你的得分,请把第5、7和10题的评分颠倒过来,即如果打0分变为10; 1变为9; 2变为8;依此类推。然后把评分相加。总分就是你对这个伴侣的共有动机强度。__ 资料来源:Mills et al., 2004.

所以,对亲密关系所作的交换和共有的区分和交换理论一点也不冲突。不过,共有的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确实表明,人们对想与之发展亲密关系的人是多么乐意提供好处,而一旦交往开始,人们开始考虑对方的幸福又是多么迅速 (Berg & Clark, 1986)。正如相互依赖理论所揭示的,大多数人似乎认识到,如果想让别人对你好,你必须先要对别人好。

公平关系

另一个观点认为,你不仅要表现得好,你还会要求公平。公平 (equity) 理论扩展了社会交换的理论框架,提出人们只有在相称的公正 (proportional justice) 前提下才对亲密关系最为满意,这就意味着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伴侣的获益与他/她的贡献是成比例的 (Hatfield, 1983)。如果你的关系结果对贡献的比率和你伴侣的比率相似,关系就是公平的:

注意,公平并不要求伴侣双方从交往中得到相等的奖赏;实际上,如果他们的贡献不同,就很难达到公平。根据公平理论,只有在伴侣贡献较多而同时也得到较多时,亲密关系才是公平的。

看看下面几个例子。这里有三个公平的亲密关系,关系的结果和贡献都在0~ 100分之间:



伴侣甲 伴侣乙 (1) 80/50 = 80/50 (2) 20/100 20/100 (3) 50/25 = 100/50

在亲密关系 (1) 和 (2) 中,伴侣双方都得到相等的结果,作出相等的贡献,但关系 (1) 的质量要比关系 (2) 的质量高得多。公平理论强调的是公平,而不是人们得到的全部奖赏。因为关系 (1) 和 (2) 都是公平的,所以伴侣对它们都是满意的。 (你认为他们满意吗?稍后我们再来讨论这点。) 亲密关系 (3) 也是公平的,尽管伴侣们并未作出相等的贡献或者得到相等的结果。伴侣乙比伴侣甲更努力地维持他们的关系,但双方得到的结果与各自的贡献是成比例的——每个人作出一个单位的贡献,得到两个单位的奖赏,所以乙得到更高的结果是公平的。

相比之下,在不公平的亲密关系中,伴侣双方的关系结果与贡献的比率是不相等的。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在亲密关系 (4) 中,伴侣双方都付出相等的努力来维持关系,但一方比另一方得到更好的结果。在亲密关系 (5) 中,双方的结果一样,但他们的贡献不同。上述两种情况下,伴侣都有可能感到苦恼——即使他们得到满意的关系结果——因为关系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方“过度获益” (overbenefited),得到的满意结果超出其应该得到的;另一方“获益不足" (underbenefited),得到的比应该得到的少。这有影响吗?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只要伴侣双方发展顺利,就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公平理论却认为影响很大。

不公平带来的苦恼

公平理论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是,它明确地认为处在不公平的亲密关系中的任何人都是紧张的。我们都能理解为什么获益不足的伴侣会不快乐;他们受到了欺骗和剥削,因而会感到愤怒和憎恨。另一方面,过度获益的伴侣虽然斩获颇丰,但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负疚感。当然过度获益要好于获益不足,但公平理论认为,只有伴侣双方都得到公平结果时,每个人才最为满足。任何对公平关系的偏离都会引起苦恼,哪怕仅仅是因为这些情境内在的不稳定:推测起来人们会厌恶不公平,会想方设法改变或者逃避不公平的关系,特别是处在获益不足的时候。所以,根据这一观点,最令人满意的情形是公平分享关系结果;公平理论预测过度获益的人某种程度上不如公平关系中的人满足,而获益不足的人将更加不满意 (Hatfield, 1983)。

恢复公平的方法

如果你获益不足,你会怎样做?首先,你可以改变你 (或者伴侣) 的贡献或结果来恢复实际的公平 (Canary & Stafford, 2001)。你可以要求更好的待遇以便改善结果——“该我休息了,轮到你做饭了”——或者你减少自己的贡献而希望结果保持原状。你甚至会故意阻挠伴侣,减少对方的结果从而使其所得不再那么出格 (Ham-mock et al., 1989)。

如果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你可以尝试恢复心理公平 (Psychological equity),改变你对亲密关系的认知,使你自己信服它毕竟就是平等的关系。你可以说服自己相信伴侣比较特殊,应该得到好的待遇。或者,你会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只配得到这样糟糕的结果。

最后,也是不得已的手段,你可以放弃关系去别处寻找公平。真正地离开你的伴侣,或者仅仅寻找一段婚外恋情 (Prins et al., 1993)。

不论是上述例子的哪种情况,公平理论都认为,亲密关系如果存在不公平,就会刺激人们重新调整以恢复公平合理。如果你获益不足,这样做当然有道理。但如果你过度获益,你真的愿意改变吗?还是让研究证据来说话。

多少才足够?公平对过度获益

有几项研究评价了夫妻和恋人的满意度,得到的结果都非常符合公平理论的预测 (如 Sprecher, 1986, 1992; Stafford & Canary, 2006):与关系结果公平的伴侣相比,过度获益的伴侣并不舒适自在和心满意足,而获益不足的伴侣依然不幸福。不过,这些研究很少评价被试的比较水平,也没有注意他们的关系结果质量。 (请记住,相对于伴侣的付出程度,你可能会过度获益,但仍然得到劣质的关系结果,这就会引起某些不满。) 另外一些研究使用纵向 (通常好几年) 追踪的方法,广泛地测量了参与研究的夫妻,其结果并不太支持公平理论 (如Sprecher, 1999 , 2001)。没有人喜欢自己获益不'足——这点上所有的研究都一致——但过度获益并不总是和满意度的降低有关联。事实上,有些人过度获益时感觉良好 (Sprecher, 2001),特别在过去曾经历过收益不足时尤为明显 (Buunk & Mutsaers, 1999)。而且,有几项研究发现——正如相互依赖理论所声称的——人们得到的全部奖赏数量与他们所遭遇的公平水平相比,能更好地预测他们的满意度 (Cate et al , 1982; Cate et al., 1988)。在这些研究中,只要伴侣一方获益足够多,另一方给予或得到多少并不重要。如果人们认为自己从亲密关系中得到的奖赏越多,就会感到越满意。

这样就显得较为复杂。一些研究认为公平是亲密关系运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些则不这么认为。研究结果相矛盾的原因之一或许是,某些人较之其他人更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公平。在不同的亲密关系中,某些人始终比其他人更珍视公平,所以与其他人不同,这些人在存在公平时比不存在时更为满意 (Donaghue & Fallon, 2003)。但令人好奇的是,这些人对他们亲密关系的总体满意度并不如那些不太关注公平的人 (Bmmk & Vanyperen, 1991)。他们或许太斤斤计较自己的奖赏和代价!

但是,无论我们是上述的哪类人,公平在某些领域尤为重要。在家务劳动的分配和照料小孩这两个敏感问题上,保证公平是明智之举。如果这些杂务由双方平均分担,夫妻们往往都会对婚姻感到满意:“当平均分担了家务的重担,夫妻一方都可能会欣赏另一方的贡献,并且会有更多休闲时间来进行共同活动” (Amato et al., 2007, p.166)。相形之下,如果伴侣一方承担大部分家务,“糟糕的情感就会肆虐,并影响到婚姻的质量” (Amato et al., 2007, p.166)。不幸的是,已婚女性在这些家务的分配上很难得到公平对待 (Feeney & Noller, 2002);即使她们在家庭之外和丈夫有着相似的工作职责,职业女性往往承担着两倍于丈夫的家庭杂务 (Davis et al., 2007)。同居的情侣、男同和女同通常在这些杂务的分担上更为公平 (Solomon et al., 2005),所以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男人更少做家务。然而无论何时,这种不公平都会给亲密关系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Frisco & Williams, 2003)。的确,婚姻专家对当代夫妻的告诫一般是,“男人要多做家务、照料小孩、维系爱情,这样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妻子” (Gottman & Carrfere, 1994, p.225)。在这些方面的公平比夫妻交往其他方面的公平更有影响。

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第三个 (也可能是最重要的) 原因可能是,当人们不满意时,公平问题才凸显出来,而当人们满足时,则会显得微不足道 (Holmes & Lev-inger, 1994)。当亲密关系奖赏充足时,公平或许无足轻重。亲密关系进展顺利时,人们很少关注交换问题,也会随意地将自己注意到的任何不公平摒除掉。 (当研究者提问时,他们也倾向于答复自己的伴侣是“公平的”。) 但如果代价上升而奖赏下降,人们就会开始十分仔细地追踪自己的交换,关注各自应有的待遇。无论真相如何,感到非常不满意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因为伴侣而获益不足 (Grote & Clark, 2001)。因此,不公平或许并不会使人们感到不满意;相反,感到不满意会导致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总而言之,最完美的结论似乎是,人们得到的关系结果的总体质量和 (出现的) 获益不足这两方面,在预测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和持续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Sprecher, 1999, 2001)。过度获益似乎不会太烦扰人们,而公平在已经具有很高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中的积极作用甚微。相形之下,与剥夺和剥削伴随出现的不公平——获益不足——通常会带来苦恼 (Kuijer et al., 2002; Ybema et al., 2002)。不过归根结底,关系结果可能是比不公平更重要的因素;如果关系结果很差、令人不满,即使公平也不会带来太多慰藉,而如果关系结果完美,不公平也不是大问题。

专栏6.4 女权主义会妨碍爱情,对吗? 在第1章我们曾谈到,女性与传统型、大丈夫式的男性结婚,平均而言,不如与那些热情、表达性高的丈夫结婚更满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家务劳动的不公平分配会滋生怨恨和苦恼。这两点都表明, (如果你要选择结婚) 假若你不坚持死板的、传统型的丈夫和妻子角色,你白头偕老的可能性会更高 (Amato et al., 2007)。事实上,在美国与持女权主义观点的男性 (即信奉男女平等的男性) 结成伉俪的女性,与那些有着传统型丈夫的女性相比,享有更幸福、健康、稳定的爱情关系。她们的性生活也更完美 (Rudman & Phelan, 2007)。 那么,男人们又会怎样?过去的规范显然正在改变——有足足25%的妻子上班收入比丈夫高 (Selvin, 2007) ——但很多人仍然认为信奉男女平等的女性可能是相貌平庸、野心勃勃、没有浪漫情调的悍妇,在床上更是表现一团糟 (Rudman & Fairchild, 2007)。但是,恰恰相反,与女权主义的女性结成伉俪的男性,与那些有着传统型妻子的男性相比,享有更稳定的亲密关系、更高程度的性满足 (Rudman & Phelan, 2007)。显然地,认为女权主义和爱情不相容是很荒谬的。把爱人视为平等的伴侣,实际上有助于建立幸福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比以上个世纪那种以古老的、过时的期望为基础的伴侣关系,更有奖赏意义、更为坚固 (Knudson-Martin & Mahoney, 2005)。

小结

那么,最终答案是什么?单纯的贪婪就是对亲密关系中人们的行为最好的描述吗?人际关系科学对此问题的答案是有保留的肯定。如果奖赏高而成本 (和期望) 低,人们最为快乐。但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寻求的奖赏取决于伴侣,所以满足伴侣也与我们的利益攸关。如果我们希望亲密关系持续,我们会很乐意保证亲密伴侣的幸福,并且很少会剥削他们。这样的行为或许受到自私动机的激励,但它仍是周到体贴、宽容大度和充满爱意的。所以,即使这类行为最终表现为贪婪性,但并不令人讨厌,也不具有剥削性。

专栏6.5 依恋和相互依赖 依恋中回避亲密的维度描述了人们在与他人相互依赖时的舒适程度。你或许能预期到,在相互依赖的某些方面存在非常突出的回避现象。首先,与安全型的人相比,回避程度高的人更关注他们的替代选择;他们会留心任何其他可能的爱情选择 (Miller, 2008),并且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引 (Overall & Sibley, 2008)。因而,他们的Cl alt ,往往比其他人更高,这使得他们不太忠于目前的伴侣 (Miller, 2008)。回避型的人还珍视他们的自足和独立,所以他们的接近动机较弱 ——以至于他们不太热衷于追求伴侣关系所能获得的成就感 (Camelley & Story, 2008) ——并且他们对奉行共有规范的人不怎么有兴趣;他们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作任何报答 (Bartz & Lydon, 2008)。 忧虑被弃的人则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回避动机,整天提心吊胆地防止出现冲突和其他代价过高的关系 (Camelley & Stoy, 2008)。另外,他们倾向于以共有规范慷慨地对待未来的新伴侣,但一旦别人以共有方式慷慨地对待他们时就会变得焦虑。只要想到与新的伴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焦虑 (Bartz & Lydon, 2006)。 与之相反,安全型的人在共有情形下舒适自在,只要伴侣需要,他们就会提供关心和支持,他们乐于接纳伴侣对自己的依赖 (Simpson et al_ , 2002)。有意思的是,我们越是能接纳伴侣——时的贫弱无助,我们越不会倾向于贫弱。在这方面成人看上去更像孩童:如果他们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得到安全和支持,比起支持不太确定的情况,他们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更强。这就是为什么安全型的人总能找到心仪伴侣的另一个原因:他们能轻松地接纳亲密的相互依赖,这让伴侣更容易独立自主。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